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的双子叶植物三裂叶豚草具有极强的抗寒、再生能力。短时间内能大量疯长。其花粉中的水溶性蛋白与人接触后迅速释放,引起过敏性变态反应,是人类健康和作物生产的危险性杂草。为减少危害,某大学对某豚草种群进行研究,并选取紫穗槐、沙棘、草地早熟禾等经济植物作为替代植物建立豚草替代控制示范区,示范区建成后三裂叶豚草的生物量由每平方米30kg降到0.2kg,这些替代植物带来了多方面的经济效益。如图为研究过程中绘制的“种群生长”坐标曲线。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在替代控制示范区内,由最初的豚草等草本植物阶段过渡到紫穗槐、沙棘等森林阶段,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
              (2)传入我国的三裂叶豚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短时间内能大量疯长,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可用图中的曲线______表示。调查某区域中三裂叶豚草的种群数量常采用______法。
              (3)若曲线Ⅱ表示替代控制示范区内的豚草种群生长曲线,则对应种群增长率最高的点是______,表明替代植物发挥明显生态作用的线段是______。
              (4)若曲线Ⅱ的oc段表示紫穗槐的种群生长曲线,若要适时砍伐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应保证砍伐后的数量为______。
              (5)相对于示范区建成前,示范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更______。
            • 2.

              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图1表示酵母菌的个体数量变化的曲线,图2表示与甲图对应的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图1                                                   图2

              (1)获取酵母菌种群数量的主要计数工具是显微镜和 ___________________板。

              (2)决定酵母菌种群密度大小的直接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t2后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是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制约

              (3)图2中的a1、a2分别对应于甲图中的_____________时间点。

              (4) 若上图表示的是池塘中某种鱼种群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则捕获该种鱼的最佳时期为_________(填“早于t1”或“t1”或“t1—t2”或“t2”)。

            • 3.

              为寻找适合建立种群“S”型增长模型的实验变量组合,某兴趣小组研究了接种量和溶氧量(用摇床转速<rmin-1>来控制)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如下图。请分析回答:

              (1)实验前,需在干酵母中加入适量的____________进行活化处理,目的是让处于休眠状态的酵母菌恢复为正常的生活状态。

              (2)接种量为1.5mL、摇床转速为250rmin-1的酵母菌种群在6h后数量逐渐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结果,较适合建立种群“S”型增长模型的变量组合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4)在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时,该兴趣小组采用了血球计数板计数法,图1是一块规格为lmm×lmm×O.lmm的血球计数板正面示意图,图2所示观察到的图像。

              ①从试管中吸出酵母菌培养液前要__________,目的是确保随机取样时有均匀的种群密度。

              ②图1这块血球计数板上有____________个计数室。

              ③图2表示的这个大方格上含有____________个中方格,其容积是____________mm3

            • 4. 某相对稳定的湖泊生态系统中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不含分解者),每个种群只占一个营养级,各种群生物的能量调查结果如表所示,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回答下列问题:
              种群
              能(102kJ/m2 7 50 20 0.98 500
              (1)据表中数据画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______.
              (2)从岸边到湖泊中央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生物,这属于群落的______结构.在湖泊中包括很多种动物和微生物,测定物种______是群落调查的基本内容.
              (3)能量在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
              (4)若该湖泊受到的污染较小,可通过自我调节能力实现稳态,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______.
              (5)如图是种群乙10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图中表示种群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点是______.
            • 5.

              下图表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括号内前一数值表示一年内该生物摄取的总能量,后一数值表示一年内该生物同化的总能量,单位为J/(cm2·a)。请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有___条食物链,鱼b和小型浮游动物的关系是______。 

              (2)若在图中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则鲈鱼在该食物网中处于______营养级。鲈鱼的引入,短时间内将导致浮游植物的数量变化是_____。在短时期内,鲈鱼的种群增长方式为____。

            • 6.

              “植物A→动物B→动物C”是某草原的一条食物链,生态学家对该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动物B种群密度:在1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72只,标记并放归;几天后第二次捕获了60只,其中有9只带有标记,则该种群密度是___________只/hm2。若被标记的动物更容易被天敌捕食,则动物B种群密度估算值比种群密度实际值___________。

              (2)研究人员调查并绘制动物C种群的年龄组成如图甲。2016年6月C种群的年龄组成是_________型。可以预测,2017年6月后C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最可能是________,直接原因是种群的_____________。


              (3)研究人员监测了C种群几年间的数量变化并绘制出数量变化曲线,见图乙。监测过程中为控制C种群的数量,引入了以C为食的种群D。据图分析,D最可能是在图中___________点对应的时间引入,该时间点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控制C种群数量增长的最佳时期。

              (4)动物B和动物C都是恒温动物,它们同化的能量中有不足10%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其余的能量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能够依据B留下的气味去猎捕B,B同样也能够依据C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________________,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 7. 研究人员对某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调查.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调查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得到的曲线.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______型,种群增长率在______段最大,e点种群数量比d点______.曲线中d~e段变化表明该生态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它的基础是______.
              (2)若将该草原开垦成农田,则其群落的演替方式是______,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
              (3)图2中,AB段的种群年龄组成类型为______;C点后,该种群死亡率明显增加,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 8. 如图是两类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曲线的比较,其中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请回答以下问题.
              (1)家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几乎全年均可繁殖,种群数量每天可增加1.47%,是______ (r对策或K对策)生物,这类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最终形成一种______型增长曲线.使家鼠种群数量持续维持较低水平、对环境无污染的防治措施有______.
              A.室内采取硬化地面 B.食物储存在安全处
              C.养殖家鼠的天敌 D.药物捕杀
              (2)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______(S或X)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该数量水平被称为______.
              (3)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其数量一旦低于X点,就会走向灭绝,此时可采取的保护措施有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 9. 某学习小组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的探究实验.
              (1)本实验中,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这样的:①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第7天开始取样计数;②用无菌吸管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少许;③加入血球计数板计数室,再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三个错误.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2)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前,通常需要将酵母菌样液稀释,这是因为______.
              (3)血球计数板是一个特制的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玻璃制品,样品滴在计数室内.计数室由25个中格、每个中格由16个小格、总共400个小格组成,每个计数室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mm3
              现观察到图1中所示a、b、c、d、e 5个中格80个小格内有酵母菌44个,其中被台盼蓝染成蓝色的有4个,则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应该统计的菌体数______个.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如何计数?______.
              (4)该学习小组同时做3组实验,分别测得三组培养液中酵母菌实验数据如下:(单位:万个/mL)
              实验组别 1天 2天 3天 4天 5天 6天 7天
              第一组 25 35 150 400 600 800 800
              第二组 25 45 160 420 800 820 820
              第三组 25 25 140 380 700 780 800
              请将该学习小组采集的数据适当处理后,如图2曲线图形式表示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 10. 某生物研究小组观察到野外四个物种在一天中的平均活动时间(活动时间以%表示).
              休息 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进食 其他活动
              物种A 20% 15%与B争夺食物 55%吃植物种子 10%
              物种B 20% 25%与A争夺食物 45%吃植物种子 10%
              物种C 75% 15%吃物种A 10%
              物种D 75% 20%吃物种C 5%
              (1)碳元素进入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主要是从______开始的.碳在该表中生物之间传递的形式是______.上表所示物种的粪便可以用于水稻的生产,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2)组成一个典型的生态系统,除表中设计的生态系统成分外,还应有______.
              (3)根据表中信息,写出该生态系统中可能的营养结构关系.______.
              (4)物种C与物种D能根据对方的行为信息特征作出反应,这说明信息能够______.从食性角度看,物种C、D一天中进食时间较短而休息时间较长,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5)经调查,第一年物种A种群数量为N0,如果每年增长率保持不变,且λ=1.6,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