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母亲的栀子花

                  ①繁花落幕,夏日登场,又到了栀子花开的时节。对栀子花,我有一种别样的情愫,既感到亲切,又会生出一丝惆怅,忍不住想起老家,想起如今只能在梦中见到的母亲。

                  ②母亲特别喜欢栀子花,不管家搬到哪里,她都会在房前屋后栽上几株。上世纪70年代初,母亲在房子的西头栽了两株栀子树。由于母亲的精心照料,栽下去仅仅两三年工夫,就长得亭亭如伞,枝繁叶茂了。过往的行人总不忘夸奖这两棵栀子树,母亲听了乐呵呵的,仿佛是在夸她的孩子。

                  ③每到初夏时节,大小枝丫挂满了数不清的花蕾。母亲再忙再累,每天早晚都会在栀子树旁左看右瞧,把过厚的叶片剪掉,盯着花蕾细看,似乎在琢磨着每个花蕾绽放的时间。受母亲影响,我们也喜欢上了栀子花,特别是到了花开季节,几乎每天都要在树旁流连几回。那时乡下农活繁重,生活清贫单调,栀子花的开放总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欢乐。

                  ④记得有个闷热的黄昏,空气潮得可以挤出水来,母亲说:“今晚肯定有大雨,明早你们就等着看栀子花开吧。”我们顿时兴奋起来,拉着母亲的手,捂着煤油灯就跑去看栀子树。果然,在向阳的枝丫这边,有不少花蕾已由青泛白,有的还咧开了小嘴。姐姐告诉母亲,明天开的第一拨花,她想送给她的几个好姐妹,母亲爽快地答应了。

                  ⑤那一夜电闪雷鸣,雨打着树叶哗哗响个不停,我们等着花开,觉也睡得不踏实。天一亮,一家人就迫不及待地去看栀子花。真如母亲所料,经过一夜暴雨洗礼,栀子树上不少花蕾已经绽放,有的完全开放露出了花蕊,有的欲开还闭像个小喇叭,在层层绿叶的衬托下,白嫩欲滴,清香扑鼻,煞是可爱。我们雀跃着抢摘花朵,花摘完了,母亲把花分成四份,一份给姐姐,满足了她昨天提出的要求;一份让我送给老师;一份送给帮过忙的邻居;最后留些用水瓶子养着放在家里。母亲微笑着对我们说:“我们没什么东西送人,送几朵花表明我们心里记得人家的好。”那时父亲在外乡供销社工作,很少顾得上回家,母亲是“半边户”,一个人拖着五个孩子,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没有好心邻居的帮衬,有些坎还真不好迈过去。

                  ⑥最让我们记忆犹新的,是母亲用栀子花作彩礼定亲的事。我的二哥经人介绍。认识了邻村一个条件还不错的姑娘,对方提出要“看人家”,一看儿郎,二看男方的家庭条件,一旦看不上,亲事也就吹了。那个年代定亲时兴的是送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三大件”,我们家穷得叮当响,根本拿不出钱来买这些东西,一家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最后,母亲对我二哥说:“我的儿郎优秀,不愁她看不上。她要是图钱财,这样的媳妇给我也不要,就送她栀子花吧。”果然如母亲所料,没有送上贵重的彩礼,我嫂子娘家虽有几分不悦,也还是同意了这门婚事。母亲虽然目不识丁,但她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相信只要努力,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

                  ⑦栀子花开,就意味着端午节快到了。五六月间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母亲常为三顿饭发愁,包粽子的糯米更是稀缺货,但她不能让孩子们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吃粽子,为了买到糯米,花多大代价也值得。包粽子的时候,我们围坐在母亲身边,跟着母亲学。当香喷喷的粽子出锅,一家人欢天喜地围坐在一起,吃着说着笑着,屋内粽子香,门前栀子香,其情其景,让人永生难忘。

                  ⑧母亲离开我们后,老屋前的那两棵栀子树寂寞无主,日渐枯萎,最后只好将它们挖掉。每次回到老家,不见昔日的栀子树,心里觉着空落落的。只能站在家门前,静静地想,想母亲和她的栀子花。许多时候,我也会问自己,像母亲这样一位在苦水中泡大、没有文化、毕生清贫而平凡的妇女,她是以怎样的一种情感去热爱、呵护那些栀子花的?而那些栀子树、栀子花又赋予了母亲怎样一种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只知道,在那么困难的时代,在与母亲相守的日子里,我始终能感受到一种力量——自强的力量,感恩的力量,这份力量伴我坚定前行,我还能体会到一种爱——对生命的热爱,对儿女的深爱,这种爱,单纯且执着,细腻而温暖,一如那株在我人生的路上,在我的心中,静静而持久绽放的母亲的栀子花。

              (1) 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

              情节

              我们的心理

              每到初夏

              母亲精心照料栀子树

              那一夜电闪雷鸣

              感恩

              有一年

              母亲用栀子花作彩礼定亲

              端午节

              欢乐、难忘

              (2) 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母亲微笑着对我们说:“我们没什么东西送人,送几朵花表明我们心里记得人家的好。”

            • 2.

               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

                                                                                                   孙道荣

              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回家。坐在墙根下晒太阳的父亲,将身子往一边挪了挪,对我说,坐下吧。印象里,那是我第一次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也是父亲第一次喊我坐到他的身边,与他坐同一条板凳。

              家里没有椅子,只有板凳,长条板凳,还有几张小板凳。小板凳是母亲和我们几个孩子坐的。父亲从不和母亲坐一条板凳,也从不和我们孩子坐一条板凳。家里来了男性客人,父亲会起身往边上挪一挪,示意来客坐下,坐在他身边,而不是让他们坐另一条板凳,边上其实是有另外的板凳的。让来客和自己坐同一条板凳,不但父亲是这样,村里的其他男人也是这样。这是一种尊重,让一个人坐在另一条板凳上,就见外了。

              第一次坐在父亲身边,其实挺别扭。坐了一会,我就找了个借口,起身走开了。

              工作之后,我学会了抽烟。有一次回家,与父亲坐在板凳上,闲聊,父亲掏出烟,自己点了一根。忽然想起了什么,犹豫了一下,把烟盒递到我面前说,你也抽一根吧。那是父亲第一次递烟给我。父子俩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闷头抽烟。烟雾从板凳的两端漂浮起来,有时候会在空中纠合在一起。而坐在板凳上的两个男人,却很少说话。与大多数农村长大的男孩子一样,我和父亲的沟通很少,我们都缺少这个能力。在我长大成人之后,我和父亲最多的交流,就是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默默无语。

              父亲并非沉默讷言的人。年轻时,他当过兵,回乡之后当了很多年的村干部,算是村里见多识广的人了。村民有矛盾了,都会请父亲调解,主持公道。双方各自坐一条板凳,父亲则坐在他们对面,听他们诉说,再给他们评理。调和得差不多了,父亲就指指自己的左右,对双方说,你们都坐过来嘛。如果三个男人都坐在一条板凳上了,疙瘩也就解开了,也就和解了,母亲就会适时走过来喊他们,吃饭,喝酒。

              结婚之后,有一次回乡过年,与妻子闹了矛盾。妻子气鼓鼓地坐在一条板凳上,我也闷闷不乐地坐在另一条板凳上,父亲坐在对面,母亲惴惴不安地站在父亲身后。父亲严厉地把我训骂了一通。训完了,父亲恶狠狠地对我说,坐过来!又轻声对妻子说,你也坐过来吧。我坐在了父亲左边,妻子扭扭捏捏地坐在了父亲右边。父亲从不和女人坐一条板凳的,哪怕是我的母亲和姐妹。那是惟一一次,我和妻子同时与父亲坐在同一条板凳上。

              在城里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后,我请父母进城住几天。客厅小,只放了一对小沙发。下班回家,我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指着另一只沙发对父亲说,您坐吧。父亲走到沙发边,犹疑了一下,又走到我身边,坐了下来,转身对母亲说,你也过来坐一坐嘛。沙发太小,两个人坐在一起,很挤,也很别扭,我干脆坐在了沙发帮上。父亲扭头看看我,忽然站了起来,这玩意太软了,坐着不舒服。只住了一晚,父亲就执意和母亲一起回乡去了,说田里还有很多农活。可父母明明答应这次是要住几天的啊。后来还是妻子的话提醒了我,一定是我哪儿做得不好,伤了父亲。难道是因为我没有和父亲坐在一起吗?我的心,隐隐地痛。后来有了大房子,也买了三人坐的长沙发,可是,父亲却再也没有机会来了。

              父亲健在的那些年,每次回乡,我都会主动坐到他身边,和他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父亲依旧很少说话,只是侧身听我讲。有一次,是我升职后不久,我回家报喜,和父亲坐在板凳上,年轻气盛的我,一脸踌躇满志。父亲显然也很高兴,一边抽着烟,一边听我滔滔不绝。正当我讲到兴致时,父亲突然站了起来,板凳一下子失去了平衡,翘了起来,我一个趔趄,差一点和板凳一起摔倒。父亲一把扶住我,你要坐稳喽。不知道是刚才的惊吓,还是父亲的话,让我猛然清醒。这些年,虽然换过很多单位,也做过一些部门的小领导,但我一直恪守本分,得益于父亲给我上的那无声一课。

              父亲已经不在了,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

              现在,每次回家,坐在板凳上,                       。 


              (1)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在父亲心中,“同坐一条板凳”在不同情况下分别意味着什么。
              (2) 请结合上下文,赏析下面加点语句。

              (1)父亲扭头看看我,忽然站了起来,这玩意太软了,坐着不舒服。

              (2)正当我讲到兴致时,父亲突然站了起来,板凳一下子失去了平衡,翘了起来,我一个趔趄,差一点和板凳一起摔倒。

              (3) 本文原题为《和父亲坐一条板凳》,发表时作者改为《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你认为这样改动有什么好处?
              (4) 请结合主题及文章语境,为文章补充一个结尾。

              现在,每次回家,坐在板凳上,

            • 3.

              明年我回家(作者:何建明)

              十年前父亲患绝症,永远离开了我们。没有了父亲的家,此后我们不愿再像以前那样每年回到那座围墙内的小楼里。母亲一人独守这空荡荡的房子也不合适,妹妹便将她接到自己家住。

              然而,母亲虽住女儿家,却总是隔三差五地要回老宅去。“她不听的!风雨无阻!”妹妹经常在电话里向我抱怨。听多了,有时我也会假装生气,在电话里“责令”母亲不能再没完没了往老宅跑了,尤其不能开那“碰碰车”(后来改成电瓶车),但母亲依旧我行我素。

              那天,夜幕暗淡的灯光下,陪母亲回老屋,姗姗而行在故乡的小路上,观现忆往,别有一番滋味和感慨。

              到了自己家的院子,母亲掏出钥匙,很用力地将“铁将军”拉开——那大门很重,母亲用力时整个身子都往上“跳”了一下,有点“全力以赴”。我忙伸手帮忙,却被母亲阻止:“你挪不动的!”她的话,其实更让我心痛:我一个大男人挪不动,你一个八十五六岁的老太太怎么能挪得动呀!

              看完前院的桂花树、后院的柿子树,母亲带我进屋。母子俩事先没说一句话,却不约而同地进了楼下一间放置我父亲骨灰和遗像的房间。

              “阿爹,小明回来看你了!”父亲含笑地看着我们,只是那笑一直是凝固的——那是他相片上的表情。呵,十年了,只是一转眼的工夫!那一年,我带着去采访华西村吴仁宝的任务,顺道赶回家看望病重的父亲,当时他无力地朝我挥挥手,说:你的事不能耽误,快去写吧。吴仁宝是我熟人,我们都是干出来的……这一年,父亲走了。七年后,他的熟人吴仁宝也走了。

              三鞠躬后,我为父亲点上一支香烟,再插上一把母亲点燃的香放在祭台上……我忍不住哽咽起来,像少时在外受了委屈后回到家的孩子。

              “走,看看你的房间。”母亲怕我太伤感,一把拉我上楼。

              其实从进门的第一眼,我已经注意到:所有的房间内,无论是墙,还是地,无论是桌子椅子,还是沙发,甚至电话机,都与我以前在家里看到的一模一样地放在原位,且整齐而洁净。“还这么干净啊!是你经常擦洗的?”

              母亲含笑道:“我隔三差五回家就干这些事,把所有的地方都擦一遍……不要让你爹感觉没人理会他了,也好等你们回来看着舒服。”

              母亲最后把我领进我的房间,一张宽宽的床上,上面盖着的是我熟悉而陌生的黑底花被面,被子的夹里是土布,那土布是母亲和姐姐亲手织的,摸上去尽管有些粗糙,但它令我脑海里立即闪现出当年母亲与姐姐在织布机上日夜穿梭的情景……床边是一排梳头柜,也叫书桌,上面的相框内,是父母引以为自豪的他们的儿子在部队时当兵、当军官的照片,以及与他们的合影。那个时候,我们全家人多么幸福,好像有我这个当小连级干部的军官就知足了!

              “看,里面全是你的书……”母亲拉开一个个抽屉,让我看。令我惊喜的是,它们多数是我早期的作品,有的我早以为遗失了。母亲一边唠叨着,一边弓着腰,开始翻箱倒柜。“这是你的衬衣,没穿两次。”“这件棉衣,是那年冬天你回家时特意给你缝的。” “看,这是你爹让你从部队拿回来的解放鞋,还是新的,他都没来得及穿……”快二三十年了,母亲竟一件不少地将我曾经用过和我孩子用过的衣物,一样样保存得如此完整、完好!

              “你看这个……”母亲从一个包袱里拿出一个暖水袋,说:“还记得那一年你们第一次春节回家,我给小孙女买的这个暖水袋吗?”

              “记得!怎么不记得呢!”我一把抓过暖水袋,摸了又摸,眼睛很快模糊了……那一年冬天,我带女儿回家探望父母,遇上特别寒冷的天气。南方没有暖气,屋子里跟冰窖似的,她奶奶急得不行,半夜打着手电去镇上敲商店的门,硬是让人家卖给她一个暖水袋。不想回家途中,雪路很滑,母亲连摔了好几跤,卧床几天后方康复。

              “倒上热水还能用。啥时你带我孙儿们回来?”母亲顺势拿过暖水袋,认真地看着我。“他们都回来你也不用担心,我这里啥都有……”母亲像变戏法似的,又从柜子里拿出两个暖水袋,还有电热毯、铜热炉和夏天用的凉席、毛巾被、竹扇……一年四季所用物品,应有尽有。我吃惊地张大嘴巴。母亲喃喃道:“你们要回来,这些都能用上。”她抱过一床棉被和床单,放在我手上。

              棉被软软的、暖暖的,像刚从太阳底下收进屋似的……我顿觉有一股巨大的热流涌进我身,然后融入血液,一直暖到心窝。

              就在这天晚上,我异常庄重地对母亲说:“妈,我现在懂了。”

              母亲惊诧地看着我:“你懂啥了?”

              我说:“明年我就回家来!”

              母亲有些不安地笑了。这时,她的双眼闪着泪光……

              (选自《读者》2018年第2期)

              (1) 第二段中“然而,母亲虽住女儿家,却总是隔三差五地要回老宅去”,后文有哪些内容与此形成照应?

              (2) 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四段中的划线句子。

              (3) 文章中十一次运用了省略号,请结合其中一处分析其在塑造人物形象或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4) 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特点。

              (5) 文章结尾“我”对母亲说现在懂了,联系上下文,“我”到底懂了什么?结合现实,谈谈“懂”的意义。

            • 4.

              父亲的雨

              谢宗玉

              ①有一个人总在来雨时走出家门,那是我父亲。

              ②田是梯田,禾苗都是喝水长大的,但天雨常不遂人愿,所以在每一垅梯田的上坳总得有一口山塘。夏天热,禾苗需要同人一样拼命喝水,山塘没多一会儿就被喝得见了底,村人就有些慌了。好在天再糊涂,也不会让村人处在恐慌中太久。雨说来就来,一堆乱云一聚,几声炸雷一响,还不等村人都从田里地里跑回家,雨就下了。站在屋檐下,看雨中的庄稼欣欣向荣的样子,村人都一脸傻乐,乐得什么都忘记了。只有父亲还记得要往山塘补水,他是一个小小的村民组长。

                ③父亲先也是站在屋檐下,傻头傻脑地看雨,突然就记起了什么的样子叫一声,哦,要去拦水,说罢提把锄头就冲进雨幕。等母亲转身从灶背屋寻来蓑衣斗笠时,他已经不见人影了。为这,父亲回来没少挨骂。父亲并不在意,他湿淋淋地站在屋中央,垂着衣袖,笑着听母亲叨唠,仿佛挨骂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母亲一边念叨一边把准备好的热水提到灶背屋。父亲洗澡时,母亲又从衣柜里把干净的衣服找出来。

                ④父亲年轻时很结实的,他什么也不怕,再大的风雨也敢往里钻。风雨越大,父亲就一副越快乐的样子。有时,父亲叫一声要去拦水,就被母亲眼明手快地拉住了。虽然戴上母亲寻来的斗笠,但一出门,风就将它刮跑了。父亲跟着风跑,终于跑在风前面将斗笠拾起来,然后一甩手,斗笠旋转着从大门口飘进屋来,雨水像珠子一样从笠沿四射开来,溅了我们一身。待我们弹落身上的水珠,再看父亲时,父亲又消失在雨中不见了。父亲在雨中的身影像个谜,一闪一闪的。

                ⑤在瓢泼似的雨中,道道水流从山上落下来,父亲全把它们往山塘里赶。山塘像个气球,一下子就给吹胀了。我想,面对一下子就水灵丰活的山塘,父亲内心应该有一种满足。

                ⑥但我仍怀疑父亲是为着好玩,他在雨中那副兴奋得不得了的样子同小孩儿没什么区别。但小孩儿不能玩雨,小孩儿只能在大雨初来时,在稀稀朗朗的雨颗中,嚎着叫着钻来钻去,迅速返回屋檐下。所以我竟有些羡慕父亲。

                ⑦一年夏天,天旱了很久,大伙以为再没雨下了,就挖开山塘拼命往自己田里放水,父亲左劝右劝要节约,但没有人听他的。后来再下雨时,父亲硬撑了两个小时没出门,但终于没忍住又冲了出去。只有母亲看着心疼,念叨就更勤了。

                ⑧母亲的念叨并非多余,如今年老的父亲一身病痛,不打半点折扣。母亲给父亲煎药时,还在不停地念叨,而父亲,也再不能笑吟吟地听她念叨了。他躺在床上,配合母亲的念叨,咝咝咝地从牙缝里抽着凉气,他疼呢。父亲正在为他年轻时所经历的风雨支付代价。只不过,父亲的心里未必后悔。

              (1) 文中画线句“他躺在床上,配合母亲的念叨,咝咝咝地从牙缝里抽着凉气,他疼呢。父亲正在为他年轻时所经历的风雨支付代价。只不过,父亲的心里未必后悔。”,请用第一人称,以父亲的口吻描写当时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篇文章在材料选择、语言表达、形象刻画、情感体现等方面都有亮点,请自选角度,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写作提示:①赏析时请避开文中画线句;②不少于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不要嘲笑有梦想的人》,回答下列小题。

              不要嘲笑有梦想的人(罗光太)

              杨安民是我的初中同学。平凡、本分、成绩垫底的他在班上默默无闻,就像“隐形人”一样,明明在眼前,也会让人熟视无睹。同学两年,我都没有和他说过几句话。

              临近毕业的最后半年,我们同桌了三个月时间。我不喜欢他,也看不起他,觉得他笨。那时面对呼啸而来的中考,大家都争分夺秒,根本无暇顾及其他。在最后兵荒马乱的冲刺阶段,老班为了增强大家的自信心,也为了让大家更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召开了最后一次主题班会:我的理想。

              毕竟要初中毕业了,大家说到理想时,都有些难为情,再不会像小学时那样天真,一开口,就是要当科学家、文学家、画家,讲一些遥不可及的宏大梦想。我们先是谦虚,然后闪烁其词,面对未知的人生,都不很明确自己真正的理想,但因为成绩还不错,比较有底气,说出的理想都比较让人羡慕。大家轮流而上。掌声阵阵。

              轮到杨安民时,他刚站起来,窃窃私语的教室里突然就传来一阵喧闹的哄笑声。我明白那些笑声的内容:杨安民成绩那么差,能混到一张初中毕业证书就不错了,他还能有什么理想呢?让他讲理想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他的脸倏地涨得通红。但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坚定地走上了讲台。可能是紧张吧,他的声音有些颤抖,他说:“我以后……以后要开一家属于我自己的汽车维修店。”他把“汽车维修店”几个字讲得铿锵有力。“呃,看不出来,杨安民同学理想蛮远大的,想当大老板呀?”“杨老板,那以后我们找你修车,能不能打折呀?”各种嬉笑声伴着此起彼伏的调侃很快就将杨安民淹没了,根本没有人相信,默默无闻的“隐形人”杨安民以后能当老板,会开起一家属于他自己的汽车维修店。

              “我说的是真的,我喜欢修车。”杨安民在大家的嘲笑声中再次肯定了自己的理想。但没有人理睬他,谁都当他在做“白日梦”。一个成绩垫底的学生还想当汽车修理店老板?他以为当老板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吗?

              主题班会结束后不久,中考也接踵而来,我们在嘲笑杨安民的时光里结束了初中岁月。中考后,我听同学说,杨安民考得很差,只能读技校。意料之中的事,我没有一点惊讶。我考上了重点高中,三年后参加高考,成绩不大理想,只上了一所二本院校。四年后大学毕业,考研不中后就开始马不停蹄地找工作。在忙碌的生活中,与以前的老同学渐行渐远。

              在日渐繁琐的生活中,我们早已遗忘了自己最初的理想,每天都是为了生活而工作。其实在青春年少时,我们都曾有过自己的梦想,只是未来那么遥远,我们没有勇气说出口,害怕被人嘲笑。

              没有想到多年以后,我会在杨安民的汽车修理店里与他相遇。看见他时,我们彼此都愣住了,过了一阵才相认。他热情地与我拥抱,然后招呼我到他的会客厅说话。我们聊起了青春年少时的岁月,聊起了曾经的梦想。他说,他初中毕业后去了技校学汽车修理。后来就先在别人的汽车修理店里打工,并且一直在筹备资金、积累经验。“我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并且在付诸行动,三年前,我终于开起了自己的第一家汽车修理店。”杨安民平静地说,他的目光坚毅且充满自信。

              眼前的杨安民让我疑惑,他就是以前班上那个平凡、本分、成绩垫底的“隐形人”吗?如今,杨安民已经开了三家汽车修理连锁店,经营得风生水起,生意红火。他说他的第四家店也在筹备中了。在他说话时,我的思绪却开始游移,久远的往事又浮现在眼前。那时我们都在嘲笑他的理想,觉得他是在做“白日梦”。然而,在流逝的岁月中,经过多年的努力打拼,当年的同学中唯有他一个人实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

              有梦想的人是值得尊重的,而能够一步步脚踏实地去实现自己梦想的人更值得尊敬。看着眼前的杨安民,我想到了自己,意识到自己是该重拾梦想的时候了。

              (1)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叙写的主要内容。

              答:                                                              。

              (2)读完全文,你觉得杨安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对他的认识和感情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请结合具体语境,解释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那时我们都在嘲笑他的理想,觉得他是在做“白日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请揣摩文中画线句子,说说这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提示: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你也正值青春年少,读完本文,一定会从“我”和杨安民的经历中得到启发。请写出你得到启发。(任选一个角度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列《济南的冬天》选段,完成下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1) 用一句话概括选段主要内容。

              (2) 选文第一段文字围绕哪个字描绘雪后山景?写景又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的?找出表示方位的词语。

              (3) 语段中加横线的“秀气”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赏析下列语句。

              ⑴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⑵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 7.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 回答下列各题

              (1)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2)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3)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4)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5)“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6)“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7)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8)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9)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10)“人都到那里去了!”

              (11)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12)“读书!”

              (13)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14)“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__  ___,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__  ___……”

              (15)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16)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1) 选文第(3)段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人物的哪种描写方法?从中可看出老先生是怎样的人以及“我”对他有什么态度?(老先生给我的印象及我对他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文段,用简要的语言概括(9)-(16)段中“我”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几个生活片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同样是读古文,作者写孩子们读书的内容没有用标点,而写先生读书的内容却不但用了标点,还加上了“呢”、“噫”、“嗬”等语气词,这是为什么呢?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句中有丰富的言外之意,请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别把我当陌生人

              ⑴“记住,路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一切食物和饮料!只要离开位子,回来时一定要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
                  ⑵去年夏天,我坐火车去新疆开会。三千多公里的路途,没有同伴。出发前,家人这样反复叮嘱我。
                  ⑶刚走进包厢时,我心里很忐忑,不知道这一路上要面对些什么人。一个男人进来了,身后有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大概是他女儿。随后,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蹦蹦跳跳地过来了,她妈妈紧跟在后面。整体环境不错,我精神放松了很多。
                  ⑷晚上10点多,我锁好门,把手提包压在枕头下面,躺下。不知不觉,已到深夜。在似睡非睡中,我听到了扭动门锁的声音,接着,“哗啦”一声,门被打开了,我猛地打了个机灵,紧张不已。一个黑乎乎的脑袋探了进来,借着通道幽暗的灯光,我看到那是一个身材高大,样子凶悍的男人。此时,包厢里其他人还在熟睡,我吓得头皮发麻,浑身哆嗦。他打探一番后,挤进门来。我不知从哪里来了勇气,大喝一声:“干什么的?”
                  ⑸“我,我上车呀。”那个男人被我的喊声吓了一跳,接着他把行李拖了进来。原来真是上车的。虚惊一场!
                  ⑹早晨醒来,我赶紧摸了摸枕头下面,包在。随便吃了早点,又躺下看书。中间出去过几次,回来后,我都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在这样的环境里,当心无大碍。
                 ⑺包厢里,两个孩子在嬉闹,大人们都很安静。我拿出零食吃的时候,挺想给那两个孩子,可担心遭到拒绝,又忍住了。我想,上车前,他们的父母一定无数次告诫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
                 ⑻“阿姨,你怎么躺了半天也不下来玩儿?”小姑娘仰着脸,忽闪着大眼睛对我说。
                 ⑼我笑了笑,赶快从上铺下来,和孩子们玩了起来。“阿姨,吃荔枝吧!”小姑娘用她胖嘟嘟的小手递给我一颗饱满的荔枝。我愣了一下,连忙接过荔枝,轻轻地说了声谢谢, 手有些颤抖,还有些僵硬。
                 ⑽孩子给每个人都发了一颗荔枝,包厢里的每个人都伸手接着,小姑娘笑了起来,眼睛像弯弯的月亮湖。那颗荔枝, 我一直攥在手里,舍不得吃。小小的荔枝,如同两个世界的缩影。 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孩子的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那把坚实的锁,紧闭的门彼此敞开了。
                  ⑾于是,我们的小包厢成了快乐的大家庭。美食共享,格外香甜。我把最好吃的都留给了小姑娘,还抱着她,给她讲故事,把她原来松散的头发编成漂亮的小辫,给她拍了很多照片。孩子对我也越来越依恋,一会儿看不见我,就到处找。或许是她离开妈妈太久,我是个母亲,我身上有妈妈的味道。那天夜里,她是在我怀里睡着的。
                  ⑿第三日清晨,快到终点站了,可我的心里却平添了一丝怅惘。车停了,人们如潮水般从车身里漫出。我抱着小姑娘,她爸爸帮我提着大行李箱。孩子紧紧搂着我的脖子,趴在我肩上。就要和他们分别了。我依旧紧紧抱着孩子,我们脸贴脸。她父亲将她抱走那一刻,她哭着大声喊“阿姨”!我心里好难受,背过身去。
                  ⒀手机响了,收到朋友发来的短信:“出门在外一定要小心,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任何食物和饮品!”我笑了笑,走进人海中……

              (1) 请根据提示,将选文中表现“我”心情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刚进包厢时,忐忑→深夜包厢门被打开时,(         )→想给孩子零食时,(       )→快到终点站时,(           )→ 与小姑娘分手时,(            )。

              (2) 文中第⑼自然段写“我”的手有些颤抖,还有些僵硬,原因是什么?

              (3) 结合语境,品析词句。

              ①那颗荔枝,我一直在手里,舍不得吃。(品味带横线的词)

              ②“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赏析句子)

              (4) 请说说本文结尾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5) 文章的题目“别把我当陌生人”你是怎样理解的?读完文章你有何感想?

            • 9.

              好沉的一抔土

                ①在这里,旧的皇历是更不是了。

                ②原本我以为,黄河口的土是粗糙的、贫瘠的。因为在我幼小时,大人们就告诉我:那是个盐碱沙荒、十年九不收的地方。

                ③但当我实地来到这黄河入海处,亲眼领略了它的豪迈气势和不凡的资质后,我便意外地发现:这里不仅地阔,而且土肥,攥在手里,酥细得像润了油,却又不腻而匀和;凑近鼻沟下一闻,别有一种清香。以我年轻时在老家从事农桑的经验,这样的土质,任管种蔬菜还是种庄稼都是很理想的。

                ④果然,在后首那块干松的地段,好一片秋禾!风过时,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那千支万条谷穗的金笔,在漫野里尽情描绘秋熟的图景。

                ⑤再往前,更接近河口的一片土地,许是刚冲积成不久,还没有好好利用。如此潮润的沃土,瞅着都会口舌生津,谅也不会长时被闲置的。

                 ⑥我是个庄户底儿,颇有些“爱土成性”,走着走着,禁不住又珍惜地捧起一抔土来,觉得好沉重,真的——比一般的土要有分量。“你的手感不一样吧?”我们的老向导、四十年的治黄专家王总工程师看出来了,接着他以充满诗意的幽默口吻向我解释,“这土确实有点特殊:黄河口虽说在山东,这里的泥沙却不全姓鲁,它们有的姓甘,有的姓秦,有的姓晋,有的姓豫,大都是外来户。你手里攥着九个省区呢,怎能不重?”

                 ⑦我始而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再一琢磨,或许还真有道理,但究竟是科学上的依据,还是哲理上的深远含义?科学上的道理,土质的某种特殊性,还有待请教;引我深思的倒是他所说的“攥着九个省区”这句话,确实是够有分量的,其中不但有地理上的广阔,更有历史的重负,大河不舍昼夜滔滔奔流,融雪纳雨,诸种情味,羼和着千年万载艰辛的汗珠。经过漫长历史淘滤,轻浮的、劣质的分子被冲出河口,混杂于海水中;能够落下来的便执著地痴恋于河口,不肯随波逐流。这些分子多是精华,它们当然最凝重。

                 ⑧这土,攥在手里是无声的,我却觉得它储留、凝结着我们这个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太遥远的且不说,七十多年前,就有黄泛区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哭泣,更有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雄浑声浪……

                ⑨我更深深感悟到:我手里攥着的不是一抔普通的土,一时竟合不得扔弃它——它值得我珍惜并作为一种精神的动力。这时我不仅觉得它的分量沉重,而且攥得好苦!

                ⑩但不论是何种滋味,过去的毕竟已成为过去。现在,我闻到的是风赠秋熟的醇香;眼前,是驰向海口的两栖机动勘测船。王总兴致勃勃地向我透露:三年以内就将结束这里“有水无航,有油无厂,有口无港”的局面。“到那时,你再来看!”

                ⑪他的语气是那么坚定,那么充满信心;不需怀疑,他过去四十年间的治黄成绩就是金质“信用卡”。

                ⑫至此,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土,被攥成紧紧的一团,我随手把它揉碎,轻松地撒开去,土星儿均匀地铺在地面上,幻觉中,我的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新洲远景图……

              (1)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

                (1)赏析画线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加点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⑨段写“我”将土“攥得好苦”,第⑫段写“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我”心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为什么认为黄河口的土“好沉”?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钱学森49年没挪窝

              苗向东

                 ①钱学森去世时,人们到他家吊唁,方才发现他住的地方太简陋了。

              ②那是位于北京航天桥附近的航天部大院,是一片老式普通红砖旧楼。钱老家门厅很小,最多只能站4个人,而钱老整套住房的面积竟然还不到100平方米。墙上还有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留下的裂纹和加固筋。他的家具也极其简单,还有印着“中国科学院”的红漆金属铭牌,这些家具是早年发的,后来折价给住户的。他家中最多的家具是书柜,将近五十个。蒋英说:“我不羡慕人家装修这、装修那的。教授的家就应该是这样的,都是书。”于是房间更显得狭小了。人们不禁疑惑:难道这位大科学家、全国政协副主席就一直住在这样的蜗居里?这套房子和钱学森的职务地位太不相称了吧。

              ③1949年钱学森带着新婚妻子蒋英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并在一个闹中取静的地方拥有了一栋洋房。之后钱学森想回国时却被美国政府软禁,那几年他们全家一夕三惊,为此经常搬家。他雇用了一家搬家公司,把钢琴、盘碟、床上用品、书籍,甚至还有一个洗碗机全部打包,准备用船送回中国。五年后钱学森才得以回国,开始住在北京饭店。不久,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当时,力学研究所尚在筹建中,没有办公楼,数学研究所挤出了几间办公室供力学研究所使用。于是钱学森一家也就被安排住在离数学研究所不远的一套三居室宿舍。

              ④后来,钱学森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副院长。他的工作重点从力学研究转移到火箭和导弹技术的研究,他搬进航天大院的这幢公寓楼里。本来钱老夫人蒋英在音乐学院当教授,也遇到过很多次分房的机会,但是蒋英也是都让给别人。

              ⑤随着钱老地位的提高,职位的提升,贡献的增大,1970年钱老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组织和领导多次按照标准要给他换大的新的房子,可是都被他拒绝了。钱老说:“我现在的住房条件比和我同船归国的那些人都好,这已经脱离群众了,我常为此感到不安,我不能脱离一般科技人员太远。”

              ⑥其实后来,科技人员的条件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于是秘书如实地说:“钱老,现在都90年代了,一般科技人员的住房条件都有很大改善,和您同船回国的许多人都评上院士,住进了新盖的院士楼,您说的那是老皇历了。”但钱老仍然没有答应搬新房。

              ⑦1986年,钱学森当上了全国政协副主席,按照规定要给他建独立的小洋楼,于是组织上又派人来做他的工作:“若有一栋小楼和一个小院,你就可以在院子里晒晒太阳,有利于身体健康。”可是钱老却笑了,说:“我在这儿住了几十年,习惯了,感觉很好,身体很健康。”

                 ⑧可是按规定分配的房子是不要白不要,自己又不要掏一个子,工作人员三番五次请钱老搬家。可是钱老说:“我在这住习惯了,对这地方和旧房子的一砖一瓦都有了感情。另外我知道搬家是很麻烦的事,你们就别折腾我了,你们以后就别再提这个问题了。”话说到这个份上,尽管此后他又担任了两届副主席,真的就没有人再为搬家的事来“烦”他了。

                 ⑨就这样,钱老连同他穿了一辈子的中山装,上学用的牛皮箱、羊皮箱从来都不舍得丢弃,五十年如一日住在老旧的楼房里,一直没有挪窝,过着清贫的生活,到他去世,留下了一世英明。

              (1) 文中有个词统领全文,这个词是      
              (2) 面对多次换房的机会,钱老一家人坚决不搬家的原因有哪些?
              (3) 你认为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4) 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在后面跟上一帖,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2007年,钱学森获得“感动中国”人物称号。颁奖词中说:“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2009年10月31日上午,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钱学森先生在北京逝世。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