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下列关于模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实物模型的制作要首先考虑科学性、准确性
              B.拍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显微照片就是构建了细胞的物理模型
              C.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是物理模型
              D.数学模型可以用特定的公式、曲线等表示
            • 2.

              为探究pH对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科研人员用不同pH的稻草培养液培养草履虫,培养的起始密度为5个·mL-1,培养时间为2d,结果如下表。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pH

              3.0

              4.0

              5.0

              0

              7.0

              8.0

              9.0

              10.0

              种群密度/个·mL-1

              0

              0

              153

              160

              168

              172

              133

              125

              A.须保证每组的温度、培养液体积等条件相同
              B.每组培养液中草履虫数量都呈“S”型增长
              C.增加培养液的量,可改变草履虫种群K值
              D.草履虫对碱的耐受性较强,适宜生活在弱碱性的环境中
            • 3.

              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a→b→c,d为分解者。下图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甲表示b的同化能量,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B.蘑菇可参与丁过程
              C.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2值
              D.图中d的能量不全部来自b生物
            • 4.

              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a、b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b两种群间为捕食关系
              B.M时b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两种群的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两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该生态系统正在衰退
            • 5. 科学家将大草履虫与袋状草履虫在盛有培养液的试管中混合培养,试管中有好氧细菌和酵母菌,大草履虫主要以好氧细菌为食,袋状草履虫主要以酵母菌为食.实验过程中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符合S形曲线
              B.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在培养液中都是随机分布的
              C.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之间的关系属于共生
              D.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试管中草履虫的种群密度
            • 6.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B.种群数量增加至K值时,其种群的出生率为零
              C.人类活动可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有利于提高其环境容纳量
            • 7. (10分)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甲图表示酵母菌的个体数量变化的曲线,乙图表示与甲图对应的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甲                                                        乙

              (1)获取酵母菌种群数量的主要计数工具是显微镜和                    板。

              (2)决定酵母菌种群密度大小的直接因素是                    ,t2后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是受到                                          等因素的制约

              (3)乙图中的a1、a2分别对应于甲图中的_____________时间点。

              (4) 若上图表示的是池塘中某种鱼种群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则捕获该种鱼的最佳时期为_________(填“早于t1”或“t1”或“t1—t2”或“t2”)。

            • 8. 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森林。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  是(  )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逐渐提高

               

            • 9. 44、(10分)本题含A、B两题。

              A. 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           种群。(填“同一”或“不同”)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形成一个               

              (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的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的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            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间要求甲、乙、丙三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         。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                      

              B.下图是某一动物物种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增长曲线是________型,曲线中表示K值的点是__________。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点是_______。

              (3)由图可知,第6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阻碍种群继续增长的环境因素可能包括             。(写出其中一个因素)

              (4)如果此种群是鱼类,捕捞量应控制在曲线的___________点左右最合适。

            • 10. 如下图所示的是硅藻和一些非生物因素季节的变化,数据来自北温带海洋的上层,以下哪项对图的解释是正确的(  )


              A.提高光照强度破坏了硅藻
              B.硅藻数量增加会降低硝酸盐的量
              C.光照强度提高增加了分解者的活力,其结果是养分降低
              D.硅藻数量下降导致养分降低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