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
              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 2. 沙漠中的啮齿动物和蚂蚁都以植物种子为食.啮齿动物喜欢取食大粒种子,蚂蚁偏爱小粒种子.在该生态系统中,大粒种子植物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的竞争中处于优势.科研人员在1974~1977年间,在某一实验区域内进行了啮齿动物的有无对蚂蚁数量影响的相关研究.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之间没有竞争关系
              B.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分别属于第二、三营养级
              C.移走全部啮齿动物后,蚂蚁的数量会先增加然后维持相对稳定
              D.啮齿动物可通过植物间的竞争对蚂蚁的数量产生影响
            • 3. 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 4.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
              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 5. 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的鸟笼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在连续10年内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因为放置鸟笼的位置固定,此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
              B.0~2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种群数量下降是从第4年后开始
              D.第4年和第8年种群数量相等
            • 6. 如图为某稻田生态系统,分别于a、b、c、d、e时进行了农药防治或生物防治(引入螃蟹捕食稻田害虫),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经济阈值是指引起经济损失的最低害虫密度).该生态系统引入螃蟹后,实现了稻、蟹双丰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进行农药防治的时间点是 ,生物防治的时间点是 .
              (2)a~j害虫抗药基因频率增大的区间是 ,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区间是 .
              (3)e点是否是害虫的K值? 
              (4)如果忽略其他因素影响,为什么螃蟹丰收,则水稻也一定丰收? 
            • 7. 某池塘内存在一条由甲、乙、丙三种生物构成的捕食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下列表格表示甲、乙、丙在池塘中不同深度的分布状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个体数量
              水深(米)
              物种甲物种乙物种丙
              0.51005010
              0.71206015
              0.92007020
              1.11208025
              1.31009030
              1.5010035
              1.709040
              1.908035
              2.10020
              2.3000
              A.该池塘内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推动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B.物种甲分布在水深0.5﹣1.3米范围内,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生产者最可能是物种丙
              D.物种乙对物种丙种群数量的调节属于外源性调节
            • 8. 下列实验未用到模型方法的是(  )
              A.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
              B.制作DNA双螺旋结构
              C.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D.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 9. 为比较两种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原生动物在相同条件下的繁殖速度,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以下实验:
              第一步:各取等量原生动物A和B,以同一种杆菌为饲料,分别放在两个大小相同的容器中,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单独培养;
              第二步:定期计数两个容器的培养液上层的原生动物数量,记录在表格中.
              (1)上述实验步骤中有两处不妥之处,请改正:
               ;② 
              (2)若记录结果如下表:(单位:个)
              246810121416
              A1560808180828180
              B1235506061626062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①原生动物A单独培养6天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生态学上称此量为 .
              ②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单独培养时,A、B种群增长都属于 增长.
              ③如果将A、B放在同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能够在生存中占优势的是A,判断的理由是 .但当它达到稳定状态时,种群数量比单独培养时要 (填“多”或“少”).
            • 10. 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如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第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第5年后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第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逻辑斯谛增长
              D.第15年时野兔种群数量最小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