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橙子

              陈禹峰

                 ①我从小就喜欢吃橙子。

                 ②然而,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大多数年份里,连橙子都是奢侈品。但是每到年前,老爸就会从单位搬回一箱橙子来,告诉大家,这是今年的年终奖。

                 ③在那些冷冽清贫的新年里,这一箱橙子往往比任何礼物都来的珍贵。

                 ④妈妈会把它们拿出来,整齐排列在家里阴凉通风的角落,每天从里面挑两个出来,细细削了给我吃。

                 ⑤妈妈削橙子是相当讲究的,因为她不愿意像一般人吃橙子那样,如切西瓜一样简单粗暴地将橙子大卸八块后上嘴啃,所以,她只是拿一把快刀,像削苹果、削梨那样,先把橙子最外层的厚皮仔细地削掉。她削得相当小心,一来怕下手太狠,把橙子削破掉,汁水洒出来,这样就完全失去了如此削橙子的意义;二来她希望可以尽量连贯地把这层外皮削成一整条,这样削完后,将外皮捡起来细细盘成一个蜂窝状,再放在阳台上晒干,之后,外公就可以把它们拿去当燃料,让家里在烧煤的时候多一缕橙香;还可以将橙皮放进冰箱角落,让它成为天然高效的除臭剂。

                 ⑥然而削完这一层皮,还没有结束。A妈妈还要再用刀尖,一点一点,边掏,边撕掉紧紧裹/橙子果肉的那层细皮。这件事很磨人,我常常坐在一边看着她削橙子的时候,往往会不耐烦,除了一个劲儿地催她快点,我还问她:

                 ⑦“妈,这样削橙子多累啊,你就不会烦?”

                 ⑧妈妈完全不以为意,她一边继续着手里烦琐的工序,一边笑着回答我:

                 ⑨“我削了是给你吃的,怎么会烦呢?”

                 ⑩我只好安静下来,忍着口水在一边慢慢等。妈妈削出来的橙子,往往和剥完皮的川橘一样,晶莹剔透,连一点细皮都找不到。B而我通常是囫囵吞枣,三下五除二就解决掉了她的劳动成果。

                 ⑪妈妈看着我,只是笑。当然,还要叮嘱我慢点吃。

                 ⑫所以,作为一个笨手笨脚,没什么自理能力的人,我比谁都会削橙子。北京的冬天比老家更冷,然而日子却已经不如那些岁月艰辛了。但我还是会买一箱橙子,整齐排列在阳台上,在有空的日子里,花半小时坐在茶几前,细细地削上一个。

                 ⑬先将外皮连贯地削掉,然后捡起来盘成蜂窝状;然后拿刀尖,一点一点剥细皮。

                 ⑭那是妈妈留给我的味道,亦是她教给我的生活。

            • 2.

              有一种味道叫妈妈

              汤小小

                 ①女儿长到六岁,一直在老家由婆婆带,是个典型的留守儿童。还好,女儿各方面都很优秀,懂事,聪明,成绩也好。

                 ②我和女儿的联系全靠每周一次电话以及过年时回家一趟。电话里,女儿能言善道,又是背诗又是唱歌,像只快乐的小燕子,可是,只要一问“你想妈妈吗”,她的声音立即变成蚊子腔,隔着电话线,依然能够感受到她落寞的神情。

                 ③一年一次的回家团聚,是我和女儿都盼望的日子,她变得特别黏人,吃饭时要和我坐在一起,刷牙也要一起,洗脸洗脚要共用一个盆子,就连上厕所都寸步不离,只要一分钟见不到我,立即哭着到处找妈妈。

                 ④每次我离开家,女儿都会哭闹,但也仅仅是一会儿,毕竟是小孩子,很快就忘了分别的伤痛,继续和小伙伴们疯玩在一起。

                 ⑤可是这一次,小家伙有点与往常不一样。我离开家的第三天,婆婆打电话来,很担忧地说了女儿的一些反常举动。比如:她不许婆婆洗我睡过的床单,也不许婆婆收我用过的杯子和碗筷,而且,每天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躺到我的大床上,使劲地吸鼻子。

                 ⑥无论婆婆怎么哄劝,女儿就是执意如此,小小的人儿比任何时候都倔强,简直是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⑦也许是小孩子任性,我劝婆婆不要放在心上,随她好了。

                 ⑧可是,女儿的反常举动一直持续了一周,婆婆在电话里开始变得焦急起来,这孩子为什么忽然变得如此顽劣呢?我的心里也充满了疑惑,便让婆婆把电话递到女儿手中。

                 ⑨我在电话里抛出了无数个问题,可是女儿就是沉默不语,我心里暗自觉得,女儿的反常也许真的没有什么原因,就是小孩子任性而已。

                 ⑩为了让她不再为难婆婆,我开始哄着给她讲道理,我说:“宝贝,如果奶奶不洗我的床单,不收好我用过的杯子和碗筷,下次我回家的时候,就没有地方睡觉,也没有干净的杯子和碗筷可以用,那该怎么办呢?”

                 11女儿半晌不说话,大概心里在激烈地挣扎着,然后,有些怯声怯气地说:“可是,那上面有妈妈的味道,闻着它,就好像妈妈还在身边我想让妈妈的味道多保留几天。”

                 12我拿着话筒,一时竟不知说什么,我以为这一切都只是孩子的任性,想不到,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孩子对妈妈的思念。

                 13此时,我的脑海里是这样一幅画面:女儿趴在我睡过的大床上,嗅着我躺过的床单和枕过的枕头,深深地吸着气,要把那种味道牢牢地记在心里,因为那是妈妈的味道。嗅着妈妈的味道,就仿佛躺在妈妈的怀里,就仿佛妈妈还在身边!

                 14“妈妈,如果你不高兴,我让奶奶洗就是了。”女儿在电话里小声地认着错。

                 15听着她稚嫩的声音,想着这样的一幅画面,我的心没来由地一痛,然后,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肆无忌惮地掉下来。

            • 3.

              每步见药

              韩少功

              有一天中午,我睡着睡着忽觉床上有硬物,摸了好几次,没发现有什么,倒是摸到自己背上一个赫然硬块,看来是来者不善的毒疮或恶疽,俗名“背花”。

              妻子认定这是我外出时不戴草帽的结果,也是我好吃辣椒的可耻下场,最后的结论是:赶快进城求医!我当然可以进城。但我有点害怕城里大医院里的拥挤和排队,也不大习惯空调机遍地之际的忽冷忽热。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翻了翻医书,试着用土法祛火解毒。妻子以前在药房工作过,也懂得一些中草药知识,很快从院子里采来马蹄苋,洗净,捣碎,敷于硬块。但这种草叶较硬,无黏性,不贴身,不要多久就脱落,从纱布边缝里漏出来,散落得满床都是。妻子又去问了一下附近的农民,换上一种犁头草,同样洗净,捣碎,做成黏黏的饼块,敷在背花上“拔毒”和“背毒”。

              奇迹就这样发生了。只敷了两三天,背花就有些退烧和软化。再敷了两三天,硬块就开始缩小。加上我每天喝下几碗金银花泡的水,不到十天的时间,来势汹汹的“背花”竟消失无痕。整个治疗过程既不花钱,也没有任何劳顿和痛苦。

              我记得自己少年时期也遭遇过这种恶疾。从发作聚脓直至破口泄脓,一个背花消耗抗生素和镇痛剂无数,足足闹腾了二十多天。最严重的时候,硬块竟有碗口大,集小脓头数十个,如鲜艳夺目的一枚毒石榴,令人疼痛难忍,高烧不退,昏天黑地。医生当时还说,这种毒物因靠近心脏,有时候还可能夺人性命。

              如今土法轻易去病,使我对院子里的各种野草刮目相看。车前草,金钱草,白茅根,凌霄,鸡冠花,麦冬,路边筋,田边菊,黄芪,牵牛花籽,紫苏籽,鱼腥草(观音草)……这些还只是已经入典的。未入典的尚不计其数。龙老师的岳父是三江人,来看女儿和外孙,顺便来我家走走,又给我家来了一次地头讲座,其丰富内容足可以录为一本煌煌大著:原来金钱花与铜钱花是不同的。原来明代纪晓兰用一味苋菜汤,清代慈禧太后用一味白菜汤,也都治愈过大病的。原来每一个农家小院都是个百草园,还是个免费的百药箱,每草皆药,每步见药,虽然不能说包治百病,但对付大多数常见病已绰绰有余。我家有几株七叶莲,据说还是医治蛇伤的神草。

              我在路上碰到吴胖子,一位家住附近的医生,问他为何不给病人多用草药。

              胖子倒是个老实人,说西药嘛,价高,利润大。再说西药的药性快,也符合当下人们一切求快的胃口。“不瞒你说,现在的医生都是水医生,我也是个水医生,碰到什么病,先吊两瓶水再说!”

              “照你这么说,这样的医生我也当得。”

              “没错,你是可以当得。”

              “滥用抗生素,报上说不是有很多副作用吗?”

              “大家都这样吊,你怎么办?你不这么吊,病人还觉得你没水平。没水没瓶(平),哪来水平?”

              他没有说出的理由是:草药无价,无行市,接受者充其量认一份人情,绝不可能掏腰包———这种非商业传统肯定要饿死他这样的胖子。

              这是我后来知道的。

              事情真是奇怪:中国乡下穷人多,却舍贱求贵地大用西药甚至滥用西药。倒是在美国

              的朋友曾告诉我,那里的一些保险公司看上了中草药,这些年鼓励中医开业,以求省钱和增效。事情的阴差阳错,使中国人最应该享受的自家医药传统,倒可能花落他家。一个几乎全民皆医的好传统,在一两代人的时间之内,倒可能文明来文明去地失传。  (内容有删节)

            • 4.

                                                                                             眼泪这么近,背影那么远

                                                                                                            包利民

              ①第一次在众人面前痛哭失声,是我作为一名实习教师在听别的老师讲课的时候。当时那个老教师讲的是朱自清的《背影》,听着听着,我竟失控地哭出声来,惹得全班40多个学生都惊愕地看着我。

              ②我想起的是娘。娘不是我的亲生母亲。娘是村里出了名的傻女人,那是真正的傻,整天胡言乱语,连生活甚至都无法自理。据说,是娘给母亲接的生。母亲生下我一个多月后,便被公安人员带走了。而我,从此就成了娘的孩子,那一年,娘43岁。

              ③从记事起,我最常见的就是娘的白发和泪眼。听别人说,娘以前从没掉过眼泪,自从有了我,便整天地抹泪。

              ④印象中娘只打过我两次,打得都极狠极重。第一次是我下河游泳。村西有一条清清亮亮的小河,夏天时村里的孩子都去水里扑腾,我当然也去。从不管我的娘突然跳入水里,把我揪了上来,折了一根柳条就没命地抽在我身上,打出了一道道的血痕。我那时一点儿也不记恨她,只是不明白,我在那么浅的河里游泳,她却这样狠打。

              ⑤还有一次,那时我已在镇上读初中了。有一天她到学校给我送粮,正遇见我在校门前和一个女生说笑。当时她扔了肩上的粮袋,疯了一般冲过来打我,我的鼻子都给打出了血。我虽然不明所以,可依然不恨她。那时,我已能想懂很多事,也从别人口中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这样的一个女人,能把我拉扯大,供我上学,所付出的,比别人要多千百倍。我感激我的娘!

              ⑥要说娘有让我反感的地方,就是她的眼泪了。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一见到我就哭,这让我从心里不舒服。有时我问她:“娘,你怎么一见我就哭啊,不如当初你不养我了!”那样的时刻,她依然流泪不止,说不出一句话来。娘对我从没有过亲昵的举动,至少从记事起就不曾有过。她很少抱我,连拉我手的时候都没有。这许多许多,想着想着便也不去想了,娘不是一个正常的人,为什么和她计较这些呢!

              ⑦在镇上上学,娘每月给我送一次口粮。她把时间拿捏得极准,总是在周六的下午一点钟准时来到学校门口,而那时我正等在那里。她把肩上的粮袋往地上一放,看上我一眼,转身就走。我常常怔怔地看着她的背影发呆,那背影渐行渐远,她间或抬袖抹一下眼睛,轻风吹动她乱蓬蓬的白发。每一次我都看着娘的背影消失在街道的拐角处,不期然间,那背影竟渐渐走进我的梦里。

              ⑧考进县城一中后,娘来的次数便少了,几个月一次。主要是为了给我送钱。高三上学期的一天,刚经历了一次考试,我和一个住校的女同学一边往宿舍走一边讨论着试题。到宿舍门前时,竟发现娘站在那里,风尘仆仆的,30里的路,她一定又是徒步走来的。她看到我还有我的女同学,愣了一下,猛地冲过来,高高扬起手,停了一会儿,慢慢地落在我的脸上,轻轻地抚摩了一下,那一刻,我的心底涌起一种巨大的感动。她从怀里掏出一卷钱塞进我的口袋里,又看了我一会儿,眼角渗出泪来,然后便转身走了。我转头对那个女同学说:“这是我娘……”

              ⑨那竟是我和娘最后一次见面,她在一个月后的一天夜里,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一年,她62岁。我常想起最后一次见到娘时的情形,她用最温暖轻柔的一个抚摩,把她的今生定格在我的生命里。

              ⑩我考上师范的时候,回村迁户口,乡亲们在小学校里摆了几桌饭,为我送行。席间,老村长对我讲起了娘的过去。老村长说,娘原本是邻村的村民,丈夫死于煤井中,她拉扯着一个儿子艰难地生活。儿子上了中学后,由于早恋,成绩越来越差,任她怎么管教也无济于事。后来,和她儿子谈恋爱的那个女生感情转移,她的儿子就投进了村南的河里,淹死了。从那以后,她就变得疯疯癫癫,开始了走村串屯乞丐一般的生活,直到来到了这个村子安下身来。

              ⑪那一刻,我忽然记起了娘打我的那两次,心中顿时恍然。就觉得曾被娘打过的地方,又开始疼起来,直疼到心里。娘当初的泪水如今都汇集到我的眼中,而那背影已是远到隔世……

            • 5.

              阅读《田野里的火焰》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五月的一个傍晚,我回到乡下,偶然发现了田野里的火焰。火光熊熊烈烈,蓬蓬勃勃,像一束红绸,被人使劲舞动,或一条巨蟒吐出的信子,疯狂地舔食着乡村傍晚的灰暗。

                 ②在农村长大,明明知道,田野里刚刚完成一场盛大的春收,这火焰是农人在焚烧麦秸,我却不愿往那方面想。我更相信,在这春收与春播的生命更新中,这熊熊燃烧的田野之火,一定隐匿着某种宿命。儿时的乡村景象,就这样再次浮现。那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工业文明还孕育在农人依稀可见的梦幻里,化肥农药还是少见的奢侈品。为了培育地力,让哺育了一季庄稼的土地不至于板结衰退,农人便以燃烧的古老方式,让秸秆还田。于是,每当春秋两季,银镰挥舞过后,堆堆燃烧的火焰,像欢乐的篝火,把乡村的静寂寒苦照得通明。我弄不清楚这火燃烧的目的,是在为一个逝去的季节送行,还是在迎接另一茬生命的诞生。总之,我相信,这火的燃烧,是一种庄重的生命仪式,它从人类钻木取火时就已开始。只是到后来,不仅日子越来越艰辛,柴草都变得金贵,收割时节,田野里的燃烧便成了一种浪费;如果临近都市,那还是一种空气污染,早就被禁止。

                 ③神奇的还是那火焰下的土地。这土地我太熟悉了,从记事起,我就在它的温床上摸爬滚打。今年春节回家,我还走进田野,亲近这生命中不可遗忘的土地。田土是黑褐色的,疏松而柔软,如母亲的胸膛.正是一元复始的季节,田里长满了庄稼,绿油油的娇嫩而鲜美,在春风里疯长,像母鸡暖翼下的一群鸡雏。一些蟋蟀,在田土间跳来跳去。当时,我就对这土地油然而生一种崇高的敬意。

                 ④我不明白,刚刚跨过一个季节,这土地怎么就变得如此沧桑满面,僵硬,板结,困乏,淹没了当初的万般风情。这使我想到了年迈的父母亲,耗尽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养大了儿女,自己却变得憔悴衰竭,老态龙钟,形容枯槁。我甚至有些担心,这土地能否承担得了下一个季节的使命。然而,堆堆燃烧的火焰,像夏夜吹过田野的风,带走了我心中的疑虑。记得有一次,我随父亲给田里放水,为插秧作准备。从河里抽上来的水,汩汩流进田里,那火燃过的田土,便滋滋地冒着气泡,一个季节积攒下来的坚硬顽冥,顷刻土崩瓦解,烂漫成泥,胜过春天的一田沃土。到了第二年,当你再次来到田野,会发现庄稼还是庄稼,似乎那场熊熊大火压根儿就与它们无关。或者,对它们来说,大火并不是一种毁灭,而是一种成全。

              (选自《遁迹水云间》)

            • 6.

              小 名

              大约我的出生与水有关,于是颇懂得斯文的外公顺口给我起名叫淼儿。在“淼儿、淼儿”的呼唤中我慢慢长大了,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时,爸爸觉得该有个体面的学名才对,便为我取了个挺大众化的名字,可家里人还是“淼儿、淼儿”地叫。特别是妈妈叫得尤为响亮频繁。

              不知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听到家人唤我小名竞有些不舒服了,好像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终于有一天,我在听到妈妈又一声“淼儿”的呼唤后,郑重地对她说:“妈妈,我有大名的。别叫我小名好吗?”然后我在妈妈惊愕的表情里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但妈妈终究还是改不了。

              那天是我16岁生日聚会,好多同学都跑来了,家里的小客厅挤得满满的。我一边给大家分发糖果,一边忙不迭地说着谢谢。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忙着做菜,当一碟碟香气四溢的精美小菜端上餐桌时,同学萍将送给我的大蛋糕端了上来。我立刻连声称谢着打开了蛋糕盒。我喊道:“妈妈,拿刀子来!”

              妈妈一边递过来一把瓜刀,一边叮咛:“淼儿,小心点!”

              “咦!你原来叫淼儿呀,挺好玩的名字!”

              萍欢快地叫着,同时在空中打了一个别致的手势。朋友们也善意地哄笑起来,我的脸唰地红到了耳根。 

              晚上,临睡觉时,我推开了妈妈的房门。倚着门框,又一次对她说:“妈妈,我不是说过嘛,别叫我小名!”语气里已有了几分不耐烦。妈妈的脸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表情,看了走进来的爸爸一眼,叹了口气:“对不起!高翔!”可我听出我的名字在她口中却变得十分生硬,似乎很绕口。

              没多久,我要离开家到数百里外的一座城市去读书。

              不知怎的。妈妈竟在短短的几天内学会了很有味地叫我的大名,而且同以前叫我小名时那样顺口熟练。我自然很高兴。

              分别的那一天,爸妈一起送我去车站,爸爸一直喋喋地叮三嘱四,妈妈则沉默着,显得有些黯然。我大人似的笑笑,反过来抚慰着他们:“放心吧,没事的,我已不是孩子了。”

              火车开动的刹那,我从车窗探出头去,同他们挥手告别,一直不言不语的妈妈突然抬起了头,眼里竟有了泪。她追着,跑着,挥动双手,脱口喊了出来——

              “写信回来。淼儿!”

              我稍稍一愣,心里似乎被什么东西猛撞了一下,泪水夺眶而出。

            • 7.

              心有牵挂,爱才会扎根

              朱成玉

              (1)小时候,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藏到一个很隐蔽的地方,自以为得意。小伙伴们找不到我,就放弃了,结束了游戏,而我浑然不知。天黑了,我怕了,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2)正害怕着,远远就听见母亲在大声唤着我的小名儿,我大声地应着,如同鸟儿归巢般向母亲的方向飞奔而去。

              (3)被母亲牵挂着,我不担心自己会走丢。

              (4)母亲一辈子朴实,没做过什么出彩的事儿。她太过宠溺我们,所以对我们的学习也抓得不紧,始终是一副听之任之的态度,使我们这几个儿女长大了也都没有做出一点出彩的事情来。要说母亲最值得我们称道的一件事,就是一天三顿饭很是应时,从不糊弄。为我们的健康构筑了一道屏障。

              (5)母亲总是天还没亮就起床为我们做饭,这习惯坚持了一辈子。记忆里只有一次例外,是因为母亲生病发了烧,父亲没让母亲起来做早餐,让她好好休息,结果我没吃饭就去上学了。刚上课没多久我的肚子就咕咕叫了,没办法,也只好忍着。让我没想到的是,第一节课刚下课,我就看见脸色惨白的母亲给我送来了饭盒,母亲还病着,虚弱得很。母亲说她和父亲磨叨了一早晨,惦记我没吃早饭,这一上午得多难受啊。让父亲给我送饭,父亲不来,说一顿不吃饿不死人的。可是母亲的心一秒都不安生,趁父亲不注意,就偷偷溜出来给我送饭。

              (6)有母亲的牵挂在,即便饿着,心亦充盈。

              (7)成家之后,住进了城里。母亲在乡下,几乎每天都要打电话来,问一些琐事,牵挂的心就像不灭的灯笼,始终亮着。

              (8)母亲说,城里人吃的肉都是打了激素的,城里人吃的菜都不是绿色的。这样下去,迟早会吃坏了身子。母亲不放心,就会时不时地给我们送来一些自己种的菜来。

              (9)那些都是没上过化肥的小园菜,母亲让我们放心吃。

              (10)我说大老远的你拿那些东西干嘛,不嫌累啊。母亲笑着说,不一样的。

              (11)能有什么不一样呢?这么多的城里人,天天吃着城里的菜,不也都活得好好的吗?

              (12)母亲只是笑,不和我争辩。我把头天买的个头硕大,光鲜可人的蔬菜和母亲拿的菜放到了一起,城里的菜是趾高气昂的,而母亲拿的菜就像乡下来的孩子,低头缩脑,大气不敢出的样子。可是第二天早上就完全变了一番境遇。城里的菜一个个地开始萎靡不振,昨天还粗壮无比的豆芽,变得如同牛毛一样细,就像被打回了原形的小妖。原来那点儿肌肉都是用气儿充起来的。而乡下的菜却和昨天一样精神抖擞。

              (13)还真是不一样啊!

              (14)母亲说,人和这菜有时候也是一个理儿。有些人的精气神儿是装出来的,有些人的精气神儿是骨子里的。还是多吃点儿乡下的蔬菜好。

              (15)母亲的牵挂,就是我生命里的钙和盐,维他命,让我时刻充满了精气神儿。

              (16)母亲到了晚年,我们的角色一下子来了个互换,常常走丢的变成了母亲,而寻找的变成了我们这些儿女。

              (17)有一次,去公园散步的母亲迟迟没有回家,天已经黑了还是不见踪影。母亲有些老年痴呆的症状,偶尔就会犯病,大脑瞬间短路,什么都记不起来了。大家都很着急,分头去找。可是找了很久都没找到。临近半夜的时候,派出所打来电话,让我们去接母亲。犯了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却记住了我的电话号码,让我很是惊讶。

              (18)母亲过后说,犯病的时候什么都忘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当民警问她我的电话号码时,竟然一下子就说出来了。我知道,那是因为母亲给我打的电话次数实在是太多了,那几个数字已经牢牢地印在她的脑海里,即便是痴呆,也无法把它们磨掉。那一串简单的数字,却是母亲深深的牵挂。

              (19)小时候,母亲常常对我说,一个人,有了牵挂,就有了根,就不会走丢了。当时有些不大明白,现在终于体会到了。牵挂是母亲心里最亮的一盏灯笼。心有牵挂,就永远不会走丢。

              (20)心有牵挂,爱才会扎根。

            • 8. 恒久的滋味
              ①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味觉,这些味觉停留在记忆中,成为生命的滋味。
              ②小时候,喜欢吃糖,甜味停留在孩童时代记忆,不只是口腔四周的快乐,同时呼唤起许多满足、幸福、受宠的回忆。
              ③几乎每一个儿童都有过爱吃糖的记忆,在许多民族的语言文字中,“糖”、“甜”,都已经不单单只是生理味觉上的反应,“sweet”、“candy”,也同时包含了满足、幸福、爱等等心理上的感觉。
              ④甜味如果是人生第一个向往的味觉,甜味停留在记忆里,也就有了童年全部的幸福感受。人不会一直停留在童年,因此人也不会一直满足生命里只有甜味。甜味是幸福,但是甜味太多,也觉得腻。
              ⑤我不知道为什么开始喜欢上了酸味。
              ⑥大概是在身体发育之后,十二、三岁左右,被称为青少年,被称为 惨绿少年,好像没有熟透的果实,透着一种青涩的酸味。没有放糖的柠檬汁,盐腌渍的青芒果,那种酸,好像初尝到生命里的一种失落、怅惘,一种不严重的感伤。
              ⑦酸是一种味觉吗?
              ⑧为什么我们说一个人“好酸”,当然不是他身上的气味,而是他透露出的一种在得不到时的一点点忌妒、讥刺、不满足的愤怨委屈吧。记忆里嗜吃甜食的童年,偶然吃到母亲调了许多醋的面条,立刻皱起眉头,酸得全身皱缩起来,那时还不懂得“酸”的意味。等到我在青少年时期,挤了满满一杯纯柠檬汁,不放糖,咕嘟咕嘟喝着,忽然彷佛懂了生命原来除了“甜”, 还有别种滋味。
              ⑨但是我品味着“酸”的时候,还是不能了解,为什么母亲会顿顿饭都吃苦瓜,极苦极苦的瓜,加上极臭极臭的豆豉,加上极辣极辣的辣椒,极咸的小鱼干,用热油爆炒,还没有吃,远远闻着,扑鼻一阵咸、辣、臭、苦,呛鼻刺激的气味,呛到使人喉头都是哽咽,呛到眼泪止不住。我长大之后,看着母亲耽溺在这样的味觉里,听她叙述战乱里人的流离,她描述炸弹下来,刚才说话的人,不见了,肠子飞起来,挂在树上。 她在咸、辣、臭、苦 里,回忆着她五味杂陈的一生吗?
              ⑩五味杂陈,说的是味觉,但也是人生。
              ⑪人生应该只有甜味吗?还是在长大的过程,一步一步,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生命经验的扩大,我们的味觉也在经验不同的记忆?我在甜味里记忆幸福满足,在酸味里学习失落的怅惘,在辣味里体会热烈放肆逾越规矩的快感。

              ⑫终于也学会了品尝苦味,在母亲临终的时刻,我怀抱着她的身体,在她耳边诵念金刚经,我懂得一种苦味,比甜味安静,比酸味丰富,比辣味深沉庄严。我难以形容,但是

              我知道,我不能拒绝生命里这样苦味,我终于知道:我多么眷恋不舍,母亲还是要走!我也终于知道:我人生的滋味大部分从母亲处学来。
              ⑬从小到大,记忆里最不能忘记的滋味都从母亲的菜饭里学来。我们很少上餐厅,母亲总是一边摘菜叶,一边娓娓说着故事,她用小火煎着一条赤鯮,鱼的酥香的气味久久停留在空气中,至今也似乎没有消逝。母亲的菜有糖醋,有盐渍,有抹了花椒的辛香,有酸辣,有辣苦,也有臭豆腐奇特使人迷恋的臭香。她教会了我去品尝各种味觉,品尝各种味觉混合的不可言喻的滋味。
              ⑭但是母亲的滋味里有一种仪式,她会特别慎重料理,那滋味却只是米麦五谷的平淡。每一年过年,母亲要蒸一百个馒头,发面的面头要特别挑选过,蒸锅里的水,大火煮沸,蒸气白烟缭绕,馒头要蒸得白胖圆满,用来在年夜祭拜祖先,也象征预兆一年的平安祥和。母亲在揭开蒸笼的盖子时,慎重庄严肃穆的表情,使我难忘,她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但是她有生活的虔诚。
              ⑮馒头饱满丰圆,透着淡淡五谷的香。我负责的工作是在每一个馒头正中心用筷子点一个红点。红染料用天然胭脂调成液体,用筷子头蘸着,刚好一个圆圆的红点。母亲在一旁叮咛:要点在正中心哦!那时候还没入学,大概四、五岁,我也开始学会了慎重庄严的举止。

              ⑯我如此贴近那些馒头,好像麦子在土地里、阳光里、雨水里的全部饱实的生命都给了我,平淡悠长而且沉着,在所有的滋味之上,是更恒久的滋味吧!

            • 9.

              刀爱

                 ①明媚的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②“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晴朗的阳光中,手拿一把磨得锃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③“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抵御冰雪的珍贵铠甲。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

                 ④“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⑤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子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庆幸。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⑥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美名远扬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⑦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成百上千把雪亮的刀在梨树干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虔诚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⑧“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

                 ⑨“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⑩“那有什么不好呢?”

                 ⑪“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

                 ⑫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⑬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逆境的时候,去承受挫折并积蓄养料;在顺利的时候,自己给自己一把刀并慎用养料。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迎接累累硕果。

              (选自《思维与智慧》乔叶,有删改)

            • 10.

              收获笑容

              公交车上,坐在我前面的那个小男孩正在吃着一个“土得掉渣”的烧饼,很津津有味的样子。片刻,一个饼就被他消灭了。接下来,他面临的是如何处理烧饼袋的问题。我坐在他后面很肯定他是考虑过的,因为一开始他没有把袋子立刻就扔出窗外,他在手里确实是拿过一阵的。可是后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个袋子最终被他从车窗给扔了出去。

              吃过这种最近很流行的烧饼的人都知道,那个烧饼袋子又大又油,粘在大马路上绝对是有碍观瞻的,更何况做出这种举动的还是个孩子,再何况这种有失公德的行为就发生在我的面前。我有些坐不住了,虽然事情已经发生,但是指出一下,那个孩子以后应该就知道这是不对的吧。可是偏偏我的嘴巴这时却闭得紧紧的,心里的冲动一团一团的,嘴巴还是什么声音都没发。老实讲,我怕呀,怕小孩说我多管闲事,怕周围的人冷眼旁观,我倒成了话把。可他毕竟是个小孩,这个年龄正是养习惯的年纪,这习惯一旦形成再改就难了。现在不给他指出来,怕是就晚了,更何况他应该也是有意识的,刚才他不是犹豫过吗?指出吧,还是讲一下他吧,就算是被冲几句,不管怎么样我也算尽了自己的力了。

              五官是受大脑控制的,当大脑决定了一件事,嘴巴也就顺理成章地张开了:“小弟弟,不可以朝窗外扔东西的,这样是有损公德的,你们……”原本我想再讲一些大道理的,可是那个小男孩的脸已经涨得通红了。他怔怔地看着我,没有我想象中理直气壮的反驳。他的神情应该是羞愧的,反正我是这样觉得,应该还有一些委屈。他就这样带着复杂的神情看着我,什么话也没说。而我后续的那些大道理也给硬生生憋回去了。

              这不是我预见的结局,我倒有些不知所措了,不可否认还夹杂着一些失望。

              周围的人也都没有说话,没人说我多管闲事,也没人一起教育小男孩,只是他们看我的眼神有了些许笑意,是那种很暖人心的笑意,我倒有些不好意思了。

              车又过了两站,小男孩要下车了。就在车即将停稳,车门要开的那一刻,他忽然回头,看着我,一朵微笑就在他的嘴角边绽开了,那时候他的脸还是很红,可是那朵微笑里写着感激、悔改,还有一份坚定,这让我看得真真切切,就像真真切切看见他先前的犹豫一样。我心里的失望也就在那一刻被驱散得一干二净了。我觉得小男孩已经认识了自己的不对,也在那一刻,一个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已经在他的心里埋下了。

              我庆幸自己的大脑在那刻所做的决定,庆幸在那刻“大胆”地指出了男孩的不对,所以我才收获了许多的笑容,都是温暖人心的笑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