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1) 解释句中加下划线的字。

              (1)目似瞑______________

              (2)将其喉_________________

              (3)不诬哉____________

              (4)屠自后断其_____________

              (2)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然野心不过遁逸耳        B.乃伪睡以俟

              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而顷刻两毙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刀劈狼首/乃伪睡俟        B.久,目似瞑/犬阻,不使前也

              C.更不止野心矣/其一犬坐前  D.杀而取其革/屠奔倚其下

              (4)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 2.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又何焉  (          )  

              (2)望其旗(        )

              (3)臣之妻臣(             )       

              (4)王之甚矣( )

              (2) 翻译下列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 3.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 《曹刿论战》选自 ______ 。“齐师伐我”中的“我”指 ______ 。
              (2) 解释下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又何间焉    间:________          ②神弗福也     福:________                                 

              ③牺牲玉帛    牺牲:________          ④望其旗靡     靡:________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 第一段着重写曹刿与鲁庄公的________,表现曹刿________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着重写曹刿在战场上的决断能力,两次以“未可”“可”来表现他________。


              (5) 曹刿请见鲁庄公,他的同乡反对,曹刿坚持请见的理由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 4.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愚公移山(节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卖蒜老叟

              (清)袁枚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______

              一反焉                始: ______

              ③旁而揶揄之          睨: ______

              ④老人鼓腹之          纵: ______

              (2)下列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石垦壤     头曰:“晚生知罪矣。”

              B.且置土石    始一反

              C.跳往助    旁睨而揶揄

              D.杂然相    陷入尺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靠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 5.

              【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选自《韩非子》

              (1)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①但微之         颔:___

              ②笑而之         遣:___

              ③先自其足       度:___

              归取之         反:___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徐以杓酌油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卖油翁和陈尧咨之间的故事,阐明了_____的道理; “郑人买履”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________人。

            • 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虽乘御风 ______             ②无丝竹之耳 ______
              步于中庭 ______          ④便还家 ______ 。
            • 7.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无案牍之劳     ②清涟而不妖     ③陶后有闻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紧扣“德馨”这个中心词,从室外景、往来人和室中事三个角度突出了“陋室不陋”。

              B.两文都提及了古代名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委婉地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志趣。

              C.乙文从不同方面描绘了莲的美好形象,其实目的在于以莲自喻,突出自己的“君子”风范。

              D.乙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目的在于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衬托莲的美好形象。

            • 8.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3分)

              (1)天墙坏(       )     (2)丁壮者弦而战(        )

              (3)马无故而入胡(        )  

            • 9.
                                   河 中 石 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中加下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 于河           (倒塌)
              B. 数小舟                                        (划(船))
              C.不亦 乎                                        (疯狂)
              D.遂反溯流 上矣                            (逆着河水)
              (2)翻译下列句子。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译文:②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                                                        
              (3)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做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
              (A.尔辈不能究物理     B.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          
              (A.水不能冲石 B.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C.求之下流,固颠 D.石必倒掷坎穴中)。
              (4)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请写出来。
              答: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