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湖泊中生活着鱼类、青虾、水蚤和水生植物等生物。其中,肉食性鱼类以青虾为食,青虾以水蚤和水生植物为食,水蚤以水生植物为食,请分析回答:

              (1)湖泊中不同种类的鱼不属于同一物种的原因是它们之间存在        。各种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其意义是                                

              (2)根据湖泊中上述生物的食物关系推算,若肉食性鱼类增加1千克,至少消耗水生植物        千克。若青虾被大量捕捞,短期内将直接造成肉食性鱼类的种群密度        (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3)水生植物在该湖泊的碳循环过程所起的作用是                                               

            • 2.

              某矿区废弃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

              植物

              田鼠

              固定的太阳能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45×1011

              1.05×109

              7.50×108

              7.15×108

              2.44×107

              2.25×107

              2.18×107

              (1)此荒地多年前曾发生过火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该生物群落________演替过程的真实写照,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良好的植被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2)若要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法。在2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0只,则该种群密度是________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填“偏小”、“偏大”)。

              (3)能量沿植物→田鼠→鼬的流动是单向的原因是________,逐级递减的能量主要是通过呼吸作用以________的形式离开生态系统。据表可知,能量从田鼠到鼬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

              (4)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调节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生态学家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生态特征十分相似的甲、乙两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将两种植物按照不同比例混合播种,对收获的种子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不同种植比率下收获种子的比率,结果如表。

              种植比率(甲/乙)

              0.25

              0.67

              1.50

              4.00

              收获种了比率(甲/乙)

              0.37

              1.45

              2.06

              8.08

              若按照0.25的种植比率种植,以后每年将获得的全部种子再混种下去,这样连续种植10年,两种植物最可能的结果是________(填“甲占优势”、“乙占优势”、“甲、乙比率一样”)。以上也表明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进行。

            • 3.

              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该系统不同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生态系统。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某湿地因过度排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而遭到破坏,这是因为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湖泊的         ,使其         稳定性减弱。

              (3)若将(2)中的湿地改为湿地公园则群落的演替方式是          。人类活动往往可以改变演替的                

              (4)农田生态系统中,一个生长季节收获的农作物所含有的能量m,农作物通过细胞呼吸散失的能量为n,这些农作物在整个生长季节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大于/等于/小于)m+n。

              (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 4.

              各种植物的开花都要求一定的黑暗和光照时间,但“影响开花的关键性因素是黑暗期的长短,还是光照期的长短”并不明确。人们很早就认识到,苍耳需要每天短于16h的日照才能开花,若日照时间长于16h就不开花,16h的光照是一个临界点。20世纪30年代,有人将苍耳置于不同组合的光照期和黑暗期中进行实验,结果下图所示。

               

                               图甲                                                 图乙



               

                               图丙

                              

               (1)图甲所示实验中,各组处理的差异(变量)是                。根据本实验的结果,有同学对前人的认识作出修正:影响苍耳开花的关键性因素不是光照时间短于16h,而是每天长于8h的黑暗。   

              (2)该同学进一步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图乙所示,该实验        (是或否)支持你的上述结论。请阐述理由                                                                                          

              (3)进一步的实验(如图丙所示)发现,在实验n处理的黑暗期插入一段时间的光照,即使是极短的一瞬间,植物也不能开花;而实验p处理的光照期间插入一段黑暗期,植物能够开花。图丙未显示n、p实验的对照处理,请你参图丙,画出对照组的处理。

              (4)在实验中除了题目中涉及到的控制因素外,为了保证实验结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你认为还应注意做到:(至少答出两点注意事项)

                                                                             

                                                                                            

            • 5.

              子弹蚁主要分布在亚马逊地区的雨林中,它们会分泌一种毒素,常以小型蛙类为食,子弹蚁的克星是体型很小的驼背蝇,驼背蝇将卵产在子弹蚁体表,幼虫则以它为食。下图甲是子弹蚁不同时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图乙表示雨林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丙表示的是图乙的能量流动情况,据此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甲图表明雨林中的子弹蚁种群数量变化属于       增长模型,图中的        时期子弹蚁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2).子弹蚁与小型蛙类的关系为           ,有人写出了一条食物链“小型蛙类→子弹蚁→驼背蝇”,指出其中的错误①                      、②                    、③                                      . 

              (3).若探路的蚂蚁发现了食物,会留下一条气味组成的路径,然后去召集同伴。该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功能。

              (4).图乙中代表分解者的是         (填字母);分析图丙,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千焦 ,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

              (5)若人类将部分雨林开发成为果园,则其群落的演替方式是         ,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降低。

            • 6. 寄生在某种鸟的羽毛中的羽虱大量繁殖会造成鸟的羽毛失去光泽和尾羽残缺不全,影响雄鸟的求偶繁殖.

              (1)若该种群中对羽虱具有抵抗力的个体AA和Aa分别占20%和40%,则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______
              (2)请预测以后基因频率的变化规律,将该变化在下边的坐标中以图1曲线的形式表示出来.(标明基因,绘出大致趋势即可). ______
              (3)研究者认为雄鸟能否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土筑巢,与雄鸟尾羽长短有关,为了验证这个观点,做了如下实验,结果如图2.
              ①将若干只尾羽长度相似且生长状况一致的雄鸟均分成A、B、C三组,将 ______ 组雄鸟的尾羽剪短,把剪下来的尾羽用黏合剂黏在 ______ 组雄鸟的尾羽上.对 ______ 组雄鸟的尾羽不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给三组雄鸟带上标志后放归野外进行观察.
              ②实验结论: ______
            • 7.

              目前,滇池周边14个生态湿地植被覆盖已超过80%,环湖生态恢复建设为滇池注入新的活力。回答下列问题:

              (1)湿地具有净化污水、蓄洪防旱等能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滇池生态系统中群落的发展变化体现了演替过程,演替是指       

              (2)湖滨湿地植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在垂直方向上,湿地中的植物及动物均具有       现象。

              (3)滇池中的主要食物链是“蓝藻→鲢鱼→白鹭”。在这一食物链中,鲢鱼同化的能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白鹭同化的能量。2012年实施“以鱼控藻”三年行动计划投放鲢鱼苗后,白鹭数量大大增加。请分析藻类和白鹭数量变化的原因:       

              (4)长期实行的年度封湖禁渔与开湖捕捞交替的滇池渔业管理模式,可以使滇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8. 图一为不同地点植物的分布情况,表一是生态学家对某弃耕农田多年后形成的荒地进行的调查,表中是此生态系统三个营养级的能量分析表(单位:J/hm2•a).
              营养级 同化量 未被利用量 分解者分解量 呼吸释放量
              A 2.48×1010 2.00×109 1.20×1010 3.60×1010
              B 2.40×107 6.00×105 4.00×105 2.30×107
              C 7.50×108 2.40×107 6.00×106 7.16×108
              (1)图一c处水域受到重金属污染后,海藻以及多种浮游动物数量锐减,而沙蚕等动物变为优势种群,这是在 ______ 水平上研究的结果.
              (2)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不同区域分布着不同的植被,影响a、c处植物分布主要因素分别是 ______ ______
              (3)若要调查b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统计方法可选用 ______ ______
              (4)输入表一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总能量是 ______ J/hm2•a,这部分能量是由表中 ______  (填字母)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5)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______ .从表格来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否增加? ______
            • 9. 如图表示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A代表的是 ______
              (2)肉食动物从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为 ______ J/cm2•a. 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 ______
              (3)从图中分析可知,肉食性动物仅获得部分植食性动物中的能量,原因有:
              ①植食性动物体内的部分能量被自身 ______ 而消耗;
              ②部分植食性动物 ______
              ③植食动物中还有少部分能量被 ______ 利用.
              (4)甲图由于某种因素使得生产者短时间内大量减少,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水平,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______ 能力.
              (5)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人工生态系统的意义在于 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