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以下是与高中生物实验有关的内容。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②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③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④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
              ⑤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1)在上述实验过程中一般需要用显微镜观察的有______,可选洋葱作为实验材料的有______(填实验编号)。
              (2)做实验②时,不能选择______酶(填“过氧化氢酶”或“淀粉酶”)做实验材料,原因是______。
              (3)实验①运用的对照方法是______。
              (4)实验⑤用新鲜菠菜作实验材料时,在滤纸条上显示的色素带中最宽和最窄的分别是______(填色素名称)。
              (5)实验④把根尖制成的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找到______细胞,再换成高倍镜仔细观察。
            • 2.

              为了研究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设置三个实验组:A组(20℃)、B组(40℃)和C组(60℃),测定各组在不同反应时间内的产物浓度(其他条件相同),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三个温度条件下,该酶活性最高的是____组。

              (2)在时间t1之前,如果A组温度提高10℃,那么A组酶催化反应的速度会____。

              (3)如果在时间t2时,向A、B、C组反应体系中增加2倍量的底物,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那么在t3时,A组产物总量____,B组产物总量______ ,C组产物总量_____。

            • 3.

              重金属离子会导致蛋白质分子变性,为验证铜离子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某同学进行了实验,实验步骤如下表(已知SO42-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请回答:

              (一)实验步骤

              (二)讨论与分析

              (1)实验中设置试管乙的目的是_________,步骤1中A处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3中“适宜的温度”最好为___________。

              (2)两支试管最可能的实验结果是试管甲呈_________色,试管乙……。

              (3)实验中加入缓冲液的作用是维持反应液中_________的稳定。

              (4)有同学提出由于CuSO4溶液呈蓝色,用上述步骤的检测方法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请你提出另外一种检测方法并预测实验结果。

              ①检测方法:取出试管,各加入________________1 mL,60℃恒温水浴2分钟,观察颜色变化。

              ②预测结果:甲管……;乙管出现________________。

            • 4.

              为了研究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设置三个实验组:A组(20℃)、B组(40℃)和C组(60℃),测定各组在不同反应时间内的产物浓度(其他条件相同),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三个温度条件下,该酶活性最高的是           组。

              (2)在时间t1之前,如果A组温度提高10℃,那么A组酶催化反应的速度会         

              (3)如果在时间t2时,向C组反应体系中增加2倍量的底物,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那么在t3时,C组产物总量       ,原因是                          

              (4)生物体内酶的化学本质是                 ,其特性有                        

            • 5.

              已知微生物A可以产生油脂,微生物B可以产生脂肪酶。脂肪酶和油脂可用于生物柴油的生产。回答有关问题:

              (1)微生物A产生的油脂不易挥发,可选用________(填“萃取法”或“水蒸气蒸馏法”)从菌体中提取。

              (2)为了从自然界中获得能产生脂肪酶的微生物B的单菌落,可从含有油料作物种子腐烂物的土壤中取样,并应选用以________为碳源的固体培养基进行培养。

              (3)若要测定培养液中微生物B的活菌数量,可选用____________法进行计数。

              若测定培养液中微生物B的菌体数,可在显微镜下用______________直接计数;

              (4)为了确定微生物B产生的脂肪酶的最适温度,某同学测得相同时间内,在35℃、40℃、45℃温度下降解10g油脂所需酶量依次为4mg、1mg、6mg,为了进一步确定该酶的最适温度,应围绕________℃设计后续实验。

            • 6.

              下图甲是兴趣小组利用两种微生物分泌的纤维素酶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图乙为50℃时酶B催化纤维素分解随时间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甲可知,本实验研究的课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酶的化学本质绝大多数是__________。据图甲分析酶A和酶B中_______受高温条件的影响更大。高温条件下,酶容易失活,其原因是高温使酶__________

              (3)酶A和酶B能够将纤维素最终分解成_____________,该产物可与__________试剂在加热时生成红黄色沉淀。

              (4)若改用等量的酶A进行图乙对应的实验,请在图乙中画出底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曲线。(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作图)

            • 7.
              重金属离子会导致蛋白质分子变性,为验证铜离子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某同学进行了实验,实验步骤如下(已知SO42-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请回答:
              (一)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 试管甲 试管乙
              步骤1 加入1%CuSO4溶液和pH6.8的缓冲液各1mL 加入A  
              步骤2 各加入1%的淀粉酶溶液1mL,混匀后放置一段时间
              步骤3 各加入1%的淀粉溶液1mL,B  
              步骤4 取出试管,各加入1%的碘溶液3滴,观察颜色变化
              (二)讨论与分析
              (1)实验中设置试管乙的目的是 ______ ,“实验步骤”中A处为为 ______ ;B处应为 ______ .
              (2)有同学提出由于CuSO4溶液呈蓝色,用上述步骤的检测方法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请你提出另外一种结果检测方法并预测实验结果.
              ①检测方法: ______ .
              ②预测结果:试管甲 ______ ;试管乙 ______ .
            • 8.
              为探究NaCl和CuSO4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进行了实验,实验步骤和结果见表.请回答:
                         试管编号
              实验步骤
              1 2 3 4
              1%NaCl溶液(ml) 1      
              1%CuSO4溶液(ml)   1    
              1%NaSO4溶液(ml)     1  
              蒸馏水(ml)       1
              PH=6.8缓冲液(ml) 1 1 1 1
              1%淀粉溶液(ml) 1 1 1 1
              唾液淀粉酶溶液(ml) 1 1 1 1
              各试管放入37℃恒温水浴保温适宜时间
              取出试管,放入1%碘液0.1ml
              观察结果 无色 深蓝色 浅蓝色 浅蓝色
              (1)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对酶活性有影响的离子是 ______ ,其中对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的离子是 ______ ,对酶活性有促进作用的离子是 ______ .
              (2)该实验中设置4号试管的目的是 ______ ;设置3号试管的目的是 ______
              (3)上述实验中若用斐林试剂代替碘溶液进行检测,1~4号试管中的颜色依次是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在操作过程中,保温之前不能加入斐林试剂,其原因是 ______ .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