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观察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和图二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4分)
              (2)根据图一数据,推测国家全员劳动生产率上述变化对扩大就业可能带来的影响,并说明理由。(4分)
            • 2. 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一览表

              材料二:制约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几大因素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4分)
              (2)结合材料一、二,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谈谈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8分)
            • 3.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话题引起某中学高三(3)班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浓厚兴趣,他们就此展开了一系列探究性学习活动。
              材料一:同学们通过上网查询,获取了以下数据:


              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材料二:同学们通过走访、问卷调查了解到,在该城市中,有的活没人干,有的人没活干。
              材料三:同学们通过探究还发现,本市存在着这么一个“失业怪圈”:家庭成员失业,导致家庭生活贫困,以至于家庭教育支出比重减少,形成家庭成员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偏低,最终又引发贫困家庭新一轮的就业困难。

              如果你现在加入该学习小组,请继续探究以下问题:
              (1)同学们研究性学习所搜集的资料,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请你为本次探究性学习拟定一个课题。并简要说明拟定这一课题的经济学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破解贫困家庭“失业怪圈”,政府应该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今年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也是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内在要求。”扩大内需包括国内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
              运用所学经济知识,联系实际,你认为怎样才能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2011年新年伊始,又闻民工荒。不仅沿海地区劳动力缺乏,就连某内陆劳务输出大省也由于目前正大规模地承接产业转移闹出了“民工荒”。某校高三(1)班同学围绕“关注农民工,关注中国未来”的主题,开展探究活动。
              材料一:目前,我国农民工约有2.3亿至2.4亿人,其中“80后”占一半左右,“90后”有4000多万人。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学历更高,视野更宽,个性更强。与父辈相比,他们更注重精神需求,更希望通过培训,掌握技能,得到技术性强、收入高的工作,廉价劳动力时代渐行渐远。
              (1)有人认为:“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导致了今年的用工荒。”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90后的黄大明没什么工作和技术经验,只能随父亲在某城市的建筑工地打工,可他连水泥也卸不动。东莞一家服装企业准备招100名一线生产工人,前去应聘的黄大明想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这部分岗位基本安排给了大学毕业生。黄大明很苦恼,希望作为同龄人的你能跟他谈谈。
              (2)请列出谈话要点,并指出相应的唯物辩证法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在城市的舆论场里,社会很少能够听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声音。他们的户籍在乡村,但是很多人没有回乡参加村委会选举,而在城里他们又往往难以参与政治选举与公共生活。他们应该尽可能被纳入到政治参与的进程中来,从而能够理性、大声地表达利益诉求。
              (3)怎样从政治制度上保证新生代农民工“理性、大声地表达利益诉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重申: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已获国务院正式批复。
              材料一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3752公里海岸线、125个天然深水港湾、750种鱼类资源,居全国前列,拥有“港、渔、景、涂、能”五大优势资源,海洋潮汐能可装机容量达1000万千瓦,约占全国潮汐能的40%……福建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省。由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支持福建开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福建海洋开发战略将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将对福建海洋开发、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特殊支持。做足“海峡、海湾、海岛”这三篇文章,进一步壮大海洋经济规模,注重海洋产业集聚发展、转型升级,提升海洋经济发展质量,为推动福建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福建省发展壮大海洋经济的经济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精神,如果政府邀请你参加制定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你应如何参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指出:要大力建设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以中华文化为纽带,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与台湾各界的往来,推动文化交流、人员互动,增强民族意识,凝聚共同意志,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活力。要加强祖地文化、民间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妈祖文化等连接两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纽带作用。加强对妈祖信俗、南音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的保护,进一步提升闽台缘博物馆功能。支持设立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试验区,加快海峡客家论坛中心和客家始祖文化园建设。深入开展两岸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方面交流互动。推动宗亲文化、宗教、民间信仰的交流,推进闽台族谱对接,吸引更多的台湾同胞来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
              (3)请你用辩证否定观的有关知识,为两岸文化交流与发展提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要大力建设两岸文化交流重要基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材料一:1990年至200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提高了11个百分点,达到了37.7%;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城镇总人口从1.787亿增加到4.806亿。据测算,我国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既新增1400亿元,最终带来3360亿元的GDP。今后我国将继续实施城市化战略,预计到202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56%。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的经济常识说明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我国三峡工程建设涉及大量移民工作,1992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三峡工程议案,并对工程移民工作作出原则规定。此后国务院及地方政府通过了一系列行政性法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当地有关部门组织了宣传教育和移民动迁,并先后查处了侵蚀移民资金案件100多起,从而保证了三峡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2)依据材料二说明我国是如何坚持“依法治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12分)材料一:下图是2007年与2008年我国大学生就业数据比较图。
              注:①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610万,是近年来的最高值。而目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又使许多企业减少了新增的岗位。②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材料二:目前,我国经济企稳回升,发达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用工荒”。从用工方来讲,主要是低端产业的“用工荒”,集中在电器制造、机械加工、服装制鞋等低端制造业产业上,而文化创意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高端行业,在国际上没有形成竞争优势,用工需求不足,造成大量大学生“就业难”。 产生了“用工荒”和“就业难”的悖论。
              (1)简要说明材料一显示的经济信息。(4分)
              (2)依据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用工荒”和“就业难”的成因,并提出解决这一悖论辩对策。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