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2.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十五城请寡人之璧,可予不①?”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③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释:①不:同“否”。  ②曲:理屈,理亏。  ③奉:捧着。

              (1) 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以(    )   易(     )    许(    )      使(    )      

              (2) 用三个“/”划出文中划线句子的停顿。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3) 用现代文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4) 文中所讲故事,可用一个四字成语概括,请你选用恰当的成语填入“臣请”后面的括号里。 (5) “士”作为战国时期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阶层,有着典型的风范与品格,请结合蔺相如的故事,用两个四字词语归纳“士”的共同特点。 (6)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而本学期我们所学的《孙权劝学》一文出自司马光编纂的编年体通史   《        》   
            • 3.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 4.

              陈执中不欺主

              世传陈执中作相,有婿求差遣,执中曰:“官,国也,非卧房笼箧中物,婿安得有之!”竟不与。故仁宗朝,谏官累言执中不学无术,非宰相器,而仁宗注意愈坚。其后,谏官论其非曰:“陛下所以眷执中不替者,得非以执中尝于先朝,乞立陛下为太子耶?且先帝止二子,而周王已薨,立嗣非陛下而谁?执中何贵。”仁宗曰:“非为是,但执中不欺朕耳。”然则人臣事主,宜以不欺为先

              【注释】①陈执中(990——1059):字昭誉,参知政事陈恕之子,北宋洪州南昌(今属江西)人。②止:通“只”,只有。③薨(hōng):古代指侯王或二品以上官员的死。

            • 5.

              指出下边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6.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许衡①字仲平,怀之河内②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 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者,吾非其师。”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④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尝从日者⑤家见《书》⑥疏义⑦,因请寓宿⑧,手抄归。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⑨。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而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注释:①许衡:元初大臣。官至集贤大学士。 ②怀之河内:怀,怀州。治所在河内(今河南沁阳)。 ③过:过人之处。 ④更:更换。 ⑤日者:古时称占卜的人。 ⑥《书》:也叫《尚书》,《书经》。⑦疏义:指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 ⑧ 寓宿:指在别人家借宿。 ⑨《易》王辅嗣说:王辅嗣对《易》的解说。

            • 7.

              (甲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文)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 8.

              [甲]                            板桥诵书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①,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节选自《郑板桥集 · 板桥自述》

              [乙]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②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

              [注释]①匕箸:调勺和筷子。②媪:ǎo,老妇人。

              (1) 解释下面加下划线的字。

              ①读书记(    )      ②当食忘匕箸(    )

              ③弃(      )        ④老媪方磨铁杵(       )

              (2)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3) 请你给【甲】文中划横线句子加上两个逗号,使其读起来顺畅。

              人 咸 谓 板 桥 读 书 善 记 不 知 非 善 记 乃 善 诵 耳。

              (4) 仔细阅读【甲】【乙】两文后,请用原文概括回答。

              ①板桥读书“非善记”,而是“          ”(两字)

              ②“太白感其意”的原因是“              ”,“              ”。(六字)

              (5) 有一个成语出自【乙】文,请用这个成语给【乙】文拟题。 (6) 读完【甲】【乙】两文后,你一定有感悟,请你说说两篇短文分别告诉你什么道理? (7) 【甲】文中,板桥“诵读”而大有长进;【乙】文中太白读书未成,后感老媪之言行,“卒业”。这种变化可用《孙权劝学》中的吕蒙之言以概之:“                           。”
            • 9.

                夏梅说(节选)

              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极之侯。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俗争赴,此其极热时也。三、四、五月,累累其实,和风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花实俱往时维朱夏叶干相守与烈日争而梅之冷极矣。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

              张渭《官舍早梅》诗所咏者,花之终,实之始也。咏梅而及于实,斯已难矣,况叶乎?梅至于叶,而过时久矣。

              夫世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巧者乘间赴之,有名实之得,而又无赴热之讥,此趋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热者也。真为热之所在,与地之极冷,而有所必辩焉。此咏夏梅意也。

              (选自明代钟惺《明清小品文选》)

              【注释】①冷:冷落。  ②粲粲:鲜亮美好的样子。 ③时维朱夏:时光进入盛夏。 ④张谓:唐朝诗人。《官舍早梅》全诗如下: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⑤名实:名称和实际。 ⑥巧者:投机取巧的人。


              (1) 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热(      )   固(       )苟(      )  虽(      )

              (2) 下列各项中加横线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累累其实                     B:和风甘雨之所加

              C:梅至于叶                    D:而过时久矣

              (3) 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花实俱往时维朱夏叶干相守与烈日争而梅之冷极矣。

              (4) 翻译文中画 线的文言语句。

              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

              (5) 在第一段中,描写赏梅人表现的句子是                      (用文中原句作答);而第③段中所谓“巧者”,其实就是指社会中那些                      (用自己的话回答)的人。  (6) 《官舍早梅》(见注释)一诗中哪两句点出了“早梅”之“早”? (7) 积累链接:请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吴均《与朱元思书》)

            • 10. 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王。春居问于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乐为轻,敢问荆国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敢问荆国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今王为大室,其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群臣莫敢谏,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春居曰:“臣请辟矣。”趋而出。王曰:“春子!春子反!何谏寡人之晚也?寡人请今止之。”遽召掌书曰:“ 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箴谏不可不熟。莫敢谏若,非弗欲也。春居之所以欲之与人同,其所以入之与人异。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 由是论之,失国之主,多如宣王,然患在乎无春居。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不可不慎,此得失之本也。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