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以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

              黄 金

              ①如今人才的培养,不止一次听到“局中人”直呼“两难”:一头是学生的“难”,难在专业“窄化”、生活“宅化”;另一头是工程单位的“难”,慨叹工程领军后备人才短缺。

              ②为何会出现这供需的“两难”?窃以为是因为人才培养的人文土壤、人文养分还不够,重视了“硬知识”的传授,少了些 “软学养”的培养。

              ③传统的人才培养,以教给学生掌握技术和工具为主要目的。而人文教育,以塑造完整健全的“人”而非单向度、工具化的“匠”为出发点,涵育的是人对价值道德的终极关怀,对做事的完美追求,是心灵的沉潜宁静,这和工匠精神是无比契合的。因此,人才的培养,切不可少了人文教育这一环,还需以人文教育铸匠魂、育匠心、造匠韵。

              ④培养一流的大国工匠,需要把科技创造同人类社会重大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应当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他们关切环境、关怀生命的责任心。人文教育中,历史文化、哲学伦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的交汇融通,造就其博约相济、以文化人的特点,让学生涵育健全人格,谙悉工程伦理,明了历史环境,树立高远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先生早年间立志立德,正是得益于人文教育。他中学时代即就读于蔡元培先生创办的孔德学校,接受德智体美的全人教育,名字也由“钱秉穹”改为“钱三强”,意为德智体都强。后来在孙中山先生的影响下,在未来中国蓝图的吸引下,钱三强决心学工科,以实际行动报国,自此一生未改初心。

              ⑤培养一流的大国工匠,不仅要培育专注技艺、追求卓越之心,更重要的是涵养赋予产品生命和内涵、在技术中融入巧思和灵魂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想象力、审美品位也是不可小视的创造力,不少蜚声世界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都曾得益于文学和艺术的滋养,对生命有了更高层次的体认,也让工程技术有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久远价值。目前,不少国货正从粗憨、实用阶段转向追求精细、美感的阶段,对工程人才的工艺审美素质要求更高。人文教育恰恰可以打破专业壁垒,将人的思考和生命力融入工程技术,赋予中国制造更大的价值。

              ⑥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造”乃至“中国智造”的转折点。将人文教育的土壤培得更厚,将人才培养的渠道拓得更宽,将“工匠精神”的内涵挖得更深,才能以世界一流的教育为国家的转型发展输送更多一流的“大国工匠”

              (摘自2016年12月07日《人民日报》)

              (1) 阅读第③段,说说文中加点的“硬知识”和“软学养”具体指什么。

               “硬知识”:                                                     

                “软学养”:                                                    

              (2) 阅读全文回答:如何以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

                                                                                                                                         

              (3) 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的画线句。

                                                                                                                                            

              (4) 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你认为它能否作为第⑤段的论据,为什么?

              【链接材料】旁白:故宫博物院里有一群人,他们是文物的“医生”。每天和珍贵的古文物打交道,通过“望闻问切”,让珍贵的古代文物的生命得以延续。他们精湛的手工技艺通过师徒的方式代代相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百宝镶嵌组文物修复专家孔艳菊:其实修一件文物蛮有意思的。……虽然看起来都是一些死的东西放在那里,你真正接触它的时候,你会发现非常精彩,非常美,而且确实是有生命的。我们现在要修复补配,还是会加入现在修复者对手艺、对美的理解等各方面的东西。认真地对待它,你就会觉得有一种精神的东西在里面,所以你会觉得它是活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解说词)

            • 2.

              为别人鼓掌

              骏马虽千里,耕田不如牛;耕牛虽勤奋,看家不如狗。一个人只要用一种健康的心态来看待别人,就会发现,周围的人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长处。因此,我们要乐意把掌声送给别人。

                为别人鼓掌,不是刻意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更不是吹牛拍马、阿谀奉承,而是恰到好处地对别人进行肯定。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要有正常的心态,否则就不能正确看待别人的成绩。发现新大陆的航海家哥伦布回国后,就受到一伙人的公然挑衅:只要条件允许,任何人去航海、去寻找,最终都能找到新大陆。这些挑衅者自己不能成功,还不能容忍别人成功。

                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态,这种小肚鸡肠很可能会发展到害人害己的地步。周瑜虽年轻挂帅,意气风发,却因诸葛亮的精彩表现而自惭,责怪上天“既生瑜何生亮”,终因气量狭小而自夭;庞涓贵为魏国大元帅,屡立奇功,却因妒孙膑之才,设下阴谋诡计以膑刑加害于他。孙膑任齐国军师后,所向无敌的庞涓终于落得个兵败身亡的下场。

              为别人鼓掌,也是在给自己的生命加油。在我们的成长时期,成功人士的经历往往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他们的成功会正确指引我们,在无形之中帮助我们。当我们走向成功时,更要学会为别人鼓掌;为别人鼓掌,也会获得别人的喝彩。

                                                (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第3段中作者列举周瑜和庞涓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2)文末说“为别人鼓掌,也是在给自己的生命加油”,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 3.

              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选段,回答下列各题

              ①“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②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③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④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1) 如果把第①段画线句中加下划线词删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

                                                                                

              (2) 有人说第②段在文中起过渡作用,使文章的思路更加清晰。你认同这种看法吗?简述理由。

                                                                                    

              (3) 阅读第③段画线句,回答问题。

                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

              (1)句中“这种”,指代的是什么?

                                                                               

              (2)“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这一串数字表达了什么观点?

                                                                                
              (4) 阅读第③④段,“有人”和“ 我”对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看法有什么不同?
            • 4.

              嘲笑的力量

               ①嘲笑是无形的,它的力量却非常可怕。

               ②一只又饥又饿的鸭子,在黑夜的湖水里寻找食物。它忽然看见了月亮在水里的倒影,它以为,这一定是一条闪着银光的鱼。

               ③于是它一个猛子扎进了水里。这只鸭子潜水捉月亮被它的几个同伴看见了,不一会儿水里的居民都放声大笑起来。

               ④大家的嘲笑使可怜的鸭子十分难堪,它再也不敢潜水觅食了。就这样,它越来越弱,最后,终于饿死在满是鱼儿的湖水中。

               ⑤不论多么聪明的人,在长长的一生中,都免不了有与鸭子类似的举动,即使是那些天才也不例外。伟大的画家梵·高,生前曾做过无数失败的行当:失败的画店学徒,失败的求学者,失败的传教士……一个个曾经被他认真进行捕捉的人生目标,都以惨败结束。许多人就是这样放弃了人生的梦想,成为一个终生平庸的人。

               ⑥嘲笑的力量太可怕了,它几乎无时无刻不潜藏在你的周围;它无时无刻不注视着你,只待你一旦失败了,就发出响亮的魔鬼般的笑声。而人生的哪一条成功的道路,不是由长长的失败铺成的呢?于是嘲笑就用它那笑声,将无数个人的无数个美妙的梦想,扼杀在半途之中。被扼杀掉梦想的人,也死心塌地地留下来,和扼杀过他的人一起,发出那可怕的笑声。于是,嘲笑的力量越发大了起来。

               ⑦而梵·高没有被嘲笑声吓住。在人生一连串沉重的打击下,他坚定地选定了绘画做自己的人生终极目标,虽然这一次他还没有出发,嘲笑和打击就扑面而来,但他相信自己的勇气能战胜这一切。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不可一世的嘲笑已经灰飞烟灭,伟大的梵·高同他那炽热美妙的画面却万古长存。

               ⑧在真正的勇者面前,嘲笑是虚弱的。

              本文的论证思路:先                   ,再                                    ,最后                                      
            • 5.

               弯下腰,让别人站在你的肩膀上(节选)

                                          ◆〔美〕米歇尔·奥巴马

                ①我之所以选择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做成为第一夫人后的首次毕业典礼演讲,完全是因为你们感染和感动了我。你们的这种乐观和积极进取不仅代表着这里的学生和教职员工,也代表了默塞德的品格和历史。这是一个由来自全世界的劳动者和移民建成的城镇:在淘金热中来到这里的拓荒者盖起了留存至今的教堂、公司和学校;从南方逃离至此的非裔美国人修起铁路;墨西哥裔美国人从北方来到这里的农场工作,并成为我们农业生产的支柱;亚裔美国人来到旧金山,并逐渐发展为圣华金山谷社区的一部分。

                ②默塞德的外表也许在过去的岁月中已经改变,但它的价值观始终未变─一代又一代各种族的男人和女人希望为后代创造更好的生活,并为此在烈日下长久地辛勤劳作;勤劳的人们相信获得好的教育将是他们通往更光明的未来的阶梯。

                ③我就成长在拥有这种价值观的社区。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的每个人都在为这里的孩子们能获得良好教育而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这种奉献精神正是我们国家所需要的。致力于改善我们社区的职业并非总是光鲜夺目,却是非常必需的。我希望你们,在走出校门之后,能把在这里继承来的文化传统继续传承下去,从而影响更多的人。

                ④当你们迈入更大更宽广的世界,开始构建自己的人生时,你们也会遇到困难、产生疑虑:我是否足够聪明?我属不属于这里?我能不辜负每个人对我的期望吗?你会发现几乎没有一条清晰直接的道路可以通向你憧憬的未来。也许有时你还会怀疑这些付出究竟值不值得,也许有时你只想放弃。

                ⑤当这些不可避免的时刻到来时,我希望你们想想今天,看看周围,成千上万的勤劳的、每天为你们祈祷的人们一直帮助你们走到这里。我希望你们想想那些         再想想那些没有机会上大学却仍为你的成功做出投入的朋友们。最重要的是,想想这世界成百上千的从来没有机会和你们一样上大学的孩子们;被迫在血汗工厂中劳作的孩子从来没有上过学;你们自己社区的孩子甚至也从未遇到一个人告诉他们,他们足够优秀和聪明,可以实现一切梦想;还有那些失去梦想的孩子。这些孩子极度渴望能找到一些人或事物去依附。他们渴望从你们身上看到希望。

                ⑥所以,当你们想放弃的时候,请想想所有这些人,记住你们都是被赐福的。记住要换来这些幸福,必须回报什么。你们必须回去拉别人一把。你必须弯下腰,让别人站在你的肩膀上看到更光明的未来。

              (本文译自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2009年5月16日在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 6.

              心系一处,难能可贵

                 ①很多人都知道要有所作为就应该“心系一处”的道理,但现实生活中能真正做到“心系一处”的人并不多。“心系一处”,难能可贵。

                 ②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具有顽强的毅力。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在40岁时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人问他成功的原因,丁先生说:“与物理无关的事我从来不参与。”事实的确如此,几十年来他始终把精力集中在科学研究上,集中在探索宇宙的奥秘上。他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有时候连续四五天不睡觉,正是凭着这股韧劲,他的实验获得了成功。

                 ③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守住内心的宁静。在这个越来越繁华的世界,人们的目光能够不被五光十色的景色所吸引,的确不易。作家苏童一直以来潜心创作,心无旁骛。作品《妻妾成群》被改编成电影后,他名声大噪,上门的采访者、崇拜者络绎不绝,但是苏童很冷静,他对记者说:“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我是过室内生活的人,以前很安静,现在更安静。”另一个作家张炜则奉行‘三不主义“不看热闹的书,不去热闹的地方,不交热闹的朋友。对于许许多多的成功者而言,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成功后依然做到了“心系一处”。

                 ④“心系一处”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不是一意孤行的固执,而是繁华过后的觉醒;不是缺乏思想的单纯,而是一种去繁就简的境界。当你处在人生的低谷,“心系一处”能让你学会坚持,给你重振雄风的希望;当你处在人生的峰巅,“心系一处”能让你保持清醒,一带给你再创辉煌的动力。

            • 7.

              ①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历尽心血雕刻出著名的大卫像。人们皆惊叹于大卫像的辉煌,可在此之前,很少有人对这块雕刻大卫的石材做出褒评。其实并非石头不美,只是无人赏识,而米开朗琪罗发现了它,并赏识它是一块用于雕刻的好石材,然后赋予了它新的价值。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赏识。

              ②因为赏识,是一个人心境磊落,视野疏朗的表现;是一个人才智敏锐,气度从容的凸显。没有赏识,自我多了一份自卑,他人多了一份挑剔;社会多了一份冷漠,世界缺了一份美好。因此,我们要学会赏识。

              ③学会赏识身份低于自己的人,因为“任何看似愚蠢的东西,都必定有值得喝彩的地方”。台湾作家林清玄曾经评价一位犯案数十起的小偷,赞扬他的细密心思,肯定他的灵巧手法。小偷听说后,金盆洗手,成为四十多家连锁店的老板。一位年轻人因一首情诗离开学校后,福楼拜给予他鼓励、赏识。终于,这个年轻人写出了著名的短篇小说《羊脂球》。这位年轻人,便是莫泊桑。是赏识唤回了迷途的羔羊,是赏识使其得到认可和肯定,是赏识激发其奋发努力的勇气,最终获得新生。那么,我们为何不学会赏识?

              ④学会赏识自己,因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学会赏识自己,要有太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豪放,要有苏轼“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壮志,要有杜甫“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无私旷达,要有屈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的坚贞不屈。因为赏识自己,诸葛孔明才会自称卧龙,未出草庐而知晓天下三分;因为赏识自己,毛遂才会以锥自喻,在大殿上据理力争;因为赏识自己,陈涉才会石破天惊,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赏识可以给自己动力,使自己迈上新阶梯。因此,我们为何不学会赏识?

              ⑤学会赏识那些强于自己的人,因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廉颇因为不赏识蔺相如的治国才能,居功自傲,处处刁难。而蔺相如赏识廉颇的滔滔武略,不计前嫌。两人终化干戈为玉帛,彼此赏识,才有“负荆请罪”的美谈流传至今。孔夫子赏识他人,才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断言。学会赏识,才会看到别人的长处,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自己。既是如此,我们为何不学会赏识?

              ⑥真正的智者,他们会在赏识的同时,把自己投入到铸就辉煌的熔炉之中,把自卑熔炼成自信,把不满锻造成竞争,把孤傲挥洒成谦逊,把萎靡升华成振奋,把失意挤压成动力,把挫折捶打成练达。

              ⑦我们应该学会赏识。学会赏识,对己,是一种超越;对人,是一种幸福。(有删改)

            • 8.

                                                                                    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     

              ⑴台湾著名剧作家、导演李国修,年少时,曾抱怨父亲做了一辈子鞋没有发财。父亲痛骂一通后,告诫他: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李国修深受启发,用毕生的精力只做“开门、上台、演戏”这一件事,让他享有“台湾莫里哀”的美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辈子专注做好一件事很重要。

              ⑵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认识不到这点的重要性。他们信奉“艺多不压身”,礼赞“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谁知到头来却落得个“样样 涉足,个个平平”的局面,导致“艺多不养家”的尴尬后果。对普通人来说,这其实是一种必然的结局,因为许多伟人亦无法达到多才多艺的人生高度。

              ⑶法国作家莫泊桑小时候曾在福楼拜面前自信地说:“我上午用两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用另两个小时来弹钢琴,下午则用1个小时向邻居学习修理汽车,用3个小时来练习踢足球,晚上,我会去烧烤店学习怎样制作烧鸭,星期天则去乡下种菜。”说完后一脸得意。福楼拜听后笑了笑说:“我每天上午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下午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晚上,我还会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福楼拜接着问:“你究竟有什么特长,比如有哪样事情你做得特别好?”这下,莫泊桑答不上来了。于是他 便问福楼拜:“那么,您的特长又是什么呢?”福楼拜说:“写作。”原来特长便是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情。于是,莫泊桑下决心拜福楼拜为文学导师,一心一意地读书写作,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跻身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的行列。

              ⑷专注于一件事,看似简单,其实是对毅力与恒心的考量。成功学上有个著名的“两万小时理论”,即“经过两万小时锻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卓越”。但芸芸众生平凡者不可计数,卓越者凤毛麟角。原因很简单,两万小时锻炼太过漫长、枯燥、无趣,没有坚如磐石的信念,没有钢铁般的意志,动摇、绝望直至放弃是顺理成章的事。

              ⑸专注于一件事,看似艰难,其实也容易。只要我们选择的事业,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我们最感兴趣的,漫长的“两万小时”就不会带来遥遥无期的恐惧,别人眼中枯燥、无趣的历程,便会成为时时给我们惊喜的旅程。只要我们拥有一颗任天边云卷云舒,静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淡泊之心,滚滚红尘的纷纷扰扰,便不会轻易动摇我们由平凡走向卓越的脚 步。只要我们把“两万小时”分解到活着的每一天,我们每天为卓越所付出的不过是半小时、一小时而已。

              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和精力十分有限,利用这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时间里专注地做好一件事,就很有可能从众人中脱颖而出。

            • 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曾学文

              ①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要“加大戏曲普及和宣传,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戏曲内容的教育教学”的要求,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是中国戏曲传承千年之后,第一次由政府部门正式提出在学校推广戏曲的通识教育。                                   

              ②为什么要在大中小学校普及中国戏曲教育?因为我们的孩子已经很少了解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有时甚至对它们视而不见。假如你问你身边的孩子什么是中国戏曲,看过家乡的戏曲演出吗?许多孩子一定一脸茫然。城市的孩子很多已不会说自己的家乡话,何谈看家乡戏!

                ③也许有人不屑,不就是听听戏,至于吗?孩子们读书都来不及,哪有闲工夫去听戏?这是社会普遍的心理,有人甚至宁愿逼着孩子去学钢琴,也不愿意让孩子去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原因之一是,许多人瞧不起戏曲,觉得它没有钢琴高雅。这也说明我们对自己的传统艺术宣传得不够。身为中国人,许多人并不了解中国戏曲的文化价值和魅力,不了解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得最为集中的艺术形式。中国戏曲包含了活泼生动的语言、朗朗上口的民歌民谣,集中了中国文化各要素,如诗歌、音乐、舞蹈、武术、服饰、化妆、美术等,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昆曲《牡丹亭》里有一句台词:“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如果我们不领着孩子走进中国戏曲这座大观园,怎么能够让孩子看到中国文化还有这等姹紫嫣红?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④艺术兴趣是需要引导和培育的。我曾经带着戏曲进校园,原以为小孩子会坐不住,但情况恰恰相反。我们特地编排了一些适合孩子年龄和天性的戏曲片段,表演之前,让演员给孩子讲解如马鞭代表什么,船的摇动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一张桌子可以代表什么,戏曲的服装美在哪里……孩子们不但看得津津有味,还不时随着演员的表演手舞足蹈,他们看懂了,看明白了,他们跟着我们走进了戏曲美妙的世界。

              ⑤可见,不是孩子不喜欢,而是我们没有用心以本民族最宝贵的文化去引领,没有让这些文化走进孩子好奇的世界。长期以来,我们学校的艺术教育有唱歌、跳舞、画画,唯独缺少了中国文化艺术中最集大成的传统戏曲的欣赏。做家长、当老师的首先就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缺乏自豪感,缺乏感情,何来孩子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今天,我们大力倡导传统戏曲的保护与传承,开展戏曲的通识教育,是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⑥教育家蔡元培说过,美育是人类打开心灵窗户不可缺少的工程。戏曲作为美育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我特别高兴现在出台政策,推动戏曲进校园,支持戏曲表演团体到各级各类学校演出,鼓励大中小学生走进剧场。开展戏曲通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孩子习得一门才艺,而在于让他们熟悉民族文化,感知中国戏曲的魅力,记住自己的文化根脉。

                ⑦戏曲进学校不是小事,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也让乡愁有了确实的记忆。


            • 10.

              留只耳朵听批评

              ①我们常常送人礼物——赞美,说者动动嘴,听者的脸上就东风送暖,开成花园。而过多的赞美反而会蒙蔽人,使人看不清真实情况,留只耳朵听批评,才能保持清醒。

              ②孟子云:“人告之以有过则喜”。意思是:别人告诉他有过失他就觉得高兴。当然批评不如赞美悦耳,但它是台阶,能送人登上更高的山峰。西晋时有个人叫戴渊,神采不凡,年轻时,曾带一帮人干抢劫的勾当。有一次,他抢劫了文学家陆机。陆机大声批评他:“你这样才华出众的人,怎么也当强盗呢?”戴渊听了,呆了,哭了,然后丢掉佩剑,跪拜陆机。后来,他建功立业,官至征西将军,从此人生走上正道。

              ③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别人的赞美,常常是出于礼貌,或者是阿谀奉承。两只耳朵全被赞美塞住,其实就是聋子。清醒的人,总要留一只耳朵听批评。古今有建树者,莫不如此。齐威王初即位,天天被宫女、近侍、大臣的美言麻醉着,以致边境告急。幸好,他后来听从邹忌的劝告,下了一道奖励进谏的命令:当面批评的,得上赏;上书劝谏的,得中赏;背后议论的,得下赏。齐威王清洗了灌满恭维的耳朵,用人唯才,奖善惩恶,齐国很快强盛了起来,不动一兵一卒,解除了边境危机。如果齐威王不接受批评,他能在历史留名吗?

              ④反之,只能听赞美之词,听不得批评之声,最终会头脑糊涂,铸成大错。商代暴君纣王,整日沉迷于酒色,不管国事。王叔比干进宫劝谏,谁想纣王不但不听劝告,而且还残忍的把比干的心给挖出来。纣王这种灭绝人性的举动,使天下人寒心,最终导致了"武王伐纣",商朝灭亡的结局。试想一下,如果纣王不被奸臣的赞美蒙蔽,接受比干的批评,振作起来,重掌国事,又怎么会成为亡国之君呢?

              ⑤闻过则喜是贤人,从善如流方君子。留一只耳朵听批评,才不会有虚荣之心,才会时刻保持清醒。古人常说“洗耳恭听”,让我们也每天认真对着前人的镜子,洗洗塞着赞美的耳朵,给批评留个通道吧。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