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朱鹮是全世界最为珍稀濒危的鸟类之一.1981年在陕西洋县朱鹮被重新发现时仅有7只,随即开展了保护和拯救工作,并在洋县建立了自然保护区.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我国对朱鹮开展的这种保护属于______.决定朱鹮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______.
              (2)经过不断研究和努力,我国对朱鹮的人工繁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统计朱鹮种群数量2200只,若朱鹮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代以后,朱鹮的种群数量为______.
              (3)如图为保护区内沼泽地生态系统的主要食物链,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______.若有750kg浮游植物,最多能使朱鹮增重______kg,朱鹮摄食同化的碳主要通过______(生理过程)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4)在繁殖期朱鹮主要通过“炫耀”的方式寻求配偶,这属于信息传递中的______信息;而另一种珍贵鸟类褐马鸡却以生死搏斗的方式争夺配偶,这将会导致褐马鸡种群______,生物发生进化.
            • 2. 某海岛生活一种黑尾鸥的海鸟,因为人为环境的破坏,导致黑尾鸥的数量急剧下降。为了保护黑尾鸥,人们将该岛设为自然保护区并进行了科研调查,下表为黑尾鸥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

              时间/年

              2

              4

              6

              8

              10

              12

              14

              增长速率/(个·年-1

              0.6

              1.46

              2.3

              3.0

              2.3

              0.6

              0

              回答下列问题:

              (1)14年间,黑尾鸥的种群数量在____年的数量达到了最大值,这是海岛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的数量,称为____量。

              (2)为了调查黑尾鸥的种群数量变化,采取最合理的调查方法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3)岛上有一种专吃黑尾鸥的蝮蛇,为了更好地保护海岛的生态系统,有人认为应该在14年以后开始捕杀蝮蛇,你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

            • 3. 桦尺蠖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科学家研究发现在19世纪时,曼彻斯特地区SS基因型个体占4%,ss基因型个体占94%,后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煤烟污染了环境,s的基因频率降低,S的基因频率提高.请回答:
              (1)19世纪时,桦尺蠖种群中和S和s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______
              (2)煤烟污染后桦尺蠖种群中s的基因频率降低的原因是 ______
              (3)上述调查研究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 ______ ,但基因频率的改变是 ______ ,由此说明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 ______ 决定的.
            • 4. 人们常用“不同阶段种植不同种类植物”的方法改良盐碱地.回答下列问题:
              (1)人们在不同阶段种植不同种类的植物改良盐碱地,这体现了生物的 ______ 价值.这种方法是在充分考虑各种植物对环境 ______ 的前提下,人为的改变了群落 ______ 的方向,从而达到改良的目的.
              (2)随着种植植物种类的增加,迁来的动物种类也逐渐增加,这主要是依靠生物之间的 ______ 传递实现的.各种生物的数量通过 ______ 调节机制保持相对稳定,进而使新的生态系统在 ______ 上也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
            • 5.
              人们常用“不同阶段种植不同种类植物”的方法改良盐碱地.回答下列问题:
              (1)人们在不同阶段种植不同种类的植物改良盐碱地,这体现了生物的 ______ 价值.这种方法是在充分考虑各种植物对环境 ______ 的前提下,人为的改变了群落 ______ 的方向,从而达到改良的目的.
              (2)随着种植植物种类的增加,迁来的动物种类也逐渐增加,这主要是依靠生物之间的 ______ 传递实现的.各种生物的数量通过 ______ 调节机制保持相对稳定,进而使新的生态系统在 ______ 上也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
            • 6. 达尔文在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发现分别生活着15种陆上龟类,它们的形态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但是,经过研究发现它们都保留着南美洲西海岸大陆龟类的痕迹,是由大陆龟进化而来的.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说明大陆龟的进化过程及原因:
              (1)在大陆龟的后代中具有 ______ 变异,为大陆龟进化提供了 ______
              (2)刚开始进化时不同岛屿之间的龟类因为有 ______ 隔离而不能进行 ______
              (3)不同岛屿上的地理环境条件不同,使得不同岛屿上的龟的 ______ 向不同方向发生改变,当这种改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 ______ ,导致众多新物种形成.
            • 7.
              神农架林区位于湖北西部,是我国著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区内物种丰富,其中有国家级保护动物金丝猴、华南虎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神农架林区内的所有植物和动物 ______ (填“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本群落区别于其他群落最重要的特征是 ______ .
              (2)华南虎与生活在华北地区的华北虎属于同一个物种,原因是 ______ .
              (3)调查该林区内植物种群密度可以采用 ______ ,该方法在取样时的关键是要注意 ______ .
              (4)保护林区内金丝猴、华南虎等珍稀动物的最有效措施是 ______ ,神农架林区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观光,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______ 价值.
            • 8.
              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得到新品种的方法称为 ______ .
              (2)60Co是典型的γ放射源,γ射线处理作物后主要引起 ______ ,从而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基因突变的 ______ 表现为一个基因可以朝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
              (3)如图所示为雌果蝇体细胞中的染色体,该细胞中有 ______ 个染色体组.
              (4)若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这标志着种群发生了 ______ .
            • 9.
              如图中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
              由a变为b、c、d体现了 ______ .其中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是曲线 ______ .
            • 10.
              桦尺蠖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科学家研究发现在19世纪时,曼彻斯特地区SS基因型个体占4%,ss基因型个体占94%,后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煤烟污染了环境,s的基因频率降低,S的基因频率提高.请回答:
              (1)19世纪时,桦尺蠖种群中和S和s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______ .
              (2)煤烟污染后桦尺蠖种群中s的基因频率降低的原因是 ______ .
              (3)上述调查研究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 ______ ,但基因频率的改变是 ______ ,由此说明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 ______ 决定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