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切叶蚁切割收集的植物叶片,将含有消化酶的排泄物排在碎叶上,用来培养真菌,然后以真菌作为自己的食物来源.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切叶蚁“培养”的真菌是分解者,能促进碳、氮循环
              B.真菌分泌的纤维素酶能促进叶片中纤维素的分解
              C.体型大小不同的切叶蚁之间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
              D.切叶蚁及与其培养的真菌之间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 2.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物种A和物种B的关系,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信息可在物种A和物种B之间相互传递
              B.物种A和物种B可共同进化
              C.能量可在物种A和物种B之间循环流动
              D.物种A和物种B为捕食关系
            • 3.

              狼和兔子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进行着

              A.能量交流
              B.相互竞争
              C.相互选择
              D.共同进化
            • 4. 下列有关科学探究方法及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表明感受单侧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B.林德曼通过定量分析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得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C.高斯选择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作为实验材料观察物种间的捕食现象
              D.温特以燕麦胚芽鞘为实验材料,证明了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 5. 土壤中某些真菌能与植物根系形成菌根,在菌根形成率低的某高寒草甸实验区进行菌根真菌接种,可提高部分牧草的菌根的形成率.图为接种菌根真菌后实验区内两种主要牧草种群密度和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变化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真菌与优质牧草A是共生关系,与劣质牧草B是寄生关系
              B.图中的种群密度应该是采用样方法调查出来后的平均值
              C.接种菌根真菌后,提高了试验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此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是因变量
            • 6. 一种日本特有的蚜虫的雌性个体在其出生后半年就开始不断繁殖后代,而且在丧失繁殖能力后仍能继续分泌黏液,攻击瓢虫等天敌,与其它雌性昆虫繁殖后会死去不同,因此获得“蚜虫奶奶”美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自然条件下,蚜虫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
              B.“蚜虫奶奶”现象涉及种内互助和种间斗争
              C.“蚜虫奶奶”现象可能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
              D.“蚜虫奶奶”与瓢虫之间不存在信息传递
            • 7. 下列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  )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③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竞争          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A.①③⑤⑥
              B.②③⑤⑥⑦
              C.②⑤⑥⑦
              D.②④⑤⑥⑦
            • 8. 紫茎泽兰是一种恶性入侵杂草,该植物耐贫瘠,入侵后可迅速侵占撂荒地、稀疏林草地,排挤当地植物,给许多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生态损失.为研究其入侵机制,对某入侵地区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
              调查项目 重入侵区 轻入侵区 未入侵区
              植物
              覆盖度
              紫茎泽兰覆盖度(%) 67.2 20.3 0
              当地植物覆盖度(%) 3.1 45.8 52.5
              土壤
              微生物
              总真菌数(×104个) 17.9 5.8 8.3
              固氮菌(×105个) 4.4 2.9 2.2
              硝化细菌(×104个) 8.7 7.8 7.2
              植物可吸收的无机盐 NO3-(mg/kg) 92.0 27.9 15.7
              NH4+(mg/kg) 53.0 15.3 5.3
              植物可吸收磷(mg/kg) 8.7 3.4 2.6
              植物可吸收钾(mg/kg) 351.0 241.5 302.8
              注:植物覆盖度是指某一地区植物茎叶垂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区面积之比.
              (1)某种植物的覆盖度可间接反映该种植物的种群 ______ ,紫茎泽兰的覆盖度越大,在与当地草本植物对 ______ 的竞争中所占优势越大.
              (2)对土壤微生物的调查中,可将土壤浸出液接种在 ______ (液体、固体)培养基,通过观察菌落进行初步的 ______ ______
              (3)科研人员研究了紫茎泽兰与入侵地土壤状况变化之间的关系,由上表结果分析:
              ①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 ______
              ②用紫茎泽兰根系浸出液处理未入侵区土壤,土壤微生物的变化与重入侵区一致,说明紫茎泽兰根系的分泌物可 ______ 土壤微生物的繁殖.
              ③紫茎泽兰在入侵过程中改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而提高了土壤 ______ ,而这又有利于紫茎泽兰的生长与竞争.这是一种 ______ 调节.
              (4)紫茎泽兰的入侵作为一种干扰,使入侵地生态系统的 ______ 发生改变,破坏了原有的稳态.
            • 9. 头细蛾帮助小叶黑面神传粉,并将卵产于雌花中.每颗小叶黑面神果实中有6粒种子,而每条头细蛾幼虫发育需消耗2-4粒种子.含头细蛾幼虫的果实中多只有一条幼虫.调查小叶黑面神的两种果实中头细蛾幼虫的存活情况,结果如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果实类型 果实总数
              (颗)
              卵数(个) 成活幼虫数
              (条)
              幼虫成活率
              (%)
              无梗果实 228 267 169 63.3
              有梗果实 495 520 142 27.3
              A.种子适度保留利于小叶黑面神与头细蛾互利关系的维持
              B.有梗果实比例上升会造成第二年头细蛾的种群密度降低
              C.头细蛾幼虫成活率越低,小叶黑面神种群数量将会越高
              D.两种生物彼此互利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 10. 某生物技术员对一个小池塘(未受到人类干扰)中几种生物进行了一年的调查,调查情况如下表.请回答:
              物种 调查方法 生活习性 胃内容物 每个月固定在15日调查(单位:整个池塘中的千个体数)
              样方法 水面漂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样方法 根系长在水底淤泥中   3 3.5 4 4.5 4.2 3.8 3.5 3 3.2 4 3.9 3.7
              标志重捕法 各水层 有植物纤维、叶绿体 2.1 2.5 3 3.2 4.5 3 2.5 2 2.4 3.1 3 3.1
              标志重捕法 各水层 有植物纤维、肌纤维 1.6 2 2 2.1 2.3 2.5 2.8 3 2.7 2.8 2.2 2.3
              (1)采用样方法时,要注意 ______ .这是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估算值更能接近 ______
              (2)在下面的坐标图中画出甲、乙、丙、丁四种生物的变化曲线.
              ______
              (3)画出池塘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的食物关系图. ______
              (4)甲与乙的关系是 ______ ;丙与丁的关系是 ______
              (5)在种群的特征中,预测一个种群未来变化方向的是 ______ ;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的是 ______ 等.
              (6)影响丙种群数量变化的外部因素有 ______ (至少写出3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