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 得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 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 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 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 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 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贤者能勿耳 ______
              为身死而不受 ______
              ③是亦不可以乎 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下列对于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指出这是每个人 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缺失的人不过是丧失他们的“本心”罢了。
              B.文中第 1 段所说的“有甚于生者”是指“不义”,“有甚于死者”是指“义”。
              C.本文采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无论是摆事实还是讲道理,都既有正面的又有反 面的,这样论证全面而有力,说服力强。
              D.文章使用大量的排偶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有文采和气势。
            • 2.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下面几组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1)时时而 进        (2)中 力拉崩倒之声
               
              B.(1)臣 知不如徐公美     (2)此 危急存亡之秋也
               
              C.(1)皆以美 徐公       (2)骈死 槽枥之间
               
              D.(1)朝廷 臣莫不畏王     (2)辍耕 垄上
            • 3.

              【甲】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丙】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客路青山外________②非学无以广才         ③悲守穷庐          顷刻两毙_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3) 【乙】文从正反两方面来说理,着重围绕哪一个字加以论述?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4) 【丙】文结尾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

            • 4.

              【甲】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岂可据理臆断欤?

              【乙】杜处士好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解】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②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③拊:拍。④搐chù:收缩。此指“夹”。 ⑤掉:摆动。

              (1) 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词语。

              (1)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阅____。(2)一日书画 曝 _______。

              (3)遂反流逆上矣  溯_______ (4) 今乃掉尾而斗 乃_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而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晏子春秋•晏子谏杀烛邹》)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画线的词语。

              ⑴今齐 地方千里(         )           

              ⑵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

              ⑶使烛邹主鸟而 之(         )      

              ⑷请之以其罪而杀之。(           )

              (2) 下列加画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时时而进                   肉食者谋之,又何

              B.臣知不如徐公美          此危急存亡之秋也

              C.皆以美徐公                  舜发畎亩之中

              D.使烛邹主鸟而亡          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3)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两段选文都表现了进谏者的机智善辩,但各又有不同。甲文劝谏的目的是为了使齐威王___________,以富国强民;乙文晏子劝谏的目的是为了让景公_____________,以免落下“爱鸟轻人”的罪名。甲文邹忌进谏时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说服齐王,乙文晏子进谏时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使景公明确了事情的荒谬以及后果的严重。
            • 6.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而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1)管挥锄与瓦石不(    )

              (2)华捉而去之    (    )

              (3)又 同席读书    (    )
              (4)有乘轩冕过门   (    )

              (2) 翻译下列句子。

              (1)宁读如故,歆废书而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华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古人交友总讲求志同道合。请举一个你欣赏的名人谈谈你的交友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许)君讳逖,字景山,世家歙州。出知兴元府,大修山河堰。堰水旧溉民田四万余顷,世传汉萧何所为。君行坏堰,顾其属日:“酂侯方佐汉取天下,乃暇为此以溉其农。古之圣贤,有以利人无不为也。今吾岂宜惮一时之劳,而废古人万世之利?”乃率工徒躬治木石,石坠,伤其左足,君益不懈。堰成,岁谷大丰。

              (本文有删节)  

              【注】①堰(yàn):拦河坝。② 酂 (cuó)侯:汉萧何的爵号。

              (1) 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

               乃 率 工 徒 躬 治 木 石     

              (2) 解释下列加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世传汉萧何所(         )         ②其属日(        )

              ③酂侯佐汉取天下(         )      ④乃率工徒躬治木石(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 乃暇为此以溉其农。

              译文:                                                                                   

              ⑵ 君益不懈。堰成,岁谷大丰。

              译文:                                                                       

              (4) 结合《治水必躬亲》选段,比较海瑞和许逖的形象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钱泳《治水必躬亲》

              相同点:                                                                                 

              不同点:                                                                                 

            • 8.

                任末好学

              任末 年十四, 从师,不惧险阻。 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 ,削荆 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 自照。 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 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⑥悦:敬佩。

              (1) 解释文中加横线的词。

              ①负(     )       ②或(       )    

              (2) 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

              (1)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任末说“人若不学,则何以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听人说“不读书一样能赚大钱”,那么你是如何看待读书这件事的?请简要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读了本文,你从任末身上学到了什么?                                          

            • 9.
              比较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九方皋相马》,有删改)
              【注】①姓:指子孙。②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③牝(pìn):母马。④牡:公马。⑤骊(lí):纯黑色马。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不以千里也。 ______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
              ③一食尽粟一石 ______
              ④穆公 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②又安知天下之马也?
              (3)(甲)(乙)两文主旨之比较。请根据提示填空。 
              ①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 ______ 。
              ②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 ______ 。
            • 10.

              【甲】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岂可据理臆断欤?

              【乙】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①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②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注释】:①其:它,指古画。②房敛:花房紧收。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

              (1)山门于河    圮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         

              (2)反溯流逆上矣      遂            (4)此亦善古人笔意也__求________

              (2) 翻译下列句子

              (1)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试分析甲文中老河兵“笑”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丞相吴公是根据什么而指出此画是“正午牡丹”的(用原文回答)?你从甲乙两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