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每天进步一点点
                                                  赵华
                美国的质量管理大师戴明博士传授了成功最简单的方法--每天进步一点点.
                每天进步一点点,听起来好像没有冲天的气魄,没有轰动的声势,可细细地琢磨一下:每天、进步、一点点,那简直是在默默地创造一个意想不到的奇迹,在不动声色中酝酿一个真实感人的神话.
                撑杆跳高王子布勃卡的纪录是一厘米、一厘米升高的;110米跨栏飞人刘翔的速度是0.01秒、0.01秒加快的.一个骄人的成就来自于一点一滴的进步,有赖于一步一步地积累.
                每天一点点地进步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天天都有目标,时时都能努力,人人都可为之,仅此而言,已弥足珍贵.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最初也许只有一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产生天壤之别,原因就在于平时进步积累的多与寡.每天自学一小时,一周就是七小时,一年累计365个小时,几年下来就可以完成大学本科课程的学习.每天用5分钟改进自己的工作,每周5个工作日都这么坚持改进,几年下来就会成为这个行业的行家里手.虽然每天只进步一点点,但每天都超越了昨天,如此日有所进、月有所变,用心写好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加号,不论钻研什么学问、从事什么工作,都能享受胜利的喜悦,达到理想的高峰.
                做到“每天进步一点点”并不容易,因为任何丝毫的进步都不会从天而降,都不能唾手可得,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每天进步一点点,贵在每天,难在每天.“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要每天进步一点点,就要耐得住寂寞,不因收获不大而心浮气躁,不因目标尚远而情移心摇,而应具有持之以恒的韧劲;就要顶得住压力,不因面临障碍而畏惧退缩,不因遇到挫折而垂头丧气,而应具有攻坚克难的勇气;还要抗得住干扰,不因灯红酒绿而分心走神,不因冷嘲热讽而犹豫停顿,而应有专心致志的定力.
                每天进步一点点,使每一个今天充实而又饱满;每天进步一点点,终将使一生厚重而充实.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2年第7期)
              (1)促使每天进步一点点的三个先决条件是什么?应如何克服所遇到的困难?
              先决条件:    
              如何克服困难:    
              (2)“每天进步一点点”具有哪些意义?请简要概括.
                  
                  
              (3)在论述过程中,作者是如何使中心论点更加鲜明突出的?
            • 2. 放弃也会成功
                ①古罗马有一则寓言:有两条河流从源头出发,相约流向大海.它们穿过山涧,最后到了沙漠的边缘.它们一筹莫展,讨论着怎么办.其中一条河说:“我一定要流过去,找到大海.”另一条河则说:“不如回去再等机会吧,如果前进,我们可能走不出沙漠就干涸了.”结果一条河执著地前进,干涸在了沙漠里,另一条河则回到了源头,等待到了良机,流向了大海.执著有些时候将导致失败,而放弃则走向了成功.
                ②在人生的追求中,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厄运,我们时常告诉自己,坚持下去,不要放弃,终会获得成功.其实,很多时候,放弃也会成功.
                ③我们赞赏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当你确定目标,这种执著就会成为一种通向成功的阶梯,但有时放弃和锲而不舍并不矛盾.陶渊明放弃污浊官场,归隐田园,写出了《桃花源记》等传世之作,成为东晋时代杰出的诗词散文大家.鲁迅放弃了学医,成为文学巨匠.梵高放弃了做传教士,而成了有名的画家.放弃是对生命的过滤,对追求方式的扬弃,是对自己的重新认识和发现.不学会放弃,就无法成功地跨越生命,驾驭人生.
                ④生活有时会逼迫你,不得不停止前进,不得不放弃梦想.苦苦地挽留夕阳,是傻子;久久地感伤春光,是蠢人.什么也不愿放弃的人,往往回成为生活中逞一时之快、显意气之勇的匹夫,常常会失去更珍贵的东西.今天的放弃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得到,不计一时得失,勇敢地放弃,是为了更大的成功.
                ⑤放弃是剪刀,生命之树剪除病枝赘叶后,更显勃勃生机.放弃有苦痛,宛如壮士断臂,需要时间的良药来抚平创伤.面对短暂时的伤痛,放弃需要一种锲而不舍、毁誉不惊的精神,需要直面淋漓鲜血的豪迈气概,需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胸怀,需要摒弃生活里用尽心思装饰出的虚假繁荣的胆识.放弃是一种明智,是一种宽容.或许它带给你的是短暂的消沉,但只要你打开视野,另辟蹊径,迎来的将是一个更加美丽的开端.你的眼前将满是和平阳光,你的世界将满是鸟语花香.所以敢于放弃的人也是坚强的人.拒绝放弃,只会作茧自缚,在生活的网中受束缚而死.
                ⑥通向成功的路不止一条,没必要一条路走到黑,头碰南墙才回头.忘掉最初的选择并不意味着背叛了自己,放弃无可挽回的事情并不说明你整个人生从此黯然无光. 放弃,是为了更好地得到,只有果断放弃,才能将该拿起的东西更好地把握.
                ⑦我们鼓励执著.我们也鼓励放弃.
                ⑧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不敢放弃希望,但并不意味着不改变.这时需要运用你的智慧,敢于放弃,重新选择,也许你会看到一个更加开阔的天地.
                                                              (作者:李汉容,选自《智慧背囊》,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    
              A.放弃也会成功                   B.放弃往往导致失败
              C.我们鼓励执著,我们也鼓励放弃.   D.放弃是一种明智,是一种宽容.
              (2)选文第⑤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  B.对比论证  C.比喻论证  D.道理论证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B.事实论据包括典型的事例、史实和名人名言.
              C.第③段列举了古今中外的三个事例,使论据充分,更有说服力.
              D.鲁迅放弃了医学文学巨匠.这个事例有力地证明了文章的观点.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①段引用寓言故事,其作用是引出论点,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B.选文第⑥段加点的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C.第⑤段中的“放弃是一种明智”是指放弃可能带给你暂时的消沉,但只要拓开视野,另辟蹊径,迎来的将是一个更加美丽的开端.
              D.第⑥段中的“通向成功的路不止一条,没必要一条路走到黑”,意思是做事一碰到困难就要懂得放弃,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能力的真谛
                ①能力,就是做事的本事.什么样的人最有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善于思考的人最有能力.
                ②为什么相似的工作条件,相当的智力状况,有的人能出类拔萃,创出骄人的业绩,有的人则工作平平,见不到特色和浪花?绝大多数人看待优秀者,往往只关注他们工作的成果和辉煌的业绩,很少去跟踪和分析他们的行为习惯.换句话说,就是只羡慕别人篮子里的苹果多了,但没有留心是怎么多起来的.其实,每个人都有能力把本职工作干好,只不过有人还没有真正把握能力的真谛,而优秀者已经在思考的小路上踏出了闪光的足迹
                ③曾听过这样一个试验.一位老师用手指沾糖尿病人的尿样来尝味,然后让学生们都做一遍.学生们愁眉苦脸地照做了.这时老师说:“我在教你们观察和思考细节.谁观察和想到我伸进尿样的是拇指,舔的却是食指?”学生们的教训,一是没有认真观察,二是没有深入思考.
                ④船的力量在于帆桨,人的力量在于思考.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思而变.一个善于并且会正确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拿破仑曾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剑更有力量.
                ⑤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就经过了“十年的思考”.他说:“学习知识需要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黑格尔在著书立说之前,曾缄默6年,不露锋芒.在这6年中,他以思为主,专研哲学.哲学史学家认为,这平静的6年,其实是黑格尔一生中最富有成效的思考时刻.牛顿从苹果落地导出了万有引力,有人问他有什么诀窍,他回答说:“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是对于一件事情作长时间的思考罢了.”他还说:“我的成功归功于精心的思索.”
                ⑥现实生活中,仔细研究我们周围的成功者,无一不是善于思考者.但也有一些人,要么整天忙忙碌碌地干这干那,要么无所事事地去东游西逛,就是不给自己留下一点思考的时间,也从来不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到头来,时间用上了,精力耗费了,工作却没有多大起色.
                ⑦思考是创新的第一步,是一座掘之不尽的能力宝库,没有思考能力就缺乏行动能力,就谈不到创新,谈不到创造性工作.只有努力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形成人人思考、自觉思考、终生思考的好风气,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才能提高.
              (1)本文的题目是“能力的真谛”,作者在文中告诉我们,能力的真谛是    
              (2)本文语言生动,语意丰富深刻.请根据上下文意说说第2段划线句子的含义.
              “而优秀者已经在思考的小路上踏出了闪光的足迹.”
              (3)第⑤段列举的名人事例表明了作者的观点.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观点并填写在段落开头的横线上.
              (4)作者善于选择论据,运用多种方法沦证观点.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选择    作为论据,从    两方面表明了    的观点.
            • 4. 阅读乔叶《另一种珍爱》,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深深记着一位老音乐家辛酸的轶事.他在“文革”中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并没有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会按4/4拍铡的.”为此,我爱上了这位音乐家和他的作品,他懂得怎样拯救自己和爱自己.
                ②为什么不学会爱自己呢?
                ③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自我姑息、放纵,而是要我们学会勤于律已和矫正自己.这一生总有许多时候没有人督促我们指导我们告诫我们叮咛我们,我们拥有的关怀和爱抚都有随时失去的可能.这时候,我们必须学会为自己修枝打杈浇水培肥,使自己不会沉沦为一棵枯荣随风的草,而要成为一株笔直葱茏的树.
                ④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虐待自己苛求自己,而是让我们在最痛楚无助最孤立无援的时候,要学会自己送自己一枝鲜花,自己给自己画一道海岸线,自己给自己一人明媚的笑容,然后,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活下去,坚韧地走过一个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⑤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可是如果这种短暂的欺骗能获得长久的真实的幸福,自我欺骗一下又有什么不好呢?
                ⑥学会爱自己,这不是 一种羞耻,而是一种光荣.因为这并非出于一种夜郎自大的无知和狭隘,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这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为强壮.可以让我们在无房可居的时候,亲手去砌砖叠瓦,建造出我们自己的宫殿,成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人.
                ⑦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世界.(《天使路过》)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开头以一位老音乐家的轶事点题,进而用反问句提出中心论点:要学会爱自己.
              B.证明观点时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论证,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可感.
              C.“自己给自己画一道海岸线”是指当自己身处无边苦海时要给自己留好退路.
              D.本文观点严肃语言亲切,思想深刻议论形象,让我们加深了对“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理解.
              (2)第⑥段相对第③④段而言,论述上进一步深化了,请简要分析.
            • 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 选自《饮冰室全集》)
              (1)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2)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①“卸却”责任指    .(10字以内)
              ②“解除”责任指    .(10字以内)
              (3)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
              (4)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 6. 阅读议论文《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完成下列各题.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朱铁志
                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④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⑤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⑥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⑦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摘自《人民日报》2010年4月19日,有改动)
              (1)认真阅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用原文语句回答.
              (2)文章首段引用鲁迅、哈佛大学的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3)读文归纳填空:“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一是要不断追求;二是要勤勉;三是    ;四是    
              (4)文章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如果把文章第④段中的“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一句作为观点,请你参照下面示例再写一个具体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限制在所学初中教材的范围内).
              示例:闻一多日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终于写成了《唐诗杂论》.
            • 7.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德性与学术
                                              周来祥
                ①德性与学术,是个老问题,也是个新话题;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也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话题.“立言先立德”“德文并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和国学的优良传统.
                ②德性的内涵是品德、人格的修养,其最高境界是“至善”;学术的内涵是研究发现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其最高追求是至真.理论上二者有区别,现实中道德与学问也常常是不平衡的.司马光曾说:“德才兼备为圣人,德胜于才者为君子,才胜于德者为小人,无才无德为愚人.”这种对“圣人”“君子”“小人”“愚人”的界定,或许还可进一步讨论,但司马光所谈的德与才、道德与学问结合的四种不同类型,大概是古今类似而普遍存在的.从价值与意义上说,“德才兼备”和“德胜于才”的人对社会是有益的,而“无德无才”特别是“才能胜过德行”的人对社会总是有害的,而且才能越大,学问愈高而德行愈坏者,对社会之危害则愈大.
                ③大德性是一种大境界,大学问也是一种大境界.在小德性、小学问中二者可能不协调,甚至是相悖的,但在大德性、大学问这种大境界中,二者却必然是和谐的、一致的.德性制约着学问,没有大德性难于作出大学问;学问也升华着德性,没有大学问也难于达到大德性.要想做出大学问,必须立大德性.站在泰山之巅可以“一览众山小”;有大德性、大境界,才能有大胸怀,才能有无私的大爱,才能纳百川而汇大海,才能聚群峰而成高山,才能如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才能如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才能独创出新思想、新体系、新学问、新智慧,才能成为大师,走向新的人文之巅.
                                                               (《光明日报》2010年2月18日,略有删改)
              (1)根据文中第②段的内容填空:司马光所说的四类人中对社会危害最大的人是    
              (2)本文作者所主张的观点是什么?作者认为德行与学术之间的具体关系式什么?
              观点是:    
              关系是:    
            • 8. 纯真与练达
                                                   郭启宏
                ①纯真与练达是两种不同的素质,这两种素质在文学家身上,表现得尤为鲜明.
                ②纯真,指的是文学家胸中一片赤诚,有时竟如未曾入世的处子.《浮生六记》作者沈复绝无掩饰地敞露胸襟,是其纯真;鲁迅让爱子骑在脖子上,吟出“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是其纯真;郭沫若在抗战时期,为一曲《思乡曲》所动,竟于稠人广座之中失声恸泣,是其纯真;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的诗人田间,在日常生活中并非口若悬河的雄辩家,据丁玲所记,说话还有些腼腆,这也是其纯真.至于作家写作时异于常人的诸般表现,更令人见其肝胆.传说汤显祖写《牡丹亭》至“赏春香还是旧罗裙”,抑制不住,跑到染房里落泪;狄更斯伏在自己的手稿上哀哭;福楼拜为他笔下的包法利夫人服毒而痛苦呻吟;果戈理突如其来的哈哈大笑…作家坦然披露胸怀,让世人一览无余.没有这种纯真,作者绝写不出真性情的文字,而免不了时有造假.
                ③练达,照字面上解,是熟练通达,实际上是对事情本质透彻的理解.《红楼梦》中有一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倘若剔除其世故的一面,便是很好的说明.上面列举的大作家都有各自的深沉,鲁迅的深刻固不消说,郭沫若又岂止热烈而已?对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恩格斯认为自己从中“所学到的东西要比从当时所有的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果戈理晚年为世界观所苦,终将《死魂灵》第二部手稿付之一炬,也是练达的曲折表现.没有这种练达,作家绝写不出深刻的文字,而难免要流于肤浅.
                ④纯真与练达这两种不同素质,乍看来似若冰炭,然而,它们却应该而且能够和谐地统一起来,其实两者本来就是事物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是一个对立统一体.文学创作要求文学家既纯真又练达.这是因为:只有纯真而无练达,任情感泛滥起来,文字自然缺乏深度;反之,练达有余纯真不足,又容易变得圆滑,文字也会失却光泽.我们看到,古往今来的大手笔总是两种素质兼而有之.我特别敬佩伟大的曹雪芹,你看,一部《红楼梦》,通篇是真情流露,“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同时又通篇蕴涵哲理,“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⑤文学家既要纯真,又须练达,二者间充满辩证法:对待生活既充满热情,又能冷静进行剖析;立身处世既心无诡诈,又胸有准绳;不论何种际遇,既能深入进去,又能超脱出来;在创作过程中,既能如痴如醉,走火入魔,又能冷心铁面,不断战胜自己;灵感之强烈,如霹雳经天,而思维之缜密,又如水银泻地;一篇写就,既能感情浓烈,色彩斑斓,又能鞭辟入里,力透纸背;甚至行文上疏密有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凡此种种,推而广之,都是纯真与练达之间的辩证法.
                ⑥时代寄厚望于既纯真又练达的全素质文学家.
                                                                          (选自《云梦生涯》,有改动)
              (1)请在下列段落序号间用“‖”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①②③④⑤⑥
              中心论点:    
              (2)文章②③段中提到的人物有几个是重复的,如鲁迅、郭沫若、果戈理,换成其他人物的实例好不好?为什么?
              (3)揣摩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另外选取恰当的事例,写一段能够替代它的话.
              (4)文章④⑤两段都是阐述“纯真”和“练达”之间关系的,能否删掉其中一段?为什么?
              (5)本文关于文学家素质的论述,带给你怎样的启迪?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
            • 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说说“浅阅读”
                                                   吕宏
                ①一个朋友每月都要买七八本厚薄不一的各类书籍,更新床头的书架.我好奇地问,买书,看吗?他答,当然看,有些时候是一天看一本,只求花最少的时间看最多的书.这就是当前很时尚、很流行的“浅阅读”.
                ②所谓“浅阅读”,是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式.一位领导同志曾谈到,在线浏览正在取代传统青灯黄卷式的经典阅读,以快餐式、跳跃-it-、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阅读新趋势.
                ③不可否认,“浅阅读”在当今时代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可以快速获得信息,扩大知识面,但如果仅仅把读书当成简单的消闲方式,或作为获取某种利益的途径,而不是作为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的手段,其过于功利性的读书目的会使人在失去学习自觉性的同时带来思维的钝化.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功利性阅读将不利于
              人格的完善、精神的发育、知识构成的合理化,甚至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④读书之用途,小而言之可以了解社会、增长学问、开阔眼界、陶冶性情、丰富生活、充实自我;大而言之可以掌握科学、明辨真理、培养能力、提高水平、奉献社会、报效国家.但在时下,不少人平时不读书、不看报、不太思考工作,很少研究问题,遇到新情况时,就拿出一本相关的书顺手翻几页“临时抱佛脚”,这种不求甚解的“浅阅读”有可能演化成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浅思维”,如果再以这种“浅思维”为指导做出“浅决策”,弊端更多.
                ⑤有人说,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传承、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浅薄、浮躁的民族是无法强大和发展的.已有专家指出,如果仅仅满足于“浅阅读”,或者过分热衷于“浅阅读”,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这就是为什么在高科技浪潮中,很多网络发达的国家反而更强调传统式阅读:美国政府陆续提出了“美国阅读挑战”“阅读优先”等计划,英国政府设定“阅读年”,要打造一个“读书人”的国度.近年来,世界很多国家都把提倡阅读风气、提升阅读能力列为教育改革的重点,通过实施这些措施重新唤起“深阅读”.
                ⑥在阅读已呈大众化、通俗化甚至娱乐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深度阅读,不能满足于“我在读,这就够了”.因为,读书不仅要“过眼”,更要“过心”.
                                                                     (选自2009年4月24日《人民日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第③段加点词“其”指的是    ,第④段加点词语“临时抱佛脚”在文中的意思是    
              (3)第⑤段列举美国政府和英国政府强调传统式阅读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4)下列名言名句中最适合做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A.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  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10. 阅读《俯而学与仰而思》,完成下列各题.
                                               俯而学与仰而思
                ①古人所说的“俯而学,仰而思”,实际上说的是一个“怎么学”的问题,指的是一种【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曾特别警示世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今天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学了什么,而应致力于学会什么;不只是需要明确学什么,更应当知道怎样学,要用【乙】去学习,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而“俯而学”与“仰而思”的有机结合,正是这样一种【丙】.
                ②“俯而学”,就是要沉下心去深入学习,潜心钻研.这就是说要树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钻研精神,细细揣摩,穷追不舍.否则,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将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难以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但要真正学得“学问”,能够“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不“俯”下身潜心地、深入地去学习是不行的.
                ③“仰而思”,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放眼观察周围的事物,理论联系实际.只读书,读死书,不善于读思结合,最终是无法达到读书的真正目的.战国时的赵括可谓熟读兵书,谈起兵事来头头是道,可到了战场上,却只知道按照兵书行事,而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战术,结果导致惨败,在历史上留下“纸上谈兵”的笑柄.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在编撰《史记》的过程中,追求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境界.这里的“究”“通”就是思考;“天人之际”“古今之变”就是指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一家之言”就是在深思熟虑后,结合客观现实形成的独到见解.实践也一再证明:在学习时不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读书时功夫仅下在书本上,就只会人云亦云,就难有真知灼见,也就提不出新思路,拿不出新办法.
                ④孔子曾告诫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怠惰而无所成就.孔子这句话再精辟不过地论述了“俯而学”与“仰而思”的辩证关系.我们应牢记先贤的教导,在实践中学有所得,思有所获.
              (1)请按照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①科学的学习方法
              ②常用的学习方法
              ③联系实际的方法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2)文中所说的“俯而学”与“仰而思”分别指的是什么?
              (3)简要分析第③段中列举赵括与司马迁的例子各有什么作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