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落在父亲生命中的雪

                 ①“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②查出心脏病和高血压时,父亲才三十出头,我刚上初中。那时候的秋天好像特别冷,9月一开学就需穿上夹衣了。我每周都要穿过四五里长的田间小路回家,带一罐头瓶腌菜和五毛零花钱返校。

                 ③开学不久后的一个周末,我回到家,意外听到母亲边哭泣边说:“你这病要长期吃药,又不能负重,卖棉花的白条不晓得哪天能兑现.我看就让蓉儿去学裁缝吧。湾子里就她一个姑娘在读书了……”

                 ④父亲的声音干脆利落:“蓉儿聪明,是读书的料。这话以后不要再提。我这病一时半会儿也不会要命.咱们悠着点,日子能过得去的……”

                 ⑤我装作什么也没有听见,径去厢房找饭吃。只是后来在返校时,拒绝接受父亲递过来的五毛钱。父亲没有魁强,他默默推出自行车,送我上学。

                 ⑥乡间土路,逼仄坑洼,一边是水沟,一边是田地。自行车新买才半年,父亲车技不佳。我在车后座上摇晃,提心吊胆。

                 ⑦过谭湖段时,猛一阵颠簸,父亲和我连人带车,翻到田里。我只是被稻草的残桩扎了一下,并无大碍。父亲却歪在车下,挣不起身子来。

                 ⑧在我的帮助下,父亲才重新站起来。他拍拍身上的泥土,有些尴尬地笑了笑,随即提出要我坐在车上,他继续推车行进。

                 ⑨我说学校快到了,你先回去吧。他没有坚持,叮嘱我好好念书,就调转车头。

                 ⑩绚烂的夕光中,他飘摇在自行车上的黑瘦的背影,显得那么单薄而苍凉。我不忍看第二眼,发足劲儿朝学校奔跑。

                 ⑪回到学校,在书包的夹层里,我发现了被刻意“藏”着的五毛钱。每周的这五毛钱,是用采补充维生素的。

                 ⑫那时候,我们是自己淘米,用铝盒炖饭吃。下饭的菜,就是从家里带来的酱萝卜、洋姜、霉干菜之类。每件好点的学生,可能会带些榨菜炒肉、干鱼什么的。父亲说光吃腌菜不行,要我打点青菜,补充维生素。

                 ⑬五分钱一个的青菜,我本来就舍不得买,这时更不会了。我的零用钱都是花在买纸笔和蜡烛上。晚自习下课后,教室就停电了。还想学习,就只能点蜡烛。一支蜡烛八分钱,能点两个晚上。

                 ⑭直到现在,我都记得蜡烛那淡淡的熏香味,记得镜子里那黑黢的鼻孔眼,记得考了好名次后老师那高分贝的表扬,记得同学们不无羡慕嫉妒的眼神。

                 ⑮说到底,那时我更沉浸于小我的感受,并深以自己的刻苦努力为荣。当我朝着自己的目标坚定奋斗的时候,我看不到落在父亲身上的雪,那沉甸甸的雪。

                 ⑯又一个周末回家,见到一脸苦相的大舅正在堂屋里跟父亲说着什么,之后,父亲折回房里拿出一张条子交给他:“这是150块,你先对付一下。以后,再不要赌了……”

                 ⑰大舅走后,母亲嘟哝开来:“我们的日子都愁得没有法子,你倒是会做好人,给他钱,丢到无底洞里……”

                 ⑱父亲沉下脸。“你忍心看着你兄弟被别人下胳膊下腿吧!他求到我们这里了,总不能让他空着手回去。”

                 ⑲然而,父亲的不忍,终是将自己拖进了更深的冬天。那时候,除了田地的收入,再没有其他来钱的途径。家里意外支出的这150元钱,只能通过精打细算、节衣缩食来弥补了。

                 ⑳那一个秋冬,我们连红薯和甘蔗都没有吃足,更不用谈鸡蛋和面饼了。所有能换钱的东西,都被父亲打进了算盘。

                 (21)红薯和甘蔗都择优下了窖,留待正月里卖钱。芋环、慈姑各留了两碗,用来请拜年客。花生就炒了一筛子,过年塞了一下牙缝。元宵节;我们甚至连蒸肉都没吃一片。就是这样,我还是听到父亲对母亲说:“我们只有90块钱了。”

                 (22)记忆中,每年的元宵节晚上,父亲都要跟母亲交家底。在八十年代初期,我们姐弟每学期的学费就得二三十元,还有种子、农药、化肥,以及三亲六眷的红白礼金,都是逃不脱的开支。我不晓得父亲用这90元是怎么让全家度过难关的。

                 (23)有一点可以肯定,父亲没有向别人借钱。

                 (24)父亲外表瘦弱,骨子里却硬气得很。他一生都没有向任何人借过一分钱。家里造了两栋房子,都是把材料和钱攒齐了才开工。对家庭事务,他长计划短安排,从不打无准备之仗,后来,即使因病下了辞世的决心,也是把自己的丧葬费用凑够了才出发。

                 (25)父亲总是说:“节省要从坛子口开始。”意思是等一坛子米快吃完了,再节省就没有用了。所以,我们吃过麦米粥、杂粮焖饭、高粱粑子,但我们家的大米缸,从未空过。我们穿过补丁缀补丁的衣裤,但我们的冬天,从未挨冻过。

                 (26)我们生命的每一抹暖阳,每一缕清光,其实都是父亲用孤独的雪擦亮的。现在,当我为了给儿子买房,而甘愿长年累月地躬耕匍匐(在格子里),每天忍受十几个小时的煎熬时,我总是想起父亲,想起他为我们所默默承受的苦,那些不曾诉说的累,那些悄悄化掉的冰……

                 (27)父亲,一直都在自己的生命里,孤独地过冬。落在他一生中的雪,夸天,终于被我看见。而我,竟然已经没有机会,去为他生一个小炉火,披一件寒衣……

              (作者:熊荟蓉,有改动)

              (1) 选文写了关于父亲的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品读第⑧段、第⑩段画线句子,从人物描写角度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你怎样理解“落在父亲身上的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结构和内容方面说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五猖会(节选)

                鲁 迅

              ①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于是,完了。

              ②我常存着这样的一个希望:这一次所见的赛会,比前一次繁盛些。可是结果总是一个“差不多”;也总是只留下一个纪念品,就是当神像还未抬过之前,花一文钱买下的,用一点烂泥,一点颜色纸,一枝竹签和两三枝鸡毛所做的,吹起来会发出一种刺耳的声音的哨子,叫作“吹嘟嘟”的,吡吡地吹它两三天。

              ③现在看看《陶庵梦忆》,觉得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了,虽然明人的文章,怕难免有些夸大。因为祷雨而迎龙王,现在也还有的,但办法却已经很简单,不过是十多人盘旋着一条龙,以及村童们扮些海鬼。那时却还要扮故事,而且实在奇拔得可观。他记扮《水浒传》中人物云:“……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梢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妇人,寻姣长妇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须,寻美髯,寻黑大汉,寻赤脸长须。大索城中;无,则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邻府州县。用重价聘之,得三十六人,梁山泊好汉,个个呵活,臻臻至至,人马称娖而行……”这样的白描的活古人,谁能不动一看的雅兴呢?可惜这种盛举,早已和明社一同消灭了。

              ④赛会虽然不像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读书人即所谓士子,也大抵不肯赶去看。只有游手好闲的闲人,这才跑到庙前或衙门前去看热闹;我关于赛会的知识,多半是从他们的叙述上得来的,并非考据家所贵重的“眼学”。然而记得有一回,也亲见过较盛的赛会。开首是一个孩子骑马先来,称为“塘报”;过了许久,“高照”到了,长竹竿揭起一条很长的旗,一个汗流浃背的胖大汉用两手托着;他高兴的时候,就肯将竿头放在头顶或牙齿上,甚而至于鼻尖。其次是所谓“高跷”、“抬阁”、“马头”了;还有扮犯人的,红衣枷锁,内中也有孩子。我那时觉得这些都是有光荣的事业,与闻其事的即全是大有运气的人,——大概羡慕他们的出风头罢。我想,我为什么不生一场重病,使我的母亲也好到庙里去许下一个“扮犯人”的心愿的呢?……然而我到现在终于没有和赛会发生关系过。


              (1) 作者写童年时看迎神赛会与张岱记载的明人赛会很不一样,文章用了两个二字词语对此进行了介绍,请写出这两个二字词语。 (2) 第③段划横线的句子“则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邻府州县。用重价聘之,……”前面的四个“之”字意思一样:          ;第五个“之”字意思是          (3) 第④段中“我关于赛会的知识,多半是从他们的叙述上得来的,并非考据家所贵重的“眼学”,说说“他们”指的是谁? (4) 本文节选自《五猖会》的前半部分,主要讲的是迎神赛会的所见所感所思,是不是偏题了?为什么? (5) 读完全文,你认为第④段中划线句子应该如何理解? (6) 积累链接:《五猖会》出自《朝花夕拾》,请你再写两个出自这本散文集的文章篇名。
            • 3.

              我的暖,一寸长

              葛闪

                 ①这是个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面灰尘,约莫40岁的中年男子。

                 ②他隔着车窗朝我弯着腰,缅腆地笑着,给我递了根香烟。

                 ③看我接了烟,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且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④我一听有点蒙。

                 ⑤他好像瞧出了我的心思,又是憨憨一笑,说:“俺这烟差,你们城里人瞧不上眼。您是第一个接俺烟的人,俺激动哩。您绝对是一个瞧得起俺们乡下人的好人。您说是不,大哥?”

                 ⑥“有事吗?”我笑笑,为这个中年男了的“油嘴滑舌”。

                 ⑦“是这样的,大哥,”男了搓搓手,不住地点头,“俺就是想,能坐坐您的车不?”

                 ⑧“你要到哪里?”我轻轻皱了皱眉,不是我小气不让他搭车,而是他那一身的油漆和泥土,实在是让我心生芥蒂。

                 ⑨“不不不,”他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俺哪儿也不去.就在上面坐一会儿就行。今儿不坐,就明天坐一回就行,还是今儿这个时间。”

                 ⑩说完,他那布满血丝的大眼睛,充满着乞求的跟神。

                 ⑪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头,说:“行!”我话音刚落,还没来得及问他我心中的疑惑,他就一连向我说了几句谢谢便离开了。临走前,还特意向我车前的车牌望了一眼。

                 ⑫翌日,他骑着自行车准时到了学校门口。看我在,他一脸兴奋,轻轻坐上了副驾驶座位,和我聊了起来。

                 ⑬还没聊五分钟,放学的孩了们便冲出了校门。他透过玻璃,紧张地看着人流。过了一阵,他飞快地推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不一会儿,一个小男孩跑到了他的面前,他让小男孩叫了我一声“叔叔好”,然后还介绍说我是他在城里刚认识的朋友。他递了根香烟给我,便将孩了放在自行车上匆匆离开了。临走的时候,他望向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

                 ⑭我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只坐这么一小会儿。直到三天后在学校门口,他才告诉了我答案。

                 ⑮原来,孩子刚进城读书,因为农村和城里的生活习惯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很多同学很瞧不起他的孩了。孩了的心里因此出现了阴影。

                 ⑯“其实俺明白,城里人也待俺们如亲兄弟般的好,只是孩子小,暂时还不能理解。”他笑笑说,“俺上次坐您的车看着他向我跑来,然后我就告诉他,您和我是顺路的,常免费载着我一起来学校!”

                 ⑰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别的家长给自己孩了的温暖那么长”他张开双臂,比画了一段很长的距离,然后又接着说,“俺不中用,俺只能给他这么点的暖!”说完,他用手指画了一个大约一寸的长度。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 请谈谈用“我的暖,一寸长”做文题的好处。 (3) 文章第①段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 品味下面加下划线词语的表效果。

                 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且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5) “一寸长的暖”深深地震撼了“我”,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一寸长的暖”的理解。
            • 4.

              母 亲

              莫言

              ①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 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 有一段时间,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父亲说:“                                                         ”。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1) 文章第②段开头说“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中的“这”指代的是什么? (2) 第③段中划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3) 根据文意,请在第④段的横线上补写出父亲严厉批评我的话。(不超过30字) (4) 通读全文,说说这些普通人身上有哪些宝贵品质?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⑤段划线句子的的理解。 (5) 作者从人物身份的角度,给本文命名为“母亲”。现请你结合文章的主旨重新给本文拟一个题目。
              (6) 中国虽然饱经磨难,但我们中国人拥有最为可贵的品质,从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一直在为构建《大道之行也》中"天下为公,            ,             ."的理想的大同社会而努力.
            • 5.

              想起家乡的艾米果

              谢莹

                 ①“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每年春天,欧阳修《蝶恋花》中的这一词句便会无端地敲开我的心房,让我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忧伤中。心,被乡愁缠绕着;思念,却像长了翅膀。

                 ②在我的家乡。阳春三月,暖风微熏,乡野田埂随处可见一大片一大片的艾草,嫩绿嫩绿的,蓬蓬勃勃地簇生着。艾米果就是以这种艾草为主料,经过几道复杂的工序做成的季节性的家乡糕点。

                 ③童年时,每到清明前,最喜欢做的便是一放学,几个伙伴相约一起,挽着竹篮子到野外去采摘艾叶。采摘艾叶的时候,也是我们小孩子在一起最开心的时刻。大家一边满田野地找寻,一边谈笑风生,聊自己老师的趣事,说同学之间的笑话,不一会儿,艾草便装满一篮子,高兴劲儿不言而喻。当自己提着绿绿的一篮子艾草回到家时,母亲总会在别人面前笑着夸奖我一番:“还是我家大女儿采的艾叶好,又嫩又绿又干净。我这个女儿做什么事都认真……”母亲就是这样,从不吝啬对我的赞美。

                 ④后来上师范了,同学来自赣南各地,有些同学一学期都回不了家乡一次,而我家离学校近,因此每逢吃艾米果的时节,同学们总喜欢周末到我家住上一晚,吃母亲做的艾米果。那时,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放下所有的农活,特意到野外采摘艾草。她喜欢热闹,也乐意不辞辛劳地为我们这群馋丫头的到来做上美味的艾米果。等到第二天上学的时候,她还不忘千叮万嘱:“路上小心,下次再来。”母亲就是这样,脸上常常挂着微笑,极其平易近人。我兄妹几个的同学都特别喜欢母亲,见了她左一句阿姨右一句妈妈地唤着,【甲】母亲这时便开心得像一朵盛开的百合花,那贮满花房的,满是温暖的阳光。而每到这时,我也总是像阳光下昂首的向日葵,挺立绽放。

                 ⑤工作后,我从家乡的市直学校调到了广东江门的一所镇中学教书。内心除了些许失落之外,更多的是对家乡、对亲人的碎碎念。可那时苦于路途的遥远、交通的不便,回家成了我最奢侈的向往。家乡,就是我梦中的一颗明亮的星,只在夜深人静时,对着我微笑。对着我微笑的,还有母亲的那一双深情的眼睛。有一年春天,同在这个城市打工的一位远房亲戚找到我,递给我一包沉甸甸的东西,说是母亲特意托他带给我的。当我拆开这份沉沉的爱时,呈现在眼前的,竟是码得整整齐齐的色如翡翠的艾米果!倏地,我的心头一热,眼睛模糊了。恍惚中,我看到了________。知女莫如母,我的母亲知道我,懂我。当我细细地咀嚼艾米果时,品出的,不仅仅是艾草的清香,还有母亲的味道。

                 ⑥我清楚地知道,做艾米果的程序精细而繁琐,常常一忙就是一整天,可母亲却乐此不疲,不厌其烦。那是一个母亲向子女们表迭爱的一种特殊方式吧?每到这个季节,母亲总是头一天晚上就把黏米浸了,天不亮就用石磨磨成浆,然后用麻布袋子吊起来,滤去水分。随后将采摘到的青青艾叶洗净,放在锅中煮熟到叶梗一捏便碎的时候,捞起来使劲揉搓,去苦味后再按一比一的比例,掺进黏米粉中揉。揉得艾叶与黏米粉完全融合了。再做成一个个圆饼状。最后在里面包上些用腌菜、腊肉、藠头等配料制作的馅,做成艾米果,放在锅里蒸熟。母亲做的艾米果可好吃了,轻轻咬一口,一股浓浓的清香扑鼻而来,软中兼韧,滑嫩而不腻,让人口齿留香,久久回味。

                 ⑦那天,我惊讶地发现,在我家小院子前的绿化带里,竟然挨挨挤挤地生长着一簇簇嫩绿的婷婷的艾草!【乙】它们就像一个个绿色的小精灵,踩着春天的旋律,在绵绵的细雨中舞蹈呢。我生怕惊扰了它们的美梦,俯下身来轻轻地抚摸着它们,一股淡雅的艾香扑鼻而来,对!是艾米果的味道!我魂牵梦萦的味道!喜悦的心情不亚于见到了多年失联的老朋友。我赶紧给母亲打了一个电话:“妈,做艾米果了没有?我看到艾草了……”

                 ⑧岁月翩跹,韶华易流。眨眼间,我离开家乡已二十三载,早已把青春献给了钟爱的事业。改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那艾米果所凝结的情愫。

                 ⑨“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此刻,轻吟着《诗经》里的《采葛》,思念,就像三月的艾草,疯长。

              (选自《华夏散文》,有删改)

              (1) 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将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文章以充满深情的笔触,回忆了“我”与艾米果有关的经历:童年时,每到清明节前“我”都喜欢和同学们去野外采摘艾叶,内心________;________,心中充满自豪;________,心里满是感动;那天,“我”因在绿化带里发现艾草而给母亲打电话,引发________之情。

              (2) 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请从【甲】【乙】两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赏析。

              选择:________

              赏析:________

              (3) 根据上下文,请你发挥想象,在文章第⑤段横线处补写一段话描述作者“恍惚中”看到的情景。(80字左右)

              答:________

              (4) 文章第⑧段写道:“改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那艾米果所凝结的情愫。”请联系全文,说说艾米果凝结了哪些“情愫”。

              答:________

            • 6.

              寻觅刘郎之情怀            

              陋室吟

              ①刘郎已远,陋室仍在。和江淮间许多小县城里的遗迹一样:这个曾因《陋室铭》而闻名于世的地方,现在只剩下我和阿林两个游客,在青砖院内久久地盘桓。这时我们听见了二胡声,低缓、滞涩、又略带沙哑的二胡声。拉二胡的是这里的看门人,坐在空寂的院内,对着“ ______,草色入帘青”的陋室。

              ②于是在二胡声中,我们想起了永贞革新,想起了“二王八司马”,也想起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希望和一种豁达伟岸的人生境界。当刘禹锡重游玄都观并写下“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诗句时,历史就为“坚韧不屈,笑在最后”八个字作了一个完美的注解。而这陋室也一如它的主人,在浮沉毁建之间一站就是千年。

              ③千年后的陋室已扩建成公园,用于纪念这位曾在和州做过两年刺史、“政擢贤良,学通经史”的地方长官。瘦山细水、玲珑楼阁之间,那著名的《陋室铭》已被刻成了石碑。在斗角勾檐、雕梁画柱的映衬下,这里惟一可以称“陋”的大概只有看门人那并不圆熟的二胡演奏了。

              ④断续而且低平的二胡声,拂过院内的青草,弥散在这中午淡淡的阳光下,将那一丝忧伤散尽。忧伤散尽后,便凸现出了那一代“诗豪”二十三年不屈的贬谪生涯。“二十三年弃置身”啊,少年白发,壮志成梦。刘禹锡已从人生的春天走到了暮秋时节。可是他那许身报国、虽死不悔的豪情并未在秋风中凋谢,于是他高唱出了“自古逢秋悲寂寥,                     ”的诗句,唱出了一种“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振奋。这是怎样一种乐观和自信,这里面蕴含了多少坚毅和顽强!二胡声声,有如冰封下面被砥石撕裂的河水;但它却依旧坚定地流淌着,就像刘禹锡坚定地站在陋室的台阶上,以其旷达和坚韧对抗着整个朝廷对他不公正的待遇。当刘禹锡终于又回到了长安,当玄都观里“桃花净尽菜花开”,我想他一定在会心地笑吧。“千淘(淘:除去杂质。)万漉(漉:滤。)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风云诡谲的历史在这二胡的演绎下变得简单又平静了。但不管历史怎样简化,也简化不了那在挫折和压迫之中养成的不屈和坚强;简化不了那坚持操守、为理想而拼搏的信念。陋室的墙上挂着十几幅人物画,标示着刘禹锡的一生。在其中一幅画的下面,有一段文字这样写道:“当昔日靠镇压永贞革新上台的权阉新贵们终于一个个被时间的流水和政治斗争的漩涡无情地淹没时,刘禹锡成了笑在最后的胜利者。”但这已不仅仅是刘禹锡个人的胜利了,这已成了一种精神的胜利,一种曾激荡过“巴山楚水凄凉地”、激荡过“淮水东边旧时月”的精神的胜利。如今这种精神经过岁月的风霜已浓缩成了一颗不屈的雄心、一腔报国的热血和一种奋发向上、永不低头的形象,如长明灯一般闪耀在后人的心中。青青树阴下,二胡依旧,但在那不绝如缕的音韵中,我们却听出了一丝不屈和倔强,听出了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呐喊。

              ⑤抚摸着陋室前那满是沧桑的石羊,漫步在青砖地面上,听二胡悠悠地响,我和阿林沉醉在对一种性格、一种精神的感悟中。

              (选自《散文》2000年第10期,作者:范君问)

              (1) 《陋室铭》中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名句,文章中哪些语句诠释了刘禹锡“德馨”的内涵?说出两点即可。 (2) 在第②段中,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的“完美的注解”具体指什么内容? (3) 并不圆熟的二胡声自始至终都在文中悠悠地响,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如果换成优美华丽的钢琴声,你觉得好吗?为什么? (4) 第三段划线句子说,只有二胡演奏是陋的了,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你对此有何看法? (5) 积累链接:请在第1、4自然段中的横线上,将诗句补充完整。

                      ____,草色入帘青”            自古逢秋悲寂寥,                     

            • 7.

              阅读以下文段,回答下列小题

              没有一种善良是微不足道的

              朱成玉

                  ①定好了晚上有人请吃饭,我打电话给媳妇,说了谁谁谁请吃饭,让她收拾一下,等会儿和我一起赴宴。

              ②不一会儿,我再把电话打过去,问她收拾得咋样了,她说她在忙着做饭,等吃完了就跟我去。

              ③我怀疑自己的耳朵是否听错,我们去赴宴,她倒先吃上了!

              ④她说,她答应去,是为了给对方一份心安,吃饱了再去,是为了给对方一个轻松。她说那里的大米饭很贵,要4块钱一碗呢。而请客的人,是个穷人。

              ⑤饭后,和邻居老张一起走山锻炼,路过小区的时候,他忽然记起了什么似的,拿出一支笔和一张纸,画了一个图形,并标注着什么。我很好奇,问他这是做什么。他说这小区建设得一点都不规范,几个楼号都不是挨着的。今天早上,有个路人问他18号楼在哪儿,我想了老半天,就是想不起来了。你看,这下好了,这几个楼我算是都记住了,再有问我的,我就能告诉他们了。

              ⑥小区里有个卖螃蟹的老人,性情古怪,凡事喜欢斤斤计较。日子过得精细,中午吃饭总是馒头就着咸菜,别人嘲笑他,说他攒那么多钱准备养小老婆。可是有一天,他竟然主动多给了一个中年妇女一只螃蟹,只因为那个女人说:我婆婆没吃过螃蟹,想让她老人家尝尝鲜。

              ⑦他以一只很小的螃蟹,作为对一份孝心的奖赏。

              ⑧记得那是1998年法国世界杯的时候,我在黑龙江省检察院做短期培训。晚上出来散步,路过一家小旅馆的门口,被里面的喧嚣吸引,不自觉地走了进来。这是哈尔滨一家在大学旁边开设的小旅馆,进门左边有个8平米左右的接待区,两张沙发,一个茶几,一台电视,正直播着这个夏天的激情——世界杯。当时直播的是1/8决赛,英格兰和阿根廷。说实话,我并不算是个球迷,但不知为什么,那天我特别地想看这场球。沙发上坐了3位学生,不停地品评着那些球星的脚法,大声地为每一记精彩的进球叫好。沙发上还有一个空位。抬头看了看牌价,房间的价位记得最高是80元,钟点房是20元每小时,还带有空调。有着住过无数3-5星级宾馆的对比体验,心里想的出这样的房间的简劣。不知是这份经验还是这个空位的诱惑,我放弃20元去开一个小时的房,带着挨白眼的心理坐到那个空位上,眼睛盯着电视,心却不时瞟瞟柜台前的小姐,估计应该会是老板娘,这种小店一般会用足自己的人的。心想,万一出来就直接给她20元钱吧,就这样带着一种做贼心虚的状态挨过上半场。半场休息前男主人回来了,看了看电视后径直过来从抽屉拿了遥控器,心悬了,要换台了,结果是反复调了调微调最后问我们屏幕效果是不是好点,然后又调大了些声音。就这样心终于基本稳定下来了,下半场不用挪地方了。下半场开场前,女主人端了4杯水摆在我们茶几前,没有多说话。就这样在一份默默相处中我看完了这场球赛,然后散场默默离去。

              ⑨商业世界,人在商海浸淫久了,终修得一副刀枪不入之功,我们常常为自己这份“成熟”而自豪,带着这样一份功夫游弋于事业和生活中。感动已经随着这份成熟的增长而飘离我们的身体,越来越远----

              ⑩一杯清清凉凉的水,溅起了我内心的感动。没有一种善良是微不足道的,因为通过这小小的火种,可以燃起熊熊烈火。它带动起来的春风,可以吹开漫山遍野冬眠的花草。

              ⑾如此,这人世,还有什么坚硬的冰,是不能融化的呢?

              (28.)题目“没有一种善良是微不足道的”。文中我的妻子、邻居老张、卖螃蟹的老人、小店老板的善良表现在哪里?概括填写下表。

              人物

              善良表现

              我的妻子

               

              邻居老张

               

              卖螃蟹的老人

               

              小店老板

               

              (29.)结合上下文,理解划线词语。

              如此,这人世,还有什么坚硬的冰,是不能融化的呢?

                                                                                                       

              (30.)你是如何理解“它带动起来的春风,可以吹开漫山遍野冬眠的花草”这句话的?

                                                                                                       

                                                                                                 

              (31.)杨绛的散文《老王》,作者和老王都是善良人,作者帮助老王觉得不够。她说到“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结合上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