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图为某植物育种流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是( )

              ①上述育种流程中,子代Ⅰ与原种保持了遗传稳定性

              ②上述育种流程中,仅有子代Ⅱ选育的原理为基因重组

              ③上述育种流程中,子代Ⅳ的选育过程需要自交选育多代

              ④上述育种流程中,子代Ⅴ的选育中发生了基因突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 2.

              粮食问题是当今举世瞩目的迫切问题之一。改善农作物的遗传性状、提高粮食产量是科学工作者不断努力的目标,下图为小麦的五种不同育种方法示意图。

              (1)图中A、D方向所示途径育种方式的原理是___________,D过程称为_______。

              (2)E方法所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G过程中所用到的工具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C所示的育种方法叫_____________,B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C、F方法用的是同一种药剂,其作用原理是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_______________,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F过程除了使用化学药剂外,还可以通过_______处理,获得染色体加倍的种子或幼苗。

              (4)H→J的过程叫________________技术,体现了细胞的__________。

            • 3.

              下图表示培育小麦的几种育种方式,纯种高秆抗锈病植株基因型为DDRR,纯种矮秆不抗锈病植株基因型为ddrr,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植株A培育过程中,将亲本杂交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植株B的培育运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

              (3)植株C需要染色体加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4)由融合细胞通过组织培养得到植株E的原理是___________。

              (5)在图中的育种过程中,小麦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

            • 4.

              可遗传的变异在育种中得到广泛应用,下列对育种原理的分析,正确的是

              A.培育无子西瓜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
              B.杂交育种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
              C.单倍体育种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
              D.植物组织培养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
            • 5.

              番茄的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为获得纯合高秆抗病番茄植株,研究人员采用了如图所示的方法。


              ⑴若过程①的F1自交两代,产生的后代中纯合抗病植株占______。

              ⑵过程②若只考虑F1中分别位于n对同源染色体上的n对等位基因,则利用其花药离体培育成的单倍体幼苗的基因型,在理论上应有______种;若单倍体幼苗通过加倍后获得M株番茄,通过筛选得到的高秆抗病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约有______株。
              ⑶过程③由导入抗病基因的叶肉细胞培养成转基因植株需要利用____________技术。
              ⑷过程④“航天育种”方法的原理是_________。卫星搭载的种子应当选用萌发的而非休眠的种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一个该育种方法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为了探究细胞分裂素和IAA对某菊花品种茎尖外植体再生丛芽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在MS培养基中加入细胞分裂素和IAA,配制成四种培养基(如表),灭菌后分别接种数量相同、生长状态一致、消毒后的茎尖外植体,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再生丛芽外植体的比率(m),以及再生从芽外植体上的丛芽平均数(n),结果如下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IAA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其生理作用表现为________性。

              (2)IAA与细胞分裂素在对植物生长作用的关系是________。

              (3)在该实验中,自变量是________,据表分析,生芽效果最好的是第________号培养基。

              (4)除题中所列植物激素外,其他植物激素还有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种)。

              (5)茎尖的组织细胞经过培养后,发育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说明组织细胞具有________。

            • 7.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可利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使植物增高

              ②使同种植物的扦插枝条产生相同生根效果的2,4-D浓度相同

              ③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不同配比不会影响组织分化

              ④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能进行极性运输,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 8.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转基因草莓中有能表达甲肝病毒表面抗原的基因,由此可获得用来预防甲肝的一种新型疫苗,其培育过程如图所示(①至④代表过程,A至C代表结构或细胞):

              (1)这种新型疫苗,在免疫学中属于________,图中①过程所形成的B叫做________。

              (2)该培育过程中,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是________,之所以把目的基因插入Ti质粒的T-DNA中,是利用了T-DNA________的特点。

              (3)图中④过程叫做________,将叶盘培养成草莓幼苗所利用的生物学原理是________。

              (4)甲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能否在草莓植株内稳定遗传的关键是目的基因是否插入到了受体细胞的染色体DNA上,通常采用________的方法进行检测。

              (5)甲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在草莓细胞内表达的过程是________。

            • 9.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而摘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奖的桂冠.目前青蒿素主要是从青蒿植株的地上部分提取,但由于植物体内含量太低(约0.01%-1%),不能满足医疗需求.为了提高青蒿素的产量,我国科研人员做了如下研究:
              (1)脱落酸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 ______ 作用,主要表现为 ______
              (2)将长势相同健康青蒿分为4组,分别用不同浓度的脱落酸溶液处理,两天后,收获整株青蒿的叶片,测定青蒿素含量(见图).结果表明脱落酸浓度为 ______ 处理的植物青蒿素含量显著提高.
              (3)为了研究脱落酸处理对青蒿素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影响,取青蒿组织 ______ 形成愈伤组织后,将愈伤组织转移到 ______ 培养基以制成细胞悬浮液,用适宜浓度脱落酸分别处理青蒿植株和青蒿悬浮细胞后,提取不同时段细胞的总m RNA, ______ 生成cDNA,以cDNA 为模板,特异性扩增细胞中控制青蒿素合成的关键酶基因hmgr、fps、cyp71av1、cpr,若扩增产物越多,说明基因的 ______ 越多.结果表明脱落酸可以促进细胞中上述四种基因的表达,然而,细胞悬浮液组并没有像植株组一样检测到青蒿素,由此说明 ______ 是青蒿素合成的必要条件.
            • 10.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低浓度的2,4-D作除草剂,可抑制农田中的杂草生长
              B.植物组织培养时,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比例决定愈伤组织的分化方向
              C.一定浓度的赤霉素能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成熟
              D.脱落酸在果实的成熟阶段含量最高,以促进种子萌发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