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诺贝尔奖的获奖成就很多都是多年前的科学发现,坚持将诺贝尔奖颁给经过实践检验让人们心服口服的人。因为(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 2.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以下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的选项是(  )
              A.专家从上海世博会的城市实践案例中悟出了宜居城市规划理念
              B.邓小平认为中国发展起来之后出现的新问题不会比不发展时少
              C.屠呦呦通过大量实证比对和筛选实验,证实青蒿提取物的结构
              D.华佗模仿虎鹿熊等动物的动作和神态,编创了一套中医健身法
            • 3. 2015年12月20日11时40分,广东省深圳市光骧新区凤凰社区恒泰裕工业园发生山体滑坡,关于事故原因各方莫衷一是、谣言四起。经专家经现场勘查后初步判断主要原因还是废弃堆土堆得过多过高,时间久且没有防护措施对堆土进行支护,由于滑坡体位置较高,冲下来的势能很大,造成破坏较大。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②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③真理是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4.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  )
              ①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②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③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④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5. 我国古代一位哲学家曾提出了“是非莫辩”的思想。他说“即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
              请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这位哲学家的上述观点的合理性是什么?
              (2)说明人们怎样才能辩明是非?
            • 6. 不同的人,因读书目的的不同,读书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古今中外,读书方法,千差万别,因而采用何种读书方法应该因人而异,不能一刀切。而衡量一种读书方法的好与不好的客观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读书效果好不好。如果通过读书,能从中取得很大的收获,那就说明这种读书方法是可取的,是好的。反之,就是不好的。
                  上述材料中蕴含了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的什么道理?(10分)
            • 7. 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用很多铁圈把一个小南瓜整个箍上,估计南瓜在成长过程中承受大约500磅压力,结果承受了超过5000磅压力,南瓜的果肉也变得异常坚韧牢固,科学家们对此十分感叹。对南瓜成长的认识体现的哲理是(     )
              ①要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④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8. 2012年6月5日是第40个“世界环境日”。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为“绿色消费 你行动了吗?”主题旨在唤起社会公众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行动,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为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出贡献。南安一中高二(1)的同学开展“低碳生活、绿色出行”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交流感悟】
                  同学们就自行车这一出行工具展开讨论:
              甲同学:1860年第一代自行车出现后,就深受富有阶层的青睐,将其当作寻求刺激的冒险玩具。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自行车因其安全、轻快、便捷,倍受中国老百姓的追捧,成为平民化的交通工具。
              乙同学: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大发展,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驾车出行舒适、高效、时尚,自行车这种出行工具逐渐 “失宠”。
               丙同学:在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的今天,自行车这种“落后”的交通工具因其占地少、投资小、节能环保,还可减少交通拥堵等优点,重新受到人们的眷顾。
              (1)他们的讨论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哪些道理?(6分)
               
              【理性分析】
              同学们通过调查了解,目前自行车在城市交通中的弱势地位越来越突出:公益性自行车停放场所普遍缺乏;自行车的路权严重受损,许多自行车道被用作汽车泊车位;汽车文明欠缺,骑车人存在安全隐患等等。
              (2)请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谈谈政府应如何解决绿色出行难的问题。(6分)
            • 9. 辛亥革命100年来的历史表明,实现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不仅需要安定团结的国内环境,而且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10. “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这句谚语的哲学语言寓意是
                 A.实践出理论,理论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得到发展
                 B.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知识既来自实践又源于书本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