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湛江年例”是一种力量
                ①“湛江年例”是粤西岭南一带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那时,粤西地区偏远封闭,生产力低下,人们为了征服自然,安居乐业,一年举办一次大型的祭祀活动,以祛除凶灾恶毒,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表达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望;现在,它也支撑了许多在外艰苦奋斗和在困境中挣扎的人. 可以说“湛江年例”是人们心中的一种精神寄托.因此,人们对“年例”格外敬重,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随着社会的发展,“湛江年例”与时俱进,被赋予更多的内涵,已然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
                ②对湛江人来说,年例具有巨大的魔力,尽管大家分散在各地,它总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人们从四面八方凝聚一起.远的,近的,坐火车的,开小车的,骑摩托的,一个个地来了.途中,人们的笑声,车队的喇叭声,买卖水果的吆喝声,多种声音奏出一曲喜悦之歌;席间,身居高位的官员,商界的精英,出外打工的,邻村的亲朋友好友,大家脸上都放着光,嘴上带着蜜,举箸提杯,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宴后,叙别情,话家常,言发展,展望宏图,描绘出一幅未来的图景.同操一种语言,乡音乡情交融,着实让常年在外,难得相见的家乡人别有一番享受.一位湛江老板说,“钱永远都赚不完,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会被时间慢慢地冲淡.每年我们都做年例,就为了请亲朋好友来聚聚,维系大家的感情.”
                ③“湛江年例”体现着浓浓的文化品味.每逢年例,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竭所能,尽献于众.比如吴川的年例必然少不了吴川飘色,每一板飘色,恰似一座流动的舞台.在舞台上的演员,有的踩在一柄剑尾或刀枪交叉点上,有的站在树枝上,有的则踏在公鸡或鲤鱼上,他们手舞足蹈,飘飘欲仙…奇妙的是观众却看不到它的支撑点,作为东方神秘的民间隐蔽艺术,它不仅令吴川市区万人空巷,吸引了中央电视台的专题访问,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外国人来湛观看.还有遂溪舞龙醒狮、东海人龙舞、雷州傩舞雷剧等艺术表演吸引世人眼球.年例给了传统艺术一个传承发展的空间,我们可以加大宣传力度,让“湛江年例”大胆地走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湛江年例”这个特色文化.“湛江年例”浓浓的文化品味,像一股强大的力量,把世界各地的人都凝聚在一起.
                ④“湛江年例”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插上腾飞的双翅.年例期间,宴席丰盈了,礼品高档了,消费水涨船高了,市场也繁荣起来了;当地官员借年例节日与事业有成的老板共谋振兴家乡大计,于是新路修起来了,学校建起来了,家乡更美了.政府还把年例和“经贸洽谈会”结合起来,办成“一节一会”,吸引了各地商人前来投资搞建设.“湛江年例”在当地的建设中,正成为一股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
                ⑤“湛江年例”源远流长,被赋予时代新内涵的湛江年例现已成为湛江文化独特而迷人的风景线!作为一股强大的内在力量,它把湛江人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并推动着湛江的发展.
              ⑥然而,当年例宴席档次不断提高时,一股攀比奢侈之风却在逐渐蔓延;当我们在为精彩绝伦的民间艺术拍手叫好时,却面临无人继承的尴尬局面;当我们大打“湛江年例经济牌”时,却还未真正找到年例和旅游之间的切合点.
                                                                   (本文参考《湛江日报》有关材料写成)
              (1)文章从哪几方面论述了“湛江年例是一种力量”?
              (2)结合语境理解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精神寄托”的含义.
              (3)如何更好地促进“湛江年例”的发展,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两点建议.
              (4)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简析文章第③段语言运用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 2. 阅读《名》,完成下列各题.
                                                   名
                ①人渴望成名.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然而,最近我读《居里夫人自传》,却发现名的另一面.当居里夫妇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后,他们平静的科研生活被打破,丈夫皮埃尔抱怨说:“他们一个劲儿地要我写文章,要我作报告,如果一年一年就这么过去,即使那些请我写文章作报告的人也将惊讶地看到我竟然年华虚度,什么也没干.”从这段中,我们意识到出名虽好,但也有重负,只有摆脱这种重负,才能让事业之树常青.
               ②一个人没有出名的时候,可能对“名”充满无限艳羡,而一旦成名,可能就会不胜其扰.这时候如果不能像居里夫妇那样,淡然处之,就可能被“名”吞噬掉.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摆脱名的重负呢?
                ③人做事的出发点,不应是出名,而应是对社会对人类有利.居里夫妇把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他们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无偿地全部献给了人类,没有申请任何专利.季羡林先生一生著作等身,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人们赞誉他是“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然而,季先生将这些桂冠一一摘去.他说:“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在他们心中,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才是最高的目标,“名”呀“利”呀,他们根本就没放在心上.有了这样的人生境界,人才会即使成名,也依然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扎实实往前进.
                ④中国文化有一种淡泊名利的传统,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传统,一定要好好继承.譬如南朝梁人陶弘景,被称为“山中宰相”,宁愿隐居深山,也不愿出来为官.他撰写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为中国的中医学做出了贡献.明代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矜名不若逃名趣.”名,能逃则逃,能逃得名,不为名缰利锁所缚,才能取得更大成绩.
                ⑤现代社会,充满一种浮躁的风气,很多人渴望一夜成名,于是投机取巧者有之,花招百出者有之,这样即使获得所谓的荣誉,那也一定是昙花一现.要知道居里夫妇从成吨的沥青矿渣中提炼出0.1克镭,花了整整四年时间.成功,是靠扎扎实实努力的.年轻人更应踏踏实实,不要被名利所诱.
                ⑥名是无根的花,虽然美艳,但总有枯萎的一刻;事业才是有根的果树,一旦扎下根来,就会硕果累累.
                                                                                    (选文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说说本文第③段中所选用的两个事例的特点和作用.
              (3)第⑤段是如何阐述观点的?
              (5)从修辞角度对第⑥段的表达效果加以分析.
            • 3. 阅读《时间的价值》,完成下列各题.
                                                  时间的价值
                                                  艾敏(埃及)
                ①时间的价值正如金钱的价值,二者的价值在于很好的使用它们.死到临头才会舍得花钱的吝啬鬼,实际上是个穷光蛋,他的钱就好像是一堆伪钞.同样的,谁要是不把时间用在增加自己和他人的幸福上,他的岁月年华也是虚假的.
                ②我们生活在有限的时间内,昼夜相寻,运行有序,各不相犯.生命被划分为各有其名称的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每一阶段都有不适于其他阶段的特殊工作,就像耕种庄稼,如果误了节令,便不能在别的时令播种
                ③因此,时间是有限的,不能将其缩短或加长.时间的价值在于很好使用它.我们应当爱惜时间,很好地利用它.
                ④从时间获益和爱惜时间的办法只有一个,这就是你在生活中要有一个目标,符合道德要求的目标,而且要把你的时间用在为达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奋斗中.
                ⑤首先,人不能没有一个奋斗目标.那个随便抄起一本书便无目的地去读的人,是多么浪费时间啊!那个没有固定目标,从这条街逛到那条街,从这家店铺逛到那家店铺的人,是多么劳累啊!确定目标可以使时间充裕很多,容易让人在生活中步入正途.这个人在遇到什么问题时,他知道如何选择有助于其目标的东西,而不符合的就尽力避开.人们发现,做事最多的人,是时间最宽裕的人.这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是最明确固定的,他们把工作的方向定于达到既定目标上,而不将时间消耗在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上.他们不让自己成为环境手中随便摆弄的一个球.恰恰相反,他们要创造环境,根据自己的生活目标,去支配环境.
                ⑥其次,加剧时间浪费的另一个因素是:一个人虽然有某个确定的目标,但他不忠于这个目标,不努力去达到这个目标,不去做符合这个目标的工作.
                ⑦没有目标和对目标不忠,这是两个偷盗时间并把时间的功效抛掉的窃贼.
                ⑧爱惜时间并不是要我们连续不断地工作,不留一点休息时间,而是要我们好好利用休息和空闲时间,以更胜任工作.假如我们把空闲时间用于怠惰、无聊之事,那我们就不会从中获益,也无助于我们的工作.
                ⑨如果我们把空闲时间用于有益的游戏、活动和体育锻炼上,那必定会有益于我们工作,必定会让我们得到能够用来为我们目标服务的力量,这就需要合理的安排和利用时间.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如何提出来的?
              (2)如何有效使用时间,根据选文内容加以概括.(至少答出两点)
              (3)根据上下文意思,简要概括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4)从整体上看,文章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用这种论证方法论述什么观点?
              (5)文中说“爱惜时间并不是要我们连续不断地工作,不留一点休息时间,而是要我们好好利用休息和空闲时间,以更胜任工作.”联系生活实际具体谈谈你是怎样做的?
            • 4. 小的决定大的
                  ①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一个是经国大计,却为任何一个当当政者所不能忽视.一场疯牛,几乎颠覆了英伦三岛.
                  ②中国古典文学巨著以大开大合的情节见长,但感人肺腑,让人记下的却是“石卵化猴”、“桃园结义”,以及“玉在匣中”,“钗在奁内”这些生动的细节.
                  ③几乎所有动植物繁衍的种子,都是核儿,很小很小的.风可以刮着走,鸟儿可以用嘴衔,被人不经心就可以忽略甚至丢弃的,却负载着生物自然的最伟大传承.
                  ④任何庞然大物,都不能忽略小,只有小,才是最具繁衍力的.
                  ⑤近代尽人皆知的重大发明、发现,从苹果落地发现地心引力,到开水冒气引发的蒸汽机的利用,无不是由偶发思端的小事影响整个世界的.
                  ⑥一位生活在硅谷世界的人告诉我,微电子技术的诞生和发展,是从最初集成电路只包含几个几十个元器件,发展到一个小小硅片上可以制作出几十万个上百万个元件,形成微型电子电路的.正是这个微型电子电路,带来当今世界飓风般的各种生产方式大规模乃至超大规模变化.
                  ⑦可见,未来最终改变我们这个世界、影响人们生活的,不在宇宙,乃在毫微.
                  ⑧张艺谋初入社会,在生活的最底层当弹棉花的辅助工.那时候仅仅为了调节生活,他买了台照相机,怎么也没想到就是这台小小的照相机,后来竟在他报考北京电影学院时派上用场.从此,陕西少了一个苦力,中国多了一个让世界刮目相看的电影导演.
                  ⑨美国的麦当劳,就是从吸引小孩,改变幼年的饮食入手,从小让你喜欢我这种快餐方式,然后到你上学长大,多少年,仍然光顾我.这是真正做不起眼的大买卖!
                  ⑩由此观之,小事还能致走向.
              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中国至圣老子说的话,值得我铭记一生.
              ⑫想行千里吗?想成大树吗?那么,从脚下开始,从毫末做起.
                                                                       (选自《经典阅读集萃》,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3)文章第⑪段引用的老子的话属于什么论据?有什么作用?
              (4)文章第⑥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 5. 维护食品安全,应向美日学习“连坐制”
                                                 郑风田
              “中国制造”的一个怪现象是,出口到国外的食品,安全度要比国内高出一截,虽然美国、日本等国对来自中国的食品设置的标准,比国内标准更高,但中国的农民与企业还是都达标了.为什么离产地更近的中国消费者却难以享受到更安全的食品呢?
                双汇瘦肉精曝光后,大批记者赶赴双汇总部漯河,但当地政府却要求酒店报告记者行踪.地方政府为保本地税收,往往习惯于成为问题企业的保护伞,这恐怕是我国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屡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不妨学习一下美日的“连坐制”.
                山东青岛,当地有不少将水产品出口到美国的企业,这些企业都按美国要求,采用HACCP(被认为是控制食品安全和风味品质的最好最有效的一种管理体系)认证.如果有企业作假怎么办?政府部门讲“没人敢”,原因是美国人实行“连坐制”--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简称)会不定期突然派人抽检,一旦发现作假,则当地被判为不可信任地区,所有同行业企业都被列入不信任名单,生产的产品美国都不要了.
                山东菜区有不少出口日本的蔬菜生产基地,当年一个农民偷用剧毒农药,结果在日本海关被抽检出来,导致涉事公司所有出口日本的蔬菜都被拒,当地所有农民的菜都卖不出去了.
                在如此严厉的连坐制度下,没有企业敢轻易作假,也没有渔户敢轻易使用违禁药品.平时大家相互监督--熟人社会相互监督效果比单纯依靠政府监管效果好很多,交流经验--不是交流作假的经验,而是学习怎么做才能达到标准要求.当地监管部门也特别尽力,不但平时认真抽检,还会对农民进行提高生产质量的培训.
                每次食品安全出问题,总有监管部门以我国有2亿多小农户、几十万个小作坊、抽检率太低等借口来搪塞.但困局并非无解,我国也完全可以试试美国、日本的连坐式监管制度.这种连坐式的监管虽然“残忍”,但针对目前我国食品供应乱局,只能采取阵痛式的监督方式.只有痛了,才能让地方政府真正尽力尽责,才能彻底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
                                                               (选自《东方早报》2011年4月1日,有删改)
              (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从文中所写的事例看,实行“食品安全连坐制”有哪些好处?请简要概括.
              (3)有同学认为山东的事例写了两个内容(一个关于水产品,一个关于蔬菜),这样没有必要,建议删去一个.你认为呢?为什么?
              (4)若在“食品安全连坐制”下,蒙牛的三聚氰胺事件对企业自身及该区域乳品行业将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和后果?请结合以下资料回答.
              【资料链接】:
              2008年,我国内地爆出了“毒奶粉事件”,涉及的企业众多,其中包括知名品牌蒙牛.国家质检总局在蒙牛几个批次的奶粉和液态奶中验出三聚氰胺(一种为提高蛋白含量而添加的化工原料,对人体有害).事发后,内蒙古蒙牛乳业有限公司公布处理方案:“对含有‘三聚氰胺’的这几个批次产品,坚决进行下架、封存和销毁.在原奶采集、生产环节进行最严格的检测与食品安全管理.”
                                                                                (根据有关材料编写)
            • 6. 议论文阅读
                                              常想一二
                                               陈鲁民
                晋人羊祜(hù)说过:“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八九.”他这话还真不是无病呻吟.他立志伐吴,统一天下,建不世之功,可总是不能如意.先是碰上一个硬对手陆抗,让他无计可施;好不容易等到陆抗病死了,他正准备出兵,晋武帝又听信贾充谗言,不愿动武,错过伐吴最好时机;又过了几年,晋武帝终于想明白了,要大动干戈了,羊祜已老得走不动了,不由得发出这千秋遗憾.
                宋人辛弃疾也有同感:“叹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辛弃疾立志抗金,收复失地,但南宋朝廷一帮主和反战君臣,百般阻挠,处处掣肘,让他空有一腔报国志,在等待与无奈中,慢慢老去,加上孩子也不争气,让他很是失望.一生坎坷,壮志难酬,他只有寄情于诗词曲赋中,发发英雄牢骚,出出豪壮怨气.好在“无心插柳柳成荫”,他的牢骚怨气竟也有“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气势,无意中又成了一个“国家不幸诗家幸”的标本.
                扪心自问,我们多是些平常人,没有羊祜、辛弃疾那么大的襟怀和抱负,不如意的层次也没他们那么高,但遇到的不如意事却一点不比他们少,虽然都是些家长里短,庸常小事,鸡虫得失,小悲小伤,也常让我们心情郁闷,无法排遣.
                其实,细想起来,有很多不如意事都是自找的,譬如,刻意去争一些不该争或意思不大的东西,争位置,争职称,争荣誉,争排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或老是和这个比和那个比,结果越比越不如意;或各种欲望太强,结果力不从心,自寻烦恼.那么,我们不妨适当放弃一些身外之物,减一减太盛的名利之心,不如意事自然就会减少.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少想不如意事,多想如意的事,这是民国元老于右任的人生态度.他曾写过这样一副著名对联:“少思八九,常想一二”,横批是“如意”.既然“不如意事,十常居八九”的大趋势基本无法改变,那何妨索性忘掉或少思那不顺心的“八九”,多想想让人高兴的“一二”.这可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不是鸵鸟的埋头战术,而是达观者的生活态度.
                比如说吧,是楚霸王,你就应常想破釜沉舟,少思霸王别姬;关老爷呢,该常想过五关斩六将,少思走麦城;曹孟德就应常想官渡大捷,少思赤壁惨败;李后主呢,要常想“凤阁龙楼连霄汉”,少思“最是仓皇辞庙日”;孟进士呢,该常想“春风得意马蹄疾”,少思“昔日龌龊不足夸”;东坡先生,则宜常想“千里共婵娟”,少思“高处不胜寒”;清照女士,当多想“应是绿肥红瘦”,少思“凄凄惨惨戚戚”;拿破仑元帅呢,应常想奥斯特里茨战役,少思那不幸的滑铁卢.总之,要多想“金榜题名”的高兴事,少思那“将军被擒”的倒霉事.
                不过,“少思八九,常想一二”,也要讲个辩证法,把握好一个度.“常想一二”是为了调整情绪,保持乐观,但绝不能躺在“一二”上睡大觉,自我麻醉,感觉良好,而要积极开拓“一二”的领域,挖掘新的“一二”出来.“少思八九”也不等于不思,一点不思那就成了没肝没肺的糊涂虫,而是要少思、精思加反思,在反思中总结经验教训,在精思中悟出人生真谛,以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1)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开篇为什么要列举晋人羊祜和宋人辛弃疾的事例?
              (3)针对平常人不如意时心情郁闷的情况,作者谈到哪两种排遣的方法?
              (4)文章最后一段能删掉吗?为什么?
              (5)请结合丰富的课内外积累,谈谈你理解的“常想一二”.(80字左右)
            • 7.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1910年,一位名叫陆士谔的晚清小说家创作了幻想小说《新中国》,畅想百年后的上海风貌.其中关于过江隧道、地铁、跨江大桥的描绘在那个中国贫弱的年代,显得那么虚幻和空洞,而他关于百年后将在上海举行万国博览会的预言,在当时饥寒交迫的国人看来更显得荒诞和离奇,无异于痴人说梦.可当历史的钟摆真的摆进了2010年,
              竟然如此真实,触手可及.对应的时间,对应的地点,穿江而过的条条隧道和横越江面的座座大桥已成为现实,世博会的举办和百年前的梦想也是如此高度契合.
                  ②世博会究竟将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呢?
                  ③笔者曾有幸当面向连任两届国际展览局主席、现任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的著名外交家吴建民讨教,他说:“世博会对中国的影响将超过奥运会.因为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世博会确实能够做到让城市的生活更加美好.”不难明白的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世界城市发展经验的集中展示,将给中国不少城市带来改变陈旧面貌、提升自身素养的大好契机.中国的城市人口现已占总人口的近半数,直接能对如此数量的中国人产生直接影响,其影响不可谓不大.
                  ④不仅如此,本届世博会还将是文化交流的盛会.目前官方预计的数据是,将有超过7000万的国内外嘉宾和观众亲临世博会现场,将有来自世界各国的顶级艺术团体在历时半年的展览期间,举行超过2万场风格各异的演出.届时上海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城市交流和文明对话的舞台,一个全世界参与的城市文明大互动将恢弘上演,相随而来的会是世界的新一轮大合作.
                  ⑤不同文化的广泛交流或深层碰撞必将产生火花,这种火花稍经衍变便能成就思想和理念上的创新,而无数的火花也必将引发一轮创新热潮.当世界正在全力寻求走出经济困境的捷径时,创新无疑会形成巨大的推力.
                  ⑥如果说北京奥运会做到了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那么,时间周期更长、参与人数更多、互动程度更强的上海世博会将会“有过之而无不及”,把一个快速成长的中国更加全面地推到世界的面前.这里没有姚明和刘翔,没有耀眼夺目的明星光环,却有着一座座日新月异的中国城市,有着身临其境的真实.
                  ⑦原上海市市长汪道涵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申办世博会计划,他认为世博会是战略性的,管50年.今年5月1日,这个“管50年”的战略正式拉开大幕.这是一个需要用奥运赛场上的澎湃激情去关注、去热爱的战略,这又是一个需要用城市发展中的理性思考去观察、去学习的战略.对于中国,2010注定是“世博之年”,同时,还应是开启中国“世博新时代”之年.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试用一句话概括.
              (2)第①段中“
              ”具体指什么?请简要回答.
              (3)上海世博会将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请简要回答.
              (4)第④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 8. 习惯成自然
                                              叶圣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旦盟查叠盛翌邀:.擅堡丝盎.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1)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2)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
              (3)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4)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5)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
            • 9.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两千多年前,罗马军队攻进了希腊的一座城市,他们发现一个老人正蹲在沙地上专心研究一个图形.他就是古代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得.他很快便死在了罗马军人的剑下,当剑朝他劈来时,他只说了一句话:“不要踩坏我的圆!”在他看来,他画在地上的那个图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加宝贵的. 更早的时候,征服了欧亚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视察希腊的另一座城市,遇到正躺在地上晒太阳的哲学家第欧根尼,便问他:“我能替你做些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在他看来,相对他在阳光下的沉思,亚历山大大帝的赫赫战功显得无足轻重.这两则传为千古美谈的小故事表明了古希腊优秀人物对于灵魂生活的珍爱,他们爱思想胜于爱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把灵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显赫的权势更加高贵.
                ②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英国作家王尔德到美国旅行,入境时,海关官员问他有什么东西要报关,他回答:“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才华.正是这位骄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诉我们:“世间再没有比人的灵魂更宝贵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跟它相比.”
              (1)在这几段文字中,作者阐述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结合议论文论据或论证的有关知识,分析第①段中划线句的作用.
              (3)留心观察,我们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闪现出动人的光彩.请写出一个你在平时生活中发现的这样的“动人的光彩”.
            • 10. 重拾阅读精神
                ①中华民族无疑是一个有着良好阅读传统的民族,有关名人与书的趣事不胜枚举: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书数百卷,连给女儿嫁妆时,亦是用满满一箱书;《资本论》首位翻译者、经济学家王亚南,在乘船遭遇风浪、海轮颠簸不止时,要求服务员将其绑在椅子上以聚精会神地读书;诗人闻一多在结婚当日的早上不见踪影,后被友人发现在书房中如痴如醉地读书…
                ②然而,近些年来,我们更多地听到这样的故事.2008年上海一家早教中心率先开设幼儿经典诵读班,由专家带领10岁以下的小朋友诵读《三字经》、《论语》等经典作品.结果在短短3个月中,学员由原先的20人减至3人.有记者采访退班孩子的家长,得到的回答竟出奇一致:“以后入学时又不看这些,还是把时间花在学英语、电脑、钢琴上更为实惠,这些可都是升学加分的.”
                ③从什么时候开始,书籍已经不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沦为“耽误孩子升学的滑梯”?家长对于经典阅读先入为主的拒绝态度,不仅没收了孩子享受人类丰盛文化大餐的入场券,还间接导致了这些孩子长大后偏于功利的阅读习惯.在许多书店里,你看那“最畅销图书排行榜”上,显眼位置处净是些炒股、基金、管理类的书籍.
                ④书店里的人头攒动,正和当代人填补不了的心灵饥荒形成反差--讽刺的是,往往我们功利书读得愈多,便发现这种饥荒愈厉害.捧着教辅书、“快餐”书太久,我们的视野变得狭窄,只局限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进而造成精神上的乏力,思考社会、思考人性的乏力.
                ⑤很难想象,一个精神乏力的民族,会有着什么样的未来.当人们津津乐道“世界读书日”--4月23日,也正是文豪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的辞世纪念日时,往往夸大了这其中的“巧合色彩”,而忽视了这些文豪们对于启迪思想、丰富文明的重要作用.
                ⑥若你想说,莎士比亚们离我们太远,无论怎样读书,我也达不到他们的境界.那么就看看卡耐基吧,很多人在陷入人际纠纷、遭到解雇时,常常从他的《人性的弱点》中寻找“速效冲剂”.但卡耐基曾这样写道:人活着不只需要面包.有些百万富翁因缺乏人文精神的滋养而面临人性的饥饿;相反,有些穷人却在精神上十分富有,远非百万富翁所及--是一个人的精神令他的身体富有
                ⑦还记得邓清清吗?那位在地震后的废墟里打着手电筒看书的女孩,在被救出后,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
                ⑧读书能缓解我们内心的恐惧,丰富我们的心灵,给我们精神的力量.就从今天开始,想一想我们为何设立“世界读书日”,重拾真正的阅读精神吧.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从全文看,第②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揣摩第④节中“便发现这种饥荒愈厉害”这句话中“饥荒”的含义.
              (3)说出第⑥节划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作用.
              (4)结合文意,说说如何理解“重拾真正的阅读精神”.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