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当植物被害虫危害后,感染部位会产生水杨酸(SA),后者能诱导植物释放挥发性化学物质,以吸引害虫的天敌,从而形成间接防御反应。水杨酸甲酯(MeSA)被植物吸收后可转化为SA。科研人员通过在无公害茶园喷施不同浓度的MeSA溶液,分析害虫及其主要天敌种群密度的变化,以期为茶树害虫的无公害治理提供依据,结果如下表。分析回答:

              MeSA

              /mmol·L-1

              处理时间

              /h

              植食性害虫

              /头· 0.25m-2

              捕食性天敌

              /头· 0.25m-2

              寄生性天敌

              /头· 0.25m-2

              益害比

              天敌数∶害虫数

              0

              24

              338.2

              6.5

              13.8

              1∶16.7

              48

              586.6

              13.8

              22.3

              1∶16.2

              0.1

              24

              305.3

              9.4

              17.5

              1∶11.3

              48

              515.7

              13.2

              33.4

              1∶11.1

              0.2

              24

              298.8

              11.0

              23.2

              1∶8.7

              48

              436.3

              18.8

              40.4

              1∶7.4

              0.4

              24

              273.6

              12.7

              19.4

              1∶8.5

              48

              332.3

              15.6

              36.5

              1∶6.4

              0.8

              24

              259.6

              8.8

              15.2

              1∶10.8

              48

              327.5

              12.1

              34.6

              1∶7.0

              (1)水杨酸甲酯诱导茶树产生的挥发性化合物属于生态系统的&;     信息,它引起植物形成间接防御的现象可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      功能。

              (2)寄生性天敌在该茶园生态系统中属于      (成分)。

              (3)根据表中数据分析,MeSA处理后,植物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对植食性害虫      (能/否)产生一定的驱避作用。与24h相比,处理48h对天敌诱集的效果      

              (4)研究表明,MeSA最佳处理浓度是      

              (5)利用MeSA进行害虫防治,除可以减少农药污染外,还能够      ,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2.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用性外激素干扰害虫雌雄交尾,可有效控制害虫数量
              B.金龟子遇敌害从植株上滚落装死属于行为信息
              C.猎豹和斑马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
              D.在生物与无机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息传递都是双向的
            • 3.

              下列生命活动中,信息可“双向”进行的是( )

              A.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B.金丝雀草的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C.草原生态系统中狼和兔子间的信息传递

              D.内环境中组织液和淋巴间的物质转移
            • 4. 下列属于同一类信息传递的是 ( )
              ①草原上的鸟,当出现敌情时,雄鸟急速起飞,扇动两翅,给雌鸟发出警报 
              ②毒蜂身上斑斓的花纹             ③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 

              ④红三叶草花的色彩和形状  ⑤非洲草原上的豺用小便划出自己的领地范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 5. 具有警戒色的生物能向其他生物发出不能捕食的信息。从信息传递的类型分析,警戒色属于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营养信息                    
              D.行为信息和营养信息
            • 6. 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甲主要是绿色植物,丙是肉食动物
              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
              C.信息传递只发生在甲、乙、丙、丁之间
              D.该生态系统中贮存的能量主要以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的形式存在。
            • 7.

              下列可“双向”进行的是

              A.人体血浆和淋巴之间的物质转移
              B.缩手反射时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C.大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D.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中雪豹和野兔间的信息传递
            • 8.

              藏原羚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由于人类活动及盗猎的影响,其种群数量大幅减少甚至濒临灭绝。自九十年代羌塘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藏原羚的数量得到恢复,植被亦得到有效保护。请回答下列问题:

              (1)      藏原羚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自羌塘自然保护区成立后,藏原羚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____。为调查保护区中藏原羚的数量,研究人员在1k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10只藏原羚,放归后,第二次捕获9只,其中有标记的6只,则该种群密度是________只/km2。                  

              (2)藏原羚所同化的能量中只有极少一部分用于自身的________,绝大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________的形式散失。    

              (3)狼能够依据藏原羚留下的气味去猎捕,藏原羚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传递能够调节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羌塘自然保护区受到轻度污染后很快恢复原样,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能力,其基础是________调节

            • 9.
              某苔原生态系统的旅鼠以苔草为主要食物.当苔草被旅鼠大量啃食时,会出现“化学防御”,即苔草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降低旅鼠的繁殖力,以此来抵抗旅鼠的采食压力.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苔草化学防御时产生的可能是促性腺激素类似物
              B.苔草与旅鼠的这种关系,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C.化学防御通过影响旅鼠的出生率来降低旅鼠的种群密度
              D.该实例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 10. 1986年,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从英国重新引入在我国已经灭绝的麋鹿39只(其中雄性13只、雌性26只).麋鹿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的数量变化如下表:
              (1)麋鹿引入保护区后,种群数量发生上表所示变化,2003年起大丰麋鹿保护区进行了麋鹿野生放归,多年后,保护区中的麋鹿种群数量呈 ______ 型增长,麋鹿种群中性别比例将逐渐接近1:1.
              (2)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扩大糜鹿种群比扩大东北虎等猫科濒危动物种群更容易,其原因是 ______ .
              (3)由于麋鹿种群对植被的采食与践踏,造成栖息地环境的改变,如大多数沼泽植物逐渐消失,某些植物数量有所增加等,这将引起保护区内的生物群落发生 ______ ,观察发现,麋鹿能通过嗅别尿液气味来寻找同伴,这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什么功能?
              ______ .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