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根据甲乙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                                                                        图乙

              Ⅰ.甲图为某同学构建的模式图:

              (1)若A为裸岩阶段,C为森林阶段,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演替.在此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会_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__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

              (2)若B表示食草动物,则A属于____________营养级.若C增加1kg,则至少需要消耗A_______kg.

              (3)若B表示生物群落,A、C表示大气中的CO2库,则完成B→C过程的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___.

              (4)若A表示日照,B表示盛开的梨花,C表示被花香吸引的昆虫,则在A→B、B→C之间传递的信息种类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乙图是某一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能量关系及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问答问题。

              (1)图Ⅱ能量金字塔中营养级①对应图Ⅰ的_______,③对应图I中的__________。如果大量捕杀丙,则甲的数量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

              (2)甲种群在C点处的年龄组成类型是______________,AB段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如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简单淡水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请回答:

              (1)此生态系统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

              (2)此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是________,淡水虾与小鱼的关系是________,大鱼与小鱼的关系是_________。

              (3)此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 )

              A.水鸟 B.水绵   C.水藻 D.腐生细菌、真菌

              (4)若所有水鸟迁徙到别处,则大鱼数目________,水藻数目________,淡水虾数目__________。

              (5)若此生态系统中的水绵大量减少,则( )

              A.水藻大量增多 B.小鱼的数目增多

              C.水鸟的数目减少 D.甲壳类的数目增多

              (6)此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总和,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____。

            • 3.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 ________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 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 _________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 __________
              (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 ______和_ _____(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 _________
              (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 ________________,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 4.

              在河流经过的沿岸,常因长年淤泥而产生泥滩地(含有机物),进而形成如图甲所示的湿地。某生态研究小组对此淡水河生态系统进行了调查,请回答相关问题。

              (1)该湿地的演替属于____演替,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滩区、近水缓冲区和核心区的不同,主要体现群落的____结构。区别核心区和近水缓冲区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是淡水河中鲫鱼在调查期间出生率(Ⅰ)和死亡率(Ⅱ)的变化曲线,其中鲫鱼的种群个体数达到生活环境最大负荷量的时间点是____(填字母)。

              (4)研究小组在调查时发现,河水中螺蛳常附着在跨河的桥墩上(等距排列)生活,研究小组调查桥墩上螺蛳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法进行调查,取样方法为____。

              (5)在对滩涂沙土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研究时,常用____法进行采集、调查。对一些个体微小、数量多的小动物,采用的统计方法是____。将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常用____采集,体型较小的可以用____采集。

            • 5.

              小型动物线虫普遍存在各类土壤中,其类群和数量极丰富,被看作是生态系统变化的敏感性指示生物之一。我省沿海某湿地的三个群落中土壤线虫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湿地类型

              线虫属

              丰富度

              土层深度

              (cm)

              植物寄生线虫

              (条/100 g干土)

              腐食线虫

              (条/100 g干土)

              食细菌线虫

              (条/100 g干土)

              碱蓬群落

              19

              0~10

              93

              15

              12

              10~20

              14

              2

              10

              柽柳群落

              18

              0~10

              19

              19

              28

              10~20

              0

              0

              15

              白茅群落

              24

              0~10

              92

              92

              71

              10~20

              9

              9

              7

              请据表中数据回答:

              (1)科研人员调查土壤中的线虫时,常采用____________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腐食线虫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成分,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使此类线虫和表格中________线虫数量明显增多。

              (3)表中三个群落的________线虫均为绝对优势类群,且各营养类型的线虫都“表层聚集”分布。从线虫的取食习惯分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①湿地植物的根系主要分布在________(cm)土层;②深层土壤中________积累较少。

              (4)根据表中数据分析,营养结构最复杂的群落可能是_______,因为该群落土壤线虫的_______最高。

            • 6.

              如图A~I表示地球上不同的群落及其对应的生态系统,图中有关数据表示能量。请回答:


              (1)整个地球表面A~I群落结构特征的变化体现了群落的___(填“垂直”或“水平”)结构;荒废的海滩经过人工改造变为红树林旅游区,这是在保留了部分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以及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的地方进行的,因而属于_______演替;这说明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_。

              (2)区分地球上不同群落类型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依图推断从D~F丰富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意味着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逐步降低。

              (3)若在C中测得初级消费者共获得1×1012kJ/年能量,则C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若要调查H中一种有趋光性的昆虫的种群密度一般用 ____________法。

            • 7.

              下图是某草地生态系统中常见的一条食物链。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包括四部分,图中还缺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2)同一时间内聚集在此草地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在生态学上称为               

              (3)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若图中的鹰也以青蛙为食,则鹰和蛇的种间关系为           

              (4)鹰体重增加0.1kg,最多需要消耗绿色植物           

            • 8. (11分)下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图乙为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该草原生态系统某种鹰的所有个体构成_________,所有的生物构成_________。

               (2)图甲中的食物链有___________条,鹰与蛇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

               (3)若大量的捕获狐和蛇,则一段时间内会导致____________,进而使草的数量减少。

               (4)图乙中C代表的成分是_________,相当于图甲中______。碳元素在C和D之间以________形式循环。

               (5)狐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同样也可以依据狐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这说明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 9. 44、(10分)本题含A、B两题。

              A. 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           种群。(填“同一”或“不同”)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形成一个               

              (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的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的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            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间要求甲、乙、丙三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         。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                      

              B.下图是某一动物物种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增长曲线是________型,曲线中表示K值的点是__________。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点是_______。

              (3)由图可知,第6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阻碍种群继续增长的环境因素可能包括             。(写出其中一个因素)

              (4)如果此种群是鱼类,捕捞量应控制在曲线的___________点左右最合适。

            • 10. 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取样时应该主要遵循________原则。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和鸭舌草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水稻和杂草间构成________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________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________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________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