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河流生活着鱼类和螺类等生物种群,种类较多,食物链复杂,河床上生长着大量的挺水植物。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挺水植物与浮游藻类之间存在____关系,从而可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河床上的植物可供鸟类栖息,下部植物根系形成鱼类和水生昆虫生活的环境,这是群落____结构的体现,该结构具有明显的____现象。

              (2)当该河流受污染后,水底生活的细菌大量繁殖,导致鱼类和螺类大量死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相关工作人员将生活污水集中净化处理,使得河流水质逐步得以恢复,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群落演替类型为____。

              (3)一浅水湖泊由于过度捕捞导致鲈鱼(主要捕食鱼类)濒临绝迹,此湖中主要有浮游藻类、沉水植物、螺(捕食藻类)和鲤鱼(主要捕食螺)等生物。在保留或去除鲤鱼的条件下,分别测定浮游藻类和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干重),结果如图所示。

              图中曲线____(填字母)代表去除鲤鱼后,浮游藻类生物量的变化;保留鲤鱼的水域中,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变化曲线为图中的____(填字母)。沉水植物对净化水体起重要作用,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考虑,可采取____的措施来增加沉水植物的种群密度。

            • 2.

              茭白-鸭共作系统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茭白田为鸭子提供水域空间以及杂草、水生昆虫等天然饲料,鸭子为茭白田除草、食虫、增肥等,实现鸭和茭白共作生长。为了确定鸭最佳的放养密度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某科研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共设4组),实验结果如下表1、表2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茭白田中所有生物构成_______________。其中鸭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茭白田养鸭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茭白田每亩放养______只鸭更有利于提供经济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因化肥而引起过多的氮盈余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等环境问题。

            • 3.

              某地区群落在演替为森林过程中相关量统计数据如下表,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量是指:一定时间内全部生产者(绿色植物)把无机物质合成为有机物质的总质量或固定的总能量;净初级生产量是指总初级生产量减去同时期呼吸作用消耗量后贮存的量。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群落演替

               

              灌草丛

              针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

               

              季风常绿阔叶林

               

               

               

               

               

               

               

               

               

               

              群落垂直结构层数

              2

              3

              4

              5

               

               

               

               

               

               

               

               

               

               

              叶面积指数

              2.48

              6.61

              11.28

              17.76

               

               

               

               

               

               

               

               

               

               

              光能漏射率(%)

              62.2

              44.7

              3.3

              1.1

               

               

               

               

               

               

               

               

               

              总初级生产量(t•hm﹣2•a﹣1

              17.43

              55.50

              116.61

              150.81

              净初级产量(t•hm﹣2•a﹣1

              1.50

              14.52

              23.88

              26.00

               

              (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从数据分析 , 在 演 替 过 程 中 群 落 物 种 丰 富 度 变 化 趋 势是________。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除了 对 植 物 丰 富 度 进 行 调 查 , 同 时 还 应 注 意 调 查 不 同 物 种 的情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

              ( 2 )统计数据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截获光能的百分率________,总初级生产量增多,这可能与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增多有关。                           

              (3)在表中群落各自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最大的是________生态系统。

            • 4. 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A处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苔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苔原与阔叶林相比,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多,原因是__

              __________。 

              (2) B地植被形成是长期退耕还林的结果,这种变化属于______,说明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 

              (3) 采用____法调查B地的植物丰富度和种群密度,运用此方法要注意________。 

              (4) 决定C地藻类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是____,这种分层现象提高了群落利用________的能力。 

              (5) 海洋渔业资源的捕捞中为持续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应使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 

            • 5.

              调查两相近池塘A、B的物种及种群数量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两池塘内的物种相同,池塘A、B比较:从物种丰富度角度分析,池塘A__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池塘B;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池塘A__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池塘B。

              (2)若池塘A中的7种生物间存在食物关系且分属于四个营养级,则最高营养级最可能是物种________;池塘B中的优势种是物种________。(以上两空均填图中标号)

              (3)分析池塘A中鱼的习性发现,4和7生活在水的上层,6生活在中层,2和4生活在底层,这种分布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__,能够更好地利用__________等资源。

              (4)一次性排入池塘B大量污水,导致多种生物死亡,该池塘生态平衡被破坏,其原因大量污水进入池塘,超过了池塘B的_______________。

            • 6. 如图方框内表示某生态系统的主要食物链,下表中的数值表示某人工池塘生态系统一年内主要营养级的能量分析。请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

              A

              B

              浮游植物

              9000

              8100

              浮游动物

              700

              550

              双翅目幼虫

              150

              120

              摇蚊

              1000

              850

              (注:A表示一年内该营养级生物的总能量;B表示一年内该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

              (1)图中方框内显示该生态系统有____________条食物链,能量从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效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数字)。

              (2)一年内B能量的去向途径除了有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传递给下一营养级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羽化的双翅目雄性昆虫在特定时期能分泌一种吸引异性的信息素,这说明信息传递的作用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在池塘中体现出明显的分层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某海洋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能量流经底栖动物的变化示意图。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甲中各种生物的分层规律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食物网中属于三级消费者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DDT排人海洋后可以沿着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传递进入图甲中各种生物,当生物体内DDT过高导致死亡,死鱼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的死亡,该现象是生态

              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正”或“负”)反馈调节的结果。

              (3)图乙中分解者利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生物)所同化的能量;C表示的能量去路是_________________。

            • 8. 生态学家常常用面包虫进行各种种群生态学实验,它们的卵、幼虫、蛹和成虫都生活在面粉里。如图是两种具有捕食习性的面包虫(甲面包虫:实心点曲线;乙面包虫:空心点曲线)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图1表示甲、乙面包虫生活在装有面粉的容器内;图2表示甲、乙面包虫生活在面粉中放入细玻璃管的容器内。请回答:

                

              图1                                  图2                                              图3

              (1)由图1可知两种面包虫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在不改变外界环境的情况下________面包虫占优势。在加入细玻璃管的情况下,两种面包虫可以共存。原因是乙面包虫比甲面包虫_______(大或小),玻璃管为乙面包虫提供了隐蔽场所。

              (2)甲面包虫(□)和乙面包虫(■)放在一起的时候,不论异种还是同种产下的卵,都会遭到捕食。斜吻棘头虫是一种寄生在这两种面包虫上原生生物。图3是在没有寄生虫与有寄生虫状况下,两种面包虫在实验中的表现。在有寄生状况下,处于优势地位的是________(甲/乙)面包虫。

            • 9. 有一浅水湖泊由于过度捕捞导致鲈鱼(主要捕食鱼类)濒临绝迹,此时湖中主要有浮游藻类、沉水植物、螺(捕食藻类)和鲤鱼(主要捕食螺)等生物。在保留或去除鲤鱼的条件下,分别测定浮游藻类和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

                 


              (1)浮游藻类和沉水植物分别生长在湖泊表层和下层,这是群落_____结构的体现。

              (2)该生态系统中各种鱼类存在的作用是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______。

              (3)图中曲线____(填字母)代表去除鲤鱼后,浮游藻类生物量的变化;保留鲤鱼的水域中,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变化曲线为图中的____(填字母)。

              (4)沉水植物对净化水体起重要作用,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考虑,可采取______的措施来增加沉水植物的种群密度。该措施实施后,湖泊中各生物的种群数量在较长时期内能保持动态平衡,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____调节。

            • 10.

              据图回答以下有关生态学问题.


              I.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对蝗虫进行了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实验还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模型.

              (1)从模型建构的类型角度分析,图1模型属于数学模型,该模型表明,引入鸭子后该地区蝗虫的K值为_____________

              (2)引入鸭子前,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只.

              (3)通过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地区又进一步提出“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治蝗战略,一方面通过改造蝗虫发生地,降低蝗虫的K值;另一方面利用雌信息素诱捕蝗虫通过降低__________使种群密度下降.

              II.弃耕农田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最终将演替到相对稳定的________阶段.如图2所示的物种甲、乙、丙在演替的不同阶段开始生长,最终三者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自下而上依次为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