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人生“四得”
                                          韩冬
                  ①易中天教授在著作《闲话中国人》中谈到,人生有四“得”,即沉得住气、变得了脸、弯得下腰、抬得起头.笔者以为这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准则和必备的素质.
                  ②人生在世,须有一口气.不管这属于志气、勇气、才气甚至傲气,总之,你要沉得住“气”.沉得住气,是事业的开始;沉得住气,是成熟的标志.有时候,沉得住气,需要韬光养晦,需要高瞻远瞩,才能有所作为.有的人沉不住气,特别是在面对挫折遭遇逆境的时候,他们常常消极颓废,心灰意冷;在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时候,他们往往趾高气扬,骄横自大.因为沉不住气,在人生的低谷,他们怨天尤人,诅咒命运的不公;在人生的高峰,他们唯我独尊,我行我素.其实,很多时候,人生只是大海上的一只小船,在狂风巨浪中沉得住气,才有可能扬帆远航,笑傲江湖.如果沉不住气而害怕茫茫无际的大海,要么是畏缩不前,要么有颠覆的危险.
                  ③作为一个人,还要变得了“脸”.红脸也好,白脸或者黑脸也罢,都是人生不同舞台上的角色.当然,“变脸”不是圆滑世故,不是趋炎附势,不是见风使舵.它是积极处世原则的最好诠释:可能心情不好,你对下属进行了一番责备,后来你发现错怪了他人,那么这时你唯一的选择,就是赶快变“脸”,挽回自己造成的不好影响;因为信口开河,你捕风捉影地乱发议论,伤害了你朝夕相处的亲朋好友,当你明白事情真相,你也必须变“脸”,承认错误,弥补因你的口无遮拦造成的人际裂缝.学会变脸,才能化劣势为优势,最后成就大事.变得了脸,是胸怀大度的体现,是人生智慧的象征.
                  ④弯得下腰,告诉我们要处世低调,要学会忍耐.宁折不弯,固然值得赞美,但它“粉身碎骨”的结果却令人叹息.那么,既保全自己,又有策略地坚持不更应该提倡吗?弯腰是一种姿态,是为了更好地挺起自己的脊梁;弯腰是一种风范,是为了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 韩信选择弯腰,因而成就大汉四百多年的基业;司马迁选择弯腰,因而书写流传青史的绝唱.青松因弯腰而坚强美丽,稻谷因弯腰而成熟厚重.弯得下腰,显得机智,弯得下腰,才可能写出诗情画意的人生篇章.
                  ⑤抬得起头,是少年壮志不言愁的激烈情怀,也是君子心底坦荡荡的优雅自信.人生天地间,当活得豪迈,活得潇洒,昂首挺胸,显出一股压不倒摧不垮的正气,展示豁达宽广的胸怀.有不少人活得窝囊,活得自卑:事业失败,失去了奋发上进的勇气;家庭不幸,开始游戏人生;偶尔失足,自暴自弃.人生,不应畏惧暂时的失意,更不应丢弃可贵的自尊.“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凤凰涅,方见美丽.
                  ⑥人生有四“得”,生活从此不同,滋味绵长,而又斑斓多彩.
                                                                             (选自《中国青年》)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根据原文的相关语句进行简要地归纳.
              (2)请你仿照第④段中画线句子,再为作者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进行简要地分析.
              (3)文章论证严密,说理充分.请仔细研读第②段,然后回答:这段话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证明了怎样的观点?
              (4)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 2. 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下列各题
              “此身此时此地”都读书
                                                    赵畅
                  ①朱光潜终生恪守自己的座右铭:“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即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就必须自己来做,并成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此时”,指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绝不拖到明天和以后去做;“此地”,是说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不可等到有更好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时再去做.做一哪嘴纲,读书更应这样.
                  ②读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且须贯穿一生一世的事.
                  ③或许,有人会说,读书不是看病、救火,不必着急,慢慢来就行.殊不知,正因为读书在有些人看来,是一件可待可推、可有可无的事,故而总是被忽视被抛弃.其实,一个人真要等到抽出一段空闲时间再来静心读书,那只是不想读书的借口而已.其实,③真正的读书总是忙中偷闲进行的,真正的读书必抓住眼前、当下,而绝不拖到明天、后天.古人读书有“马上、枕上、厕上”之说,既说明读书是一件紧要的事,也说明读书的时间只要挤一挤,总会有的,每个人都要学会分秒必争、日积月累.电影导演谢晋从小热爱读书,自此养成每天必读书的习惯.哪怕工作到深夜,睡前一定要看上一会儿书,否则便睡不踏实.去国外访问,他最爱逛书店买书、读书.而春节回老家浙江上虞,他更是闭门谢客,奢侈地读书.勤奋读书,令他的导演生涯充满激情,充盈智慧.最近,读报看到一则消息,说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会生气”的书.如果你不看它,它就会发脾气,书上的字迹两个月后自动消失.这是由阿根廷一家出版商出版的一本文学选集.它通过特殊的墨水印制好后用塑料袋密封包装,拆封后二至四个月内,墨迹碰到阳光和空气就开始逐渐消退,最后变成空白.这本“不能等的书”也是在提醒每个人:书,要抓紧时间读,而不能束之高阁.
                  ④环境好一点,或许读书的效果会更好些.但这并非必要条件,何况,人也可以适应环境.1940年9月7日,德国空军疯狂轰炸伦敦,伦敦遭受重创,到处是断壁残垣,到处是火海,缺水、缺电、缺煤气、缺少食物和药品.然而,在图书馆,有人依然从排列整齐的书架上挑选书籍.难怪丘吉尔说:“伦敦就像一头史前时期的巨兽,能够忍受可怕的创痛,虽然遍体鳞伤、血肉模糊,也照样能生活和活动.”不囿于时间、地点、环境,伦敦人热爱读书,该是德国法西斯难以摧毁他们的心灵的重要原因,也该是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的重要原因.是啊,对如饥似渴读书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差,实在不是决定因素.清朝重臣曾国藩的一番话说得再明白不过的了:“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所以,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坏,无关紧要.
                  ⑤读书,理应是我们人生追求的目标,事实上,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里,读书的多寡依然是多数人对生活质量的评判标准和人生境界的衡量尺度.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就从“此身此时此地”开始吧!
                                                             (选自2013年1月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①段引入并分析朱光潜的座右铭,有什么作用?
              (3)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到处”“依然”用得很好,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1940年9月7日,德国空军疯狂轰炸伦敦,伦敦遭受重创,到处是断壁残垣,
              是火海,缺水、缺电、缺煤气、缺少食物和药品,然而,在图书馆,有人
              从排列整齐的书架上挑选书籍.
            •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一点素心
                                                  黎武静
                偶然地,被一张照片震撼.拍片现场,红墙青瓦,演员在拍片之余执一支毛笔,捧一瓶水,就这样,在墙上笔走龙蛇,行云流水.
                是什么让人感动,在这短暂的瞬间?想起两个字:“素心”.“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15年前,年少的我读到这样的句子,只觉得漂亮,却未必懂得,但是现在突然觉得有一点懂了.
                纪晓岚的老师曾撰一联: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想想,不过一念之间.当野心只为白云留,花开花落,山中红萼.世味有浓淡,素心无嗔喜.
                济慈写诗时常写在纸片上,事后夹在书里做书签,或者随手扔在一边.1819年的春天,夜莺在他的屋外放歌.清早,他从餐桌边拖过一把椅子,坐在葡萄架下的草坪上,整整一个上午,他都在写着.写完却将纸片塞到书架里了事.查尔斯将纸片拣出来,细细誊出,这就是济慈的《夜莺颂》.济慈写给自己的墓志铭: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
                卡夫卡的遗嘱:最亲爱的马克斯,我最后的请求是:我的遗物里,凡属日记本、手稿、来往信件、各种草稿等等,请勿阅读,并一点不剩地全部予以焚毁…这是一个被米兰•昆德拉称为“被背叛的遗嘱”,他的朋友将这些整理出版,于是文学史上注定要留下卡夫卡的璀璨光芒.
                风行水上,原来只是路过.那些不朽的传奇,在诞生的一刻,并不是为了流传.
                                                                           节选自2013年《读者》第8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的论证过程.
              (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那些不朽的传奇,在诞生的一刻,并不是为了流传
            • 4. 阅读下面选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守德”如何不再难?
                  2012年,社会道德领域的一些现象给人“冰火两重天”之感.吉林长春一家小馄饨馆的店主,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河南郑州卖馍馍的老太7年“无人售馍”,顾客却自觉付费,使人感到暖流涌动.而一些老人倒地之后无人救助的场景、佛山“小悦悦”事件的伤痛,又让人感到寒意逼人.
                  其实,在“冰火两重天”现象的背后,是更令人纠结的“道德两难”问题.当道德面临现实风险,我们能否为道德埋单?如果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代价,老人倒下了扶还是不扶?如果救助伤者可能因救助不当被告上法庭,孩子被撞了救还是不救?当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变迁,各种出人意料的事件像炸弹一样轰击传统道德观念,我们又该如何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
                  这确实是横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只有找准这一现实问题的“题眼”,才能找到破解的钥匙.一方面,馄饨店主、售馍老太同样面临道德风险,他们却用信任和爱心避免了“两难”处境,带来了良性的道德循环,这说明人们并不乏道德的良知与勇气,个人的善行也能激发出令人敬佩的道德能量.
                  另一方面,一系列负面道德事件也在警醒我们,如果好人屡屡受到诬陷讹诈,如果法律在关键时刻不能站在善良这一边,那么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被善其身.“道德两难”由此向社会现实提出了迫切的课题: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让道德不再为难,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是解决“道德两难”的现实途径,也是描绘社会道德图景的基础工程.正反的事例告诉我们,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这就需要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需要媒体坚守社会道义,需要公众守望社会公德.
              “道德两难”的存在,也在提醒我们,对道德的坚守与建设迫在眉睫,决不能让道德“亡羊”了才想起“补牢”,“积重”了才想起“难返”.因此,我们需要以抓经济搞改革那样的干劲,脚踏实地致力于精神家园的建设,这样才能创造出与时代梦想相辉映的道德成果.
              【注】:2012年,佛山小朋友小悦悦在过马路时不慎被车辆碾压,18名路人对车轮下的小悦悦“视而不见”,最后拾荒老人陈贤妹出手相助,但小悦悦最终还是不幸身亡.
              (1)文章第一段运用什么方法来论证“冰火两重天”之感?试作简要分析.
              (2)什么是“道德两难”问题?作者认为“道德两难”问题向社会现实提出了什么课题?
              (3)第五自然段中提出“让道德不再为难,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全社会需要怎么做?
              (4)你如何看待佛山“小悦悦”事件?
            • 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难得淡定
                ①苏轼一首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读来读去,我读出了两个字:淡定.淡定,是近年来颇时髦的一个词,但作为一种情怀和境界,却是古已有之.
                ②东坡对自己的淡定是很有自信的,一生坎坷,几经浮沉,就是靠淡定情怀才没有被打垮,而且活得很潇洒.不过,还有比他更淡定的.一天,东坡坐禅,茅塞顿开,悟出“八风吹不动“一语,非常满意.忙遣书童把字送到江对岸的老和尚佛印那里指正.佛印看后,在下面写了一个“屁”字.苏轼不由恼火,过江来评理.佛印一笑,又添几字,成了“一屁过江来“.看来,苏轼在淡定上比佛印还差了一大截.
                ③淡定,是指面对危险和被动局面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镇定态度.昔日,诸葛亮面对司马懿大军压境,镇定自若,方寸不乱,别出心裁地唱了一出“空城计”,化险为夷,留下千古美谈.2011年2月11日,印度外长克里希纳在联合国发言时,念错了稿子,引起底下一片骚动,那是相当的尴尬.可克里希纳却镇定自若,微微一笑,颇有大将风度地说:“啊,文件太多了,忙中出错,看来文山会海真是害死人哪?”淡定的一句话就巧妙地化解了被动局面,台下传来了善意的笑声和掌声.
                ④淡定,也指在名利诱惑面前不为所动的淡泊精神,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太史公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乾隆问和珅:“运河上千帆竞发,船来船往,都运的是什么?”和珅答曰:“一为名,一为利.”可见,自古至今,能轻名利者不多.东汉将军冯异算是一个,他为人谦逊低调,每当宿营时,将领们就坐在一起争功,冯异却常一个人躲在树下休息,人称“大树将军”.这是在名前的淡定.东汉大臣甄宇也是一个,每年腊月祭祀后,皇帝要赏赐给博士每人一头羊.羊有大小肥瘦,很不好分,常引争执,甄宇就主动牵走了最瘦小的羊,人称“瘦羊博士”.这是在利前的淡定.
                ⑤淡定,还指在胜败利钝面前从容不迫,胜不骄,败不馁.东晋时,淝水之战的捷报送到京城时,主帅谢安与客人正在下棋.他拿过捷报阅过,便随手放在一边,不动声色继续下棋,就好像什么也没有看到一般.他淡定如水,客人却忍不住问道:“前方战事如何?”他漫不经心地回答:“孩子们已打败了敌人.”依旧从容安详.这便是他的淡定涵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胜败都是过眼云烟.
                ⑥淡定,还有面对生死的自若精神.“千古艰难唯一死”,面对死亡仍能保持淡定,尤为难能可贵.金圣叹受“抗粮哭庙”案牵连而被朝廷处以极刑,泰然自若,临刑不惧,边酌边说:“割头,痛事也,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嵇康遭人陷害,临行前,神色不变,如同平常,还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叹息道:“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说完后,嵇康从容就戮.
                ⑦时下,戾气太重,使人总处于紧张之中,幸福指数大打折扣.有了淡定情怀,大家才能心平气和,轻看身外之物,直面灾害和困难,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
              (1)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文中开头引用苏轼的词作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④段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结合文章内容,联系你的学习和生活,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 6.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磨难
                                                       赵燮
                ①磨难有如一种锻炼,一方面消耗了大量体能,一方面却又强身健骨.
                ②对待磨难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主动迎接,一种是被动承受.古时的斯巴达青年,迫于风俗的压力,每年都要在神坛上承受笞刑,以增强忍受磨难的耐力,这同时具有主动和被动的两种因素.
                ③主动迎接磨难的人,在忍受磨难的痛苦时,内心多是坦然的,磨难使他好像刀剑磨出锋芒;被动承受磨难的人,在为磨难所煎熬时,内心多充满惶惑,磨难使他仿佛卵石愈见圆滑.
                ④过多的磨难,对于一个英雄来说,或许是件幸事,诚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信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却无论如何是一种不幸,中国的近代史已把这一点昭示的清清楚楚.古人言:多难兴邦.这只是一种狭义上的真理,而不是广义上的真理.英国作家希尔顿在他的小说《失去地平线》中,虚构了一个地名--香格里拉.后人多把香格里拉喻为世外桃源.
                ⑤遗憾的是,人们命运中的香格里拉总成虚幻,而生命中坦塔罗斯式的磨难却是百分之百的真实.
                ⑥就人生而言,总是从平坦中获得的教益少,从磨难中获得的教益多;从平坦中获得的教益浅,从磨难中获得的教益深…因此,若想做一个非常平凡的人,则是磨难少一些更好;若想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则不妨多经历些磨难.
                ⑦人的容颜往往和磨难成反比,人的魅力往往和磨难成正比
                ⑧磨难能使人优秀.如果既想成为优秀,又想远避磨难,这样的事情几乎是极少可能发生的.
                                                                               (选自《议论文选读》)
              (1)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结合全文,理解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人的容颜往往和磨难成反比,人的魅力往往和磨难成正比.
              (3)文章第③自然段采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就其中的一种,简要分析其作用.
              (4)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因经受磨难而获得成功.请为上文补充一个这样的实例.
            •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中美慈善之比较  
                                                       梅砥宪
                作为现代慈善事业发源地之一的美国一直是中国取经的对象,但是只有厘清中美慈善发展经历中的异同,才能用好这块他山之石.
                经常有人怀有这样的疑问:美国人民的慈善感情是怎么炼成的?他们怎么这么喜欢捐钱,而且怎么捐得这么放心?中国人怎么这么不相信别人?似乎这些搞慈善的人个个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那些慈善机构背后也一定有种种难以言说的猫腻.
                其实和中国一样,美国的早期慈善家和慈善机构同样经历了大量质疑.
                美国石油大亨洛先葙勒被认为是现代慈善机构的奠基人.他在1908年提出成立基金会之初,要求在国会立案,主动接受国会监督,但从检察长到总统都怀疑其动机是“企图用另一种方式永久拥有其财富”,国会也是抵制多余支持.最终,洛克菲勒基金会未能在联邦政府注册,只能于1915年在纽约州根据州宪法注册,但是仍受到联邦政府的调查和抨去.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前所长资中筠认方,围绕着洛免菲勒基金会的辨论及其结果所产生的影响“强化了基金会的独立型.一是独立于政府,确定其私人性质:二是独立于其初始捐赠者或其家族,日益脱离其意志的影响.
                美国的基金会不仅要面对公众的质疑,而且要面对政府的质疑,接受官方的调查.而中国国字头的公募基金会则主要需要面对公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不同.在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的现状之下,中国公众对基金会的质疑,往往直接转化成愤怒.因此,尽管中国官办公募基金会面临的压力更小,但其因此而承担的风险却大大增加.
                美国的慈善事业发端于民间,蓬勃于民间,尽管官方出于担忧曾经采取过限制措施,但总体来看,民间不断壮大的进程从未被中断.
                中国的慈善事业尽管同样发端于民间:1949年以前,来自西方国家的宗教组织、其他国内外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慈善救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时“育婴堂”“救济院”遍布全国大小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几乎所有非政府组织都在社会主义改造中被取缔,少部分则由政府接管,改组为官方的福利结构.
                学者呼吁重新寻找和发现“社会“的价值.只有官方重新肯定“社会”的价值,并从中抽身出来,中国善善才能回到正常的轨道继续前行.
                                                                    (节选自(环球慈善》,2011年8月)
              (1)阅读全文,简要概括中美慈善事业的不同特点.
              (2)文章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试作分析.
              (3)根据文章信息,请你谈谈中国慈善亊业的出路在哪里.
            • 8. 财富与幸福
              [美]泰勒•本•沙哈尔
                  ①金钱除了可以提供食物和居所外(不是指鱼翅和城堡),只是一种实现目标的手段.有趣的是,我们经常搞不清楚目标和手段的区别,以牺牲幸福(目标)来换取金钱(方法).
                  ②如果像一般社会风气一样,用金钱来作为至高财富的衡量标准,那一切就容易得多了.并不是说赚钱或存钱是错误的,物质上的富有可以帮助个人甚至社会得到更多的幸福.金钱上的保障,可以让我们向不喜欢的工作说“不”,或是让我们不为账单烦恼.但是,金钱本身并没有价值,而是因为它可以带来一些丰富的经历.物质本身并不能给生命带来意义或是精神上的财富.
                  ③研究显示,财富与幸福之间的关联其实和大众一般所想的很不同.心理学家大卫•迈尔斯(David Myers)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幸福与财富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唯一的例外是在一些极穷困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基本的生活条件都得不到满足.此外,还有报告指出,在过去的50年里,美国一代代人的富有程度越来越高,但幸福指数却没有什么变化.
                  ④令人惊讶的是,许多人在富有之后居然比在努力致富的过程中还要沮丧.“忙碌奔波型”的人认为,他们的行为可以为将来带来好处,这样想可以减少他们的负面情绪,然而一旦达到目标,发现所得到的无法使自己快乐时,他们就无法自拔了.这时,他们会充满了绝望,因为没有目标他们就失去了幸福的指望.
                  ⑤太多成功的人有着压力和烦恼的问题,他们甚至因此而酗酒或是吸毒.比如猫王、玛丽莲•梦露、丽丝•泰勒、比利•好乐迪以及马拉多纳等等.矛盾的是,成功反而使他们不开心.在成功之前他们可能也曾有不开心的日子,但他们一直相信,只要成功了,他们就会得到幸福,而当他们达到目的时才发现,原来所期望的根本就不存在.而在此时,他们感到自己的幻想(也是很多普通人的幻想)--物质和地位可以带来永久的幸福破灭了,而陷入“现在怎么办”的深谷.他们接着成为“虚无主义型”的典型,相信世上再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于是就去找寻另外一些毁灭性的解除痛
                  ⑥既然财富无法使人幸福,为何还是令我们如此痴迷呢?为什么获得财富可以超过寻找生命的意义呢?为什么我们以物质为标准作决定时可以这么自然,而以内心为标准的时候却这么困难呢?
                  ⑦用一个比较革命性的说法:有可能是我们的过去影响了我们.当人类还在原始时代时,更多的物质资源决定我们是否可以度过下一个严冬或是自然灾害,因此储存成为一种习惯.至今,很多未来已经相当有保障的人仍然在拼命储蓄.储蓄不再是为了生存,而仅仅是为了储蓄.我们不再为生活而储蓄,而是为储蓄而生活.
                  ⑧在决定和判断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也会将物质放在精神之前去考虑,主要原因是物质容易计算.我们习惯性地对物质作出评价,比如财富和声望,而不是难以衡量的情绪或意义.我们所羡慕的是物质上的东西.有钱人因为他们的财富被尊敬,就好像物质变成了用来衡量的唯一标准.学术界的人以出版量作为升职的标准.我们在每一个时期结束时会以物质上的东西来衡量我们的成果,例如我们“赚了”多少.就像劳伦斯•波特(Laurence G.Boldt)在《禅宗与生活的艺术》(Zen and the Art of Making a Living)里说的:社会教我们的道理就是物质至上,只在乎那些可以“数”得出来的东西.房子的价值可以用钱的数量衡量出来,而我们对家庭的爱却不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在书店可能是10元一本,它给每个人所带来的价值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选自《幸福的方法》,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年出版,有删节)
              (1)本文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第⑤段主要分析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补充一个论据,简要论证第③段“幸福与财富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这一观点.
              (4)请你具体说明第⑥至⑧段得论证思路.
            • 9. 阅读《时间的价值》,完成下列各题.
                                                  时间的价值
                                                  艾敏(埃及)
                ①时间的价值正如金钱的价值,二者的价值在于很好的使用它们.死到临头才会舍得花钱的吝啬鬼,实际上是个穷光蛋,他的钱就好像是一堆伪钞.同样的,谁要是不把时间用在增加自己和他人的幸福上,他的岁月年华也是虚假的.
                ②我们生活在有限的时间内,昼夜相寻,运行有序,各不相犯.生命被划分为各有其名称的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每一阶段都有不适于其他阶段的特殊工作,就像耕种庄稼,如果误了节令,便不能在别的时令播种
                ③因此,时间是有限的,不能将其缩短或加长.时间的价值在于很好使用它.我们应当爱惜时间,很好地利用它.
                ④从时间获益和爱惜时间的办法只有一个,这就是你在生活中要有一个目标,符合道德要求的目标,而且要把你的时间用在为达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奋斗中.
                ⑤首先,人不能没有一个奋斗目标.那个随便抄起一本书便无目的地去读的人,是多么浪费时间啊!那个没有固定目标,从这条街逛到那条街,从这家店铺逛到那家店铺的人,是多么劳累啊!确定目标可以使时间充裕很多,容易让人在生活中步入正途.这个人在遇到什么问题时,他知道如何选择有助于其目标的东西,而不符合的就尽力避开.人们发现,做事最多的人,是时间最宽裕的人.这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是最明确固定的,他们把工作的方向定于达到既定目标上,而不将时间消耗在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上.他们不让自己成为环境手中随便摆弄的一个球.恰恰相反,他们要创造环境,根据自己的生活目标,去支配环境.
                ⑥其次,加剧时间浪费的另一个因素是:一个人虽然有某个确定的目标,但他不忠于这个目标,不努力去达到这个目标,不去做符合这个目标的工作.
                ⑦没有目标和对目标不忠,这是两个偷盗时间并把时间的功效抛掉的窃贼.
                ⑧爱惜时间并不是要我们连续不断地工作,不留一点休息时间,而是要我们好好利用休息和空闲时间,以更胜任工作.假如我们把空闲时间用于怠惰、无聊之事,那我们就不会从中获益,也无助于我们的工作.
                ⑨如果我们把空闲时间用于有益的游戏、活动和体育锻炼上,那必定会有益于我们工作,必定会让我们得到能够用来为我们目标服务的力量,这就需要合理的安排和利用时间.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如何提出来的?
              (2)如何有效使用时间,根据选文内容加以概括.(至少答出两点)
              (3)根据上下文意思,简要概括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4)从整体上看,文章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用这种论证方法论述什么观点?
              (5)文中说“爱惜时间并不是要我们连续不断地工作,不留一点休息时间,而是要我们好好利用休息和空闲时间,以更胜任工作.”联系生活实际具体谈谈你是怎样做的?
            • 10. 三思而行 
                                                 季羡林
                ①“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后行动,则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②要数典而不忘祖,也并不难.这个典故就出在《论语•公冶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这说明,孔老夫子是持反对意见的.吾家老祖宗文子的三思而后行的举动,二千六七百年以来,几乎得到了历代天下人的赞扬,包括许多大学者在内.查一查《十三经注疏》,就能一目了然.《论语正义》说:“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许多书上还表扬了季文子,说他是“忠而有贤行者”.甚至有人认为三思还不够.《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中说:有人劝恪“每事必十思”.可是我们的孔圣人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批评了季文子三思过多,只思二次(再)就够了.
                ③这怎么解释呢?究竟谁是谁非呢?
                ④我们必须先弄明白,什么叫“三思”.总起来说,对此有两个解释.一个是“言思之多”,这在上面已经引过.另一个是文子自己说的,君子无论谋划什么事,开头、中间、结局都要考虑到.(见《左传•哀公二十七年》)然而孔子以及上万上亿的众人却不这样理解,他们理解,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多思”.
                ⑤多思有什么坏处呢?又有什么好处呢?
                ⑥根据我个人几十年来的体会,除了下围棋、象棋等等以外,多思有时候能使人昏昏,容易误事.平常骂人说是“不肖子孙”,意思是与先人的行动不一样的人.我是季文子的最“肖”子孙.我平常做事不但三思,而且超过三思,是否达到了人们要求诸葛恪做的“十思”,没做统计,不敢乱说.反正是思过来,思过去,越思越糊涂,终而至于头昏昏然,而仍不见行动,不敢行动.我这样一个过于细心的人,有时会误大事的.我觉得,碰到一件事,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记得当年在德国时,法西斯统治正如火如荼.一些盲目崇拜希特勒的人,常常使用一个词儿Darauf-galngertum,意思是“说干就干,不必思考”.这是法西斯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扬弃.遇事必须深思熟虑.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然后再考虑不可行性,也是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⑦所以,我赞成孔子的“再,斯可矣”.
                                                                      (选自《季羡林谈人生》,有删改)
              (1)根据作者的考证,“三思而后行”的“三”有哪几种解释?
              (2)简述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3)有人这样评价本文:①本文立论有依有据,令人信服;②本文阐述道理亲切平和.请你选择其中一种,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才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