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解释加线的词

              (1)宜乎矣            ________

              (2)亭亭净                        

              (3)惟吾德            ________

              (4)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1) 简要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2) “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3) 上题中“创造了”和“创造着”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 3.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1)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 《背影》一文中,写父亲的语言不多,选文部分只有两句,简要分析这一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情。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2) 理解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含义。

              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出了父亲怎样心理?

              (3) 赏析选文中划线句子。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4) 第二段中,“我”的两次流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4.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__________之美”,乙文描写了“_______________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________”的语句中。

            • 5.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

              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

              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

              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③奚:何,为什么。 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 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故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虽:____________

              (2)尽其 。 材:___________
              (3)厉王使玉人 之。 相:____________

              (4)命曰  遂:____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秋天的怀念(节选)

              ①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②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③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④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⑤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一句中“挡”字是写有意的动作还是无意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2)第①段中加下划线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什么意思?它折射出母亲此时怎样的心理状态?

              (3)第⑤段中画线句子通过对菊花绚丽烂漫的描写来表达作者对秋天特有的情思,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两点情思。

              (4)找出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描写母亲的语句,写出来,并作赏析。

            • 7.

              与朱元思书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戏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 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⑴天山                 ⑵窥谷忘            

              (3) 鸢飞                 (4)横上蔽         

              (2) 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⑵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3) 理解填空。

              ⑴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⑵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                的特点。

              (4) 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写水势的,《三峡》一句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8.

              (甲)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 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

              ①余 闻 之 也 久            

              ②非 复 吴 下 阿 蒙

              (2) 解释下面划线的词。(3分)

              ①不能前时之闻  称:               

              ②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      

              ③即刮目相待     更:          

              (3) 翻译。(5分)

              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分)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分)

              (4) 谈谈《伤仲永》《孙权劝学》两篇短文给你的启示。(4分)
            • 9.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 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2) 下列“之”与“乃记之而去”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 10.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②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战国策·燕策二》)

                  [注释]①比:连续,接连。②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 ③还:音义同“旋”围绕,绕圈子。④朝(zhāo )早晨,也指一天。

               

              (1)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1) 才美不外 (         )          (2)愿子还而视 (         )

              (3) 不千里称也(         )        (4)而顾之     (         )

              (2)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

                                                                                                 

              (3)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千里马”和“伯乐”各有喻指,请写出它们的比喻义。(2分)

              千里马比喻:(                  )     伯乐比喻:(                    )

              (4) 甲乙两文各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