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请回答下列与生态学知识和环境保护相关的问题:
              (1)某地区有一个湖泊几年前受污染严重,湖水臭气熏天,鱼虾销声匿迹,居民避而远之。几年来,当地政府和居民齐心协力,大力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该湖泊呈现出了“春风烟柳”“鱼翔浅底”“水鸟翔集”“晴空-鹤排云上”等美丽景象,从而成为居民喜爱的休闲场所。经治理后,该湖泊群落发生了______演替,这说明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环境保护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和方向。
              (2)春来“湖水”绿如蓝是大量的藻类植物繁殖的结果,该湖泊中所有蓝藻______(填“能”或“不能”)组成一个种群,调査湖泊中某种藻类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3)湖面水鸟嬉戏交颈,使人联想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诗中“关关”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信息,该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
            • 2.

              华南虎是我国特有的虎亚种。一只华南虎至少需要15~30 km2活动空间,而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华南虎的栖息地缩小、割裂,影响了华南虎的繁殖和生存。请回答问题:

              (1)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华南虎属于_______。

              (2)华南虎处于"能量金字塔"的最高营养级,与其它营养级相比,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最_____,这些能量的去向包括:未被利用的能量、________的能量和________的能量。

              (3)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导致华南虎种群密度下降,濒临灭绝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 3.

              栗斑腹鹀(wú)是一种世界性濒危鸟类,多栖息于有矮树的山坡草地中,主食植物种子,夏季也吃小型昆虫。某地区由于修建车道、开垦耕地、火烧等原因导致栗斑腹鹀种群生存环境破碎化(如图)。为研究生存环境破碎化后斑块面积及周边环境对栗斑腹鹀种群密度的影响,科研人员调查了该地区食物资源相似的4个斑块,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斑块1

              斑块2

              斑块3

              斑块4

              面积(km2

              0.38

              1.2

              0.2

              1.25

              栗斑腹鹀数量(只)

              10

              6

              2

              33

                                 

              (1)栗斑腹鹀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成分),其采食同化的碳元素,除通过细胞呼吸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外,还可流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表中数据,画出各斑块中栗斑腹鹀种群密度柱状图。



              (3)生存环境破碎化后,4个斑块中的栗斑腹鹀是否属于一个种群?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本实验结果,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请仔细阅读以下事例,利用所学的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案例一:贵州某地区的天然林覆盖率在1954年这28.7%,1974年为17.8%,1984年仅为8.35%,由于人类们的破坏及不会理砍伐,导致许多珍贵树种濒临灭绝,更多阴生珍贵药材已经绝迹

                 案例二:目前云南昆明滇池中水葫芦、疯狂扩散,覆盖水面,遮住阳光,耗去水中大量氧气,导致许多鱼类死亡,加之蓝藻大量繁殖,导致滇池水质恶化,发黑发臭。

                 案例三: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贵州山区石漠化非常严重,水土大量流失,每年都会带来许多次生灾害,如泥石流等,老百姓的贫困现象突出。

              (1)以上案例可以说明人类的哪些活动能导致现有群落的破坏而引起群落的演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外来物种对本地物种带来哪些危害,外来物种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上事例说明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和________进行。

              (4)水葫芦与其他水生植物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生活在滇池中的所有生物构成________,其中全部的水葫芦构成一个________。通过上述例子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

            • 5. 种群密度能够明显影响布氏田鼠的内分泌水平,且种群密度高会抑制种群的增长,为确定种群密度是否对高原鼠兔的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造成同样影响,某研究团队进行了专门研究。实验简要过程如下:取地形特征和植被类型基本一致的两样地(相距30 km),样地1高原鼠兔繁殖初期密度为35只/hm2,样地2高原鼠兔繁殖初期密度为12只/hm2。在高原鼠兔的不同繁殖时期,各样地内____________,从其颈部取血4 mL进行皮质酮水平的测定。请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表  不同种群密度高原鼠兔血浆皮质酮水平/(μg/mL)

              繁殖时期

              种群Ⅰ

              种群Ⅱ

              种群Ⅲ

              初期

              0.09

              0.11

              0.09

              盛期

              0.10

              0.08

              0.09

              中期

              0.06

              0.06

              0.06

              末期

              0.07

              0.08

              0.08

                  (1)请补充实验简要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样地1和样地2的高原鼠兔_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同一种群,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实验需要,另增加面积为10 hm2的样地3,在繁殖初期首次捕获高原鼠兔26只,全部做好标记,适当时间间隔后再次捕获到17只,其中2只带有标记,则该样地高原鼠兔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____(取整数),样地3对应图中的曲线b,增加样地3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以上研究可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植物A→动物B→动物C”是某草原的一条食物链,生态学家对该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动物B种群密度:在1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72只,标记并放归;几天后第二次捕获了60只,其中有9只带有标记,则该种群密度是___________只/hm2。若被标记的动物更容易被天敌捕食,则动物B种群密度估算值比种群密度实际值___________。

              (2)研究人员调查并绘制动物C种群的年龄组成如图甲。2016年6月C种群的年龄组成是_________型。可以预测,2017年6月后C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最可能是________,直接原因是种群的_____________。


              (3)研究人员监测了C种群几年间的数量变化并绘制出数量变化曲线,见图乙。监测过程中为控制C种群的数量,引入了以C为食的种群D。据图分析,D最可能是在图中___________点对应的时间引入,该时间点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控制C种群数量增长的最佳时期。

              (4)动物B和动物C都是恒温动物,它们同化的能量中有不足10%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其余的能量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能够依据B留下的气味去猎捕B,B同样也能够依据C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________________,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 7. 研究人员对某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调查.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调查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得到的曲线.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______型,种群增长率在______段最大,e点种群数量比d点______.曲线中d~e段变化表明该生态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它的基础是______.
              (2)若将该草原开垦成农田,则其群落的演替方式是______,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
              (3)图2中,AB段的种群年龄组成类型为______;C点后,该种群死亡率明显增加,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 8. 夏蜡梅是一种落叶灌木,属于我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国浙江省狭小的区域内。生态学家研究了群落物种组成对夏蜡梅种群分布和种群密度的影响。
              (1)种群密度是指______。在用样方法调查夏腊梅种群密度时,要根据夏腊梅的分布状况和地段形状确定样方的多少、样方大小和______。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
              (2)生态学家调查了白水坞、西坑、大明山三个地区不同基径夏腊梅个体的数量,结果如图所示。
              据图可判断,大明山地区夏腊梅种群年龄组成属于______型,而西坑地区地区夏腊梅种群年龄组成属于______型。
              (3)研究发现,群落中乔木层的树种类型及其组成对夏蜡梅影响显著,而灌木层对其影响相对较小,请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