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请仔细阅读以下事例,利用所学的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案例一:贵州某地区的天然林覆盖率在1954年这28.7%,1974年为17.8%,1984年仅为8.35%,由于人类们的破坏及不会理砍伐,导致许多珍贵树种濒临灭绝,更多阴生珍贵药材已经绝迹

                 案例二:目前云南昆明滇池中水葫芦、疯狂扩散,覆盖水面,遮住阳光,耗去水中大量氧气,导致许多鱼类死亡,加之蓝藻大量繁殖,导致滇池水质恶化,发黑发臭。

                 案例三: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贵州山区石漠化非常严重,水土大量流失,每年都会带来许多次生灾害,如泥石流等,老百姓的贫困现象突出。

              (1)以上案例可以说明人类的哪些活动能导致现有群落的破坏而引起群落的演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外来物种对本地物种带来哪些危害,外来物种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上事例说明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和________进行。

              (4)水葫芦与其他水生植物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生活在滇池中的所有生物构成________,其中全部的水葫芦构成一个________。通过上述例子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

            • 2.

              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2℃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 3.

              2013年11月23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基金会等机构联合主办的“绿色中国2013环保成就奖”在香港揭晓,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白鸯湾湿地获得“绿色中国杰出环境治理工程奖”。白鹭湾湿地建成后,环境得以改善,吸引了很多鸟类到此栖息。是我省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但要建成真正意义的生态湿地,发挥人工湿地的区域生态调节功能,有效地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白鹭湾温地工程的建设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1)某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小组欲对白鹭湾湿地中白鹭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

              (2)在生态系统中,白鹭湾湿地的所有生物构成__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其中的水生植物属于___________。

              (3)白鹭湾的前置水处理系统,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消除河水污染,保持白鹭湾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能力。

              (4)该湿地不同地段上分布着种类和密度不同的种群,在水平方向上它们通常呈____________分布。该湿地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价值。

              (5)外来物种黄花刺茄侵入该湿地后,在短期内数量迅速增加。黄花刺茄的茎秆和果实上长满尖锐毛刺,毛刺对动物来说是一种________信息。用样方法调查黄花刺茄的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________。

            • 4.

              土壤动物能够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改良土壤结构,其类群组成和数量是评价农田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下表是某农田使用两种肥料后4类土壤动物物种效和密度(个/M2)的调查数据:


              动物类群
              样地

              跳虫类

              蜱螨类

              线蚓类

              线虫类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有机肥田

              10

              7

              38

              30

              40

              120

              19

              339

              化肥田

              4

              79

              4l

              18

              32

              7

              52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A.化肥田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相对简单

              B.有机肥田的土壤动物数量大大增加,有机质减少

              C.化肥田土壤动物个体总数减少,但是生物多样性提高

              D.有机肥田的各类土壤动物密度总是大于化肥田
            • 5.

              某地实施退耕还林若干年后,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系列跟踪研究。

              (1)实施退耕还林后,耕地逐渐过度为灌丛和林地的过程叫做        。研究该地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研究发现,该地段不同区域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区域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且呈镶嵌分布,这种分布称为        

              (2)在调查面积能代表森林群落类型最小面积的前提下,科研人员采用                法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不同生境群落特征各异,阳坡和阴坡植被差异明显。对阳坡的物种生态位重叠(对同一生境中的资源需求类型或需求量相近)变化进行分析,其结果见下表:

              通过表中数据分析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种间竞争最激烈的是                            

            • 6.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B.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不都是由光照直接决定的
              C.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可发生变化
              D.若研究物种丰富度可在种群层次和群落层次上进行
            • 7.

              图一为研究人员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将主要物种绘制成的食物网模式图,图二为该食物网中某种群的λ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1)该食物网有        条食物链,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是                   。如果狐狸数量减少时,鹰的数量将会             。

              (2)假设E(20 000kJ)表示牧草一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E1、E2、E3(E1+E2+E3=3 000kJ)分别表示牲畜、昆虫和鼠三者同化的能量,牧草呼吸消耗的能量为2 500kJ,牲畜、昆虫和鼠三者呼吸消耗的能量为600kJ,三者粪便中的能量为500kJ,则该食物网中由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3)图二曲线所示种群在1~20年中种群数量最多的是第     年,种群数量下降的时间段是     年。

              (4)该草原在第10年曾发生火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火灾过后草原生物群落                  过程的真实写照。

              (5)狐狸可以根据鼠留下的气味而捕食鼠,同时,鼠也可以根据狐狸留下的气味而逃避狐狸的猎捕。这一实例说明:信息传递可以                              ,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 8.

              (1)K值:又称___________,指在____________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_________

              (2)生态系统:由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__________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丰富度:群落中___________________的多少。

              (4)种群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 9.

              某校生物科研小组对一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他们分别采用不同体积的样方来调查土壤中的物种数。结果如图1所示;图2表示该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叫做____________。由图1判断,调查该生态系统土壤中物种数的样方体积最好是_____________。
              (2)图2中未表示出的该生态系统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标志重捕法调查D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调查的结果会 __________(偏高/偏低/不变)。
              (3)由于某种原因使得A种群数量短时间内大量减少,E种群数量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能力,其基础是______________调节机制。
              (4)若图2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摄食两种生物时,两种被摄食的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E每增加10kg生物量,至少需要消耗生产者______________kg。
              (5)在人工干预下,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逐渐增多,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_演替,演替结果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      _
            • 10.

              “烧芭”作为一种传统的农耕文化是指焚烧芭蕉树,进行烧芭的区域,芭蕉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2,这是某野生芭蕉林内的一条食物链,其中字母表示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芭蕉林进行烧芭后发生的群落演替与火山岩上发生的演替类型不同
              B.印尼的烧芭导致东南亚三国被烟霾笼罩,该现象可反映物质循环的全球性
              C.如芭蕉同化的太阳能为M,则肉食性动物2同化的能量为A×B×C×M
              D.由于能量流动逐级递减,因此A大于B大于C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