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科研人员将某一长期种植单一品种茶树的茶园一分为二,对照组只种植原有单一品种茶树,实验组均匀种植多种茶树品种,茶树密度与对照组相同。一段时间后,对两组茶园进行相关生态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蜘蛛是茶园害虫的重要天敌,茶园游猎型蜘蛛分为地面游猎型和茶树上游猎型,影响蜘蛛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若要判断某种蜘蛛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需要调查蜘蛛种群的______等数量特征。
              (2)实验组蜘蛛物种数比对照组要多,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据此推测,两组茶园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的差异,原因是______。
              (3)跟踪调查发现,两组茶园茶树的落叶量大致相同,但一段时间后,实验组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为21.5g/kg,对照组为14.5g/kg,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______。
            • 2. 微囊藻是形成水华的主要类群。科研人员为修复出现水华的某湿地生态系统,适量增加湿地原有的滤食性鱼、沉水植物、挺水植物等生物的数量,并调整部分营养关系,以有效控制水华发生。回答问题:
              (1)在修复该湿地时,增加的沉水植物、挺水植物与微囊藻都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成分),它们之间构成竞争关系,从而可以降低微囊藻的______。
              (2)富营养化的湿地经过一段时间修复后,群落结构趋于稳定,水质清澈见底,这个修复过程利用了生态系统的______能力,同时说明人类活动能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
              (3)湿地被破坏会破坏原有的CO2收支平衡和旅游资源,降低了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价值。恢复大范围被破坏的湿地往往需要几十年时间,说明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较弱。
            • 3. 非洲大蜗牛是中国首批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属杂食性动物。幼螺多为腐食性,成螺一般取食绿色植物和真菌,是许多人畜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主。
              (1)非洲大蜗牛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成分),调查其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______。
              (2)在______的环境条件下,非洲大蜗牛入侵以来数量几乎呈“J”型增长,对蔬菜等农作物危害极大,因此需要采取防治手段控制该型增长数学方程式中的______参数。有人提倡饲养鸡、鸭、鹅来控制非洲大蜗牛的增长,已收到较明显的效果,该方法属于______防治。
              (3)有学者推测,非洲大蜗牛也可能替肉食动物提供了一个食物来源,改变食物链,进而改变本生态系统的______功能。
              (4)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志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______。
              (5)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非洲大蜗牛同化能量去向的详细示意图,请补充完整:______
            • 4.
              以下是某研究小组所做的调查,请回答相关问题.
              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 ______ ,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 ______
              (2)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首先做了半分解和未分解两种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将每种叶片与土壤混合均匀后置于两个盆中,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表.
              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
              不同处理 蒙古栎 杨树 红松 白桦
              未分解叶 2.44 5.94 4.79 7.30
              半分解叶 7.20 9.42 8.71 5.23
              ①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 ______ .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 ______ 处理.
              ②据表分析,蚯蚓在不同叶片中,对 ______ 最为喜好.由此说明 ______ 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
              (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 ______ 的数量,提高整个生态系统的 ______
            • 5.
              假设某弃耕地生态系统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田鼠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只,回答下列问题:
              (1)弃耕地上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 ______ ,用 ______ 法可以调查田鼠种群密度,理论上当田鼠种群数量为 ______ 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表,单位是J/(hm2•a).
              植物 田鼠
              固定的太阳能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45×1011 1.05×109 7.50×108 2.44×107 2.44×107 2.25×107 2.18×107
              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 ______ .
              (3)若鼬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植物的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 ______ .
              (4)弃耕地周围建立的工厂引起的长期酸雨,导致部分生物死亡,会使生态系统的 ______ 稳定性降低.
            • 6.
              人们常用“不同阶段种植不同种类植物”的方法改良盐碱地.回答下列问题:
              (1)人们在不同阶段种植不同种类的植物改良盐碱地,这体现了生物的 ______ 价值.这种方法是在充分考虑各种植物对环境 ______ 的前提下,人为的改变了群落 ______ 的方向,从而达到改良的目的.
              (2)随着种植植物种类的增加,迁来的动物种类也逐渐增加,这主要是依靠生物之间的 ______ 传递实现的.各种生物的数量通过 ______ 调节机制保持相对稳定,进而使新的生态系统在 ______ 上也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
            • 7.
              如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内能量的流动情况,其中A、B、C为相应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该生态系统内,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______ ,该值一般情况下不应大于 ______ .
              (2)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经 ______ (填图中序号)途径流向分解者.
              (3)该生态系统中,某初级消费者的种群密度下降对次级消费者的影响非常显著,可见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______ (填“较弱”或“较强”).
              (4)从图中信息可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征是 ______ .
            • 8.
              某池塘中养殖有不同食性的鱼类,对其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调查分析后,发现该池塘的有机物输出量很大,需大量投放饵料维持稳定.回答下列问题:
              (1)该池塘可看作是一个 ______ ,流经该池塘的总能量 ______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2)不同食性的鱼类往往占据不同的水层,这种现象体现出群落的 ______ 结构.
              (3)池塘中肉食性鱼类数量较植食性鱼类数量少,从能量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______ .
              (4)该池塘若经营不善而废弃后,群落将进行 ______ 演替,演替的 ______ 和 ______ 与人工养殖时存在很大的不同.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