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关于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用等距取样法,调查长条形绿化带中某种丛生单子叶杂草的种群密度
              B.将盖玻片放置于计数室上,吸取静置酵母菌培养液上层液,滴加在盖玻片边缘
              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采集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数量时,被捕过的动物难以再次捕捉,则导致估算值偏高
            • 2. 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盐碱度及湿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C.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D.用诱虫器采集土壤小动物,是利用了土壤小动物的趋光性
            • 3. 下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大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
            • 4.

              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通常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


              B.验证淀粉酶对淀粉和麦芽糖的催化作用时,用斐林试剂检测无法区分实验结果


              C.探究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用卡诺氏液可将染色体染色


              D.调査人群中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多基因遗传病
            • 5.

              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

              (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若要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图中0→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_______________;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______________。

              (2)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__________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山区坡地到灌木阶段经历了____________演替。

            • 6.

              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 cm,网身长145 cm,网目孔径0.169 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

               

              物种1

              物种2

              物种3

              物种4

              物种5

              物种6

              物种7

              物种8

              物种9

              物种10

              甲类群

              样本1

              55

              10

              0

              15

              12

              0

              42

              0

              21

              10

              样本2

              52

              30

              0

              23

              13

              0

              41

              0

              22

              12

              样本3

              48

              20

              0

              20

              15

              0

              39

              0

              20

              11

              乙类群

              样本1

              33

              40

              12

              40

              0

              10

              11

              15

              22

              样本2

              35

              60

              10

              41

              0

              12

              30

              14

              17

              21

              样本3

              34

              50

              18

              35

              0

              11

              26

              12

              16

              19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 7. 下列对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碱性染料吡罗红可用于染色体染色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通常用样方法

                 

              C.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实验结果表明,叶绿素b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低

                 

              D.“由F2出现了3:1性状分离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属于假说—演绎法中的演绎过程
            • 8.

              下列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样方法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显微计数法
              C.调查湿地某种水鸟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
              D.探究培养液中大肠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抽样检测法
            • 9. 下列活动中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
              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线上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
              D.调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 10.

              下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部分组成及其演替的部分阶段。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3中从湖岸地面到湖底的生物分布叫群落的____结构。图示湖底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环境条件适宜,图中的群落最终将演替到____阶段。其中,造成湖底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生态因素是____(填“光照”“温度”或“水”)。

              (2)在图示生态系统的成分中,青蛙属于____。繁殖季节蛙声一片,青蛙在雌雄个体间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____。若青蛙种群增加100 kJ的能量,则至少消耗生产者____kJ的能量。图中没表示或没能明显表示出来的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还有空气、无机盐、____等。

              (3)若调查湖泊中乌龟的种群密度,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若调查该湖泊中小动物种类的丰富度,在取样和采集时要考虑定点、____等因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