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鼹鼠通常生活在地下,喜食蚯蚓和植物的根等,对人类而言属于害兽.近期科学研究表明,鼹鼠及其堆成的小土堆对生物的多样性来说至关重要.鼹鼠在挖掘洞穴过程中会将常见的植物连根拔起,其间形成的小土堆中各种无机盐含量均很高,这就为新品种提供了生存的条件.假设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存在甲、乙两种植物种群,它们与鼹鼠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a)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调查生态系统中鼹鼠的种群密度,捕获了30个鼹鼠,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50个个体,其中有3个带有标记,该鼹鼠种群的数量约为 ______ 个.如果标志物脱落,则调查结果比实际数值偏 ______
              (2)据图(a)判断,鼹鼠的种群数量曲线为 ______ (填“A”、“B”或“C”);甲植物为鼹鼠的食物且较早存在于该生态系统中,则甲植物的种群数量曲线为 ______ (填“A”、“B”或“C”).
              (3)图(b)为乙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增长曲线,处于自然环境中的增长曲线是 ______ (填“a”或“b”),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 ______ 的个体数量.
              (4)若在这个草原生态系统上播种杂草,其抵抗力稳定性会 ______
              (5)鼹鼠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体现了它的 ______ 价值.鼹鼠的生活为其他生物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______
            • 2.

              1859年,托马斯·奥斯汀从欧洲带了24只野兔来到澳大利亚。一个世纪之后,野兔的数量已经蹿升至6亿只,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为了消灭兔子,澳大利亚引进了兔子的天敌——狐狸。但是狐狸更喜欢吃行动相对迟缓的本地有袋类动物。最后又引进了黏液瘤病毒,才有效地控制了野兔的数量。回答问题:

              (1)野兔刚进入澳大利亚,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欲调查某一时期野兔的种群密度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

              (2)野兔与牛羊、狐狸、黏液瘤病毒的种间关系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野兔的原产地欧洲,野兔与其天敌的数量都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其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能力,这种能力的基础是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_________________调节机制。

              (4)在引入黏液瘤病毒之前,澳大利亚政府也曾采用播撒毒药的方法进行过兔灾的防治,但是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其原因是毒药对兔群具有选择作用,使兔群中___________不断升高,进而使兔群发生进化。

              (5)在野兔入侵的过程中,澳大利亚一些特有的动物,如小袋鼠、袋狸、鼠袋鼠等生物都纷纷灭绝或濒临灭绝,这说明生物入侵会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应果断采取________保护,为这些行将灭绝的动物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 3. 黄河口湿地地处渤海与莱州湾的交汇处,因黄河改道而成,将该湿地由近水边到陆地可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核心区等区域,近水缓冲区与核心区独特的生物资源,成就了黄河口湿地的科学考察、鸟类研究等多种功能.请分析回答:
              (1)黄河口湿地的形成过程属于         演替,区别核心区和近水缓冲区这两个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这些区域的不同主要体现了湿地群落具有       结构。
              (2)黄河口湿地被喻为鸟类的“国际机场”,影响该湿地鸟类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包括                                      。在调查中发现,斑鸠通过“婚飞”追求配偶,这属于信息传递中的      信息,该事实说明信息传递            
              (3)人们在改造光滩区时引入的某种水草,其数量并没有呈指数增长,原因是                                     ,描述其种群密度变化时应建立       模型。
            • 4.

              甲、乙、丙三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分别分布于某山地的A(高山草原)、B(亚高山灌木丛)、C(针阔混交林)三种不同的栖息地中。取数量相等的甲、乙、丙三种植物的种子均匀混合,再平分为三组,分别种植于A、B、C三种栖息地中的实验地块(清除其他植物,种植方式相同,各种子均能发育成植株,并结种子),对各实验地块中三种植物所结种子数进行统计,得到如下结果: 

                A栖息地: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6:3:1;

                B栖息地: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3:6:1;

                C栖息地: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3:3:4。

              请回答:

              (1)混合种植后,A实验地块中三种植物种子的比例反映了甲、乙、丙三种植物当年的_____   不同(填种群的特征)。若环境条件不变,预测几年内B实验地块三个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是                       

              (2)在实验结束的若干年后,A实验地块演替的结果是形成________ ;C实验地块演替趋势是群落的       ______结构都向复杂化发展。

              (3)每年输入丙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一部分用于丙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命活动。此过程是C、H、O、N、P、S等元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进行物质循环过程的一部分。

            • 5.

              分析回答相关生态学的问题。

              ⑴1859年,一位英格兰农场主将M只兔子带到澳大利亚放养,由于澳大利亚自然环境适宜,又无鹰、狐狸等天敌,初期该种群的数量每2个月以λ倍数增长,理论上2年后,种群的数量为       。实际上,兔子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当种群密度增长时,由于种内斗争加剧等原因,使种群的        降低,       增高,从而导致种群数量增长变慢。

              ⑵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属于   演替,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占居第  营养级。

              ⑶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            (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             (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 6.

              四川省广汉市推行的生态桃园建设,种养结合,形成“猪一沼一桃”的模式,桃树之间种植紫云英等豆科植物,既可作为猪饲料,也可通过其根部的根瘤菌固定大气中的氮气肥田,减少化肥的用量。猪的粪便作为肥料生产沼气,沼液用来肥田,达到物质利用的良性循环。请冋答下列问题:

              (1)调查桃树叶片上蚜虫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        (法),通过统计发现蚜虫最初的种群密度为30只/m2,气候干旱有利于蚜虫的繁殖,蚜虫每天的增长速率为h,则10天后蚜虫的种群密度为       只/m2。防治蚜虫可以引入蚜虫的天敌——瓢虫,这样做的好处是                                             

              (2)若桃园中草固定的能量为a,猪摄入的能量为b,猪粪便中的能量为c,猪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d,则草→猪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00%。

              (3)若在紫云英中种植不喜光的中药材——金线莲,金线莲不仅可以药用,还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价值。

            • 7.

              .小球藻是一种单细胞绿藻。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培养液中小球藻种群数量的变化,以下是该实验的记录表(部分)。


              时间(天)

              起始

              1

              2

              3

              4

              5

              6

              7

              培养液中小球藻数量(106个/mL)

              0.90

              1.00

              3.21

              3.92

              5.40

              3.78

              4.31

              5.26

              实验期间室温(℃)

              ——

              9-13

              8-18

              8-18

              9-17

              1-11

              2-12

              10-17


              (1)对小球藻进行计数,常用的方法是            

              (2)可否用数学式Nt=N0λt表示该实验中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情况?    ,理由是:                                                             

              (3)前4天,培养瓶的颜色变化是           。第5~6天,小球藻的种群数量发生明显波动,请指出一项可能的原因是               

              (4)流入小球藻种群的能量去向包括储存和          

            • 8.

              甲、乙、丙三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分别分布于某山地的A(高山草原)、B(亚高山灌木丛)、C(针阔混交林)三种不同的栖息地中。取数量相等的甲、乙、丙三种植物的种子均匀混合,再平分为三组,分别种植于A、B、C三种栖息地中的实验地块(清除其他植物,种植方式相同,各种子均能发育成植株,并结种子),对各实验地块中三种植物所结种子数进行统计,得到如下结果:

              A栖息地: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6︰3︰1;

              B栖息地: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3︰6︰1;

              C栖息地: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3︰3︰4。

              回答下列问题:

              (1)混种实验过程中,需用________法连续多年对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若环境条件不变,预测几年内A实验地块三个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

              (2)在实验结束的若干年后,B实验地块演替的结果是形成________;

              C实验地块演替趋势是群落的空间结构和________结构都向复杂化发展。

              (3)每年输入丙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一部分用于丙的________等生命活动。此过程是________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循环过程的一部分。

            • 9. 如图为种群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增长曲线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如果生活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种群数量按a曲线增长.但实际上,在自然环境中生活资源和 ______ 都是有限的,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势必加剧 ______ ,使种群数量增长受到影响,不能按a曲线方式增长.
              (2)除上述影响外,在一定环境中,种群数量还受其他环境因素的限制,如无机环境方面主要是 ______ 的影响,生物因素有 ______ ______ 等.因此,种群数量增长按b曲线方式增长,最多达到K值为止,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为 ______
              (3)此外,还有直接影响种群兴衰的两对变量,即该种群的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 ______ 而间接对种群动态变化起作用的.
            • 10. 如图甲表示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乙表示鲫鱼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变化曲线,请回答: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______ J/cm2.a,来源包括 ______ .甲图中A代表 ______ ;该生态系统中贮存的能量主要以 ______ 的形式存在.
              (2)甲图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 ______ %,能量从第二营养级流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 ______ %.(小数点后均保留1位数字)
              (3)由于食性不同,鱼塘中鱼类等生物具有分层现象,群落的这种空间结构称为 ______
              (4)调查人工鱼塘中鲫鱼的种群密度,常用 ______ 法.乙图中,在t1~t2时期鲫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 ______ 型.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