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自花且闭花受粉植物,抗涝性和茎的高度是两对独立遗传的性状,抗涝和不抗涝分别由基因G和g控制;茎的高度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D、d,E、e)控制,同时含有D和E表现为矮茎,只含有D或E表现为中茎,其他表现为高茎。现有不抗涝矮茎和抗涝高茎两品种的纯合种子,欲培育纯合的抗涝矮茎品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状态下该植物一般都是__________合子。

              (2)若采用空间诱变育种方法培育抗涝矮茎品种,需要将大量抗涝高茎品种的种子随航天器遨游太空,然后选育,其原因是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少利多害性这三个特点。

              (3)若采用杂交育种,可通过将上述两个亲本杂交,在F2中选出__________个体,再经连续自交和筛选等纯合化手段,最后得到稳定遗传的抗涝矮茎品种。据此推测,一般情况下,控制性状的基因数越多,其育种过程所需的年限__________(填“越长”或“越短”)。若只考虑茎的高度,亲本杂交所得的F1在自然状态下繁殖,则理论上,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采用单倍体育种,该过程涉及的原理有__________.理论上单倍体育种获得纯合的抗涝矮茎品种的概率是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 2.

              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受达尔文进化思想的启发,广泛开展了人工动植物育种的研究,通过人工创造变异选育优良的新品种。这一过程人们形象地称为“人工进化”。

              (1)某农民在水稻田中发现一矮秆植株,将这株水稻连续种植几代,仍保持矮秆,这种变异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期。

              (2)我国科学家通过航天搭载种子或块茎进行蔬菜作物的育种,用空间辐射等因素创造变异,这种变异类型可能属于________、________。与诱变育种方法相比,DNA重组技术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3)若以某植物抗病高秆品种与感病矮秆品种杂交,选育抗病矮秆品种,其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设该植物具有3对同源染色体,用杂种一代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其单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遗传物质)完全来自父本的概率为________

              (4)“人工进化”和自然界生物进化一样,它们的实质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下面①~④表示农业上常用的育种方式图解。

              ①甲品种×乙品种→F1→自交→F2→人工选择(汰劣留良)→自交→F3→人工选择→自交→性状稳定的优良品种。

              ②甲品种×乙品种→F1→F1花药离体培养→若干单倍体幼苗→秋水仙素处理芽尖→若干植株→人工选择→性状稳定的新品种。

              ③正常的幼苗→秋水仙素处理→人工选择→性状稳定的新品种。

              ④人造卫星搭载种子到太空→返回地面种植→人工选择→性状稳定的新品种。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①种方法属于常规的_________育种,选中的个体还需要经过若干代自交、鉴别,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这是由于新品种一定是_________。

              (2)在第②种方法中,我们若只考虑F1分别位于n对同源染色体上的n对等位基因,则利用其花药离体培育成的小苗应有_________种类型(理论数据)。

              (3)在第③种育种方法中,使用秋水仙素的作用是促使染色体加倍,其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种方法中,所搭载种子的条件是_________(填字母);种子返回地面种植后,变异对人类的影响是_________(填字母),所以要对其进行人工选择。

              A.干燥的      B.萌动的

              C.休眠的      D.完全有益

              E.不完全有益  F.完全有害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