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图中,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______ .若在良好条件下,该动物种群每年以λ倍“J”型曲线增长(如右图所示),N0为种群起始数量,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t= ______ .动物种群按“J”型曲线增长需要满足的良好条件具体是指 ______ .
              (2)如果种群数量变化如图中曲线Ⅰ所示,则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应该是 ______ .如果种群数量变化如图中曲线Ⅱ所示,则当曲线Ⅱ趋近K1时,对该动物种群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 ______ .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 ______ 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
            • 2.
              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
              研究者对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不同海拔高度的358种鸣禽进行了研究,绘制了该地区鸣禽物种的演化图表(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情况的示意图(如图,图中数字编号和字母代表不同鸣禽物种的种群).

              (1)种群①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的是 ______ 多样性,该多样性的实质是 ______ 多样性.
              (2)在②③④⑤四个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种 ______ .
              (3)该研究发现,种群分布区域的扩大是喜马拉雅鸟类新物种形成的关键步骤之一,就⑥、⑦形成过程而言,种群X分布区域扩大的意义是 ______ .
              (4)由种群X进化成为⑥⑦两个物种的历程约为7百万年,⑥和⑦成为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 ______ .下列关于这一进化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______ (多选).
              A.X中的个体发生了可遗传的突变
              B.⑥⑦中每个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C.⑥⑦一直利用相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
              D.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X中不同的等位基因
              E.不同海拔高度的选择有利于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不同方向演化.
            • 3.
              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寄生生物,在实验室里对两组数据相同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图.请据图回答:

              (1)用杀虫剂处理,可使群体中的个体数短时间内迅速减少,但从处理后的第二代起,个体数又逐渐回升了,其原因是螺旋蛆蝇中存在着 ______ 变异类型,杀虫剂起了 ______ 作用,使 ______ 基因频率不断提高.
              (2)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在遗传学上叫 ______ .用这种方法改变种群的 ______ 比例.
              (3)依据结果,你认为哪种方法更成功? ______ .此种方法的优点是 ______ .
              (4)如果仍需要使用杀虫剂,采用什么手段能提高杀虫剂效率? ______ .
              (5)以上实验可以体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的哪些观点? ______ .
            • 4.
              某地一年生的某种植物群体,其基因型为aa,开白色花.有一年,洪水冲来了许多AA和Aa种子,开红色花.不久群体基因型频率变为55%AA、40%Aa、5%aa.回答下列有关的问题:
              (1)该地所有的该种植物群体属于一个 ______ ,其中全部的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 ______ .
              (2)洪水冲来了许多AA和Aa种子后,该群体的A基因频率为 ______ .
              (3)若这种植物靠当地的一种昆虫传粉,且色彩鲜艳的红花更能吸引昆虫,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该环境中的繁殖能力强弱表现为: ______ .
              (4)后来人们发现该植物可以药用,但却出现了以该植物为食的害虫,大大降低了该植物的数量,人们使用了某种杀虫剂进行防治,如图是害虫在使用杀虫剂之后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据图分析,害虫抗药性是在使用杀虫剂过程 ______ (填“前”“中”“后”)出现,害虫种群个体抗药性有差异,体现了生物变异一般是 ______ ,杀虫剂的使用只是对害虫起了 ______ 作用.
              (5)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 ______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______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 5.
              某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将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核心区等区域,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1)该湿地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 ______ 演替,人类的干预活动能 ______  (填“加快”或“减慢”)该湿地群落向陆地群落演替的进程,近水缓冲区群落能代表 ______ 区群落形成的早期状况.
              (2)芦苇只分布在核心区,说明该湿地群落存在 ______ 结构上的差异.区别核心区和近水缓冲区这两个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______ .
              (3)现在长江中下游不管是白鳍豚,还是普通的江豚的种群数量都在锐减,保护它们的最有效措施是 ______ .政府将该湿地发成旅游景区,为人们休闲娱乐提供了好去处,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______ 价值.
            • 6.
              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种形成、生物多样性发展机制的理论探索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如图是科学家利用果蝇所做的进化实验,两组实验仅喂养食物不同,其他环境条件一致.

              (1)第一期时,甲箱和乙箱中的全部果蝇属于两个 ______ .
              (2)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之后,甲箱果蝇体色变浅,乙箱果蝇体色变深.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出现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有人以此推断,甲、乙品系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体现的是物种多样性,判断的理由是 ______ .
              (3)经过八代或更长的时间后,两箱中的果蝇体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______ ,两箱分养造成,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由于食物差异与选择的不同,导致两箱中果蝇 ______ 变化,从而形成两个群体体色的很大差异.
              (4)下表是甲、乙两箱中果蝇部分等位基因[Aa、T(T1、T2)t、Ee]的显性基因频率统计的数据:
              世代 甲箱 乙箱
              果蝇数 A T1 E 果蝇数 A T2 E
              第一代 20 100% 0 64% 20 100% 0 65%
              第四代 350 89% 15% 64.8% 285 97% 8% 65.5%
              第七代 500 67% 52% 65.2% 420 96% 66% 65.8%
              第十代 560 61% 89% 65% 430 95% 93% 65%
              甲、乙两箱果蝇的基因库较大的是 ______ ,频率基本稳定的基因是 ______ ,第十代时,甲箱中果蝇的该等位基因杂合体出现的频率是 ______ %.
            • 7.
              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1)图甲表示新物种形成的常见方式,图中有关字母表示的过程分别是:A ______ B ______      C ______ .
              (2)图乙表示某种昆虫的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昆虫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H和h控制,黑色H对浅色h为显性.据图回答:
              ①若在种群2中出现了基因型H′H的昆虫,最初的H′基因是通过 ______ 产生的.据图判断,经过一段时间后,种群1中 ______ (填“可能”或“不可能”)出现H′基因.
              ②H′H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2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导致 ______ .
              ③生物多样性不仅包括基因多样性,还有另外二个层次是: ______ 和 ______ .
            • 8.
              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概念图,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关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1)①表示 ______ ,③表示 ______ .
              (2)②导致③改变的内因是 ______ ,外因是 ______ .
              (3)共同进化是指 ______ 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
              (4)关于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 (不定项选择)
              A.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物种形成包括突变、选择、隔离三个环节        D.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
            • 9.
              农田开始使用杀虫剂时,对某种害虫效果显著,但随着杀虫剂的继续使用,该种害虫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害虫抗药性变异的来源属于 ______ .尽管害虫中天然存在抗药性基因,但是开始使用杀虫剂时,对害虫杀灭效果仍然非常显著,原因在于 ______ .
              (2)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杀虫剂对害虫进行 ______ 的结果,其内在实质是 ______ .
              (3)上述事实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 ______ (定向的或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其中不利变异被不断 ______ ,有利变异则逐渐积累,从而使种群的 ______ 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 ______ 决定的.
            • 10.
              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蠖体色受到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在曼彻斯特地区,19世纪中期以后,种群中S基因频率很低,在5%以下,
              到了20世纪则上升到95%以上.据题回答:
              (1)最初的S基因是通过 ______ 出现的,它为生物进化提供 ______ .
              (2)19世纪,桦尺蠖的栖息地(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在此环境下,种群s基因频率高的原因是 ______ .
              (3)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炼铜使地衣不能生长,树皮暴露,并被煤烟熏成黑褐色.在此环境条件下,种群S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是 ______ .
              (4)上述事例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 ______ ,经过长期的 ______ ,其中不利变异被不断 ______ ;有利变异则逐渐 ______ .从而使种群的 ______ 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 ______ 决定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