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看 树

              苏沧桑

              ①在乡村学校,十多年了,我总喜欢看树。在四季的轮回中,树像这幽静的村庄,呈现它自己的色彩。面对一棵树,我所追寻的只是树与天空构成的一种最纯朴的风景,然而这一切给人的感觉,却像心灵散发的一阵阵光芒。

              ②在春天的田野,我曾看过一棵树。那是一个已被水珠打湿的傍晚,我轻轻地抚摸着一棵枝干像盘龙一样的榕树,它的庞大的树身盖住了一大片庄稼。和煦的风从耳边掠过,心霎时像一泓明静的湖水,一向被忙碌踩乱的日子在心中渐渐沉静了下来。这时,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平展展的,似乎把人的每一缕思绪都变得那么纯粹而葱茏了。从此,每当春天,我的心就成了温柔的绿色。

              ③在夏天的山道上,我推着满装学生课本的三轮车,看过树。阳光火一般灿烂,山道上是一棵棵苦楝树。它们尽力伸着腰肢,向我展示着一种青春的动感与奔放,碧绿的叶子润润地生长着。那树阴给我的心遮上了一把清凉的伞。于是,我用歌声开始装点这长长的山路,用昂扬的心情把不经意间掉进心里的那一点点孤独赶走。这时,最好掬一捧山道旁清澈的泉水,让那一阵阵清凉去廓清那迷茫的视野。然后再摘几片大大的叶子,把阳光全装在心底。

              ④在秋天的乡村,我带着学生们,看过树,我对他们说,秋天的每一棵树,都负载着一颗成熟的心灵。一棵树也许滋润不了万物,担它能滋润自己的每一片叶子,养熟自己的每一个果子。他们脸上荡满欢笑,如一个个红透的果;他们眼里               。然后他们一个个把心贴紧树,紧紧地去拥抱那些树。这时我突然觉得,对于他们,面对一棵树,竟是一种最美的完善。

              ⑤在老家冬天的高原上,我曾和父亲赶路,看过树。那是一排白杨,它们和我们一样,在朔风中感受一种寒冷。它们是钻天杨,很高大,但脚下却牢牢地抓住一方泥土,头顶一片苍天,在风与雪中挺直着躯干,就像一杆杆坚强的旗帜。我知道,这是一种与脆弱无关的美丽。那一刻,我们只是和树一样在凛冽的冰雪中遥望自己的远方。那是一排挂满冰霜的树,然而它们却至今虔诚地站着,在我记忆的春天。

              ⑥我喜欢看树,也爱思索树。人的一生就像一条长路,许多人走不到向往的尽头,而树的一生像一片叶子,竟能把一生几乎完美地走完,直到将每一片叶子都染成金黄。我不曾想这是为什么,但我明白,树的四季都在承受烈日和风雨,它坦然地以一种坚毅面对一树同样的叶子。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哲人的话:“永远不要哀叹,像树叶一样用一生绿着,最后成熟一个金色的梦。”这是关于一片叶子的名言。我想,这也是关于每一棵树的名言。很多时候,我在想,不管谁怎么说,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

              (1) 四季不同的树分别给作者带来哪些人生的启迪?

              时间

              地点

              树的种类

              人生启迪

              春天

              田野

              榕树

              (1)                     

              夏天

              山道

              苦楝树

              让作者学会保持乐观、昂扬的精神。

              秋天

              乡村

              \

              让作者领悟到要不断地完善自我。

              冬天

              高原

              钻天杨

              (2)                       

              (2) 请阅读④段,根据上下文,续写一句。

              他们脸上荡满欢笑,如一个个红透的果;他们眼里                                                           

              (3) 品味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说说其中蕴含了这位乡村老师怎样的情怀? (4) 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绿”的含义。

              永远不要哀叹,像树叶一样用一生绿着,最后成熟一个金色的梦。

              (5)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用原文回答) (6)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夜赏竹柏影,意趣无限。请写出相应的名句。

              庭下                                                                                        

            • 2.

              (一)“腹有诗书气自华”,考考你会默背多少诗文。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③子在川上曰:“                   ,不舍昼夜。”《子罕》

              ④《<论语>十二则》中论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⑤《次北固山下》富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哲理的句子是:“       。”

              ⑥《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         

              (二)名著知识 

                ⑴“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此语段选自当代作家       (作家)的《         》(作品)。表达了他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他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

              (2)《荷叶.母亲》是冰心的赞美母爱的散文诗。冰心,原名      ,现代作家,儿童文学家,她的表现“童真、母爱、自然”为主题的诗集是《    》和《    》。

              (三)仿写(要求句式相同,字数一样,内容新颖独特,有创意) 

                 例句:青春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青春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

              宽容是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简要分析。 
              答:                                                                   
            • 3.

              酸菜

                                                 ◆二毛                                    

              我看见初恋的冬菜心/被一遍粉红所风干/厨者正加细嫩之词微腌/然后加糖、蜜月、醋、热吻、芥、带卤入依偎之中/当盛大的宴席醉云饱雨/青脆的酸菜开始解酒解腻

                                                                                                                                                                                          —题记

              ①在他乡几十年,最能让人想起的便是家乡的美食,而这些美食中最让人日夜思念的往往是那一坛一坛的腌菜。

              ②每到冬天来临之时,我的家乡大西南边远山区的菜市上,总能看见用几只木桶装着的酸菜,黄亮黄亮的,飘着清酸之香。

              ③家乡的酸菜是由青菜(芥菜的一种)腌制而成,腌制方法与北方熟渍酸菜的方法有些类似,但不撒盐;与川西平原的泡制法就大不相同了。川西平原的做法是将青菜洗净晾干之后,直接进入泡菜坛子长时间(多为周年以上)泡制而成。家乡酸菜则是将青菜洗净,入沸水锅里汆水捞出,放进大木桶或木盆里,然后去加工豆腐的地方提一桶滚烫的膏水(用石膏点出的豆腐水),加入木桶里,每天加一次。在冬季一般只需五至七天便可发酵成熟烹制上桌了。

              ④中国做酸菜的历史由来已久。传说周文王和孔子都是酸菜的爱好者。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说的“菘咸菹(zū)法”,就是用白菜渍成酸菜较早的文字记载。诗人龚自珍曾把贫贱之酸菜与江南高贵的杨梅和笋拿来媲美写过一首诗:“杭州梅舌酸复甜,有笋名曰虎爪尖。笔以苏州小橄榄,可敌北方冬菘腌。”其中“北方冬菘腌”就是北方的酸菜,说明酸菜的名气在清朝的时候就很大了。

              ⑤诗人袁枚的酸菜,是用浙江杭州、台州产的仿冬菜即卷心菜为原料做成的,其腌制发酵的方法与京冬菜、津冬菜、川冬菜基本相似,只是各自所加的调味料有所不同而已。清人童岳荐编撰《调鼎集》中收有一款酸菜:“冬菜心微腌,加糖、醋、芥末,带卤入坛中,微加酱油亦可。又用整白菜下滚水一焯,不可太熟取起,先用时收贮,有煮熟面汤,其味至酸,将焯菜装坛,面汤灌之,淹密为度,十日可用。若无面汤,以饭汤做酸亦可。又将白菜披开、切断,入滚水一焯,取起,即刻入坛,用焯菜之水灌下,随手将坛口封固,勿令泄气,次日可开用,菜既酸、脆,汁亦不浑。”显然,此款酸菜的做法发扬光大了袁老先生的做法,并且沿用至今。

              ⑥在家乡,酸菜有许多种吃法,最常见的是“炝炒酸菜”,即把酸菜切成细末,然后用力挤干水汁,在净锅里炒干水分起锅待用。放少许菜油六成热时,放干辣椒节炸成偷油婆(地方语,蟑螂)背颜色,旋即放入酸菜快炒,出香味时,加盐、少许味精、葱起锅而成。那酸香、辣脆、爽口,舀一瓢盖在一大碗刚从甑子蒸出来的白米饭上,唏哩呼噜的猛扒几口,塞满口中咀嚼,快乐下咽,好吃得像卵形(地方语,好吃极了),纵使你有多少肥、多少腻和多少恨都统统给你一解而光。

              ⑦酸菜虽贫贱,但家乡的酸菜在当地是能登大雅之堂的,年夜饭上的最后一道一般都是解腻开胃的酸菜。还有在红白喜事的席面上,酸菜也为必上之菜。迄今为止,家乡农村的人家都还有在春节来临之前自己做酸菜的习惯,并常作为礼物相互登门赠送。

              (1) 

              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家乡的酸菜?

              (2) 

              第④中为了说明“中国做酸菜的历史”,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3) 

              题记与第⑤段中划横线的句子都写了酸菜的腌制方法,但语言风格却不相同,谈谈两者的区别。

              (4) 

              第④段中划线的“传说”二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5) 

              赏析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

              (6) 

              美食让人思乡,美酒更引发人的思乡之情,但战功未建的将士却不能归乡,《渔家傲·秋思》中“                          ”就表达了这样的情感。

            • 4.

              读书琐忆

                                                 ◆琦君

              ①我自幼因先父与塾师管教至严,从启蒙开始,读书必正襟危坐,面前焚一炷香,眼观鼻,鼻观心,苦读苦背。桌面上放十粒生胡豆,读一遍,挪一粒豆子到另一边。读完十遍就捧着书到老师面前背。有的只读三五遍就琅琅地会背,有的念了十遍仍背得七颠八倒。老师生气,我越发心不在焉。肚子又饿,索性把生胡豆偷偷吃了,宁可跪在蒲团上受罚。眼看着袅袅的香烟,心中发誓,此生绝不做读书人,何况长工阿荣伯说过:“女子无才便是德。”他一个大男人,只认得几个白眼字(家乡话形容少而且不重要之意),他不也过着快快乐乐的生活吗?

              ②但后来眼看五叔婆不会记账,连存折上的数目字也不认得,一点辛辛苦苦的钱都被她侄子冒领去花光,只有哭的份儿。又看母亲颤抖的手给父亲写信,总埋怨辞不达意,十分辛苦。父亲的来信,潦潦草草,都请老师或我念给她听,母亲劝我一定要用功。我才发愤读书,要做个“才女”,替母亲争一口气。

              ③古书读来有的铿锵有味,有的拗口又严肃,字既认多了,就想看小说。小说是老师不许看的“闲书”,当然只能偷着看。偷看小说的滋味,不用说比读正经书好千万倍。我就把书橱中所有的小说,一部部偷出来,躲在远离正屋的谷仓后面去看。此处人迹罕至,又有阳光又有风。天气冷了,我发现厢房楼上走马廊的一角更隐蔽。阿荣伯为我用旧木板就墙角隔出一间小屋,屋内一桌一椅。小屋三面木板,一面临栏杆,坐在里面,可以放眼看蓝天白云,绿野平畴。晚上点上菜油灯,看《西游记》入迷时忘了睡觉。母亲怕我眼睛受损,我说栏杆外碧绿稻田,比坐在书房里面对墙壁熏炉烟好多了。我没有变成四眼田鸡,就幸得有此绿色调剂。

              ④小书房被父亲发现,勒令阿荣伯拆除后,我却发现一个更隐蔽安全处所。那是花厅背面廊下长年摆着的一顶轿子。三面是绿呢遮盖,前面是可卷放的绿竹帘。我捧着书静静地坐在里面看,绝不会有人发现。万一听到脚步声,就把竹帘放下,格外有一份与世隔绝的安全感。

              ⑤我也常带左邻右舍的小游伴,轮流地两三人挤在轿子里,听我说书讲古。轿子原是父亲进城时坐的,后来有了小火轮,轿子就没用了,一直放在花厅走廊角落里,成了我们的世外桃源。游伴们想听我说大书,只要说一声:“我们进城去。”就是钻进轿子的暗号。

              ⑥在那顶轿子书房里,我还真看了不少小说呢。直到现在,我对于自己读书的地方,并不要求如何宽敞讲究,任是多么简陋狭窄的房子,一卷在手,我都能怡然自得,也许是童年时代的心理影响吧。

              ……

              ⑦清代名士张心斋说:“少年读书,如(1)______。中年读书,如(2)______。老年读书,如(3)______。”把三种不同境界,比喻得非常有情趣。(1)______,充满了好奇心,迫切希望领略月下世界的整体景象。(2)______,则胸中自有尺度,与中天明月,有一份莫逆于心的知己之感。(3)______,则由入乎其中,而出乎其外,以客观的心怀,明澈的慧眼,透视人生景象。无论是赞叹,是欣赏,都是一份安详的享受了。

              (选自《琦君散文》,有删改)

              (1) 文章①②两段中作者的读书态度由“此生绝不做读书人”到“发愤读书”的转变,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 琦君擅长以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请你品析第①段划线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肚子又饿,索性把生胡豆偷偷吃了,宁可跪在蒲团上受罚。

              (3) 第③至⑥段写到了作者幼年读书时的两个非常隐蔽的场所,请你找出来。 (4) 作者在第③段中写自己“看《西游记》入迷时忘了睡觉”的经历。你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吗?请结合你的读书经历谈一谈切身体会。 (5) 请你根据张心斋关于三种读书境界的理解,将下列三个四字词分别填在第⑦段的(1)(2)(3)处。(只填序号)

              A.庭中赏月       B.台上望月    C.隙中窥月

              (6) 积累链接:作者在文中说“任是多么简陋狭窄的房子,一卷在手,我都能怡然自得”。刘禹锡曾在仕途中不顺,即使身居陋室,也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以“_________,_________”明志。(请你写出这句话,8个字)
            • 5. 闲悟梧桐 

                                                                                                           ◆余秋雨

                 ①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处,整日整夜与我们对视。

                 ②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的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③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yù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两袖清风,将一生献给了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④浮想联piān,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             。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⑤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⑥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天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⑦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⑧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阕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 根据拼音写出第③段和第④段的两个汉字。 

              yù寒(   )    浮想联piān(   )

              (2) “我”三次“临窗读树”,“梧桐”的外形及“我”对“梧桐”的印象各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  (3) 请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第⑥段中划线句子“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  (4) 文中第③段写道“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此处的“契合”指的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5) 结合上下文,请在第④段划横线处在续写一个句子。  (6) 同样是遭遇“风雨”,“外祖父”和“梧桐”的抉择有什么不同?作者对他们的情感各是怎样的?  (7) 梧桐面对外界打击从容不迫,莲花同样正直高洁,请你写出《爱莲说》中表现莲花洁身自好的句子。
            • 6.

              母 亲

              莫言

              ①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 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 有一段时间,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父亲说:“                                                         ”。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1) 文章第②段开头说“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中的“这”指代的是什么? (2) 第③段中划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3) 根据文意,请在第④段的横线上补写出父亲严厉批评我的话。(不超过30字) (4) 通读全文,说说这些普通人身上有哪些宝贵品质?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⑤段划线句子的的理解。 (5) 作者从人物身份的角度,给本文命名为“母亲”。现请你结合文章的主旨重新给本文拟一个题目。
              (6) 中国虽然饱经磨难,但我们中国人拥有最为可贵的品质,从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一直在为构建《大道之行也》中"天下为公,            ,             ."的理想的大同社会而努力.
            • 7.

              材料一: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②大姓文不识③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④。

              材料二:欧阳公⑤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⑥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①逮:及、到。此句指隔壁的烛光透不过来。②邑人:同乡人。③文不识:人名 ④大学:大学问家。⑤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⑥指芦苇一类的植物。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

              ①主人而问衡(    )      ②以至夜忘食(     )

              ③家贫无(    )          ④成大学(     )

              (2) 下列“以”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以书映光读之  B以刀劈狼首  C太夫人以荻画地  D自以为大有所益

              (3) 请用两个标点给下列句子断句。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4) 翻译下列句子。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5) 匡衡与欧阳修这两个人物有哪些相同点? (6) 由材料一而来的一个形容勤学的成语是           ,再写出两个由勤学故事而来的成语:                            。 (7) 积累链接:请写出一句关于勤学的古诗              ,              
            • 8.

              越王勾践世家(节选)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 乃苦身焦思,置胆子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①弊,轻锐②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因而留围之三年,吴师败,越遂复栖吴王子姑苏之山。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请成③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④腹心,异日尝得罪于会稽,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今君王举玉趾而诛孤臣,孤臣惟命是听,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勾践不忍,欲许之。范蠡(lí)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 A ?且夫君王早朝晏罢.非为吴邪?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伐柯者其则不远’,君忘会稽之辱乎?”勾践曰:“吾欲听子言,吾不忍其使者。”范蠡乃鼓迸兵,曰:“王己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吴使者泣而去。勾践怜之,乃使人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君⑤百家。”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乃蔽其面,曰:“吾无面以见子胥也!”越王乃葬吴王而诛太宰嚭(pí)。

              注释:①罢:通“疲”,困乏,疲惫。②:轻锐:指吴国精锐士兵。③请成:请求讲和。 ④布:陈述。⑤君:统治

              (1) 解释下面加下划线的字。

              ①欲之(    )  ②反受其 (     )③乃迸兵(   ) ④乃其面(   )

              (2) 请用四个逗号为下列句子断句。

              衣 不 重 采 折 节 下 贤 厚 遇 宾 客 振 贫 吊 死 与 百 姓 同 其 劳。

              (3) 在文中找出与“肉袒膝行 前”的“而”的用法相同的句子,请写出来。 (4) 翻译下列句子。

              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

              (5) 第一自然段划线句子后来演变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              。 (6) 越王勾践为什么多年后能够战胜吴国?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 (7) 知识链接:越王听从范蠡的建议正好印证了《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中的最核心的一条是            ,           。(六个字)
            • 9.

               登泰山记

              [清]姚鼐

              ①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 A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③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 B 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 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④戊申,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⑤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 C ,皆不及往。

              ⑥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⑦桐城姚鼐记。

              ——选自[清]姚鼐《惜抱轩诗文集》

              【注释】①汶(Wèn)水:也叫汶河。②朱孝纯子颖:朱孝纯,字子颖。当时是泰安府的知府。③蹬(dèng):石级。④负:覆盖。⑤徂徕(cú lái):山名,在泰安东南。⑥摴蒱(chū pú):又作“樗蒲”,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这里指博戏用的“五木”。五木两头尖,中间广平,立起来很像山峰。

              (1) 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的意思。

                阳(  )      是(   )      晦(    )    或(   )

              (2) 请将文言语气词“者”“也”“之”填入文中的A、B、C处。 (3) 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准确断句。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4)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5) 作者与友人在哪个季节登泰山?文中最能反映当时气候之恶劣,登山之艰难的句子是? (6) 从全文看,作者以                为线索,主要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7) 积累链接:《望岳》中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句子。
            • 10.

              至喜长江大桥

              ①至喜长江大桥位于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水利枢纽下游2.7公里处,全长3.23公里,由大江桥、三江桥、南北引桥组成。其中,大江桥为主跨838米的悬索桥,是继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之后,世界上第二座钢混结合梁悬索桥 。三江桥采用主跨210m的高低塔中央索面混凝土梁斜拉桥,桥宽33.5米、双向6车道。该桥由中铁大桥局、中国葛洲坝集团五公司等联合承建,投资总额27.5亿元,用于替代葛洲坝坝顶公路,属于长江三峡后续配套工程,对确保三峡大坝和葛洲坝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桥也被称为“反恐大桥”。

              ②2010年11月8日,市委领导率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大桥选址地,调研前期准备工作。2012年11月18日,大桥开工典礼暨奠基仪式在点军区举行,标志着大桥正式开工。2015年11月, 至喜长江大桥三江桥顺利合龙,标志着该桥主桥全线贯通。 同时吹响了通车收官的号角 。2016年7月18日,至喜长江大桥正式通车。

              ③至喜长江大桥是一座“技术桥“。施工单位在建设过程中先后克服了桥梁主墩上塔柱液压爬模的设计与施工、中央索面斜拉索大桥的挂索与索力调整、大吨位复合式牵索挂篮施工、大型钢结构支架的设计与施工、宽桥面单箱多室箱梁施工等技术难题。由葛洲坝五公司承建并于2015年合龙的的三江桥,采取复合式牵索挂篮施工技术,采用不对称的挂篮施工弧形变截面箱梁、同类型桥中单个节段重660吨且左右不平衡在国内属于首次;采用高塔施工技术,液压爬架翻模施工斜拉桥上塔柱,既加快了施工进度又保证了施工质量与安全;在主桥预应力施工中采用了先进的智能张拉和压浆技术,保障了预应力的施工质量,此项技术在长大现浇箱梁中使用为国内首次。

              ④至喜长江大桥是一座“(     )桥”。至喜大桥的出现,改变了宜昌中心城区“独桥过江”的历史,作为宜昌城市“内中外三级”快速环网的关键节点,将有效疏导和缓解城市拥堵。在至喜大桥建设过程中,相邻的夷陵长江大桥不堪重负,辛苦服役。点军交警大队长李涛说,夷陵长江大桥设计通车流量仅为每小时2955辆,如今实际通车流量已达每小时8000辆,远超负荷运行。桥上桥下堵车已成常态,无数车主和交警都苦不堪言,纷纷呼吁“至喜长江大桥通车是最大的民生”。如此看来,至喜大桥的“出场”早已是万众期待!

              ⑤至喜长江大桥还是一座“生态桥”。主桥一跨过江,不在水中“落脚”,绝不惊扰“水中活化石”中华鲟回来生宝宝,也不影响江上船只你来我往。建成通车以后,桥身上的灯光不会直射江面,水中的各种珍稀宝贝们不用担心有“光污染”。在桥面两侧,设置了凹槽,下雨时桥面污水通过凹槽,进入城市排污管道,不会直排长江造成污染。

              ⑥至喜长江大桥更是一座“(     )桥”。桥名至喜,缘于至喜亭。至喜亭,始建于宋朝,时欧阳修贬任宜昌县令,峡州太守朱庆基建此亭后,特委托欧阳修专为此亭作记,即《峡州至喜亭记》。“江出峡始漫为平流,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以为更生。”这是船工们冒着九死一生的风险,历尽千辛万苦,出峡之后心情舒畅的真实描写。“夫天下之大险至此而始平夷,以为行人之喜幸。”受尽川江颠簸之苦,好不容易才到达夷陵城的舟人,欣喜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亭以“至喜”二字题名,,可谓广泛地吸纳民意、体贴民情、表达了民心。今又以此二字为桥名,使之颇具文化内涵。

              ⑦这就是湖北宜昌至喜长江大桥,一座现代科技与文化历史并具、服务民生与生态环境兼顾的的大桥。

              (1) 根据文章思路及其内容,在第④、⑥段括号中填入相应的词语。 (2) 文章第④段中“夷陵长江大桥设计通车流量仅为每小时2955辆,如今实际通车流量已达每小时8000辆,远超负荷运行。”加点的“仅”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3) 细读第⑤段,简要概括至喜长江大桥的“生态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4) 阅读第⑥段,说说本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5) 积累链接:从《峡州至喜亭记》中舟人的“至喜”之情,可以看出三峡江水的凶险,令人联想到郦道元《三峡》中用夸张手法表现江水湍急的名句:其间千二百里,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