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洲教育论坛开幕

              11月1日,亚洲教育论坛在成都开幕,来自30多个国家的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围绕“传统文化继承与教材建设”、“国际幼儿教育”等议题展开研讨。此次教育论坛的分论坛之一——“传统文化继承与教材建设”,意在探讨如何将国学内容融入教材。

              在论坛上,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该出版社新修订的语文教材,小学一二年级,初中一二年级的已修订完毕,送交教育部审定,如顺利通过,这批教材将于2016年9月新学期开学时进入课堂。这批新教材增加了国学内容的比重。

              初中语文新版教材变化:国学内容增至35%。以前的初中语文版教材有7个单元,国学内容占了2个单元。为减轻学生负担,现在,新修订的语文版教材减少到6个单元,而国学内容仍占2个单元,同时还增加了两篇白话文小说。国学内容的比例占到了整个语文教材的35%。

              观点:小学语文教材应再添75篇国学经典。

                “目前,中小学主导教材并没有编入大量的国学经典作品,我们只能编写校本教材,在课余时间安排诵读,效果小、时间短。”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刘晓军在论坛上呼吁,提高国学经典作品进入语文教材的比重。国学经典应按照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比重进入中小学教材,目前国学经典文本占总量的12%,如按照三分之一比例配置的话,还需要增加75篇左右。根据教育部有序推进中华优秀文化的规定,小学阶段可以从古诗词、节庆、民俗文化等四方面增加选文。

              【相关链接1】近日,东关小学全体师生举办了一场以“诵读经典,畅谈梦想”为主题的元旦庆祝活动。各年级语文老师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学生量身推荐了一系列的经典诗歌。各班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地开展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畅游书海等准备活动。诵读作品包括中国古今经典诗词及以“中国梦”为题材的经典作品,活动中,现场气氛热烈,孩子们的表演精彩纷呈,进一步领略了中华经典的魅力。

                【相关链接2】古诗文诵读大赛渐成中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香饽饽” ,2016年3月19日,“我们的节日”天水市中学生经典诗文诵读大赛总决赛在青少年活动中心落幕,8支队伍经过激烈角逐,最后羲皇中学摘得特等奖。该比赛由天水市语委会、市教育局主办。在比赛中,不少学校还在服装上动起脑筋,汉服、民国学生装不一而足。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如今,新修订的语文版教材中国学内容的比例占到了整个教材的35%。
              B.亚洲教育论坛研讨了“传统文化继承与教材建设”的议题,决定增设国学内容的教材于2016年9月进入课堂。
              C.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刘晓军在论坛上呼吁,提高国学经典进入语文教材的比重。
              D.目前,古诗文诵读大赛成为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受到中学生的青睐。
            • 2.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关于本诗,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朗读的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衣冠/简朴/古风/存”。
              B.“丰年留客足鸡豚”一句写出了农民热情好客、淳朴厚道的性格。
              C.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D.全诗在写实中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表达了诗人的闲适心情。
            • 3.

              【甲】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丙】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1) 下列对《次北固山下》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停宿”的意思。
              B.颔联描写了潮水涨满,江水与两岸相平的开阔景象。“正”和“悬”的对应,写出了江风的和缓与船的平稳。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既写景又点明季节,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D.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自问家里的来信什么时候才能来到啊?抬头看见北归的大雁,诗人想请它到洛阳代他打听一下家里的消息。
            • 4.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对这首诗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2) 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 5.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①李儋(dān):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②春愁:因春季来临而引起的愁绪。③邑:指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


              (1) 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2) 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而以花开一年比衬,流露出别后近况萧索的感慨。

              B.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

              C.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诗人既想辞官归隐又觉得自己未尽职责,处境进退两难。

              D.尾联表达了诗人对李儋的问候和对他来访的感激。

            • 6.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这首诗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 7.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一二句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表现诗人对淳朴民风的赞美。
              B.“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他人。
              C.诗人虽看似闲适,却没有忘情国事,丧失信心,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相吻合,于是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D.这首七绝结构严谨,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 8.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释】此诗是刘长卿寄寓在余干(今属江西)旅舍时所写。

              (1) 下面对诗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的心情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2) 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凄清孤寂
              B.轻松愉快
              C.缠绵悱恻
              D.惆怅悲愤
            • 9.

              我们不说再见

              张芸欣

              我是一个长得不好看、成绩很差并且没有任何特长的小女孩。更糟糕的是,我们大院里的小孩成绩普遍都很好。那时候我妈常说的一句话是:“你要是有人家诗颖一半的成绩,我就开心死了。”

              诗颖从小学开始就是班里的学习委员,成绩优秀,长得可爱、甜美,就连性格都温柔可人。诗颖和我经常约在一起玩儿,她特别喜欢看日本漫画,《天是红河岸》《不可思议的游戏》这些漫画全是她推荐给我的。那时候,我开始喜欢骑车到学校附近的书店去看“免费”的杂志和书,一看就停不下来。好像就是在那时候,我找到了生活的乐趣——看书以及写小说。

              由于我成绩太差,中考后去了离家非常远的一所普通高中读书。失去了相同的学习环境,就失去了共同的话题,我和诗颖的关系渐渐没有以前那样好。清楚地记得高二的某天,我在公交车上与她偶遇,许久不见面,我们彼此都很尴尬,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从高中开始积极参与学校所有的社团和活动,从广播站到文学社,但我一个社团也没考上。不过,我认识了我高中时期的一个好朋友——婷婷。

              婷婷考上了广播站,我没有。我站在榕树下郁郁寡欢,问她:“我是不是挺差劲的?”她笑着说:“偷偷告诉你吧,我初中复读了一年还是没考上一中,是调剂来四中的。不过我不遗憾,至少我很努力地又读了一年。”她的话让我豁然开朗,接受自己不优秀的事实的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也特别勇敢。

              婷婷是学画画的艺术生。艺术生有他们自己的腔调、难掩的小骄傲和独特的气质,他们不爱学习,但喜欢音乐,他们写歌词、画画、跳舞,敢和老师吵架,敢和年级主任对着干,他们是大家眼中的不良少年,可是我觉得他们活得挺潇洒的。

              我依旧上课认真听讲,但是依旧考得出奇的差。好在我也没有什么别的兴趣,唯一的兴趣就是写点小说。我依然坚持不懈地给杂志社投稿,尽管多数石沉大海,不知道投了多少次。终于,在我不抱期望的某一天,突然接到了某家杂志社打来的电话,通知我稿子被采用了。

              我没把这件事告诉别人,只是拿着杂志跑回家给我妈汇报,我妈一把把我搂在怀里,笑得眼睛都弯起来了,她说:“你太棒了!”这是我长大后第一次听到我妈说我太棒了,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开心和满足。

              之后我陆续发表了很多文章。我妈的同事偶然在报纸上看到我的名字,惊讶得下巴都要掉了。文学社的老师过来邀请我去做社长,广播站的站长也要我去负责稿件审核。但我谢绝了老师们的邀请,因为我想继续开开心心地写我的小说。

              那时候,我没有想过我们会有告别的一天,好像那些慵懒惬意的时光永远不会结束,我和婷婷会一直在一起,一直是少女。

              高三那年,我在老师的推荐下,参加了陕西省举办的一次作文比赛。初赛的人很多,没想到我入选了。决赛要在西安举办,还有为期一周的夏令营。拿到入选通知书后,我立刻找到班主任,看着她说:“我要请假,我一定要去!”最后我如愿踏上了去西安的火车,第一次一个人坐了近三十个小时的火车,把自己扔进一座陌生的城市。

              那趟旅行是我记忆里非常重要的一次旅程,我认识了来自全国各地喜欢写作的朋友,听他们讨论文学、讨论读书,讲得口沫横飞。那趟旅程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还让有一点小骄傲的我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

              高考后我只上了一所大专,这是我尽了最大的努力之后的结果;婷婷因一分之差没考上她心仪的大学,她不接受调剂,干脆直接参加工作;诗颖毫无悬念地考上了她向往的复旦大学。

              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写,十几年过去了,我出版了十本书。对于文字,依然如同第一次发表文章一样充满喜悦和敬畏。

              后来我常常想起我们当初的誓言,想起我们在鸽子飞过的蓝天下说要永远在一起,可是一眨眼我们已经好久不见。

              如果可以,请让青春永恒,让相遇过的我们永不说“再见”。(有删改)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就像《窃读记》的作者一样,经常到书店去看“免费”的杂志和书,读书和写小说是我当时重要的生活内容。

              B.“我和诗颖的关系渐渐没有以前那样好”是我的自卑的心理造成的。因为我的成绩太差,而她的又太好。

              C.婷婷告诉我她初中复读了一年还是没考上一中,既巧妙地安慰了我,也说明了她是一个坦诚而又坚强的人。

              D.文章语言质朴,记叙的几件小事既不夸张也不铺陈,这种“原生态”的表述方式既贴近读者,又有很强的真实感。
            • 10.

              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也是最热的一天。
              B.诗句“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中说的是元宵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有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习俗。诗句“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中说的是重阳节。
              C.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属于夏季,“霜降”属于秋季,“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描写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
              D.中秋节的习俗有祭月、吃月饼、观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