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如图1为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过程图解,请仔细阅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豌豆是一种非常经典的遗传学材料,由于它是 ______ 植物,所以在自然状态下-般都是纯种。
              (2)如图中所示操作①和操作②分别叫 ______ 。
              (3)若P皆为相对性状的纯合子,让F1进行自交,F2的性状中,红花与白花之比为 ______ ,F2的遗传因子类型有 ______ ,且比值为 ______ 。
              (4)豌豆子叶的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种子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让纯种的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为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中纯合体占 ______ ,F2中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占 ______ 。
              (5)豌豆子叶的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种子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若两亲本豌豆杂交的F1表型如图2.则亲本的基因型是: ______ 。
            • 2.
              玉米的非糯性和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非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淀粉为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而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是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现有各种非糯性玉米和糯性玉米若干,进行不同实验,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用纯种的非糯性玉米和纯种糯性玉米杂交,取F1花粉加碘液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半数花粉呈蓝黑色,半数呈橙红色。花粉出现这种比例的原因是 ______ 。让F1自交得F2,任取一株F2植株的花粉加碘液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请预测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 。
              (2)若用纯种的非糯性玉米和纯种糯性玉米实行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在糯性玉米的果穗上结有非糯性的种子,而非糯性玉米果穗上找不到糯性的种子。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能否判断非糯性和糯性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______ 。在上述糯性玉米的果穗上能否找到糯性的种子 ______ 。
              (3)研究发现,玉米非糯性基因(W)对糯性基因(w)是显性,位于第9号染色体上。WW和ww表示该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部分缺失(缺失区段不包括W和w基因),缺失不影响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缺失的花粉不育,而染色体缺失的雌配子可育。请回答:
              现有基因分别为WW、Ww、ww、WWW、WWw、www6种玉米植株,通过测交可验证“染色体缺失的花粉不育,而染色体缺失的雌配子可育”的结论,写出测交亲本组合基因型 ______ 。
            • 3.
              某二倍体植物辐射对称花型(cO)基因与两侧对称花型(c)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自交亲和(Sc)基因与自交不亲和(S)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cO基因比基因c多了Tam5转座子,Tam5转座子是可以从染色体所在位置转移到染色体其它位置的DNA片段.相关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及基因部分结构,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将纯合辐射对称花型、自交亲和植株与纯合两侧对称花型、自交不亲和植株杂交得F1
              ①F1花型为两侧对称型,表明基因为隐性基因,它和显性基因的根本区别是 ______ .在基因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F1植株的基因型为 ______ .
              ②采用分子杂交技术对F1中的cO基因进行分子水平的检测,结果发现F1中有一半左右的植株中cO基因发生改变,该植物突变频率这么高的原因最可能是 ______ 的结果.
              (2)从F1中选出基因型为ScS且cO基因未发生改变的植株进行异花传粉得F2.如果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未发生改变,从F2的150个辐射对称花型植株中检测出5个植株含S基因,其产生原因是 ______ ;对上述5个植株的基因型做检测,其中3个花型基因型为杂合,那么3个植株的基因型是 ______ ,其余2个花型基因型纯合的个体自交的F3,其中出现较高比例的两侧对称花型的个体,原因是 ______ .
            • 4.
              人类ABO血型由9号染色体上的3个复等位基因(IA、IB和i)决定,IA与IB可依次表达为红细胞膜上的A凝集原与B凝集原,i不能表达产生凝集原.血清中的凝集素能与对应凝集原结合,而导致红细胞凝集.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O型血者血清中既有A凝集素又有B凝集素,其控制血型的基因组成为 ______ .
              (2)凝集原是一类蛋白质,ABO血型这一生理现象中,基因通过 ______ 控制生物的性状.
              (3)一位AB型血、红绿色盲基因组成为XDXd的女子与O型血色盲男子,婚后高龄产下一个AB血型的男孩.试推测事件发生的原因是 ______ .检测该AB血型男孩发现他同时是色盲患者,他的基因组成为 ______ .
              假设该男孩长大成人,且ABO血型的控制基因随机分离,则该男孩正常减数分裂产生染色体数目正常且不携带色盲基因的精子的概率是 ______ .
            • 5.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Mp)侵染水稻引起的病害,严重危害我国粮食生产安全。与使用农药相比,抗稻瘟病基因的利用是控制稻瘟病更加有效、安全和经济的措施。
              (1)水稻对Mp表现出的抗病与感病为一对相对 ______ 为判断某抗病水稻是否为纯合子,可通过观察自交子代 ______ 来确定。
              (2)现有甲(R1R1r2r2r3r3)、乙(r1r1R2R2r3r3)、丙(r1r1r2r2R3R3)三个水稻抗病品种,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三对抗病基因位于不同染色体上。根据基因的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用PCR方法可将样本中的R1、r1、R2、r2、R3、r3区分开。这种方法可用于抗病品种选育中基因型的鉴定。
              ①甲品种与感病品种杂交后,对F2不同植株的R1、r1进行PCR扩增。已知R1比r1片段短。从扩增结果(下图)推测可抗病的植株有 ______ 。

              ②为了在较短时间内将甲、乙、丙三重品种中的抗病基因整合,选育新的纯合抗病植株,下列育种步骤的正确排序是 ______ 。
              a.甲×乙,得到F1
              b.用PCR方法选出R1R1R2R2R3R3植株
              c.R1r1R2r2r3r3植株×丙,得到不同基因型的子代
              d.用PCR方法选出R1r1R2r2R3r3植株,然后自交得到不同基因型的子代
              (3)研究发现,水稻的抗病表现不仅需要自身抗病基因(R1、R2、R3等)编码的蛋白,也需要Mp基因(A1、A2、A3等)编码的蛋白。只有R蛋白与相应的A蛋白结合,抗病反应才能被激活。若基因型为R1R1r2r2R3R3和r1r1R2R2R3R3的水稻,被基因型为a1a1A2A2a3a3的Mp侵染,推测这两种水稻的抗病性表现依次为 ______ 。
              (4)研究人员每年用Mp(A1A1a2a2a3a3)人工接种水稻品种甲(R1R1r2r2r3r3),几年后甲品种丧失了抗病性,检测水稻的基因未发现变异。推测甲品种抗病性丧失的原因是 ______ 。
              (5)水稻种植区的Mp是由不同的基因型组成的群体。大面积连续种植某个含单一抗病基因的水稻品种,将会引起Mp种群 ______ ,使该品种抗病性逐渐减弱直至丧失,无法在生产中继续使用。
              (6)根据本题所述水稻与Mp的关系,为避免水稻品种抗病性丧失过快,请从种植和育种两个方面给出建议 ______ 。
            • 6.
              在群体中,位于某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的多个决定同一性状的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已知企鹅的羽毛颜色由复等位基因决定:Pd-深紫色、Pm-中紫色、Pl-浅紫色、Pvl-近于白色.其显隐性关系是:Pd>Pm>Pl>pvl,且前者对后者为完全显性.
              (1)以上复等位基因的出现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 ______ 的特点.
              (2)企鹅羽毛颜色的基因型共有 ______ 种,羽毛颜色的遗传符合 ______ 定律.
              (3)若两只深紫色企鹅交配后,生下的小企鹅羽毛颜色为深紫:白色=3:1,则亲本企鹅的基因型可能为 ______ .
              (4)若中紫色雌雄企鹅交配后,后代出现中紫色企鹅和白色企鹅,现让子代中的杂合中紫色企鹅与杂合浅紫色企鹅交配,写出遗传图解. ______ .
            • 7.
              果绳的灰体和黄体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王同学用一只灰体雌果蝇和一只灰体雄果提杂交,子代表现为灰体雌:灰体雄:黄体雄=2:1:1。
              (1)由子代表现型可知, ______ 为显性性状;该性状的遗传 ______ (填“遵循”或者“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是 ______ 。
              (2)王同学认为,该对等位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段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与Y染色体的同源段上。如果是前者,上述子代中灰体雄果蝇的基因型是 ______ ;如果是后者,上述子代中灰体雄果蝇的基因型是 ______ 。
              (3)现有纯合的灰体雌雄果蝇和黄体雌雄果蝇,计划通过一次杂交了解该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请你写出杂交实验的思路,并对结果进行预期和分析。 ______ 。
            • 8.
              某学校生物小组在一块较为封闭的低洼地里发现了一些野生植株,这些植株的花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茎秆有绿茎和紫茎两种。同学们分两组对该植物的花色、茎色进行遗传方式的探究。请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第一组:取90对亲本进行实验 第二组:取绿茎和紫茎的植株各1株
              杂交组合 F1表现型 交配组合 F1表现型
              A:30对亲本 红花×红花 36红花:1白花 D:绿茎×紫茎 绿茎:紫茎=1:1
              B:30对亲本 红花×白花 5红花:1白花 E:紫茎自交 全为紫茎
              C:30对亲本 白花×白花 全为白花 F:绿茎自交 由于虫害,植株死亡
              (1)从第一组花色遗传的结果来看,花色隐性性状为 ______ ,最可靠的判断依据是 ______ 组。
              (2)若任取B组的一株亲本红花植株使其自交,其子一代表现型的情况是 ______ 。
              (3)从第二组茎色遗传的结果来看,隐性性状为 ______ ,判断依据的是 ______ 组。
              (4)如果F组正常生长繁殖的话,其子一代表现型的情况是 ______ 。
              (5)A、B两组杂交后代没有出现3:1或1:1的分离比,试解释: ______ 。
            • 9.
              水稻的非糯性和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非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淀粉为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而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是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现在用纯种的非糯性水稻和糯性水稻杂交,取F1花粉加碘液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半数花粉呈蓝黑色,半数呈橙红色。请回答:
              (1)花粉中出现这种比例的原因是 ______
              (2)实验结果验证了 ______
              (3)如果让F1自交,产生的植株中花粉有 ______ 种类型。
              (4)水稻的穗大(A)对穗小(a)为显性。基因型为Aa的水稻自交,子一代中,基因型为 ______ 个体表现出穗大,需要进一步自交和选育,淘汰掉穗小的;按照这种自交→淘汰→选育的育种方法,理论上第n代种子中杂合子占显性性状的比例是 ______ 。水稻的晚熟(B)对早熟(b)为显性,选择AABB和aabb亲本杂交,将F1种子种下去,长出的水稻中表现为大穗早熟的概率为 ______ ,在这些大穗早熟植株中约有 ______ 是符合育种要求的。
            • 10.
              某二倍体植物(染色体数为2N)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花顶生是野生型,花腋生是突变型。某研究小组就花位置性状的显隐性和控制花位置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分析回答(不考虑交叉互换):
              (1)在甲地大量种植该野生型植物,该植物种群中出现了一株花腋生突变。让该植株自交,若后代 ______ ,则说明该突变为纯合体。让该纯合体与野生型杂交子代全为野生型,则 ______ 为显性。
              (2)在乙地大量种植该野生型植物,也出现了一株花腋生突变。让甲、乙两地的花腋生突变杂交,子一代全为花顶生植株,让子一代自交产生的子二代中花顶生有907株,花腋生698株,则说明甲、乙两地的突变 ______ (是或不是)同一对基因突变造成的,甲、乙两地的突变发生在 ______ 对同源染色体上。
              (3)生物中缺失一条染色体的个体叫单体(2n-1),大多数动物的单体不能存活,上述二倍体植物单体(2n-1)不仅能存活还能繁殖子代。单体(2n-1)系是指包含了缺失不同染色体的个体的一个群体组合,现有该植物的野生型单体(2n-1)系和由一对隐性突变基因控制的花腋生突变植株,请设计实验方案确定该突变基因是位于单体缺少的染色体上。
              实验方案: ______ 。
              实验结果与结论: ______ 。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