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新春系列活动陆续登场。
              材料一  为推动中国春节成为国际性节日,2016年“欢乐春节”在多国同时启动。  2015年12月19日,由罗马尼亚欧亚艺术团组织的大型舞台音乐剧《丝绸之路》,在布加勒斯特阿尔库波剧场举行;2016年1月9日,“中国春节体验展”在澳大利亚悉尼中国文化中心拉开帷幕。“体验展”涵盖了中国春节知识趣谈、剪纸、猜灯谜、写春联等民俗艺术表演和展示;1月15日,“中国诗词新年音乐会”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行……“欢乐春节”作为对外文化交流领域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的重要品牌,通过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不断提升了文化交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为广大观众带来猴年的新春祝福。
              材料二 2016年1月5自全国文化会议在北京召开。为实现“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的良好开局,文化系统针对当前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会议要求:一要推动改革创新,从文化建设实际出发,从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出发,从各地的资源禀赋出发,“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不断提高创作质量,努力推出一批优秀作品;二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贯穿到文化建设各领域、各环节,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做好各项保障工作,为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1)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为什么“中国春节”能成为“国际性节日”?
              (2)假如你是中国春节国际化的形象大使,请你撰写两句推广词。
            • 2. 材料:2015年10月5曰,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B贝尔奖的中国人。“中国神药”--青蒿素因屠呦呦而家喻户晓,研究初期,屠呦呦团队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收集二千多种方药,并筛选出了最有希望的青蒿,但实验结果并不十分理想。之后,他们查阅中医药典籍《射后备急方》.从“青蒿一极。水一升渍,绞取汁服,可治久疾”等文字记载中获得灵感,在尝试用水,乙醇等方法提取失败后,最终采用沸点较低的乙醚提取青蒿,先驱性地发现了具有100%抗虐作用的青蒿素。后来,他们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等西医常用的技术手段,明确了青蒿素是一种全新的抗疟药,打破了过去认为“抗疟药必须含氮杂环“的断言。针对青蒿素成本高、难以根治疟疾等缺 点,他们又创新出临床药效高于青嵩素10倍的双氢青嵩素,世界卫生组织评价价青嵩素目前世界范围内治疗恶性疟疾的唯一真正有效的药物。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青嵩素的创制和推广应用对我们发展中医药文化的启示。
            • 3. 现代奥运会产生了各种造型多样的吉祥物。奥运吉祥物是代表各届奥运的动物或人物,通常是当地土产的动物,或是可以代表当地文化特色的人物形象。福娃是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其色彩与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来源于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向世界各地的人们传递友谊、和平、积极进取的精神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即将举行的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的吉祥物代表了巴西的动物,其中有猫的灵性,猴子的敏捷以及鸟儿的优雅。无论奥运吉祥物的外貌如何,他们的共通点都是以奥运会作为主题来显示主办城市的独特地理特征、历史文化和人文特征,既能够实现奥林匹克精神、传达奥运会概念同时又有利于市场开发和保护。
              (1)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文化为什么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我们应该怎样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网络改变世界,文化助力未来
                  材料一:2015年12月16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大会的主题是“互联互通 共享共治--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互联互通 共享共治”,是精准把握互联网规律具有全球视野的中国理念;新提“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则彰显出网络空间治理的中国主张、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
              (1)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乌镇因互联网而更加驰名中外,互联网因乌镇而更加古香古色。乌镇的闻名得益于它一直努力打造文化名镇,不断探索古镇保护开发的新模式,注入新的元素,不断提升保护开发的品质和内涵,创造了古镇保护开发的“乌镇”模式。今天的乌镇,不仅保留了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而且也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原有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传承着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呈现着江南水乡古镇的魅力。同时乌镇也紧跟时代和世界的步伐,不断创新,在文化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漂亮的动作:如建设乌镇大剧院,改造古戏台,打造乌镇文化创意区等。如今的乌镇,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凸显了独特的魅力,先进的世界文明成果与悠久的中华文化交流融合,开拓了新境界。
              (2)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说明乌镇是如何打造文化古镇的。
                  材料三: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中国神药”--青蒿素因屠呦呦而家喻户晓。研究初期,屠呦呦团队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收集二千多种方药,并筛选出了最有希望的青蒿,但实验结果并不十分理想。之后,他们查阅中医药典籍《肘后备急方》,从“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可治久疟”等文字记载中获得灵感,在尝试用水、乙醇等方法提取失败后,最终采用沸点较低的乙醚提取青蒿,先驱性地发现了具有100%抗疟作用的青蒿素。后来,他们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等西医常用的技术手段,明确了青蒿素是一种全新的抗疟药,打破了过去认为“抗疟药必须含氮杂环”的断言。针对青蒿素成本高、难以根治疟疾等缺点,他们又创制出临床药效高于青蒿素10倍的双氢青蒿素。世界卫生组织评价“青蒿素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治疗恶性疟疾的唯一真正有效的药物”。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青蒿素的创制和推广应用对我们发展中医药文化的启示。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幻故事是用幻想方式描述人类科学上的某些新发现、新成就以及在此基础上可能得到的预见,以完成某种奇迹的小说故事。科学幻想所描写的故事尽管在今天还不是事实,但其创作灵感往往源于现实;以往在科幻故事中所幻想的事情,很多已经成为现实。
              2015年8月23日,刘慈欣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同时,他还获得了中国大陆科幻创作的最高奖项--银河“科幻功勋奖”,颁奖词高度肯定了刘慈欣对中国科幻作品走向世界的推动:“他用一部经典让西方世界领略到中国幻想的强悍,让中西方科幻交流从此由单向变成了平等的双向。”
              无疑,刘慈欣是中国科幻创作的代表,但不是中国科幻文化的全部。比刘慈欣获奖本身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科幻创作人才缺失,科幻创作思维局限,一味模仿欧美作品,民众缺乏科学素养,文化管理体制较为僵化,科幻产业还不成体系,本土科幻作品艰难生长……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交流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知识,分析如何进一步推动中西方科幻文化“平等的、双向的”交流?
              (2)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性的相关知识,分析科幻作家能够创作科幻故事及科幻故事能变为现实的原因。
              (3)请为我国科幻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10月5日晚,“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来自中国的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奖,以表彰她对疟疾治疗所做的贡献。
                     屠呦呦是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发现者,其科研之路无比艰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科研条件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她潜心研究,心无旁骛。在查阅大量文献,借鉴了古代用药的经验,大约试了200多种中药,380多种提取方式,190多次试验,甚至自己亲自服药试验而导致肝中毒,才发现了有效成分。她的科研经历,她的求索精神,以及她的人格魅力,都让民众感佩,并从中受益。屠呦呦回忆说:“虽然当时科研条件极为艰苦,但这是国家交给的任务,有一种使命感,一定要做成。”
                     屠呦呦获奖给国人带来振奋的喜悦之余,也出现了各种不同声音,争论最多的是诺奖该不该给中医记功。“中医与西医谁该加冕”的背后,折射出由来已久的中西医之争。近百年来,西医东渐,占据国内医学的主流地位,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医边缘化。诺奖论功行赏,反对中医的人自然不愿给获奖成果贴上中医的标签,而力挺中医的人则认为当之无愧。其实,不妨听下国际上的评价:青蒿素,这种中草药和西医技术及标准结合获得的抗疟疾药物取得了了不起的成果,拯救全球数百万人,得到了全球的认可。
              (1)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西文化相互交融,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对“中医与西医谁该加冕”进行评论。
              (2)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相关知识,简要评析屠呦呦获奖及其引发的争论。
              (3)就如何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提出两条建议。
            • 7. 2013年10月2日,习近平主席提出筹建倡议,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签约,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致力于将亚投行打造成为亚洲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的国际金融机构;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建设基础设施、实现成员国互利共赢;亚投行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繁荣。非洲发展银行(AFDB)行长近日表示,他希望与由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展开合作,以减少非洲国家人民之间的贫富差距。
              非洲发展银行行长称,他希望亚投行将其工作范围扩充至非洲国家,乃至一些拉丁美洲的国家。而在上周,世界银行行长也表达了与亚投行开展合作的意愿。非洲发展银行行长表示:“亚投行在基础设施项目上的投资在保证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对于这一点,我们有足够的信心。”
              (1)从《生活与哲学》有关角度出发,分析亚投行建设的正确性。
              (2)分析上述材料所体现的政治生活的道理。
              (3)用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建设亚投行将会对我国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
            • 8.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央视马年春晚中,公益广告《筷子篇》用充满情感的镜头传递出筷子里蕴含的家的味道,《中国年篇》反映出随着我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热衷于过中国年,世界各地的情感通过春节连在一起。两个广告都传递了中国情感,弘扬了中国文化,感动了国内外亿万观众。
              材料二:《筷子篇》谱写家的味道。婴儿时,长辈用筷子蘸各种味道来教你辨别酸甜苦辣,是一种传承;孩提时,爸爸敲打你先下手夹菜的筷子,是一种明礼;长大后,你用筷子往妈妈的碗里夹上她爱吃的菜,是一种感恩;除夕夜,热气腾腾的饭桌上摆满了筷子,是一种团圆。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关于家的味道,它是一个味觉的习惯,也是一种情感的记忆,南北不一,味道各异,但对家人的爱,却是唯一。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筷子篇》、《中国年篇》的播出为什么能够感动国内外亿万观众。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分析《筷子篇》是如何谱写家的味道。
            • 9. 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实现“中国梦”的硬支撑。
              --“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说经济是血肉,则文化就是灵魂”。一个国家能否真正成为强大的经济实体,越来越取决于依托文化的科技创新的力量。
              --“全社会的崇德向善是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努力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激发社会向善的能量。
              --“提升文化软实力,要面向世界,把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努力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代表中国文化前进方向的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
              --“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民族永不褪色的名片、永不贬值的硬通货”。我们要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1)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材料二:恩格斯曾说过,文化植根于“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只能走适合自己特点的文化发展道路。与“硬实力”相比,运巨变于无形是文化“软实力”的内在特点,惟有润物无声,软实力才能实至名归、事半功倍。文化软实力的比拼,说到底是核心价值观的较量,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
              (2)运用唯物论的知识,谈谈对材料的认识。
            • 10.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希望的佳节。春节年年过,岁岁各不同。某校高三(1)班同学在寒假期间开展“感受龙年春节”为主题的实践探究活动,请参与其中。

              材料一:不一样的年味儿(图1)
                  同学们了解到:今年春节,一些城市的烟花爆竹不像往年那么“热闹”了,除了除夕夜零点钟声敲响的那一会儿热闹了一下,烟花和爆竹声变得越来越稀疏了。而新年俗不断涌现:短信、微博、视频拜年;旅游健身、学习充电等正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春节长假……人们觉得,少放点烟花爆竹,年味儿也不会变淡!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鞭炮声音少了年味儿却没减?
              材料二:微博热议春节游(图2)
                    到异地过年,感受不一样的年俗、年味,成为一种既传统又时尚的过年方式。同学们发现春节旅游服务质量成为微博热议话题。有网友在微博上晒出了自己春节游遭遇“天价海鲜”的经历,相关地方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并积极回应,诚邀网民建言献策,网民们对此纷纷提出建议。
              (2)运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知识,说明网民微博热议的积极意义。
              材料三:全球关注“中国龙”(图3)
                   中国龙年春节的庆祝活动已超越华人的范围,成为吸引不同族群的大事。同学们了解到:除中国邮政发行了龙年邮票外,美国、澳大利亚等十余个国家的邮政部门也发行了各自国家的龙年邮票来欢庆春节。十二生肖,尤其是神秘的“龙”已很难被世界拒绝。
              (3)从材料中提炼出最恰当的文化观点并加以论证,说明此观点中蕴含的哲学道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