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器物有魂魄”。工匠精神,涵盖“敬畏入魂、专业敬业、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耐心专注”等精神内涵。置身大众创业的当今时代,如何如瑞士钟表、德国制造般追求产品品质和灵魂的升华?
              当粗放型发展方式的终结成为必然,工匠精神将成为新常态下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工具。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讲述了当代中国的八个工匠凭劳动的双手缔造的神话,他们数十年如一日追求岗位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谱写了德技双馨的大关,成就了一个个中国制造。弘扬工匠精神,还需要厚植的土壤,必须用体制机制为工匠精神保驾护航,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让中国之制造的筋骨更强健、品牌更响亮。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应如何弘扬工匠精神,成就中国制造。
              (2)弘扬工匠精神、成就中国制造应扎根厚植的土壤,凭借劳动的双手。运用人生价值观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3)打造未来工匠,教育先行。作为一名中学生,请就匠心的培育给校长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不得出现真实人名和校名)。
            • 2.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青蒿素获得2015年世界生理学或医学的诺贝尔奖。这是中国传统中医学向世界的一次展示,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一份礼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医药研究所于1969年开始辟抗疟研究,屠呦呦和团队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经过多次失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发现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鼠疟、猴疟药效评价显示抑制率达到100%.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当青蒿素片剂临床使用效果不理想时,屠呦呦带领团队深入探究原因,改用青蒿素单体胶囊,及时证实了青蒿素的抗疟疗效。日前屠呦呦表示,这个工作还有继续发展的可能性,青蒿素一旦产生耐药性,就需要再花十年的时间研究新药、
                  材料二  以屠呦呦为代表的抗疟研究团队,为挽救数亿饱受疟疾折磨的患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十年如一日地展开研究,历经数百次实验,一方面从中医药古方中寻找灵感,另一方面利用现代医学的提取手段和检验手段,终获成功,惠及了亿万患者。
              (1)结合材料一,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青蒿素研发过程体现的哲学道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屠呦呦及其团队成功的原因。
              (3)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侧面说明了我国中医药文化影响力的增强。请你就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出两点建议。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
                  疟疾几千年来一直威胁着人类生命安全。20世纪50年代,寄生虫对当时抗疟药物产生了抗药性,为解决越南战场医疗告急问题,中国启动抗疟项目,动员全国医药力量,但科技研发更需要专业精英和天才。屠呦呦团队尝试从中药里提取和分离抗疟有效成分,虽条件艰苦、设备落后,但仍不断寻找,从历代医籍药方、各地药志中收集汇总出2000多个治疟药方,精选编成《疟疾单秘验方集》,接着筛选一批药方做鼠疟实验,后勤供应不上,甚至搬来家里水缸类器具存放危险品,但疗效不稳。
                  1971,屠呦呦又组建科研小组,重读中医古籍,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得到灵感,改用低沸点溶剂处理青蒿,得到的提取物疗效更高更稳,第191次实验中提取的药物样品显示出100%抑制率。
                  1972年中科院用当时最先进的“X-衍射法”帮助确定青蒿素提取物的立体化学结构,意味着发掘出全新的抗疟药--青蒿素。
                  1973年,屠呦呦研发出青蒿素第一个衍生物双氢青蒿素,甚至亲自试服,抗疟疗效提高了10倍。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提议”在中国举行会议,屠呦呦被安排向西方医药学家介绍研发青蒿素全面情况。中国人自己发明的青蒿素在毫无保护状况下流失了。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知识,分析屠呦呦研究团队的成功之处。
              (2)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屠呦呦研究团队在实践中如何推动对青蒿素的认识深化的?
              (3)知识产权已成许多国家发展、参与竞争的重要手段,请就如何保护知识产权提出两条建议。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四个全面”的内容,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四者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斗总目标;而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则如大鹏之两翼、战车之两轮,共同推动奋斗目标顺利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
              (1)结合材料一,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说明如何处理“四个全面”的关系
                  材料二: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海口市特别注重通过法治文化建设推进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该市积极培育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引领法治文化建设。既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又大胆吸收国外有益的法治文化,丰富法治文化的内涵。选择百姓关注、影响力大、富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事件,设计并推出各种形式的法治文化活动,提高市民参与度。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等的独特优势,并积极建设法治文化宣传主阵地。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知识,说明海口市的举措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启示。
            • 5. 2014年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给我国文艺界吹来一股春风。要使创作之树常绿,必须不断地用活水去浇灌,去滋润,而这活水的源头就是火热的生活。作品要接地气又反映普通百姓生活。坚持主旋律、弘扬真善美,文艺作品的旋律要始终和祖国的脉搏一起跳动。中国影视应该有传播主流价值的担当,也要学习国外影视的策划理念、制作水准、营销手段。传承创新徽剧、昆曲等传统民族艺术,对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具有重要意义。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结合材料为文艺工作者多出好作品提出建议。
            • 6. 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习近平讲话摘录
              摘录一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作用不可替代
              摘录二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摘录三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1)运用辩证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知识,分析习近平上述讲话的哲学依据。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
              (2)有人认为,文艺创作要注重创新,适应文化市场的需求。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3)结合材料一、二,就贯彻落实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拟定一条新闻标题。要求:紧扣主题,准确鲜明,凝练朴素,限15个字以内。
            • 7. 新的战略构想--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古代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经济、文化、外交等链接在一起,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这是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1)“丝绸之路”是经济共蠃之路、政治合作之路,更是文化交融之路。请阐述实施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对我国文化发展带来的契机。
                  材料二  曾经对世界经济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丝绸之路”,正在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2O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中亚四国,首次提出共同建设地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这一创新的大合作模式将重现古老丝绸之路辉煌,实现各自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变得无比真实。
              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中国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推进贸易、产业、投资、能源资源、全融以及生态环保的合作,深化城市、港口、口岸、产业园区的合作,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协助当地增加就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古丝绸之路有关各方可以将现有的、计划中的合作项目串接起来,形成一揽子合作,争取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整合效应。古老“丝绸之路”再次以全新的地缘、经济、政治内涵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2)结合材料二,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说明共建跨欧亚“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构想提出的合理性。
            • 8. 有筋骨的文学才是好文学,因为有筋骨才能有力量。筋骨与题材无关,大江东去、金戈铁马的宏大叙事可以成就筋骨,表现草木之微、花开花落的小叙事也可以筋骨毕现;筋骨也与风格手法无关,豪放硬朗可有筋骨,婉约细腻也可有筋骨,关键是作品在精神上能不能站起来、立得住,能不能给人启迪和力量。借鉴这一说法,文艺作品创作应该(  )
              A.取材真实,形式多样
              B.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C.熔铸中西,包容开放
              D.品味高雅,积极向上
            • 9. 由中央民族乐团历时六年筹划、三年磨练的创新剧目《印象•国乐》,运用传统工艺,通过舞美、灯光、影像等诸多现代技术手段复原了敦煌壁画中的千年古乐。该剧目在全国巡演之后,引发了观众强烈共鸣,让观众感受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民族音乐盛宴。《印象•国乐》的成功得益于(  )
              ①复原并继承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②坚持了文化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③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用科学技术创新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10. 湖南卫视在2013年第四季重磅推出的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再掀收视狂潮。不仅节目的主题曲在网络上广为传唱,节目中的小朋友也成为了网友们追捧的偶像。这表明(  )
              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②以人为本,维护人民利益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
              ③影视作品的创作要能够充分保障人们的基本文化权益
              ④立足实践,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才能获得艺术的永恒。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