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同学用样方法对校园某块较大的草地进行调查,下列有关操作错误的是(  )
              A.随机选取样方
              B.显示样方边界需卷尺、竹桩和绳子
              C.物种数越大物种多样性越高
              D.统计植物物种数和每一种植物的个体数
            • 2.
              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 3.
              在园林绿化养护中,通过先对特定区域内乔木的数量进行估算来预算养护费.现要估算西沙湿地中落羽杉的养护费,应采取的措施是(  )
              A.选定样方进行统计
              B.对落羽杉进行标记
              C.调查落羽杉的生境
              D.调查落羽杉的遗传多样性
            • 4.
              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标记数/只
              初捕 50 28 22 50
              重捕 50 32 18 10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
              A.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2
              B.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C.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D.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
            • 5.
              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
              A.研究者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
              B.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1=N0λt,其中λ为1.015
              C.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
              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 6.
              科学工作者为了检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采用标志重捕法对田鼠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B.田鼠种群增长的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1.5
              C.若已被捕捉、标记过的田鼠不易再次捕捉到,则估算数值会偏大
              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 7.
              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除草、治虫能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
              B.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C.生态农业的正常运行离不开人的管理
              D.建立生态农业,可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 8. 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图甲表示海洋鱼类大黄鱼的种群数量变化与增长速率的关系,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

              A.图乙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成分是A 、C、 D
              B.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a点
              C.图乙的食物链中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20%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低
            • 9. 某地区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在每年的八九月份会发生由桐花树毛颚小卷蛾引起的局部病虫灾害,导致桐花树的枝叶大面积泛黄枯死。人们般通过喷施农药杀死小卷蛾,科研人员发现螟黄赤眼蜂能寄生在小卷蛾体内,也可用来防治小卷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桐花树大面积枯死,引起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
              B.可用黑光灯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小卷蛾的种群密度
              C.喷施农药改变了小卷蛾种群的性别比例,影响其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D.利用螟黄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 10. 多营养层次综合水产养殖法(IMTA)是一种全新养殖模式。如在加拿大的芬迪湾,人们用网笼养殖鲑鱼,鲑鱼的排泄物顺水而下,为贝类和海带提供养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贝类和海带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
              B.IMTA的实施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使人类获得了更多的产品
              C.IMTA运用了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D.笼养鲑鱼的种群密度远大于野生种群,是由于笼养区域的生产者数量更多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