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酵母菌是发酵工程常用的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相关研究实验,图1为实验流程,图2为根据实验测得数据绘制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图1图2


              (1) 摇床又称为自动振荡器,培养时需将锥形瓶置于摇床上进行振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 若本实验使用的是如下规格的血细胞计数板,图3是一块血细胞计数板正面示意图,图4为计数板规格图,该血细胞计数板上有____个计数室,在计数时一般采用_____法进行取样计数。若制备装片时,将清洁干燥的血细胞计数板先在计数室上滴一滴酵母菌液,静置5 min再盖上盖玻片,测量的结果会_______。 

                   图3          图4


              (3) 显微观察时在调焦清楚后,若发现只能看到血细胞计数板的横线而看不到竖线,此时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 

              (4) 显微计数时发现所选取的样方中方格内酵母菌总数为零,可能的原因有____(多选)。 

              A. 样液中酵母菌数量过少 B. 样液稀释的倍数过大

              C. 样液取自于未摇匀的上清液  D. 实验过程中部分酵母菌死亡

              (5) 分析图2实验数据得知,在07 d之间酵母菌的数量呈____增长;超过7 d之后,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原因,酵母菌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 2.

              如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牛群,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则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应

              C.若图③表示农田中的某种杂草,则c点后发生的变化原因可能是施加了除草剂

              D.若图④表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某种鱼,则d点后发生的变化的原因是捕捞过度
            • 3.

              某地大力发展农家乐,构建旅游与生态并举的生态农业。池塘养鱼垂钓,水稻长势喜人,农民正忙着进行除草、治虫、施肥等生产活动。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池塘中的藻类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它们在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具有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与不同水域深度的________________密切相关。

              (2)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农民除草、治虫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

              (3)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稻田生态系统中要不断施加氮肥,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假定λ表示某种群当年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其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1。图2为该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m2·d)],请分析回答:

              图1中该种群数量在ad段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图2中由草食动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除包含其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外,还包含_____________中的能量。该生态系统中第二、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___。

              (5)随着规模扩大,游客增多,有些废弃物和垃圾扔进池塘,但并未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北点地梅5年间种群数量变化

              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
              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 5.

              科研人员对某板栗园生态系统进行研究,连续七年监测栗瘿蜂和长尾小蜂的数量变化,结果如图,由此推断


              A.这两种蜂可能属于同一条食物链中的相邻两个营养级
              B.栗瘿蜂的种群数量在2013年之后未来五年将继续减少
              C.该生态系统中,长尾小蜂的K值是5.5×103
              D.这两种蜂数量的增多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6.

              甲和乙是两个种群的生物,它们侵入某相对稳定且气候没有剧烈变化的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下图显示的是它们在增长过程中Ⅰ、Ⅱ两个时期的自然增长率的值(a>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a的值小于或等于1
              B.时期Ⅰ甲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于乙
              C.时期Ⅱ甲种群增长的个体数大于乙种群
              D.种群迁入后先经历时期Ⅱ再经历时期Ⅰ
            • 7. 下图1是某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2是该鱼类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图1图2


              A.在图1中D点时捕捞该经济鱼类可持续获取较高经济效益
              B.图1中B点时种群数量相当于图2中的K值
              C.图2的K值并非该经济鱼类种群的最大数量
              D.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 8.

              如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乙为图甲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
              B.为提高经济效益,在捕捞中最好把种群密度控制在D点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
            • 9.

              根据图,回答下列与生态有关的问题。

              (1)若图1是碳循环示意图,则丁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甲代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______。若图1中的“→”仅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的过程有_______

              (2)若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食物关系如图2所示,设E种群干物质中蕴藏的能量为1×106 kJ;B种群干物质中蕴藏的能量为2×104 kJ,D种群干物质中蕴藏的能量是2.5×104 kJ,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当A只捕食C时,则A的能量值是____________

              (3)图3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向蛙类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图中的D表示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图中A、B、C表示的含义分别为A________,B____,C_____________。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蛙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____ (填“K”或“K/2”)值,此时蛙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

            • 10.

              某生物课外小组对一个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请分析回答:



              (1)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原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_________。若选取面积为 10m2的样方5个,种群密度分别是 n1, n2, n3, n4, n5,则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_株 /m2

              (2)如图1表示小组同学根据当地主管部门提供的该植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数据,绘制出的 λ值变化曲线.分析可知,在 0-20年间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_年。


              (3)某研究所对该生态系统某一段河流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如图2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①A、B图中能反映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_________。

              ②从种群的数量特征分析,这种鱼在 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③若在 t2时种群数量为N,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受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水平,因为在此水平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