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鼹鼠通常生活在地下,喜食蚯蚓和植物的根等,对人类而言属于害兽.近期科学研究表明,鼹鼠及其堆成的小土堆对生物的多样性来说至关重要.鼹鼠在挖掘洞穴过程中会将常见的植物连根拔起,其间形成的小土堆中各种无机盐含量均很高,这就为新品种提供了生存的条件.假设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存在甲、乙两种植物种群,它们与鼹鼠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a)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调查生态系统中鼹鼠的种群密度,捕获了30个鼹鼠,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50个个体,其中有3个带有标记,该鼹鼠种群的数量约为 ______ 个.如果标志物脱落,则调查结果比实际数值偏 ______
              (2)据图(a)判断,鼹鼠的种群数量曲线为 ______ (填“A”、“B”或“C”);甲植物为鼹鼠的食物且较早存在于该生态系统中,则甲植物的种群数量曲线为 ______ (填“A”、“B”或“C”).
              (3)图(b)为乙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增长曲线,处于自然环境中的增长曲线是 ______ (填“a”或“b”),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 ______ 的个体数量.
              (4)若在这个草原生态系统上播种杂草,其抵抗力稳定性会 ______
              (5)鼹鼠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体现了它的 ______ 价值.鼹鼠的生活为其他生物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______
            • 2.

              1859年,托马斯·奥斯汀从欧洲带了24只野兔来到澳大利亚。一个世纪之后,野兔的数量已经蹿升至6亿只,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为了消灭兔子,澳大利亚引进了兔子的天敌——狐狸。但是狐狸更喜欢吃行动相对迟缓的本地有袋类动物。最后又引进了黏液瘤病毒,才有效地控制了野兔的数量。回答问题:

              (1)野兔刚进入澳大利亚,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欲调查某一时期野兔的种群密度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

              (2)野兔与牛羊、狐狸、黏液瘤病毒的种间关系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野兔的原产地欧洲,野兔与其天敌的数量都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其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能力,这种能力的基础是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_________________调节机制。

              (4)在引入黏液瘤病毒之前,澳大利亚政府也曾采用播撒毒药的方法进行过兔灾的防治,但是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其原因是毒药对兔群具有选择作用,使兔群中___________不断升高,进而使兔群发生进化。

              (5)在野兔入侵的过程中,澳大利亚一些特有的动物,如小袋鼠、袋狸、鼠袋鼠等生物都纷纷灭绝或濒临灭绝,这说明生物入侵会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应果断采取________保护,为这些行将灭绝的动物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 3. 在光照条件下培养藻类;在培养液中加入足量的离子和足量的氮和磷,实验过程中,光照适宜,每天测定四项数据;藻类数量的变化、水中有机物总量的变化、细菌的数量变化、溶氧量的变化.根据实测数据绘制出相关的四条曲线,如图表示.据此回答:

              (1)从图A曲线可以看出,藻类数量增长曲线呈“S”型增长,增长速度最快的是第 ______ 天,从第6天起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的原因是 ______
              (2)从图B可以看出水中有机物的含量不断增加,这是由 ______ 引起的.
              (3)图C反映的是细菌数量变化的情况,藻类的大量增加与细菌数量变化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 ______ (正相关/负相关),理由是 ______
              (4)随水中藻类的增加,光合作用制造出大量氧气,理应会使水中溶氧量迅速增加,但为什么出现图D的变化? ______
            • 4. 黄河口湿地地处渤海与莱州湾的交汇处,因黄河改道而成,将该湿地由近水边到陆地可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核心区等区域,近水缓冲区与核心区独特的生物资源,成就了黄河口湿地的科学考察、鸟类研究等多种功能.请分析回答:
              (1)黄河口湿地的形成过程属于         演替,区别核心区和近水缓冲区这两个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这些区域的不同主要体现了湿地群落具有       结构。
              (2)黄河口湿地被喻为鸟类的“国际机场”,影响该湿地鸟类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包括                                      。在调查中发现,斑鸠通过“婚飞”追求配偶,这属于信息传递中的      信息,该事实说明信息传递            
              (3)人们在改造光滩区时引入的某种水草,其数量并没有呈指数增长,原因是                                     ,描述其种群密度变化时应建立       模型。
            • 5.

              甲、乙、丙三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分别分布于某山地的A(高山草原)、B(亚高山灌木丛)、C(针阔混交林)三种不同的栖息地中。取数量相等的甲、乙、丙三种植物的种子均匀混合,再平分为三组,分别种植于A、B、C三种栖息地中的实验地块(清除其他植物,种植方式相同,各种子均能发育成植株,并结种子),对各实验地块中三种植物所结种子数进行统计,得到如下结果: 

                A栖息地: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6:3:1;

                B栖息地: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3:6:1;

                C栖息地: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3:3:4。

              请回答:

              (1)混合种植后,A实验地块中三种植物种子的比例反映了甲、乙、丙三种植物当年的_____   不同(填种群的特征)。若环境条件不变,预测几年内B实验地块三个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是                       

              (2)在实验结束的若干年后,A实验地块演替的结果是形成________ ;C实验地块演替趋势是群落的       ______结构都向复杂化发展。

              (3)每年输入丙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一部分用于丙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命活动。此过程是C、H、O、N、P、S等元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进行物质循环过程的一部分。

            • 6. 如图为种群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增长曲线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如果生活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种群数量按a曲线增长.但实际上,在自然环境中生活资源和 ______ 都是有限的,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势必加剧 ______ ,使种群数量增长受到影响,不能按a曲线方式增长.
              (2)除上述影响外,在一定环境中,种群数量还受其他环境因素的限制,如无机环境方面主要是 ______ 的影响,生物因素有 ______ ______ 等.因此,种群数量增长按b曲线方式增长,最多达到K值为止,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为 ______
              (3)此外,还有直接影响种群兴衰的两对变量,即该种群的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 ______ 而间接对种群动态变化起作用的.
            • 7. 黄河口湿地地处渤海与莱州湾的交汇处,因黄河改道而成.将该湿地由近水边到陆地可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核心区等区域,近水缓冲区与核心区独特的生物资源,成就了黄河口湿地的科学考察、鸟类研究等多种功能.请分析回答:
              (1)黄河口湿地的形成过程属于 ______ 演替,区别核心区和近水缓冲区这两个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______ ,这些区域的不同体现了湿地群落具有 ______ 结构.
              (2)黄河口湿地被喻为鸟类的“国际机场”,影响该湿地鸟类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包括 ______ ______ .在调查中发现,斑鸠通过“婚飞”追求配偶,这属于信息传递中的 ______ 信息,该事实说明信息传递 ______
              (3)黄河口湿地有一望无际的芦苇湿地景观,核心区还分布有刺槐、怪柳等,影响湿地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______ ,描述芦苇数量变化时建立的数学模型应该是 ______
            • 8. 某山谷因泥石流而导致植被毁灭,若干年后在人为干预下,又恢复了盎然生机.假定某种群当年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图甲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乙图为该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图1中a~d过程中该种群增长率在 ______ 段最大.
              (2)图1中d~e段变化表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______ 能力,e点种群数量比d点 ______
              (3)图2中该生态系统中第二、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______
            • 9. 如图甲表示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乙表示鲫鱼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变化曲线,请回答: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______ J/cm2.a,来源包括 ______ .甲图中A代表 ______ ;该生态系统中贮存的能量主要以 ______ 的形式存在.
              (2)甲图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 ______ %,能量从第二营养级流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 ______ %.(小数点后均保留1位数字)
              (3)由于食性不同,鱼塘中鱼类等生物具有分层现象,群落的这种空间结构称为 ______
              (4)调查人工鱼塘中鲫鱼的种群密度,常用 ______ 法.乙图中,在t1~t2时期鲫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 ______ 型.
            • 10.

              某校生物老师安排学生进行种群数量相关的调查研究,将本班学生分成了三组,让他们自主选择调查对象。甲组选择面积为10公顷某草原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乙组选择某小区调查植物种群密度,丙组选择调查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甲组:甲组同学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40只,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只,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组同学所用的调查方法叫:____________。理论上计算,该草原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________只。实际上,由于田鼠的警惕性较高,第一次被抓后,第二次再次进入鼠笼机率降低,所以实际田鼠总数比计算值______。(填“多”或“少”或“不变”)

              (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以下条件必须满足的是________(多选)。

              A.没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3)调查所捕获鼠的月龄构成如下图。据图分析,该草原的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




              乙组:乙组同学调查对象为一居民小区内面积约为600 m2的小型休闲广场,在广场育有三块草坪和高大的银杏。同学们对该广场上的银杏和某种草本植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4)同学们调查草坪上的某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制订了如下方案:

              ①确定调查对象:草坪上杂乱生长着的单子叶草本植物和双子叶草本植物,对于刚刚学习了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学生来说,应选择调查容易辨别的________(填“单”或“双”)子叶草本植物比较合适。

              ②确定样方:确定样方的多少和样方的大小;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

              ③计数及种群密度的计算:下图是调查时确定的样方之一,圆圈表示个体,请将应该计数的圆圈涂黑。

              (5)下面是乙组同学对该草本植物调查的结果统计,则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为_____株/m2

              样方

              1

              2

              3

              4

              5

              6

              7

              8

              9

              10

              株数/m2

              7

              9

              10

              10

              11

              13

              11

              9

              10

              10


              (6)调查广场上银杏的种群密度,你认为采取的合适方案是________。

              丙组:丙组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器材与试剂:菌种、现制的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灭菌后备用)、试管、血细胞计数板(2 mm×2 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

              ①取相同试管若干支,分别加入10 mL肉汤培养液(或马铃薯培养液),分别标记。

              ②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各试管,摇匀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起始酵母菌个数,并记录。

              ③将各试管放入冰箱中培养7天。

              ④每天同一时间取出试管,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

                  实验探讨:

              (7)实验步骤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请指出并修改:                             

              (8)计数时,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第6天吸取的培养液稀释10倍后,若血细胞计数板上若干方格内的酵母菌数的平均值为10个,请推导出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    个。

              (9)本探究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吗?       ,理由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