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读书使人优美
              毕淑敏
                  ①优美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美好。
                  ②做一个美好的人,我相信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愿。谁不愿意美好啊?除了心灵的美好,外表也需美好。为了这份美好,人们使出了万千手段。比如刀兵相见的整容,比如涂脂抹粉的化妆。为了抚平脸上的皱纹,竟然发明了用肉毒杆茵的毒素在眉眼间注射,让面部微小神经麻痹,换来皮肤的暂时平滑……让我这个曾经当过医生的人,胆战心惊。
                  ③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美容之法,却被人们忽视,那就是读书啊!
                  ④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不由自主地谦逊和聚精会神。即使是读闲书,看到妙处,也会忍不住拍案叫绝……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会沿袭洗耳倾听的姿态。而倾听,是让人神采倍添的绝好方式。所有的人都渴望被重视,而每一个生命也都不应被忽视。你重视了他人,魅力就降临在你双眸。
                  ⑤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会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与穿透,让我们在惊叹的同时拈页展颜。微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装点,微笑可以传达比所有语言更丰富的善意与温暖。有人觉得微笑很困难,以为是一个如何掌控面容的技术性问题,其实不然。不会笑的人,我总疑心是因为读书的不够广博和投入。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当你静夜抚卷的时候(当然也包括网上阅读),那些因子如同香氛蒸腾,迷住了你的双眼,你眉飞色舞,中了蛊似的笑起来,独享其乐。也许有人说,我读书的时候,还时有哭泣呢!哭,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因为灵魂在这一个瞬间舒展,尽情宣泄。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大半生所有的快乐累加一处,都抵不过我在书中得到的欢愉多。而这种欣悦,是多么的简便和利于储存啊,物美价廉,重复使用,而且永不磨损。
                  ⑥读书让我们知道了天地间很多奥秘,而且知道还有更多的奥秘,不曾被人揭露,我们就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睥睨天下。读书其实很多时候是和死人打交道,图书馆堆积的基本上是哲人的木乃伊,书店里出售的大部分是亡灵的墓志铭。你在书籍里看到了无休无止的时间流淌,你就不敢奢侈,不敢口出狂言。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当你把他人的聪慧加上你啕已的理解,恰如其分地轻轻说出的时候,你的红唇就比任何美丽色彩的涂抹,都更加光艳夺目。
                  ⑦你想美好吗?你就读书吧。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金钱,但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优美就像五月的花环,某一天飘然而至,簇拥你颈间。
              (1)文章第②段为什么要列举那些令作者“胆战心惊”的美容术?
              (2)第⑤段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3)下面两则材料,如果让你选择作为证明论点的论据,你选哪一个,为什么?
                  材料一:《韩诗外传》有一段有趣的记载:春秋时期,鲁国的闵子骞拜孔子为师。刚开始时,闵脸色干枯,但过了一段时间竞变得红润起来,使孔子大为奇怪。据闵子骞说,他在没读书之前,一心想着要做迭官贵人,因此寝食不安,脸色为之枯槁。如今静心读为人处世之书,能辨是非、知美丑,因而心平气和临事不惊,脸色自然变好。
                  材料二:苏东坡曾说:“三日不读书,自觉语言无味,对镜亦面目可憎”,又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道出了人的气质来自于多读书,它会由心到形,影响到你的容貌,使你的眼光更加有神,面庞更加光彩,举止更加高雅……这种美态比起外表的美貌,要耐看得多。
              (4)简要分析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5)“一本好书,一生财富”,我们所学教材及荐读名著中的人物,有许多都能给予我们积极影响。
              请从下列作品人物中任选一位。根据提示在横线上作简要表达。
              诸葛亮  藤野先生  杜小康  托尔斯泰  贝多芬
              我从    身上,学到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底线
              冯骥才
                  ①一个物欲的时代和一个非物欲的时代,人的底线是不同的。社会的底线也在下降。所谓社会底线下降,就是容忍度的放宽。原先看不惯的,现在睁一眼闭一眼了;原先不能接受的,现在不接受也存在了。在商业博弈中,谎话欺骗全成了“智慧”;在社会利益竞争中,损人利己成了普遍的可以获利的现实;诚信有时非但无从兑现,甚至成为一种商业的吆喝或陷阱。在这样的社会生态中,人的底线不知不觉在下降。
                  ②可是这底线就像江河的水线,水有一定高度,船好行驶,人好游泳。如果有一天降到了底儿,大家就一起陷在烂泥里。我们连自己是脏是净是谁也不知道了。
                  ③所以,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其实这底线原本是十分清楚的。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卖国求荣”“乘人之危”,不能“虐待父母”“以强凌弱”“恩将仇报”“落井投石”,还有“不义之财君莫取”“朋友妻不可欺”等等。
                  ④这个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似乎已被全线突破了。
                  ⑤底线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下降。社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线,世道人伦一定败坏;如果人人守住底线,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因此说,守住底线,既为了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
                  ⑥然而,这两个底线又相互影响。关键是在碰到低于你的底线时,你是降下自己的底线,随波逐流,还是坚守自己的底线,洁身自好?有人说,在物欲和功利的社会里,这底线是脆弱的。依我看,社会的底线可能是脆弱的,人的底线依旧可以坚强,牢固不破。
                  ⑦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道德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
                  ⑧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上的。没有底线,一定会是一塌糊涂的失败的自我,乃至失败的人生。有底线,起码在“人”的层面上,获得了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选自《今晚报》,有删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列表述或判断与原文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在物欲和功利的社会里,社会的底线可能是脆弱的,但并非每个人的底线都是脆弱的。
              B.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底线变得不同,社会的底线也在下降,说明人们更加宽容了。
              C.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那么世道人伦一定会遭到败坏。
              D.自古以来,人生的底线是十分清楚的,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卖国求荣”“乘人之危”等。
            • 3. ①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②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冀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③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1)选文第一、二两段作者的观点是    
              A、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B、我们要敬业。
              C、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
              D、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2)作者引用了庄子和孔子的名言,二者去掉一个好不好?为什么?    
              A、不好,因为作者是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的,如果去掉一个,就少了一层意思,论证不严密。
              B、不好,因为作者是从事实、道理两方面加以论证的,如果去掉一个,就少了一个方面,论证不严密。
              C、好,论据如此充足,去掉一个,不影响论证的力度。
              D、好,两个并用,多次一举。
              (3)第三段的中心论点是    
              A、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B、我们要乐业。
              C、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D、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来,生活才有价值。
              (4)下面的事例不能证明“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这种看法的一项是    A、居里夫人在成堆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因为她怀着找到镭的梦,她为之奋斗,乐在其中。
              B、运动员训练时,不叫苦不喊累,因为他们能身入其中,能感受运动的快乐。
              C、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朱自清不食美国的救济粮……古今有志气有骨气的人,都不以高官厚禄为荣,居下有节,自强不息。
              D、宇航员在进行失重适应实验时,要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但伟大的革命感让他们坚持到底。
              (5)一个人如何才能做到乐业,结合文段内容和自己的体验,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入职业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
              B.要全身心投入到职业中,在奋斗中增加快乐的分量。
              C.做事专一,心无旁骛。
              D.发展想象力,得物外之趣,领略工作中的乐趣。
              (6)第三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    
              A、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B、举例论证  正反论证  道理论证
              C、举例论证  因果论证  道理论证
              D、因果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7)本段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A、生动活泼,形象具体,能激起读者兴趣。
              B、多用口语,注意交流,易使人产生共鸣。
              C、多用书面语,概括性强,容易理解。
              D、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简洁富有表现力。
            • 4. 阅读《从审美到歧视只是一步之遥》,回答下列各题。
              从审美到歧视只是一步之遥   近年,网络上有一个热词经常被年轻网友引述,它就是“颜值”,意为容貌英俊或靓丽的数值。当然,并没有一个真实客观的数字来衡量容貌。“颜值”不过是形容人外貌的抽象概念,形容某人极其美丽就是“颜值爆表”。与此对应的是,许多人感慨这是一个“看脸的社会”,一些人自愿加入“外貌协会”,意思是评价一个人、一件事物,喜欢把外表长得怎样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评价标准。
                 在网上开玩笑比“颜值”,固然无伤大雅。一些校花排行榜的出现,甚至可以帮助活跃校园气氛。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把“颜值”从虚拟世界引向了现实生活,不仅自己重视外貌,而且待人接物也讲究外貌,恨不得自己和身边的人都长一副明星脸。为了弥补先天“颜值”缺陷,有的人频繁整容也不是稀罕事,甚至有人到国外整容,因手术失败引发了跨国医疗纠纷。一些单位在自我宣传时,也常让“颜值”高的员工露面,类似最美女警和最帅男警的照片常常格外夺人眼球。
              “颜值”尽管是新兴概念,所表达的意思却是老生常谈。“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爱惜容貌古而有之。到了网络时代,“视觉经济”占了主导,“颜值”自然大行其道,以至于产生了“看脸的社会”这样的说法。其实很多人在谈论“颜值”时,也透露出一种无奈的情绪。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天生丽质并非自己能够决定,被“颜值”这种价值取向牵着走才是人们的处境。
                 外貌歧视是客观存在的。有德国学者研究得出结论:工资、晋升和津贴都和一个人的外貌吸引力有关。(一)如果这还算不上歧视,那么东莞一商场的例子说得更清楚:该商场清洁工工资标准与“颜值”直接挂钩,年纪轻、形象好的,月薪1800元;其他的则为1650元。更多的歧视藏在你“说不清道不明”的灰色地带:求职应聘时因为证件照太草率而被刷掉;面试后被淘汰的真正原因竟然是“辨识度不怎么高”。
                 把一件与外貌毫无关系的事情,以外貌为标准来衡量,就可能落入歧视的陷阱。网上流传模特学校招生测试形体,没有人说这是歧视,因为形体本是对模特的一种公认的职业要求;有人对婚恋对象有一些容貌的要求,也谈不上歧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私生活的取向他人不能干涉。但是,凭常识就可以得出结论:清洁工扫地是否能干与外貌无关,警察破案是否让人民满意也不是靠“颜值”。
                 不可否认,善于经营个人形象,也是一个人能力素质的体现。在有经济条件的前提下,注意自己的穿着搭配,为了体型苗条减减肥,既锻炼身体又美化外表,大概没有人会提出什么异议。但是,“颜值”高不高,光靠后天努力并不够,必须承认是否天生丽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二)一个人懂得怎么穿着打扮,那叫做审美;反之,一个人动辄以貌取人,嘲笑他人无法改变的容貌,那就是歧视了。
                 承认人与人之间有“颜值”的差距,这早就不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了。这并不是我们认可“看脸的社会”的理由。过于崇尚“颜值”,倒可能反而被“颜值”所约束,天天心里给别人的“颜值”打分,难保哪一天自己因“颜值”不高被吃闭门羹。生下来就有美好的外貌,那是一个人的幸运。不过即使“辨识度”不高,也完全不用气馁。更重要的是,如果你认可因“颜值”而产生的歧视,你也未必能摆脱被歧视的命运。
              (1)本文的主要论点是什么?
              (2)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颜值”尽管是新兴概念,所表达的意思却是老生常谈。“老生常谈”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②过于崇尚“颜值”,倒可能反而被“颜值”所约束,天天心里给别人的“颜值”打分,难保哪一天自己因“颜值”不高被吃闭门羹。“闭门羹”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3)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一)    (二)    
              (4)资料链接:
                 时下,韩剧《太阳的后裔》中演员宋仲基人气爆棚。有人认为,是“颜值”使他成为追剧者心中的男神;也有人认为,宋仲基的成功源于自身优秀,他有着丰富的主持和表演经验,其高考成绩为当年全国前十名,高三时所有科目全优,英文和数学全校第一。
                 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宋仲基热”的看法。
            • 5.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各题
              知耻胜乎勇
              曹南才
                  ①一个文静的姑娘按图索骥地找到自己的座位,发现给人占了。“先生,请问您的座位是--”她问。占位者是个十足的帅哥,皮白肉嫩,光头靓脸。他毫不理睬,安之若素,抱着部最新款手提电脑在点点戳戳。她耐心磨了好久,周围的人在纷纷议论,但占位者依然岿然不动。眼看讲座要开始,姑娘怕影响他人,只好十分无奈地离开,走到最后一排找了个空位。我目送着她远去的背影,不禁充满了同情和赞叹。
                  ②假如不是亲历,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在某大学举办的哲学大师周国平讲授“道德人生”上发生的事。能进这种研修班听课,按说囊中不菲,至少不是菜市场上吆喝买卖的穷人,不是垃圾堆里寻找生计的乞丐,但在众目睽睽之下,为何脸不变色心不跳?真让人始料不及。
                  ③看小说常常有这么一句责备话:“真不知道世界上有羞耻事。”通俗地说是:“不脸红么?”话音虽轻,却蕴含着严厉的分量,我想,用在这个人身上一点也不为过。
                  ④孔子说:“知耻近乎勇。”孟子说:“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除了有“六欲”,还有“七情”,有头有脸,有眉有目,有情有义,懂得按照社会的要求来调整规范自己的行为。知耻就是一种人皆应有的品赋。一个诚实的人,做了错事或者偶尔讲了假话,肾上腺素立刻分泌,刺激神经皮肉,也刺激良知人格,立刻会脸红耳赤、心跳气促、手抖脚颤,瞒不住谁。因此,脸红是正常人的保护色,也是检验人格的判别色。脸红就是懂得知耻,懂得惜荣,懂得面子,懂得收敛,懂得改错。连《智取威虎山》的座山雕都懂得问“脸红什么?”来试探杨子荣。同样,懂得知耻,也就得到别人的尊敬和器重。相反,有些人利欲熏心,以邻为壑、前倨后恭、钩心斗角、争利于市,甚至损了别人却恶人先告状反咬一口……最可悲的是周围的人都看在眼里嗤之以鼻,斥之“恬不知耻”了,自己却一点儿不知不省,还在那里少廉寡耻、大行其道,以致脸面丢尽、尊严丧尽。所以,孟子告诫我们:“无耻之耻,无耻矣(“之”作“到”字解)。”就是要从不知道羞耻到学会知道羞耻,才能真正免于羞耻。
                  ⑤我常想,知耻不但近乎勇,其实应该“胜”乎勇。人有多种优秀品质,譬如:勇敢、慷慨、谦虚、善良……但我认为,最难能可贵也最难做到的是“知耻”。因为其一,知耻就是知道自己的过失。很多人只知道用手电筒照别人,却不能用镜子自照,常被人斥之“撒泡尿照照自己吧”;其二,知耻就是知道这种过失已经掉到社会道德底线以下,值得羞愧,自觉脸红,是一种自尊自爱的表现;其三,知耻就是敢于向自己开刀向自己挑战。“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叱咤风云敢作敢为固然是勇者强者,但向自己身上的陋习恶行宣战,更是真正的勇者强者。一个人总不是十全十美的,总会有各种瑕疵、不足、过失乃至错误,只有懂得知耻,懂得自省自勉,清除污垢,像每天必做的洗脸刷牙、洗澡洁体一样,“三省吾身”,才能做到轻装上阵、奋发图强。这是很多成功人士的共同体会。孔子把“知、仁、勇”视为做人的三种境界,其实,要知耻先要“知、仁”,缺少知己知人的明智、没有虚怀若谷的仁德,何言知耻?因此,你能说知耻不是“胜”乎勇吗?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开头写在某大学举办的哲学大师周国平讲授“道德人生”上发生的事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画线处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认真阅读第⑤段,理清本段的论证思路,完成填空。
                  首先,①    。其次,从“知耻就是知道自己的过失”,②“    ”,③“    ”三方面论证为什么最难做到的是知耻。再次,运用了讲道理的方法,论述了只有懂得知耻,懂得自省自勉,才能成功。然后,结合孔子关于做人的三境界,告诉人们知耻首先要④    ,最后用反问句的形式,得出⑤“    ”的结论。
            • 6.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列各题
              熬住就是一切
                   ①我们经常用竞技来比喻人生。在漫长的人生竞技中,什么都不是一眼看得到头的。一时的春风得意算不了什么,一时的失败其实也不能算数。林彪与越南的国防部长武元甲会见时。他告诉武元甲,与美国对抗只有一个字:熬。这一个字的确道出了人生的一种真谛,美国那么强大,和它对抗当然不容易,但因为“熬”住了,最后越南还是赢了美国。但真正熬得住又谈何容易。林彪自己经过了“熬”,成了接班人,最后却到底没“熬”住,闹到“抢班夺权”,遂有温都尔汗的一劫。
                   ②“熬”住其实非常重要。人生中进进退退是寻常事,关键是能够“熬”得住。所谓“熬”就是对于自己的事情不轻易放弃,不随便离开自己的位置,就在那里一步一步地努力,有时候就好像龟兔赛跑的那只乌龟,未必跑得快,但“熬”得住,却能笑在最后。
                   ③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曾经看在大阪举行乒乓球世界锦标赛的电视转播,看到中国的刘国正和韩国金泽洙在男子团体赛上异常激烈的比赛,刘国正几乎老是要输,但居然能够九死一生地“熬”下来,也笑到了最后。 当然这仅仅是一场比赛,但他旁边的教练蔡振华的经历就更加让我感慨。当年我还是学生的时候,蔡振华就是乒乓球运动员,以旋转球拍著名,他能够将球拍在手中飞速旋转,使对方无法知道他两面不同的胶皮,接不住他的球。但那时我们都是另外一位名将郭跃华的球迷。当时蔡振华多是赢不了郭跃华的,后来国际乒联又限制了旋转球拍,蔡振华便黯然退役。那时,郭跃华的辉煌和蔡振华的黯淡恰成对比。郭退役后开始从商,渐渐淡出了体育界,而蔡振华始终在这一行里“熬”着,直到成了国家体育总局的副局长。
                   ④文人的生涯“熬”也不可或缺。我曾经听到一位知名的老学者讲笑话,说他大学时同屋的三个人中,另外两个都才气逼人,他觉得远远在他之上,不过,天妒英才,一个在大学时因失恋自杀,才华还没有表现就死了。另外一个在五十岁就病故了,才华同样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他却身体健康,活到高寿。老先生说:现在几乎没有自己的同代人了,学生或者晚辈自然都捧场。于是乎水涨船高,就是泰斗了。老先生当然是说笑话,但仔细想想也非常有道理。
                   ⑤写小说也是如此。有些人偶尔才华一闪,就再也不见了的,终究难于让人记住。我记得90年代初有位小说家叫薛勇,写都市人的心态写得非常妙,可惜作品不多,后来也不见再有作品问世。而贾平凹和莫言,从出道以来就没有中断写作,作品非常多,让人有了印象。未必他们每本书都写得好,我记得早年贾平凹还曾经被人批评过有粗制滥造的情况,但现在提起中国文学的大家,没有人能够绕过他们。这非常容易理解,在十部书中有两部杰作的概率总比仅仅写两部大得多。
                   ⑥所以我们只能像阿甘那样,在人生的马拉松中“熬”住。诗人里尔克曾说:“挺住就是一切。”但“挺”字没有“熬”那么传神,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成“熬住就是一切”。当然,人其实也有不出场比赛或者中途退场的权利,但只要选择参加,就不能不“熬”住。
              (1)本文的中心论点    ,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2)从第①段中摘抄一句有关人生辩证哲理的句子。
              (3)把第②段中的“龟兔赛跑”的事例换为“守株待兔”好不好?请简要说说理由。
              (4)第③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在层次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    
              (5)用你平时所积累的名言警句为本文补写一个道理论据。
              (6)把第⑥段中最后一句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7)用自己的话从文中所列举的事例中提炼出你对“熬”的理解。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生命永恒的香味
              马德
                  ①书香,是生命永恒的香味。一个人,若手头,桌头,床头,总有悦心的书陪伴,是一生的幸事。书在左右,或信手闲翻,或倾心品赏,芬芳盈口,满心余香,所得的,都是生命的真意趣,大滋味。
                  ②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美好的习惯。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晴到朝暾甫上。在春秋默然交替里,在岁月寂然运行中,心灵因书,时而大恸,时而微喜,时而寒霜彻骨,时而微风拂面,一波三折,百转千回,在起起伏伏中,或悟人生至理,或叹人世苍凉,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即便从青春读到暮年, 从黑发读到白首, 也自痛快淋漓, 无怨无悔。
                  ③读书是智慧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本身,却可以引领一个人走向更大的智慧。一个人在自我精神的世界里,能够始终恬淡愉悦,一定是一本本的书,为他的心灵,暗开了一扇扇门,默指了一条路,所以才活得豁然开朗,意境层生。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书的智慧,对人的提升与引领所致。愚昧的人,一辈子像行进在暗夜之中,只能随波逐流,浑浑噩噩活过;而智慧的人,书是心中永远的明灯,引领自己时时清醒,步步睿智,最终走出完美的人生。
                  ④读书可以培养人儒雅的气度。   A.书博采百家之灵气,荟萃文化之精髓,古今中外,万千气象,云集其中。这些书,足以陶冶人的情操,历练人的性情,完美人的灵魂。常读书的人,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受书的熏陶,锦心绣口,才华横溢。   B  ,其实就是指书的灵秀,书的雅致,书的睿智,穿过岁月的尘烟,浸润到读书人的心底里,然后,由内及外,附着于举手投足做人处世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翩然的风度,一种迷离的气质,超凡脱俗,卓然于众人之上。
                  ⑤被命运的大书影响过的人,不会轻易被生活打败。在这个世界上,有经历过大起大落大荣大辱,九死一生而百折不挠的人,有遭遇过多舛的命运,遭受过灭顶的打击而顽强拼争过来的人,读这些人物的著作或传记,常常让人热血喷涌,灵魂震撼。这样的书,连缀在字里行间的,都是精神之钙。读它,可以厚重人的内涵,使人变得刚强勇毅,不畏强暴,不畏艰险,从而淡定地面对生活呈现给自己的一切。
                  ⑥读书的人不会孤独。一本本书,就是一个个心灵的朋友,在独酌的时候,它会与你同饮;在孤寂的时候,它会与你静坐。它是平淡的朋友,不喧哗,不招摇,以自身的智慧丰富着你的智慧,以自身的儒雅引领着你的儒雅,以自身的内涵厚重着你的内涵。它不说话,却无时无刻不在催促着你的思索。它以自己的简单,成就着你的丰富,它以自己的开放与接纳,完善着你的精神世界。
                  ⑦时光流逝,岁月不言,生命一天天在书香的濡染中,会变得愈加醇厚耐品,一种灵魂的香味,自然会生发出来,飘逸四散。那如兰的一缕芬芳,就是我们留存在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痕迹。
              (1)通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读书能让生命散发永恒香味”这一观点的。
              (2)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①第⑤段“这样的书,连缀在字里行间的,都是精神之钙”一句中,“精神之钙”在文中具体指:
              ②将“有诗云:是真名士自风流”和“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两句分别放在第④段A、B处,最恰当的是:A处为    ,B处为    
              (3)请根据自己阅读名著的经验,仿照示例,围绕第⑤段的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示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主人公海伦•凯勒又盲又聋,但她在老师的指导下拼命地摸读,不分昼夜地书写,手指头摸出了血也决不放弃,就这样凭着顽强的毅力一生写下了14部著作,成了20世纪美国有名的作家。一个生活在无声无色世界里的弱女子,却诞生了生命的奇迹。
              事实论据:    
            • 8. 阅读下面议论文,回答问题。
              悦人与悦己
              文/王纯
                  ①歌手李健谈到参加“我是歌手”的初衷时说,我首先是为满足自我表达的愿望,先悦己而后才能悦人。
                  ②能够做到李健这样,很是难能可贵。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悦人者众,悦己者王”。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取悦别人,费尽心思去讨好别人,为别人活着,宁愿违背心愿也要取悦别人,希望能通过别人来提升自己。可一味去迎合别人的口味,失去了自我的个性,失去了鲜明的风格,反而得不到更多人的喜欢。
                  ③其实,悦己者才是真正的王者。为自己而创作,一切发乎心,发乎自然,活出自己的境界和风采,便能够获得内心的愉悦和创作的乐趣。悦己者拥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魅力,因为悦己而光彩四射,因为光彩四射而赢得更多人的瞩目。
                  ④这样说来,悦己才能悦人。如果一个人做的事连自己都不喜欢,又何谈让别人喜欢?演员宋丹丹也说过类似的话,她说:“过去,我总是不遗余力地想使自己符合男人的标准。‘我够好吧’成为口头禅,但常常感到被轻视。现在我会说‘这就是我’,却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
                  ⑤无论是在婚姻爱情、日常处事中,还是在艺术追求和人生追求中,都应该把悦己放在第一位。做好自己,让自己愉悦,别人就会尊重你,爱戴你。打个比方说,你穿衣服是为了让自己看着漂亮,而不是迎合别人的眼光。“女为悦己者容”,我想,应该是“女为悦己容”,不是为了某一个人,也不是为了大家,而是为了让自己开心。你感觉自己漂亮了,自然会自信大增,别人也会觉得你漂亮。
                  ⑥说得更宏大一些,你在坚守人生追求时,一定要把悦己当做基本条件。我身边有一个人,活得真实率性,他把“悦己”当成生活信条,因而不会趋炎附势,不会委曲求全,也不会随波逐流,他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成功标准,始终坚守着心中美好的愿望。他的生活姿态很是让人羡慕。
                  ⑦当然,有些情况悦人是必要的,需要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成全大家的利益。我们要说的是在一般情况下,只要不妨碍社会公德以及公共秩序,悦己都应该是悦人的基础。
                  ⑧不过有的时候,悦己和悦人是会发生矛盾冲突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而这种个性有时会与大众心理发生矛盾。我们知道,有很多艺术家在生前并没有得到多少关注,比如梵高、舒伯特等人,他们一直在追求自己的艺术境界,可悦己的同时并没有“悦人”。很多时候,你坚守自己,满足了表达的愿望,却与世界格格不入。这样的时候,也是考验一个人的时候,是放弃自我迎合世俗,还是永远为自己而活?能够做到“悦己”的人是了不起的,我以为,他们活得清醒,懂得自己毕生想要的是什么。这样的人,终究会得到别人认可的,他们有了不起的超凡脱俗的境界,更值得仰望。
                  ⑨“悦人者众,悦己者王”,能做到“悦己”的人,永远是人生的王者。
              (1)请说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简要分析文章第⑧段的论证思路。
              (4)文章第⑥段和第⑦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5)选出下列名言中最适合充当第⑥段论据的一项    
              A.有美的思想,以思想悦己。--张爱玲
              B.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白居易
              C.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丁
              D.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 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别当“标签化”思维的俘虏
              赵强
                  ①当下,越来越多的群体被贴上标签。
                  ②标签化现象早已有之,如今尤甚。究其原因,至少有二。其一,快餐式、碎片化的浅阅读时代,对较为复杂的人和事作标签化处理,顺应了人们求新、求快的语言消费习惯,也契合了以吸引注意力为核心的“眼球经济”需要。其二,社会转型时期,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社会浮躁情绪抬头,加剧了人们的标签化思维。
                  ③标签化思维日积月累地形成,又潜移默化地释放。当你路遇老人摔倒,纠结于“扶还是不扶”时;当你仅仅看到小贩慌不择路、四散奔逃,就觉得城管一定又在暴力执法时,无形中就成了标签化思维的俘虏。
                  ④标签化思维的要害,是盲从非白即黑、非此即彼的简单逻辑,陷入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的思维误区。官员都是腐败的,路人都是冷漠的,老人都是讹人的……在各种标签的暗示和诱导下,人们越来越下意识地把某个人群与某些特征画上等号。表面上看,标签化只是造成了对某个群体的误伤,客观上,却扭曲了社会认知,扩散了负面情绪,累积着社会戾气。
                  ⑤标签化对我们这个社会的集体意识产生的实质性戕害,更应引起注意。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古训成为被人嘲弄的迂腐劝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则成了不少人的处世哲学。长此以往,那些服膺多年的道德认知将被一点点蚕食,优良传统将被一点点侵蚀,人们的思想共识将被一点点撕裂。不少人在一番标签式声讨之后,顺带着就要抱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一些自我矮化、自我否定的论调和情绪也在蔓延。可见,对“标签化思维”的担忧绝非危言耸听。
                  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诚信追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友善态度,自古以来就备受推崇。这些精神元素,融进了中国人的道德血液,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标签化思维构建的语境中,当别人需要帮助时,我们会为是否施以援手而纠结;当面对丑恶现象时,我们会为要不要出面制止而犹豫。但是,不管最终是否诉诸行动,这种纠结已经表明,心底深处总有一种力量把我们向善的一面拉扯。
                  ⑦这是传统文化常年滋养的结果,也是我们最可宝贵的本真。在标签化现象大行其道的今天,保持自己的本真,听从心灵的指引,我们才能走出内心的煎熬,获得安宁与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4日,有删改)(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标签化思维”有哪些危害?    
              (3)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 10. 阅读马宇彤的《朽木可雕》(有删改),回答下列各题。
                  ①在保守者的眼中,朽木是低能的符号,是无用的象征,是放弃的对象,不值得付出心力雕琢,也不可能出现逆转奇迹。
                  ②于是,“朽木不可雕也”在足够长的岁月里,成为雕琢者冠冕堂皇的借口,成为“朽木”们自暴自弃的理由。
                  ③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朽木亦此。较良木而言,它更像一块试金石,考量雕琢者乍现的灵感和回春的技巧。
                  ④朽木可雕,从理论上说,朽木也是一种材质,只要化腐生肌,就能焕发新的活力;即便无药可救,只要停止腐朽的进程,便只是一段记忆的缩影。
                 ⑤朽木可雕,从实践上看,百草治百病,百人有百用,朽木有朽木的特质与不群。新木生叶,朽木生芝。相信它有用,置于有用之地,让它做有用之事,才是关键。没有信心,纵是金玉良材,也与废柴无异。
                 ⑥天生你材必有用,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何况朽木。
                 ⑦朽木不是废木。朽木可雕,金贵的是眼光,重要的是技巧,关键的是信心。
              (1)本文作者以“朽木可雕”为喻,意在表达什么观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针对“朽木不可雕也”的习惯看法,提出“朽木可雕”的论点,论述有破有立。
              B.第③段运用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论证“朽木可雕”需要雕琢者的眼光和技巧。
              C.第④段和第⑤段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论证“朽木可雕”,两段之间是层第关系。
              D.本文灵活引用名言俗语,语言生动活泼;结尾用一组排比句总结全文,收束有力。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