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图中,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______ .若在良好条件下,该动物种群每年以λ倍“J”型曲线增长(如右图所示),N0为种群起始数量,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t= ______ .动物种群按“J”型曲线增长需要满足的良好条件具体是指 ______ .
              (2)如果种群数量变化如图中曲线Ⅰ所示,则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应该是 ______ .如果种群数量变化如图中曲线Ⅱ所示,则当曲线Ⅱ趋近K1时,对该动物种群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 ______ .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 ______ 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
            • 2.
              雀科某种鸟有9个地理隔离的种群,其中A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存6只雄鸟.研究人员为了拯救A种群,在繁殖策略、遗传性状保持、野生种群恢复等方面开展了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1)拯救A种群时,应在其他地理隔离群中选择与6只雄鸟遗传性状相近的雌鸟作母本,与这6只雄鸟进行 ______ 来繁殖后代,在子代中选择与A种群表现型相近的雌鸟继续与6只雄鸟繁殖后代,并按类似的方法继续进行下去.上述做法的目的是使A种群所携带的 ______ 能够传递下去.
              (2)将通过上述方法建立的“人工A种群”放归原栖息地的时候,考虑到某些种间关系会对弱小种群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通常要采用人工方法对A种群的 ______ 者和 ______ 者的种群数量进行控制.在放归一段时间后,若要估计“人工A种群”的密度,可以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______ .
            • 3.
              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研究人员用蔬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表(单位:个/株,蔬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
              物种 分组 第七天 第14天 第21天
              蝉大眼蝽 对照组 0.20 0.62 0.67
              处理组 0.20 0.10 0.13
              豌豆蚜 对照组 2.00 4.00 2.90
              处理组 2.00 8.70 22.90
              鳞翅目幼虫 对照组 1.00 1.31 0.82
              处理组 1.13 2.19 2.03
              (1)调查豌豆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 ______ 法,施用蔬果剂后,预测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将呈 ______ 型增长(用图2中字母表示).
              (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 ______ 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 ______ ,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
              (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 ______ .
              (4)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如果图2表示人类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将种群数量控制在图中 ______ 点,而不能过度捕捞.
            • 4.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 ______ 点.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 ______ 结构.
              (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 ______ 和 ______ (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______ .
              (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 ______ ,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 5.

              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下图表示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模型,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模型属于       模型的的表现形式之一。

              (2)图中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           型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3)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       (K1或者K2)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分析图甲中曲线,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      

                   A.食物和天敌             B.气候和传染病

              (5)在D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          会变小。

            • 6.

              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图c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图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______(填A或B)。

              (2)在tl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______型。

              (3)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N,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

                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水平,因为此时_______     _______。

              (4)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头。请回答问题: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______只。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鼠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_______。

            • 7. 生态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0.5毫升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经反复实验,得出图中所示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
              (1)大草履虫所处的实验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增长不可能按照 ______ 曲线增长.
              (2)在有限环境中,随着 ______ 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加剧,这就会使大草履虫的出生率 ______ ,死亡率 ______ ,从而使大草履虫群数量增长率 ______ .
              (3)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保持相对稳定,这种增长为 ______ 曲线增长.
            • 8. 如图示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仔细分析图中曲线后回答下列问题:
              (1)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没有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内个体增长曲线是______,用达尔文进化的观点分析,这是由于生物具有特性______.
              (2)种群置于有限制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的增长曲线是______,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______.
              (3)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______决定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______.
            • 9. 图为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AB段酵母菌呼吸发生的场所是______;曲线BC段酵母菌呼吸的方式是______.
              (2)酵母菌种群数量从C点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除葡萄糖大量消耗外,还有______、______.
            • 10. 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图乙为某植食性动物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图丙表示该草原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根据调查了f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绘制的λ值变化曲线.

              (1)图甲中各种组成成分,通过______、______、______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甲图中代表生产者、次级消费者的字母依次是______、______.
              (2)在该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假如某动物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该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该动物同化的能量为______.若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400kJ,则次级消费者最多可得到能量______.
              (3)图甲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
              (4)图乙中,在第t1年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植食性动物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60只全部标志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80只,标志的20只.估算该植食性动物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______只.
              (5)丙图中d-e年,野兔种群数量______(增加、下降或不变),种群呈“J”型增长时间段为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