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校园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碳以CO2的形式沿着箭头所示渠道流动

              B.消费者的营养级别越高,其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多

              C.若乌鸫被驱出校园,则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降低

              D.蜗牛和乌鸫之间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
            • 2. 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问题:

                  (1)图甲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D指向A的箭头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__。

                  (2)在图乙的食物链中,③属于____________(生物)的同化量的一部分。

                  (3)图乙所在的生态系统中,草属于第一营养级,它的能量除了未利用的一部分和分解者分解利用的一部分之外,其他的流向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4)在图乙的食物链中,草为兔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同样也可以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这些信息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图乙所示生态系统在引入鹰之后,兔的数量短期内发生变化后并最终达到平衡,这表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能力。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_(填“抵抗力”或“恢复力”)稳定性更高。

                  (6)下表是某生态系统三个营养级(含第一营养级)的能量分析表[单位:J/(hm2·a)]。

              营养级

              同化量

              未被利用量

              分解者分解量

              呼吸释放量

              A

              2.48×1011

              2.00×109

              1.20×1010

              3.60×1010

              B

              2.40×107

              6.00×105

              4.00×105

              2.30×107

              C

              7.50×108

              2.40×107

              6.00×106

              7.16×108

              输入该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如图所示,图一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图二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请据图回答:

              (1)图一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填甲或乙)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2)图一中“甲乙”表示生态系统的____结构。

              (3)图一中的乙相当于图二中的_______。

              (4)图二中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________形式进行的。b生理过程主要是_______。

              (5)若上述生态系统代表农田生态系统,农民下田拔草,捕捉害虫,喷洒农药,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目的是_____ _____。

            • 4.

              鲢鱼与青鱼、草鱼和鳙鱼合称四大家鱼,主要的活动水层不同,另外鲢鱼在流动的水中才能繁殖。某人工鱼塘(静水)放养的都是鲢鱼苗,每天投放适量的有机饲料,并且水质等其他条件均适合鲢鱼的生长。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该鱼塘内所有鲢鱼和其他植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B.由于条件适宜,该鱼塘内鲢鱼的密度将呈“S”型增长

              C.流经该池塘的总能量是池塘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D.再放养适量青鱼、草鱼和鳙鱼可充分利用水体资源
            • 5.

              如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N2,由初级消费者流向蜣螂的能量为N6
              B.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N5/N2×100%
              C.N5将有两个去向,其中之一是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D.能量在各营养级的流动离不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 6.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碳循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都是沿食物链(网)进行的
              B.都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关
              C.碳循环以无机环境的CO2为起点,能量流动以光能为起点
              D.碳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
            • 7. 如图表示A,B两个特定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A.一个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

              B.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

              C.若甲和乙中玉米的数量相同,能量传递效率均为10%,且甲能养活10 000人,则乙能养活500人

              D.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DDT,则甲中的人比乙中的人体内DDT浓度低
            • 8.

              某生态学家对某池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调查,图甲表示含有大量藻类、底层水草及挺水植物(芦蒿、香莲)的新型池塘生态系统模式图。图乙中a-d表示藻类和鲢鱼能量流动过程中不同去向能量的相对值。


              (1)根据图甲回答以下问题。

              ①与香莲竞争最激烈的生物是_________;人占有__________个营养级。

              ②在人工影响下,池塘的物种逐渐丰富,其群落演替类型是__________;如果鱼类大量死亡,分解者的数量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图乙中从c1=a2+b2+c2+d2,则从藻类到鲢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用字母表示)。

              (3)图乙c1中只有33%~35%用于鲢鱼的__________________,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 9.

              下列关于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错误的理解是( )

              A.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只有一小部分流入初级消费者
              B.生产者能量的当前储存量大于各级消费者能量的当前储存量之和
              C.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除草和治虫的目的是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尽可能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面
            • 10.

              图1是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数值的单位为kJ/(m2.a).图2是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某个时期,当地居民大量捕杀鼬,导致岛上鼠种群爆发,随后由鼠疫杆菌引起的鼠疫通过跳蚤使人感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第二、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2)如果图1所示的生态系统是弃耕农田重新形成的,则现有生物群落是________演替而形成的.

              (3)图2所示食物网中,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________条食物链传递给鹰;鹰所处的营养级是________;兔和人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鼠疫杆菌与人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4)通常情况下,鼬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寄生在鼠身上的跳蚤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斗争________(填“增强”“不变”或“减弱”).

              (5)生长在该岛上的蘑菇体内储存的能量________(填“能”或“不能”)传递给植物.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