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诱变育种的突出优点、杂交育种所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依次为( )
              ①提高突变频率   
              ②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起 
              ③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④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⑤定向改造生物性状  

              ⑥基因突变.


              A.①②    
              B.①④    
              C.①⑥   
              D.⑤③
            • 2.

              下表是大豆的花色四个组合的遗传实验结果,若控制花色的遗传因子用D、d来表示。请分析表格回答问题:

              组合

              亲本表现型

              F1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紫花

              白花

              紫花×白花

              405

              411

              白花×白花

              0

              820

              紫花×紫花

              1 240

              413

              (1)表中能判断显隐性的关系的杂交组合是________;其中,为显性性状的是________。

              (2)组合一的交配类型是________。

              (3)组合三中的F1显性类型植株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

              (4)组合三中,F1中同时出现紫花与白花的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

            • 3.

              豌豆的高茎(D)对矮茎(d)为一对相对性状,仔细观察下列实验过程图解,回答相关问题:

              (1)在此实验中用做亲本的两株豌豆必须是_____(填“纯合子”或“杂合子”)。

              (2)操作①叫_______,此项处理必须在豌豆花成熟之前进行。

              (3)操作②叫_______,此项处理后必须对母本的雌蕊进行套袋,其目的是_______。

              (4)在当年母本植株上所结出的种子为_____代,若将其种下去,长成的植株表现为_________。

            • 4. 孟德尔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成功地揭示了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为遗传学的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世人公认为“遗传学之父”。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豌豆是自花受粉,实验过程免去了人工授粉的麻烦
              B.解释实验现象时,提出的“假说”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
              C.解释性状分离现象的“演绎”过程是: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
              D.检测假设阶段完成的实验是: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体杂交
            • 5.

              某课题组为解决本地奶牛产奶量低的问题,引进了具高产奶基因但对本地适应性差的纯种公牛。

              (1)拟进行如下杂交:

               ♂A(具高产奶基因的纯种)×♀B(具适宜本地生长基因的纯种)→C

              选择B作为母本,原因之一是胚胎能在母体内正常___________________。 为获得产奶量高且适宜本地生长的母牛,根据现有类型,最佳杂交组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以上最佳组合,按以下流程可加速获得优良个体。

                


              精子要具有受精能力,需对其进行_______________处理;卵子的成熟在过程_____________(填序号)中完成。卵子受精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 精子头部进入卵细胞膜后将会变成_________。

            • 6. 下列对“某种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孟德尔对杂交实验的假说中认为控制生物性状的“某种物质”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而配子中只含成对中的一个
              B.探究遗传物质的实验中,格里菲斯认为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中存在“某种物质”使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并证明了该种物质是DNA
              C.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温特证明了引起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某种物质”的存在,并把它命名为生长素
              D.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斯他林和贝利斯认为引起狗进食后胰液分泌的是“某种物质”而不是神经反射,并将此物质命名为促胰液素
            • 7.

              玉米的抗病和不抗病(基因为A、a)、高秆和矮秆(基因为B、b)是两对独立遗传的相对性状。现有不抗病矮秆玉米种子(甲),研究人员欲培育抗病高秆玉米,进行以下实验:

                 取适量的甲,用合适剂量的γ射线照射后种植,在后代中观察到白化苗4株、抗病矮秆1株(乙)和不抗病高秆1株(丙)。将乙与丙杂交,F:中出现抗病高秆、抗病矮秆、不抗病高秆和不抗病矮秆。选取F1中抗病高秆植株上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选出纯合二倍体的抗病高秆植株(丁)。另一实验表明,以甲和丁为亲本进行杂交,子一代均为抗病高秆。请回答:

              (1)对上述l株白化苗的研究发现,控制其叶绿素合成的基因缺失了一段DNA,因此该基因不能正常_______,功能丧失,无法合成叶绿素,表明该白化苗的变异具有___________的特点,该变异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

              (2)上述培育抗病高秆玉米的实验运用了___________、单倍体育种和杂交育种技术,其中杂交育种技术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

              (3)从基因组成看,乙与丙植株杂交的F1中抗病高秆植株能产生___________种配子。

            • 8.

              据你所知道杂交选育新品种之外,杂交的另一个结果是获得

              A.纯种
              B.杂种表现的优势
              C.基因突变
              D.染色体变异
            • 9.

              (遗传学上的平衡种群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再改变的大种群。某哺乳动物的平衡种群中,栗色毛和黑色毛由常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多对黑色个体交配,每对的子代均为黑色,则说明黑色为显性
              B.观察该种群,若新生的栗色个体多于黑色个体,则说明栗色为显性
              C.选择1对栗色个体交配,若子代全部表现为栗色,则说明栗色为隐性
              D.若该种群栗色与黑色个体的数目相等,则说明显隐性基因频率不等
            • 10. 利用杂交育种方法,培育具有两种优良性状的作物新品种,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所选的原始材料分别具有某种优良性状且能稳定遗传
              B.杂交一次,得F1,若F1在性状上符合要求,则可直接用于扩大栽培
              C.让F1自交,得F2,从F1中初步选取性状上符合要求的类型
              D.把初步选出的类型进一步隔离自交和汰劣留良,直到确认不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