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5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了《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系列节目,聚焦我国正在遗失的方言、工匠、地名、民间艺术、职业等七个领域。以人文视角呈现文化流变,以“广播纪录片”的形式雕刻文化印记。这一节目的推出有助于(  )
              ①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觉     
              ②奏响主旋律,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③提高听众辨别能力,区分先进与落后文化  
              ④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2. “今年的春节静悄悄”?在过去的岁月,似乎没有放鞭炮的春节,就没有了年味儿。但是,真正的在大气遭到污染,在雾霾袭来的时候,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今年春节多地出台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许多的居民自觉地自觉遵守不放烟花爆竹,净化了我们共呼吸的空气。这说明(  )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③传统文化应与时俱进                     
              ④应该摒弃传统习俗,创造新文化。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阳明是明代大思想家,其心学集儒、释、道之大成。王阳明立下了心学四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纵观王阳明的心学,致良知、知行合一乃其总纲和终极之归。心学认为的知,指知识、信念,主张通过实践和领会才能实现其价值。道德修养和实践行动方面要将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所以知与行必然是一个过程。
              通过实践后形成的主观信念具有多样化,主体是实践过程中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挑选既有利于自己实践行动,又不违背社会规律的准则作为信念的内涵,将知善知恶、为善去恶付诸于行动之中,这就是致良知之学。应用致良知之学,在社会行为中为善去恶,在知行合一中充分开启、扩充、运用正能量。今天,弘扬社会主义友善精神,需要继承心学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
              (1)弘扬社会主义友善精神,需要继承王阳明心学“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该观点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运用实践的观点分析为什么心学的知行合一必然是一个开启、扩充、运用正能量的过程。
              (3)请从“知行合一”的角度为弘扬雷锋精神拟两条宣传标语。(每条字数不超过15字,两条共4分)
            • 4. 春节燃放爆竹是中华民族辞旧迎新的习俗,然而因春节期间全国各地雾霾天气频现,放鞭炮习俗再一次引起了人们争论。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爆竹文化是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批判继承
              ②爆竹文化应与时俱进,推进爆竹文化的创新
              ③尊重民风民俗,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④放鞭炮污染环境,属于落后文化,应该取缔。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5.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每个节日都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内涵。调查发现,许多青少年不但对传统节日热情不高,对其中蕴含的“说道”也知之甚少。如何通过传统节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青少年“爱过”“会过”传统节日,并过出“门道”和“内涵”,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大课题。
              请简述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灿烂丰厚的齐鲁文化是山东人民的灵魂和血脉,长期以来齐鲁大地经济社会发展深深打上了齐鲁文化的烙印。其“诚实守信”的价值准则,以“仁爱”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在今天仍有许多借鉴意义。但齐鲁文化也有其消极落后的一面,如“官本位”、“唯上文化”、“家长制”、自我封闭的小生产意识等,也影响了山东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
              材料二:山东省是经济大省,齐鲁经济的发展支撑着齐鲁文化的发展。山东省也是文化大省,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2015年,山东省通过实施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十大行动、举办第十届山东文化艺术节等活动,集中推出《沂蒙儿女》等一批优秀剧目,推出一批诠释“中国梦”,叫好又叫座的艺术精品,在全省形成创作热潮,使之成为促进齐鲁经济发展、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平台。
              (1)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阐述我们应如何对待齐鲁文化?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从“文化与生活”的角度,分析山东省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依据。
            • 7. 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引发公众对传统家庭教育的关注与热议。公众热议“家风”,有对隐约有些模糊了的文化传统的追思,也有在新语境下如何重新定义家风的追问。
              观点一:家风是指传统家庭的传统道德,有些传统道德并不一定适合现代家庭,如过去传  统家庭的家风都强调尊卑、等级,要求家庭的晚辈无条件的服从长辈,这些理念与现代社会所 提倡的平等、民主是相悖的。所以,家风也要与时俱进。
              观点二:千百种的家风固然有千百种表述方式,但骨子里却浸润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美德,而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家风渐止于身教言传,所以,现代家庭有必要重塑家风、传承家风。
              请选择一种观点,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其合理性。
            • 8. 何谓“中国梦”?什么才是我们最该“持而保之”的国家遗产?你认为对这个问题回答正确的是(  )
              ①一切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该“持而保之”的国家遗产
              ②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③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双重富裕,才是梦想最美好的着落点
              ④“中国梦”要以建设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实现文化强国。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 9. 时间都去哪了,能否找到它带着现在的记忆回到过去,懂点事,听些话,让爸妈的笑容漫上脸颊。时间,或许就在心里,就是一个渐渐懂得了什么是辛苦,什么是责任,什么才叫一个家。……时间哪里都没去,就在原地等待着,等待着看一幕幕花开的芬芳,等待着懂得的人,去做让它都感到幸福的事情。这启示我们(  )
              ①明白时间静止的意义能让我们感知亲情的幸福和芬芳
              ②时间处在绝对运动中,一切皆变,只能在回味中流泪
              ③时间的长短有无完全由我们自己随意控制
              ④对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保持和发扬。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0. 截至2009年10月,我国已有昆曲、端午节等29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跃居世界第一。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