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关于《回延安》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回延安》是贺敬之从北京回到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后写的一首诗歌。
              B.这首诗歌学习和借鉴了陕北信天游爬山调的格式,两行一节,一节一韵,读起来悠扬高亢。
              C.这首歌主要分为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等几个部分。
              D.这首是主要是叙事,对事件交代的比较清楚。
            • 2.
              对下面两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A.辛词全词除首联和尾联表现现实情况外,其余都是写梦境,是作者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抒写梦中的情景——抗金义军威盛的军容和英勇的战斗,以及词人恢复中原的抱负。
              B.陆词的第三句开始写现实,下片头三句运用排比,承上启下,抒发了词人理想不能实现的无限悲痛。
              C.两首词都巧妙地运用梦境来抒写心态,都抒发了自己当年为完成君王恢复中原的大事而建功立业,赢得千古留名的豪情。
              D.两首词都在末尾表现了报国无门,请缨无路,而年岁已老的强烈悲愤,比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更多了一份感伤。
            • 3.
              关文本文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雪》中,上阕概括描写了北国的壮丽雪景。下阕评论历史人物。
              B.《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用静物写动态,写出了北方群山和高的雄伟。
              C.《卜算子·咏梅》是运用陆游词的原题,但是立意和陆游的词意不同。
              D.《卜算子·咏梅》中作者仅仅是表达对冬天梅花的喜爱之情。
            • 4.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10题。

                  ①不必说(    )的菜畦,(    )的石井栏,(    )的皂荚树,(    )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②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③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④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于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⑤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⑥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一块根像人样。⑦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 依次填入文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2) 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式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3) 对选段描写事物的顺序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4) “短短泥墙根一带”写了四件趣事,理解错误的是 ( )
              (5) 对作者写“我”拔何首乌根的意图分析正确的一项 ( )
              (6) 对本段文字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 ( )
              (7) 这段文字用词非常准确、生动、形象。请选出下列分析中说得不恰当的一项 ( )
              (8) 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美女蛇”故事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 )
              (9) 鲁迅童年留恋“百草园”而厌恶“三味书屋”是因为 (  )
              (10) 下列句子的说法有误的一项( )
              A.碧绿 高大 光滑 紫红
              B.碧绿 光滑  高大  紫红
              C.紫红  高大  光滑  碧绿
              D.紫红  光滑  高大  紫红
            • 5.
              《沁园春•雪》中评价历史人物的用意是(  )
              A.批评他们武功有余,而文学才华不足。
              B.歌颂他们武艺超群,劝戒他们要文武并重。
              C.否定他们的英雄地位,同时指出他们事业上的不足。
              D.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同时委婉地指出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 6.
              《回延安》一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下列的分析、概括、排列顺序中,正确的一项是 (   )
              A.回延安→话延安→忆延安→赞延安→别延安
              B.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赞延安→别延安
              C.忆延安→回延安→话延安→赞延安→别延安
              D.忆延安→回延安→话延安→别延安→赞延安
            • 7.
              关于《我的中国心》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歌是通过一位海外游子的诉说,刻画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B.“中国心“在歌词中反复吟唱,突出心中装的着祖国,永远念着祖国。
              C.“梦萦“写出做梦都想着祖国的样子,包含了深深的十年,也有深深的遗憾。
              D.词中“澎湃”一词写诗人听到了黄河的声音。
            • 8.
              对《回延安》一诗的有关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回延安》用的是陕北一带流行的民歌形式写的,这种形式叫“信天游”,又叫“顺天游”。这正好适合抒发对延安母亲的深情。
              B.“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一段;一首诗的段数不限,可随意转韵,常用比兴手法,叠字、衬字也用得多,便于反复咏唱,在民间流传。
              C.从《回延安》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革命者与延安人民当年结下的鱼水之情是多么深!延安人民对革命的贡献是多少大!
              D.诗人之所以把延安作为母亲来歌颂。是因为诗人17岁时就奔赴延安参加抗日战争了,确实是“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并成为诗人的。
            • 9.

                ①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②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③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离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原文有删节

              (1)  文章围绕唐诗和现代歌词主要介绍了三方面的内容,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2) 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诗在当时多半也是用来传唱的.
              B.唐诗与流行歌词在题材上也有相通之处.
              C.唐诗让我们景仰,主要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
              D.唐诗与现代歌词都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的心.
            • 10.
              对古诗《木兰诗》(选段)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A.这一段写木兰经过长期艰苦的战争后,拒封辞赏,回到故乡,愿继续过农耕生活.
              B.首句运用重复排比的句式细致刻画了木兰全家闻讯后的喜悦.这里不厌其详地写了爷娘.阿姊和小弟的反常举动,表现出家人因木兰能够归来的毫无准备,显得手足无措.
              C.第二句写了木兰到家后的举动,同样也是不厌其详地描写具体的细节,开东阁门.坐西阁床.换装.打扮,充分表现出回家之后的喜悦心情.
              D.末句写木兰出门看伙伴,伙伴大吃一惊,用伙伴的吃惊反衬出木兰女扮男装而不被发觉的无比自豪与得意,充满喜剧色彩.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