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34个鸡蛋

              李暖暖从家里跑了。

              李暖暖是跟她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马上就可以拿到毕业证了,理所当然地要求她身份显赫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李暖暖的爸爸说:“你做梦吧。”

              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和青海交界的一个小地方。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早就动员他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

              半年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可以想像我的行李有多重,大包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李暖暖的妈妈说,那是李暖暖最爱吃的。没办法,我就拖着几大袋子的零食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那里全是土路,又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而就在我决定扔掉那个装果冻的袋子时,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得知我找李暖暖,他二话没说就把我连人带东西全放在毛驴车上。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镇。很小很小的一个镇,只有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子低低的旧旧的,走到那条街的尽头,转个弯,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那就是学校。”

              下课了,许多孩子跑出来。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飞快地跑进一间教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

              女孩穿简单的黑色纯棉T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她抬起头来看我。那个瞬间,我看清了女孩的面容。我心疼了。我的堂妹李暖暖,她黑了,瘦了,她还剪掉了她一直最最喜欢的长头发。

              “李大强!”李暖暖在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一把就抱住了我。身边那些孩子不明所以然,在我们拥抱的时候,哄笑着围在了一起。等李暖暖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时,我看到她哭了。

              那天下午,李暖暖在镇上最好的一家饭店招待了我,还有她的三个学生。李暖暖说,他们是班上最穷的孩子,可能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那顿饭,我几乎吃不下去,只陪她一起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地吃着。我说再要两个菜,却被她制止了,她小声说:“我不想让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也不想让他们为此过早地自卑。”

              吃过饭,李暖暖叮嘱几个孩子回家,然后我们回到了她的宿舍。李暖暖说,这是全校最好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暖暖,”我说,“反正也快半年了,你跟我回去吧。”她摇头,很坚决地说:“不行,我答应了这些孩子,一定把他们送到初中!”

              原本,李暖暖和她爸赌气,非要去个最穷的地方,以折磨自己来惩罚她爸。结果,她就来了,但她来后还没放下行李就后悔了。她没见过这么穷的地方,还有那么破的学校,那些教室的窗子竟然冬天全部都堵上,夏天全部敞开,根本没有玻璃。还有那些孩子,都是脏兮兮的……

              李暖暖当时就想走了,但是她没有走掉,因为所有孩子的家长,竟然都在学校里等她。那些面容卑微的家长等在那里,是为了给她——一个愿意来教孩子们英语的老师鞠躬的。当那些乱蓬蓬的脑袋一齐低下去,李暖暖的脚就被钉在了那里,花白头发的校长拿过了她的行李……

              李暖暖的班里有32个学生,从她上课的第一天起,第一排的第一个孩子,拿了一个鸡蛋给她,说是她妈让拿的。第二天,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蛋给她,那是个羞涩的男孩,给她鸡蛋时脸红红的,不说话……结果32个孩子每天都轮流着拿鸡蛋给她。她以为鸡蛋都是大人让拿过来的,直到有一天,她收到第34个鸡蛋的那天,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第二次给她鸡蛋,而男孩的奶奶找到了学校告状,说孙子偷家里的鸡蛋。这时她才知道了真相:为了留住她,那些孩子商定,每天送她一个鸡蛋。那个男孩叫路生,早早就没了父母,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

              那天,她抱着那个脏兮兮的男孩放声大哭。在牛奶巧克力中长大的李暖暖,隐藏在心底23年的爱心,被34个鸡蛋瞬间唤醒了。

              晚上,我和李暖暖在屋里分那些果冻和巧克力。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

              第二天,李暖暖把我送到车站。在车站,李暖暖一直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说:“越多越好,没钱给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然后,依旧怨怨地说:“跟我爸要,就说我需要20万赎身。”

              我答应着,心里始终酸酸的。李暖暖,她认真了,她在认真地过着她现在的生活。我知道有一天,李暖暖会离开那里,回到她曾经生活的地方,可是回来的,已经不会再是曾经的李暖暖。她爸说,等到暖暖回来,我要让她去她想去的地方……

              我把这话传给李暖暖,她呵呵地笑,说:“这老头,我原谅他了。”

              (摘自《中外文摘》, 有删改 )

              (1) 阅读全文,请选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第一段单句成行,为下文情节的发展设置了很好的悬念,也为主人公后来的性格发展奠定了基调。

              B.李暖暖制止“我”再点两个菜,突出了她心思细密的特点,表现了她对学生的关怀体贴,也清晰地反映了她对社会上的极度贫富不均怀有深深的怨愤。

              C.文章后面李暖暖说“跟我爸要,就说我需要20万赎身”,其实她并不是真的感觉被这里拘禁,而是想向父亲求援,给当地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D.小说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叙述了大学生李暖暖的一段支教经历,娓娓道来,情节看似简单,但蕴含着一种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2) 本文题目为“34个鸡蛋”,请分析“34个鸡蛋”这一情节的设置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分析其表达作用。

              (1)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那里全是土路,又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小说描述了主人公李暖暖的支教经历,她的性格也因支教而发生了很大变化,请简要概括她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善良是心灵的灯盏》

              风中夹杂着雪花,纷纷扬扬,如柳絮般飘落,小小山村,已经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显得那么晶莹、那么剔透、那么恬静。下了火车,他下意识地裹紧了棉衣,朝家的方向走去。简陋的家中,有他朝思暮想的妻子,有花骨朵般的女儿,有浓香的羹汤。想到这里,他的嘴角浮起一抹笑意。

              ⑵刚结婚那会儿,家里真的很穷,妻子爱意灼灼的眼神,让他心里升起阵阵暖意,女儿半岁时,他决定跟同乡一起外出打工,苦些累些都不怕,他只想多挣些钱,让她们过上殷实的日子。

              ⑶这两年,他披星戴月地干活,任城市的风尘皲裂了双手。他留下极少的生活费,其余的钱定期寄往家里,为了省下路费,连续两年没有回家。春节临近,思念更加煎熬着他的心,他决定怀揣积攒的血汗钱,回家过个团圆年。

              ⑷走进院落,房门紧锁。妻在信里提到过,家里门锁损坏,临时换了新锁。等了一会,有些着急,心想,干脆到外面走走,给女儿买些零食和玩具。离开家时,她还是襁褓中的小粉团,如今女儿长高了,会喊爸爸了吧?

              ⑸他挑了一兜蜜桔,又买了毛绒小熊。转身往回走,路过一家小诊所。诊所门口有个女人,抱着孩子轻轻地晃,急得泪珠直往下落。“怎么办?这可怎么办?”女人像是絮絮自语,又像是在对他诉说。

              ⑹他愣了一下,试着问:“怎么回事?”女人叹了口气,说:“孩子发高烧,带的钱不够。你看,烧得有些迷糊,真怕耽误了病情。”他低头一看,小女孩脸色红红的,偎在女人怀里嘤嘤地哭。

              ⑺摸了摸衣兜,闪过几分犹豫。他想起在外打工的艰难,每张钱都浸透着汗水。但转念一想,如果对面是自己的家人,面临这样的窘境,他多么希望能有一颗善心,一双温暖的手,帮她们渡过难关。

              ⑻他侧过身,从棉衣内兜里摸出钱夹,抽出一张50元,对女人说:“拿着,给孩子看病要紧。”女人望着衣着简朴、有些木讷的他,眼泪再次夺眶而出。他说:“快点取药去吧,先给孩子挂上针。”

              ⑼有些放心不下,他跟在女人后面,陪孩子打了退烧针,又挂上吊瓶,这才舒了口气。到底是孩子,烧刚退下一些,就有了精气神。柔嫩粉红的小脸上,大眼睛闪烁如星,对着他手里的小熊,咯咯地直笑。

              他把小熊递给女孩,说:“你是勇敢的孩子,叔叔奖励你一个小熊。”小女孩接过小熊,宝贝似的搂在怀里,女人低头望着孩子,眼里全是疼爱。看到女孩已无大碍,他转身离开了医院。

              ⑾回到家,妻子仍没回来。他倚在门口,又困又累,不知不觉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他被轻柔的声音唤醒,揉揉惺忪的眼睛,看到站在眼前的妻。他咧嘴一笑,笑容突然凝固在脸上。原来,妻的旁边站着的小女孩,怀里抱着毛绒小熊。

              ⑿妻子笑吟吟地说:“女儿今天发起高烧,幸亏幼儿园老师带她看病,现在好多了。”他把女孩揽进怀里,亲了又亲,将几滴热泪蹭到女孩脸上,引得妻子莫名其妙。

              ⒀在外打工的日子,他遇到过各色目光,深感自身卑微如草芥。但无论何时何境,他的心里始终亮着“善良”的灯盏。正是这盏灯,让他固守内心的纯净,引领他回到温暖的家园。

              (1)选文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⑴段划线部分的句子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⑵、⑶段是选文的插叙部分,作者交代这两段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赏析选文第⑾段“他咧嘴一笑,笑容突然凝固在脸上。”一句中加下划线词语“凝固”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析选文结尾划线句“但无论何时何境,他的心里始终亮着‘善良ˈ的灯盏。正是这盏灯,让他固守内心的纯净,引领他回到温暖的家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做客

                  ①今天是青青的十岁生日。放学后,青青并没有像往常一样上山就砍柴。奶奶说了,今天她可以不砍柴。

                  ②青青坐在山头一块大石头上,一阵风缓缓吹过来,柔柔地抚摸着她的头发,她的脸。

                  ③十岁的青青是奶奶一手带大的。青青生下来不久,爸爸妈妈就外出打工。几年来青青只和妈妈通过几次电话。每次通电话都很短暂,妈妈总会在电话那头哭,爸爸总会抢过电话,说青青乖,打长途贵,过年的时候我和妈妈回家看你。说完,就挂了电话。但过了一年又一年,爸爸妈妈谁也没有回来。

                  ④说不出为什么,今天青青特别想爸爸妈妈。青青想,要是爸爸妈妈回来陪我过生日多好啊。可是爸爸妈妈为什么都不回来呢?

                  ⑤此刻,青青坐在山头上。眼前是一座又一座的山,层层叠叠,高低起伏。奶奶说过,山的尽头,就是爸爸妈妈打工的地方。如果自己现在用力喊。爸爸妈妈会不会听见呢?青青站了起来,把手罩在嘴前,试着喊了一声,爸爸,妈妈!很快就听见对面山上传来自己的回音:爸爸,妈妈。青青有些高兴了,赶紧又喊了一声,山上又传来了一阵回音。

                  ⑥“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你们回来吧!”青青使出全身力气喊了起来。青青听见,自己的声音不断地在山谷里回荡,一声接着一声,一层连着一层,一直传到看不见的地方。她看到,层层叠叠的山很快都变成了爸爸妈妈的脸。爸爸妈妈说,青青乖。爸爸妈妈说,我们过年就回家看你。青青的声音小了下来,她哭了。

                  ⑦爸爸,妈妈!就在擦眼泪的时候,青青突然听见身后传来一阵喊声。她扭过头,不知什么时候村里的几个伙伴站在了自己身后。这些伙伴和青青一样,也都好几年没见到自己的父母了。他们说,青青,我们一起喊吧。顿时,山谷里“爸爸,妈妈”的呼唤声一片,整齐又悠长。

                  ⑧孩子们,先停一停好吗?正在大家喊得起劲的时候,应声走来了一住戴眼镜的叔叔。青青认识这个戴眼镜的叔叔,今天在学校,青青看见这个叔叔和老师说话。后来叔叔还和老师一起到教室做了个调查,大致问哪些同学的父母不在家,结果全班同学都举了手。

                  ⑨我是电视台记者。戴眼镜的叔叔自我介绍说,刚才你们的喊声吸引了我。我能帮你们把愿望带给你们的爸爸妈妈。

                  ⑩真的吗?怎么帮?青青和伙伴们一起围了上去。叔叔指着摄像机说,我可以用它把你们要说的话录下来,然后在电视上播放,你们的爸爸妈妈在远方就能看见了。

                  ⑪太好了!我要录,我要录。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往镜头前拱。

                  ⑫叔叔说,你们别急,一个一个来。你们每个人对着镜头说一句话,说的时候想象着爸爸妈妈就在面前,说最想对他们说的话。

                  ⑬在场的小伙伴都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只剩下了青青,叔叔把镜头对准青青,示意她说话。青青看着乌黑的镜头,双手在胸前绞动,嘴唇动了几动,却一直没说出话来。

                  ⑭说吧,不怕。小伙伴们也为她加油。

                  ⑮青青狠狠地咬了一下牙,之后,终于小心翼翼地探出头,轻轻地对着摄像机问了一句话:爸爸妈妈,今年……今年我可以到你们家做客吗?

                  ⑯青青看见,叔叔的眼睛瞬间就湿润了。

              (1) 小说的标题为“做客”,试分析其含义及作用。

              (2)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青青,为什么还要写那群小伙伴?

              (3) 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此刻,青青坐在山头上,眼前是一座又一座的山,层层叠叠,高低起伏’’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析句子“青青狠狠地咬了一下牙,之后,终于小心翼翼地探出头”的表达效果。

              (5) “留守儿童”是近期社会上的一个热点话题。如果戴眼镜的叔为孩子们拍的视频在电视台播放,请你为这段视频写一句简洁而生动的公益广告语。

            • 4.

              温暖的小刀

              (1)那年春末,我到一所中学去监考。

              (2)发卷的时候,我发现,靠近讲台的一个女生怪怪的,左手藏在袖口里,遮遮掩掩,不愿伸出来。和我一起监考的,是另一所学校的—位女老师。大约,她也注意到了这个细节。随后,我俩便开始留意这个女生。在我们想来,她袖口里的那只不愿示人的手,一定藏着什么秘密。

              (3)考场里静悄悄的,学生们都在全神贯注地答题。只有这个女生,一边答题,一边有意紧藏着她的那只手,一边还不自觉地环顾着左右,神色紧张而怪异。这愈加坚定了我们的怀疑:她的手里一定攥着小纸条或者其他用来作弊的东西。

              (4)然而,我们错了。半小时后,也许女生做题做得太过专注,一不小心,她露出了自己的左手——天哪,这个女生的左手居然没有手指头。

              (5)原来,她竟是一个有残疾的学生!

              (6)这多少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愧怍之余,不禁心生悲悯。那位女老师,更是—脸的痛楚,小声地嘟囔着:“怎么会是这样,多可怜的孩子啊,多可怜的孩子。”

              (7)考试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有一道地理题需要改动。办公室送来了一沓纸片,纸片上,印着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地形图。我们分发给了学生,然后让他们各自粘贴在试卷的答卷纸上。由于是临时赶印出来的,太过匆忙,这些纸片裁剪得很粗糙,考生们只有自己动手把四个毛边撕去,大小合适,才能贴在试卷上。

              (8)这下可难为了这个女生。大约,她还是不愿让别人看到她的那只手,就用左胳膊使劲压紧纸片,右手一点一点地撕。可是,那张小纸片仿佛不听话,只要她一用力,就从她的胳膊下跑出来,再压下去,再跑出来。她急得都有些冒汗了。

              (9)“这位女同学,我可以帮你吗?”女老师走过去,俯下身子,声音低低地征询女生的意见。女生抬起头,看了看,迟疑了一下,还是把纸片给了她。

              (10)女老师并没有立即动手,她把那张纸片放在讲台上后,便在满考场里寻找着什么。我有些纳闷,这不是很简单的—件事嘛,她究竟想要干什么呢?

               (11)不一会儿,女老师从一个学生那里找到了一把小刀。然后,她坐在讲台前,一点一点小心翼翼地裁着那张纸片,”哧——哧—一”,小刀割裂纸片的声音很好听。我和女生看着她做这—切。说实话,那一刻,女老师慈祥得像坐在讲台前的一尊佛,她专注的神情,仿佛是在完成—件精致的手工艺品

              (12)随后,她微笑着把这张小纸片轻轻地放在女生的桌子上。女生欠了欠身子,低低地说了声谢谢。她拍了拍女生的肩膀,说:”赶紧答题吧。”便走开了。

              (13)然而,我还在纳闷着。一张小纸片,用手也完全可以撕得很整齐,为什么一定要找把小刀来呢?

              (14)考试结束后,我道出了心中的不解。那位女老师笑了,说:“这个女生所残缺的,是一只手。我不想在她面前,用自己灵巧的手指头去撕那张纸片,那样的话,会撕碎这个女孩的心。我满考场去寻找一把小刀,就是想借助小刀,避开对她的这种伤害。”,

              (15)一直以来,小刀在我心中不过是一片冰冷的铁片而已。而那年春天我懂得了,原来即便是锋利而冰冷的一片小刀,也会裁剪出入性的温暖来。


              (1) 

              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2)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3) 

              第3段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 

              第11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 

              第15段在文中起了哪些作用?


            • 5.

              县城小书店

              ⑴又看到那家小书店了。牵着我小侄子的手,带他去买书,门口收钱的,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而柔顺的头发,面容清秀,露出温婉的气质,和我二十年前看到的那个书报亭的姑娘差不多,现在这个姑娘不会是过去那个姑娘的女儿吧?

              ⑵想起我少年的时候,这个书店还只是电影院门前的一个书报亭,那是整个县城除了新华书店、图书馆之外最有文化的地方了。那会儿我刚刚迈入文学爱好者的门槛,正处在阅读的饥渴期,但到这个书报亭买杂志,还是犹豫很久之后的事了。

              ⑶在去书报亭买杂志之前,我一直都是在图书馆阅读免费的报纸和杂志的。图书馆很小,报纸和杂志就那么多,通常只用一天的时间,感兴趣的报刊就读完了。没东西可读的日子,总是有点儿难过。想去买本杂志来读,可觉得它们的定价实在是贵呀。

              ⑷所谓的贵,其实也就是一本两块钱吧。那时候我帮六叔做杀猪的生意,但作为一个打工者,六叔却没有付我工钱。至今我还拿这件事向六叔抱不平,他总是讪讪一笑,说,你那时小,要钱有什么用?

              ⑸我一直没告诉他,我想去买那些杂志,那些叫《诗歌报月刊》《星星诗刊》的杂志。那会儿,如果稍稍去晚了几天,这两本文学杂志就卖光了。卖杂志的姑娘会用她干净而柔软的眼神看我一下,意思大概是,下次早来几天吧。

              ⑹那时的我,总觉得和报亭姑娘的世界相隔得太远。想一想,人家是在报亭工作的姑娘,应该是多有文化的人啊,报亭的那个玻璃橱窗,就足以把我们远远隔开了。

              ⑺所以,我常一直远远地望着书报亭。在每个月当中的几天时间里,忙完六叔杀猪的生意,我会用水和香皂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换上白衬衣,骑着自行车来到报亭前,从窗口递过去两块钱,从那姑娘手里接过一本崭新的、散发着油墨香的杂志,有时甚至来不及回家,就在街角把整本杂志从头到尾翻了一个遍。

              ⑻我仔细回忆了一下,除了有人来买杂志,其余的时间她都是埋头在一本杂志或书里,仿佛阅读才是她的工作,看守书报亭是额外的事情。我也不晓得她记不记得我。我清楚地记得,在我离开家乡数年后,重新再看到她时,她的眼睛一亮,似乎想和我说句什么话,但最终什么都没说。

              ⑼作为我在家乡的牵绊之一,这个书报亭寄托着我的某些感情,这些感情和梦想有关,和未来有关。因此,在离开县城的前一天,我像往常那样去了那个书报亭。这次我没有买书,只是静静地在那儿看了一会儿。她也一直静静地读着书。这样的情景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我不记得当时是什么心境,也许什么情绪也没有,只是前来完成一个简单的告别。

              ⑽在离开家乡的最初五六年,我每次春节回家都会到书报亭那里去待一会儿——后来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小书店,我在书店里翻几本书,消磨上一小段时光然后离开。在书店门口收钱的有时还是那个姑娘,有时则是一位老大爷。我是一个陌生的客人,没人知道我内心静静流淌的情感。

              ⑾2012年秋天,我牵着小侄子的手离开那家书店,手里拎着厚厚的一摞新书。《星星诗刊》等已经买不到了,文学类书籍也被教辅类书籍挤到了一个角落里。离开书店的时候,心情仍然是平静的,曾经的一点点惆怅也消失了。书店在我心里,已经只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存在,那个曾驻在我心里的书报亭,已经成为永远而恒定的过去式。

              (1) 请根据提示,梳理文章内容。

              2012年秋天,“我”带小侄子去买书 → 少年的时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开县城的前一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开家乡最初五六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2年秋天,带小侄子离开书店。

              (2) 按要求回答问题。 (1)第⑵段划线句子中,作者“犹豫”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十年的时光,人们对待文学阅读的态度已发生巨大的变化。请从文中找出表明人们二十年前后不同态度的句子,并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二十年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年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结合描写的相关知识,品析第⑺段“我会用水和香皂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就在街角把整本杂志把从头到尾翻了一个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我”的两个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油菜花的笑容

              我所住的县城开发区,开发于八十年代,整体布局不尽合理:方圆有两间中学,一间小学,一间幼儿园,住户几千家,几万人,只设一个小型菜市,而且位置不中心。开发区里有一村庄,村前有块空地,菜农为方便市民,常挑菜到这里卖。

              有一位姑娘亦来设摊,简易钉制的菜架,可摆菜上百斤。姑娘个子瘦小,一米五多,留着短发,常穿着深蓝色衫,黑色裤,皮肤黝黑,像个“黑人”。她每天裤腿半湿而且沾有泥土,看得出来,当天的菜都是从地里直接运到市场的。

              周末,天上响雷,乌云密布,我提着伞出门办事。途中大雨滂沱,我避在别人门前。此时,路上一个女人蹬着三轮车,载着菜和一个大概六七岁的小女孩,在学校门前匝道上艰难地前行。也许被雨赶着,蹬车过猛,到这里女人已力气全无。坐在车上小女孩很懂事,跳下车来,跟在后面推,任凭风吹雨打。啊,又是那位姑娘,我赶忙打着伞走过去,遮挡着小孩,并帮她将菜推到摊档。

              下午回家,我又路过她的菜摊。这时,市民购菜的高峰时已过,逛菜市的只有三三两两。她的摊上只有小女孩在睁着圆圆的眼睛,用期盼的眼神看着路过的每一个行人。我好奇地走近菜摊。她眨眨眼睛,笑着说:“你是早上帮我妈推车的伯伯,对吗?伯伯,你想买菜是吗?”我笑了笑:“你会卖吗?”“我懂。伯伯,你说你要买什么菜,要多少就卖多少给你。”她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不满我怀疑她的能力。“我想买很多很多的菜。”“伯伯,我没有很多。”“要一斤小白菜。”我说。

              她哈哈大笑起来:“伯伯,你吓死我了,原来你只要一斤,是这么少的,看,我称给你。”她抓着菜放在盘秤上。

              “多少钱?”“两元五角。”“给你三元,不用找。”

              她一定要找回给我。她说,妈妈说过,买卖要公平,多一分也不能收。完后补充一句:“谢谢伯伯‘帮衬’。”

              她动作的利索,嘴巴的甜,像个成熟的商人,令我刮目相看:这是一个六七岁的农村女孩啊!

              第二天下午,我下班回来,发现菜摊上又是她一人在忙碌地卖菜。我心里一沉,埋怨起来:这女孩本该是上学的年纪,父母怎么这样狠心?

              我静静地站在旁边,直到她忙完。她抬头看见我,很高兴:“伯伯,你又来了,买什么菜?”语调慢慢的,有一点撒娇味。

              趁着顾客少,我忙问:“你怎么不上学?”

              “学校很远,妈妈没时间接送我。妈妈说,等卖菜赚够了钱,让我进‘封秘学校’读书。”

              “你懂得什么叫‘封秘学校’吗?”

              “妈妈说,‘封秘学校’是要交好多好多学费的学校。”

              “你想去吗?”

              “不想,要交好多好多学费,交不起,妈妈好辛苦。”

              她低下头,手捏着胸前的一颗纽扣。

              “那你想到哪里读书?“‘封秘学校’能学很多很多东西的,长大了能做很多很多的事,你怎么不想去呢?”

              她沉默了,泪水从圆圆的脸蛋簌簌而下。

              一会儿,她低下头小声说:“我想做好多好多的事,赚好多好多的钱,买好漂亮的衣服、好漂亮的鞋子给妈妈穿。”

              “你好乖、好聪明啊!”

              她又高兴地说:“我还会煮饭炒菜,晚上是我煮好饭、煲好菜等妈妈从菜地回来一起吃,吃完后妈妈教我学习,做完作业就睡觉啦。”

              收市时间已到,她妈蹬着三轮车来了。她大汗淋漓,全身几乎湿透。

              我对她妈妈说:“你孩子很聪明,要好好培养她才对。”

              她擦擦脸上的汗,平静地说,孩子已七岁,很听话,很懂事,是要培养好她。她本该读一年级了,但自己村委会学校不招食宿生,离家又远,我没时间接送,因此读完幼儿园、学前班后就在家中,我晚上辅导她。

              她指了指市场左边的学校:“村委会里有些家长把小孩送进了这间学校,是私立的,全托,学费很贵,一年加上食宿、资料等杂费,要近两万,我决定也把她送进这学校去。”

              原来,她和爱人原是建筑工人,老公能砌砖,是大工,她拌泥浆,是小工。每天两人能赚二百多元。但爱人后来因事故去世,她只好改行,回家种菜卖。村里人同情她,纷纷同意将自家大路旁的田地和她对换,方便她施肥、收菜。她凌晨去摘菜,五点多就推菜上市,下午五点又回菜地施肥、锄草、浇水,要干到晚上七八点才能完工。

              我问:“你不觉得累么?”

              她用手撩撩前额上的刘海:“都习惯了,不累。为了生活,为了培养好孩子,再苦再累也值得。”

              半年多后的一天,我再去买菜时,小女孩已不见了。姑娘笑着对我说:“孩子已进这间学校了。我现在已和校方联系好,也吃学生餐,连午饭都不用在家里提过来了。孩子下完课,就直接送饭给我吃了……”

              她笑得很开心,很知足。这笑脸使我想到了三月里遍野金黄的油菜花。虽然有“菜”之名,其实也是开花的啊,而且开得那样顽强、质朴,笑得那样清香、美丽……

              (1) 文章的标题有怎样的妙处?
              (2)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 文中画直线句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 请结合相关内容说说小女孩是个怎样的孩子。
              (5) 文中划线一段有什么作用?
            • 7.

              宁波人家的水磨粉 

                 ①我小的时候正值“文革”期间,在“过一个革命化春节”的号召下,所有的年俗礼节都被冲掉了,只有年前家家人家磨水磨粉时,还能让孩提时代的我们,跟在大人后面,无比的兴奋,感受到一些年味。 
                 ②这项“活动”的前奏是从拿着购粮证去米店购买春节配给每户的糯米开始的。等到离春节只有两三个礼拜的时候,母亲就开始与邻居们商议借石磨的事了。石磨往往是转了好几层关系,从较远的街区用黄鱼车驮来的。说好借磨的日期后,还要根据邻里间用磨的户数,确定使用的天数。一般来说,一架石磨上午、下午、晚上,能供三家使用。当时借磨不用花钱,也不用书面登记。母亲与阿姨、婶婶们串联后一合计,掐着手指,就把各家的使用时间定下了,从来也不会发生争先恐后的事情。 
                 ③我家那时楼下开了个烟杂店,店后的客堂间在弄堂里是最大的,石磨借来后就放在那里,左邻右舍依次拎着用水浸好的糯米来用磨。母亲只要没事,都会待在客堂里,热情地招呼大家。那几天,客堂间里磨声不断,伴着欢声笑语,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④母亲是正宗的宁波人,她对磨水磨粉这事特别讲究。临磨一周前,她就让我姐姐把糯米淘干净,用水浸在家里那只翠绿色的瓷缸里。轮到我家用磨时,她会带领我们兄弟姐妹全体出动,像完成一件大工程。她先yǎo几勺清水从磨孔里倒下,推着石磨空转上几圈,用水把磨道冲洗干净,最后用一只大缸盛在磨道的下面预备接米浆。正式开磨时,母亲会让我们朝磨孔里放入带水的糯米,她亲自推着磨柄,不紧不慢地推着磨转动,感受一下磨盘转动的节奏。不一会,雪白的浆液从磨缝间渐渐流了出来,母亲用手指沾起米浆,慢慢地捻几下,笑着说:“老细腻额,迭只磨灵光额。”然后她就指挥我们谁捻米、谁推磨,自己则笑眯眯地在旁边看着,不时捻捻米浆,觉得粗了,就“警告”我们推得慢一些。有一年,我们叫舅姆的那家磨完水磨粉后,他们拎着盛水磨粉的搪瓷桶刚要走,不慎被那叫“阿三”的儿子给打翻了。后来母亲与在客堂间磨水磨粉的几家一合计,每家都匀了一些出来,才救了急。 
                 ⑤水磨粉磨好后,存放在阴凉处。这时,母亲就到处去觅优质的猪板油了。我家按宁波人传统,包的全是称为黑洋酥的猪油芝麻馅的小汤圆。这个馅做起来挺讲究,先把黑芝麻炒熟后放在石臼里抳成极细的细末,然后把生的猪板油一丝一丝撕下来,不允许有一丁点儿杂质,放进芝麻细末里不断地揉,再加上绵白糖,一直揉到三样东西完全互相渗透为止。这个活儿要求比较高,完全是由母亲一手完成的,几个姐姐只能给她做下手。 
                 ⑥除夕前一天,母亲会把水磨粉盛在一只白布口袋里,吊起口袋,沥出春节里包汤圆所用粉团的量。沥好,每年她都要嘱咐姐姐拿上一大块湿粉团与芝麻猪油馅,送给住在过街楼的“老宁波”的遗孀,从不间断。她说,这是她答应过“老宁波”的。 
                 ⑦年三十晚上,拖完地板,洗好手,母亲就静静地坐在桌边,伴着窗外的鞭炮声,慢慢地包出一排排雪白的小汤圆,供全家在新年早晨享用。有一次,我从外面放鞭炮回来,推开门就看见她坐在窗前的美丽的侧影,衬着外面五彩的礼花, 桌上还有汤圆,玉一般的,简直就是一幅油画。那画面从此一直定格在我的心里———在当时的年代里,母亲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温柔与善良是我们成长的最大的庇护。因为有她在,生活才是有希望的,是欢乐的。

              (1) 给加下划线字注音,按拼音写出汉字。 水 粉  (   )yǎo水
              (2) 文章中第⑦段中说母亲是“温柔善良”的,概括她善良的表现:
                                                                                                                       
              (3) 我们除了体会到母亲的“温柔善良”,还可以感受到母亲          的特点, 从文中找出一句体现该特点的描写: “         ” 。 
              (4) 第七段划线句“桌上还有汤圆,玉一般的”若改为“桌上还有玉一般的汤圆”,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 8.

              大地的恩典

              杜怀超

              ①在江南,我时常遥望家乡的那片竹林。

              ②对于竹子,我处于一种远距离的仰望或者审视中。它于我,或如千年的深潭,或如捉摸不透的阵风,空行处唯有水声一般漫漶过来:竹林深似海。这也不是雨打竹林的声响,猜不透道不出其中深藏的未知和遮蔽的隐语。

              ③对于竹子,父亲与我看法截然不同。父亲是从一根竹扁担开始与竹耳鬓厮磨的,磨得光亮的半月型长扁担,与父亲时常纠缠在一起,使得父亲瞬间有了担山填海的力量,一种承担着苍茫大地的力量,养活了一家人的生活。父亲和竹子挨得那么近,皮肤挨着皮肤,骨头连着骨头,以至在手搬肩扛之间,我听到了骨头与竹节的窃窃私语声。当然,父亲总是默不作声,至疼痛处他也只会咧嘴一笑。

              ④我不理会父亲对竹的迷信和虔诚。在我六岁开始扶起歪歪斜斜的竹毫,在宣纸上战战兢兢地涂抹下重重的一笔后,弃笔逃离。但父亲就像老鹰捉小鸡般又把我抓回来。我老老实实地重新捡起竹毫,继续在宣纸或者红纸上描摹虔诚、图腾和吉祥。

              ⑤父亲也完全不理会我的委屈,他只纠结我对竹毫的亵渎和无知,以致多多年来,我一直在书桌前,挺直身子,坚守着对竹毫的执笔姿势。父亲呢,在门前的田畴上,种下一片竹林。四季里,把竹子枝条捆扎起来,做一柄扫帚,在旷野里扫荡着秋天。

              ⑥我是在历史的河流里认识竹简的。最初的文字里,竹简是一座立体凝固的雕塑,在时间的刻刀里留下他们刀砍火烧的背影。父亲不懂竹简,即使竹叶大的象形文字,他也是看不懂的。但这不能阻止他对文字的向往。在我夜晚习字的空闲里,他也会郑重地拿起竹毫,在空中比划一番,那举止与深情,分明是我多年后仰望庙宇般的神圣或对万物生灵般的虔诚。确实也是,一行行端庄的文字,当我们给予它生命,谁能窥尽其中的叱咤风云?在竹简深处,或者说在竹海深处,父亲是无法窥知内部世界的,诸如竹子的暗语与象征,比如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此父亲是一片茫然。

              ⑦父亲要做的就是怎样从文化的战场转移到生活的舞台上。对文化他没有发言权,而在生活的漩涡里,他就是自己的主宰者。他可以从竹枝上取下一节,打磨成祖母手中的捻线陀,纺麻线、棉线;他可以用竹片打制成厨房里的砧板,甚至可以花上十天半月的时间,用上好的竹青编织成憩息的竹席、躺椅之类。父亲对竹席有着独特的情怀。即使在农历的五月或者秋收正午,只要有了它,疲惫与艰辛就会逃得无影无踪。累了就和衣而睡,醒来则投入劳作。他侍弄庄稼、竹子的模样和我在纸上写生字没有两样。在旷野里不停劳作、奔跑的父亲,正是一棵竹子,一棵在风中奔跑的竹子。在一起十年的光阴里,凄风苦雨,冰刀霜剑都没有折弯它,即使在最黑沉沉的深夜里,依然发出铿锵的回音。

              ⑧父亲对竹子或竹制的事物,总是有着命里的熟稔和暖温。即使老了,他依然握一支竹质拐杖,继续保持挺拔的身子,在大地上行走。他从老家来江南,看到我书房里摆放一盆花草,我告诉父亲它叫文竹,他竟然不以为然。看着眼前纤弱的盆中之竹,他迷茫的眼神里还有一丝轻蔑。文竹,文竹,这也能算竹?是的,一段文字的力量怎么能比得了一件竹器的重量,也没有春笋从大地深处,穿破一冬的禁锢,直刺云天的竹子。父亲临回老家时,居然在门前给我种上一丛竹子。

              ⑨心情低谷时,我总会搬一竹椅,陷在里面看父亲种的竹林。当竹子看我时,我不知道父亲是不是在老家也一样地打量着我?父亲曾对我说过,竹子是很神秘的,一夜之间可长高一米呢,最终同大树般高大,它还能开花呢。事实上,见过竹子开花的人并不多,以至于不少人认为竹子根本就不开花。父亲说这话时发出罕见的叹息声。后来我才知道,竹子终身只开一次花,花上数年、数十年的时间积蓄,一朝迸发,然后死去。花期就是死期。对着老家的方向,我泪眼婆娑

              ⑩我很少给父亲买什么礼物,一是他会心疼我花钱,二是他的喜好我也不甚清楚。后来我给他寄去产于江南的礼物——一整套用自然生长的竹子提取原生态纤维素制作的衣物,他竟甚是欢喜。父亲一生爱竹,就让竹子从他的手足、皮肤、血脉和骨骼出发,与父亲融为一体吧。父亲来电说,这衣物有竹子的味道呢。我哑然失笑,如果夜晚仔细倾听的话,它还会和你一同呼吸呢!

              ⑾念及此,我看到一株高大挺拔的竹子,正走向大地上菩萨般的父亲,直至生命深处,随即竹涛涌来……

              (节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

                                                                                      

              (2) 请从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3) 依据文章第⑨段画线句,展开合理想象,将“我”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60字以内)

                                                                                      

              (4) 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第⑩段中“我”为什么给父亲买了一套用竹纤维制作的衣物。

                                                                                      

              (5)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题“大地的恩典”的理解。
            • 9.

              五张纸条

              (1)暴风雪袭来时,卡车却在茫茫戈壁滩中抛锚。天地间霎时昏暗混沌,只剩下狂风、雪尘与彻骨的寒冷。似乎连空气都冻成冰刃,嘶嘶叫着,从每个人的脖子上划过去。六个人缩在狭窄的车厢里瑟瑟发抖,血和呼吸仿佛早已凝固。死神一步步迫近,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了恐惧。

              (2)是一个很小的剧团,要去戈壁滩的深处慰问一支驻扎部队。六个人里,年纪最大的四十二岁,是团长;年纪最小的十八岁,是剧团新成员。他们是一对父子。

              (3)六个人在暴风雪里坚持了一天一夜。周围除了风雪,连飞鸟都见不到一只。天气越来越恶劣,死神近在咫尺。他们也曾试图丢下车子徒步前行,可是这打算很快被放弃了。走进这样的漫天风雪里,几乎等同于选择死亡。挤在车厢里,等风雪过去或者被救援人员发现,或许还有一丝生还的可能。

              (4)又熬过一天。风雪仍然肆虐,世界只剩一辆被埋起半截的卡车。所有人都知道,假如黄昏以前仍然没有人发现他们,他们将会被无声无息地冻死在夜的戈壁滩。

              (5)终于决定让一个人离开,徒步走进暴风雪中寻找救援。这是他们最后的希望。假如运气好的话,那个人可以找到救援队并顺利返回,这样他们就能够得救。团长宣布完这个决定,静静地看着所有的人。

              (6)没有人主动站出来。谁都知道一旦离开车子,生命会脆弱得如同高空中落下的鸡蛋——留在车厢里生还的机会,远比一个人在风雪中独行要大得多。

              (7)可是必须有人走出去——或者找到救援,或者在雪地里死去。

              (8)车厢里死一般寂静。每个人都面无表情。团长看看儿子,儿子急忙低下头——他的身体是六个人里最好的,或许他不能找来救援,但他可以在暴风雪里走得最远活得最长——他是寻找救援的最好人选。

              (9)团长说现在必须做出决定。选到谁。谁就走出去。

              (10)仍然没有人说话。

              (11)团长说那么大家写在纸上吧,票数最多的人走出去。他掏出一张纸,撕成大小均匀的五个纸条。他将纸条分别递到五个人手里,说,写下来以后,交给我。

              (12)大家用冻得僵硬的手在纸条上郑重地写下一个名字,然后将纸条小心地折好,交回团长。

              (13)团长将五个纸条依次打开,表情越来越严峻。纸条全部看完,他长叹了一口气,把纸条递给他的儿子。他说,大家的意思,改不了

              (14)儿子从父亲手里接过纸条,一张一张慢慢地看。看完抬头,看父亲一眼,再看其余每个人一眼,然后推开车门走了出去。他没说一句话。他的眼睛里饱含泪花,表情很是悲壮。他深知走出车厢意味着什么。

              (15)狂风裹挟着雪尘刹那间涌进车厢,车厢里的温度骤然变得更低。再寻找他,风雪里只剩一个越来越小的暗灰色影子——他在瞬间将自己淹进雪的海洋。

              (16)剩下的五个人缩在卡车里,开始了一生中最漫长的等待——等待被救,或者等待死亡。

              (17)他们还是得救了。不是因为团长的儿子领回了救援人员,而是因为暴风雪终于过去。救援直升机在空中发现了他们抛锚的卡车,又在三个小时以后,在雪地里找到团长的儿子。 他走出去很远,那绝对是别人不能够达到的距离。事实证明,他的确是六个人里面最合适的人选。他努力了,可是没有用。他没有完成任务。他不是神,他只是一位十八岁的少年。

              (18)人们没能将他救活。他的死去,看起来,毫无价值。

              (19)整理遗物的时候,有人在他的口袋里发现五张对折的小纸条。

              (20)五张纸条上,写着五个不同的名字……

              (1) 通读全文,说说这篇小说为什么以“五张纸条”为题
              (2) 小说的第一段属于         描写。请联系文章内容说说其作用。
              (3) 画线的(13).(14)两个段落是对人物的具体描写,请任选一处,分析这段描写的好处。

              我选择       段。好处:           

              (4) 埋伏笔是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小说最后写道:“五张纸条上,写着五个不同的名字。”请你仔细阅读文章,从文中找出为此埋下伏笔的语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埋伏笔的句子:                                                                               

              这样写的好处:                                                                                 

              (5) 小说结尾写道:“他的死去,看起来,毫无价值。”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 有人说,文中的团长是一张写满字的白纸。细读文本,写上他的心路历程。

              死神迫近,充满恐惧→             →矛盾不舍,民主投票→             

              (7) 第5段中的加点词“终于”不宜去掉的理由是                             
            • 10.
               一根善的拐杖
                  ①14 岁那年,我正在上初中,父亲在工地不小心摔断了右腿。医生说至少得休养 一年半载才能好,这可愁坏了父亲,全家人都指望着他挣钱呢。
                  ②父亲是个呆不住的人,刚刚休养了半个月,就让母亲给他弄了一副拐杖。他说家 里太闷,要出去溜达溜达。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靠拐杖支撑着走路的父亲,晚 上回来的时候,照样神奇地给我们挣回了钱,尽管只有十几元。原来,父亲在步行街那 里,找了一份发广告单的活儿。想着父亲右腿上绑着厚厚的石膏,拄着拐杖,在那里一 站就是一天,我的心里,仿佛飞进去一只凶恶的马蜂,不停地扎着我。
                  ③周末的时候,我要替他去发广告单,他不允,狠狠训斥了我:“没出息的孩子才 去发广告单,你只管给我好好读书!”而我头一次没听他的话,偷偷地跟着他。
                  ④此时虽是上午九点多,但太阳已在尽情地释放她的热情,调皮的风儿也不见一丝 踪影,路旁的几棵梧桐树也是无精打采的。来往的人们都将自己的脸儿躲在五颜六色的 遮阳帽或太阳伞下。汗水在父亲的脸上肆意地流淌,可他两只胳膊还要架着拐杖,手里 还拿着厚厚的一摞广告单,没办法去擦。我想过去帮父亲擦擦汗,又担心他责骂我,只 好在那里暗自替父亲难受着。
                  ⑤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摇摇晃晃走过父亲的身边,忽然晕倒在地 上。一瞬间,呼啦啦地围上来一帮人,却没有一个去扶的。我听见有人小声议论,说前 几天有个年轻人救了一个老人,却被老人讹上了,最后那个年轻人在医院花了近千元的 冤枉钱,真是叫人寒心。这大概就是一大帮人没有一个肯施以援手的原因吧。
                  ⑥这是一群麻木的人。我从人群中那一张张脸望过去,每一张都分明写着冷漠。不, 有一张脸是个例外,如同万千枯藤上唯一鲜活的叶子,上面写着焦急。
                  ⑦我看得真切,那是父亲的脸!粗糙的脸,此刻却光滑得如一面镜子,映照了人的 良心。
                  ⑧ 父亲拄着拐杖,费力地拨开人群,蹲下来,按住了老人的人中穴。原来老人中暑 了。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一再向父亲道谢,而父亲只是擦擦脸上的汗水,轻。描。淡。写。地笑 笑。老人颤颤巍巍地站起来,像在风中摇曳的蜡烛,随时都有被吹灭的危险。父亲赶忙递给老人一根拐杖,轻声说:“老人家,拄着点儿走吧,能稳当些。”
                  ⑨“谢谢,那你怎么办?”“没啥,我这不是还有一根吗,我只是断了一条腿,一 根拐杖足够了。”父亲笑着说。
                  ⑩瘦小的父亲渐渐高大起来,早上明明刚和他比过个头儿的,可是现在却觉得自己 比父亲矮了不少。
                  ⑪ 人群出奇地安静。
                  ⑫ 没了拐杖,我本以为父亲会摔倒,可是父亲没有,虽然在那里有点儿摇晃,但却 像一棵树,只是摇晃而已,不会倒下。 因为他的脚下有根,很深很深的根。
                  ⑬ 人群并没有散去,开始有人伸出手来,一双,两双,十双……枯藤开始发出了新 芽儿! 我们太习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各扫门前雪,整天一副麻木不仁的模样, 灾难来临时的呆若木鸡,邪恶当道时的熟视无睹,都会令你的灵魂左右飘忽,摇摇欲坠。
                  ⑭ 父亲让我懂得,每个人都需要一根善的拐杖,使自己的灵魂不至于在风雨飘摇的 尘世摇摇晃晃。
                  ⑮ 一根善的拐杖,可以让你的人生站得稳当一些。

              (1) 文章以“一根善的拐杖”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品味文章第 ⑧段中的加下划线词语,结合语境谈谈你的理解。
              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一再向父亲道谢,而父亲只是擦擦脸上的汗水, 轻描淡写地笑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从 人物描写的角度,结合文章内容,赏析下面的语句。
              父亲拄着拐杖,费力地拨开人群,蹲下来,按住了老人的人中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⑫ 段画线句“因为他的脚下有根,很深很深的根”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手法方面富有特色,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