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小麦的穗发芽影响其产量和品质。某地引种的红粒小麦的穗发芽率明显低于当地白粒小麦。为探究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率的关系,进行了如下实验。

              (1)取穗发芽时间相同、质量相等的红、白粒小麦种子,分别加蒸馏水研磨、制成提取液(去淀粉),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分组、步骤及结果如下表:

               


              步骤①中加入的C是____,步骤

              ②中加缓冲液的目的是______。显色结果表明:淀粉酶活性较低的品种是____;据此推测:淀粉酶活性越低,穗发芽率越__。若步骤

              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为保持显色结果不变,则保温时间应____


              (2)小麦淀粉酶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为进一步探究其活性在穗发芽率差异中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X处理的作用是使____。若Ⅰ中两管显色结果无明显差异,且Ⅱ中的显色结果为红粒管颜色显著____白粒管(填“深于”或“浅于”),则表明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这两种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 2.
              回答下列问题:
              (1)蛋白酶甲、乙、丙三者的活性随pH的变化如图所示.通常,用清水洗涤衣服上的新鲜血迹是,不应该使用开水,原因是 ______ .若要去除衣服上的血渍,应选择含有 ______ (填“蛋白酶甲”、“蛋白酶乙”或“蛋白酶丙”)的碱性洗衣粉,理由是 ______ .
              (2)某同学为了洗去衣服上的油渍,洗衣时在市售的蛋白酶洗衣液中添加脂肪酶,该同学的做法 ______ (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 ______ .
              (3)已知溶液的pH可以影响酶的活性,请推测pH影响某种蛋白酶活性的原因可能是其影响了酶和底物分子中 ______ (填“羧基和氨基”、“氨基和甲基”、“羧基和甲基”或“甲基和甲基”)等基团的解离状态.
            • 3.
              为了验证pH值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请根据提供的材料用具,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用具:试管,量筒,滴管,试管架,pH试纸;
              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溶液,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等.
              (1)实验原理:过氧化氢酶可以使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
              (2)实验步骤:
              ①如图1所示,先在1号、2号、3号试管中各加入2mL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再向l号试管内加入1mL蒸馏水,向2号试管内加入 ______ ,向3号试管内加入 ______ ,并振荡试管.
              ②向1号、2号、3号试管内各滴入2滴 ______ .
              ③仔细观察各试管内 ______ ,并记录.
              (3)实验结果 ______ .
              (4)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需要适宜的 ______ .
              (5)将某一溶液pH直接由1升到10的过程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 ______ ,原因是 ______ .
              (6)在坐标图2中画出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与pH的关系曲线(画出大致趋势即可).
              (7)要鉴定氧化氢酶的化学本质,可将该酶液与双缩脲试剂混合,若反应液呈紫色,则该酶的化学本质为 ______ .
            • 4. 为了探究某种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实验步骤为:

              步骤①:取10支试管,分为五组.每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某种淀粉酶溶液和2mL5%淀粉溶液.
              步骤②:将每组淀粉酶溶液和淀粉溶液混合并摇匀.
              步骤③:将装有混合溶液的五支试管(编号1、2、3、4、5)分别置于15℃、25℃、35℃、45℃、55℃水浴中.反应过程中每隔1分钟从各支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比色板上,加1滴碘液显色.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原理: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还原糖;淀粉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用碘液可检测淀粉,因为淀粉遇碘液变蓝,根据蓝色深浅来推断淀粉酶的活性.
              (2)该实验的设计存在一个明显的错误,即步骤②前应______.
              (3)在本实验中,各组溶液的pH要保证______,该实验能否选用斐林试剂检测实验结果?______,理由是______.
              (4)纠正实验步骤后,进行操作.一段时间后,当地3组试管中的反应物与碘液混合开始呈棕黄色时,各组实验现象如表所示(“+”表示蓝色程度):
              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该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______之间.某同学在进行本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反应时间过长.为缩短反应时间,请你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______.
            • 5.
              请你解读与酶有关的图示、曲线:

              (1)图1和图2是与酶的特性相关的图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和图2分别表示了酶具有 ______ 的特性.洗衣服中加有的A,之所以能够耐酸碱.忍受表面活性剂和较高温度.是因为通过 ______ 精心设计改造生产出来的;控制其合成的直接模板主要分布在细胞的 ______ 中.
              (2)图3是与酶活性影响因素相关的曲线,请分析回答:
              当pH从5上升到7,酶活性的变化过程是 ______ ;从图示曲线我们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 .
              (3)图4和图5是底物浓度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曲线,请分析回答:
              图4中A点后酶促反应的速率不再增加,其限制性因素主要是 ______ .从图5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底物足量条件下, ______ .
            • 6.
              为探究不同离子对肠淀粉酶(最适pH为8)活性的影响,某同学开展了相关的实验,其实验步骤和结果(见表)。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试管编号

                        及试剂

              实验步骤   

              1号质量分数为1%NaCl溶液/mL

              2号质量分数为1%CuSO4溶液/mL

              3号质量分数为1%Na2SO4溶液/mL

              4号蒸馏水/mL

              ①加入试剂

              1

              1

              1

              1

              ②加入pH为8的缓冲液/mL

              1

              1

              1

              1

              ③加入质量分数为1%淀粉溶液/mL

              1

              1

              1

              1

              ④加入肠淀粉酶溶液/mL

              1

              1

              1

              1

              ⑤各试管室温下反应2 min

              ⑥加入刚配制好的斐林试剂1 mL

              ⑦将各试管放入盛有50~65 ℃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 min

              ⑧观察、记录结果

              深砖

              红色

              无砖红色

              (或浅蓝色)

              浅砖红色

              浅砖红色







              (1)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比较3号与4号试管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比较2号与3号试管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1号与3号试管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                        _。

              (3)四组实验中属于空白对照的是________号试管的实验。

              (4)实验中加入缓冲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步骤⑤和步骤⑥能否对调(即先做步骤⑥,再做步骤⑤)?请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马铃薯块茎内富含过氧化氢酶.为探究pH值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处理:用打孔器将马铃薯钻出长圆条,再将圆条横切成许多等大的小圆片.
              操作步骤:
              ①取四支注射器,编号为A、B、C、D,把马铃薯小圆片各10片分别放入上述针筒.
              ②四支注射器各吸取5mL的pH为5.0、6.0、7.0、8.0缓冲液,如图所示.
              ③再用针筒吸入 ______ ,用橡胶盖密封针嘴.
              ④每隔一段时间,记录相关实验数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自变量为 ______ ,本实验设置的对照类型是 ______ (填“空白对照”、“相互对照”、“条件对照”).过氧化氢酶活性通过测定 ______ 来表示.
              (2)操作步骤③是指 ______ .
              (3)小组成员对C组每隔一段时间所收集的气体体积记录如下表:
              时间(min) 0 l 2 3 5 10 15 20 25
              收集的气体体积mL 0 1.0 2.0 2.5 3.0 4.0 4.5 5.0 5.0
              该实验结果表明: ______ ,分析其原因是 ______ .因此过氧化氢酶促反应速率应取 ______ (min)时段的数值.
              (4)若实验反应过于迅速不利记录数据,可采取的措施是 ______ .
            • 8.
              为了研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学习小组进行如下操作:
              ①取5支洁净试管,分别编号A~E.
              ②向5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胰蛋白酶溶液.
              ③按如表要求调节各试管内的pH.
              试管编号 A B C D E
              pH 4 6 7 8 10
              现有稀释的鸡蛋清液体和鸡蛋煮熟后的蛋白碎块供选择,应该选择 ______ 作为底物加入5支试管中进行实验的效果较好.
              ④将5支试管均置于相同且适宜温度条件下,记录消化蛋白质所用的时间.
              如表为某同学以其中的一种底物进行实验所测得的时间:
              试管编号 A B C D E
              pH 4 6 7 8 10
              消化蛋白质所用时间(min) >100 30 18 11 35
              a.从表中可知,在上述各pH条件下,胰蛋白酶活性最强的是pH= ______ .是否可以认定该pH就是胰蛋白酶的最适pH? ______ .
              b.为判断蛋白质是否被消化,某同学选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验,这一做法是否正确? ______ .写出你的理由: ______ .
            • 9.
              动物肝脏中含有H2O2酶,可以催化H2O2的分解.如图一、二是某研究小组围绕探究H2O2分解条件而获得的实验结果.试回答下列问题:

              (1)鉴定H2O2酶是否是蛋白质,可用 ______ 试剂.细胞内的酶等蛋白质要不断更新,其降解过程发生在(细胞器)中.
              (2)合成H2O2酶的直接能源物质是 ______ ,该物质可在动物细胞的 ______ (结构)中合成.
              (3)图一、二所代表的实验中,实验自变量依次为 ______ 、 ______ .
              (4)根据图一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______ .
              (5)图二曲线BC段的限制因素最可能是 ______ .
            • 10.
              某同学为了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做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步骤①:取10支试管,分为五组.每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某种淀粉酶溶液和2mL5%淀粉溶液.
              步骤②:将每组淀粉酶溶液和淀粉溶液混合并振荡.
              步骤③:将装有混合溶液的五支试管(编号1、2、3、4、5)分别置于15℃、25℃、35℃、45℃、55℃水浴中.反应过程中,每隔1 分钟从各支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比色板上,加1 滴碘液显色.
              (1)该实验的因变量可以用 ______ 表示.此实验设计存在一个明显的错误,即步骤②前应 ______ .
              (2)纠正该实验错误步骤后,进行操作.一段时间后,当第3组试管中的反应物与碘液混合开始呈棕黄色时,各组实验现象如表(“+”表示蓝色程度):
              组别 1 2 3 4 5
              处理温度/℃ 15 25 35 45 55
              结果 ++ + 棕黄色 + ++
              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该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 ______  之间.
              (3)该同学在进行本实验时发现,表中棕黄色组开始出现需要很长时间,为缩短反应时间,合理的改进措施有 ______ (至少答两条).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