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云中谁寄锦书来 

              ◆朱铁志

              电脑的普及,使文字书写急剧退场。用惯了纸笔的中老年人,还在挣扎着试图挽住书写的臂膀。而年轻一代,已然习惯了无纸化的生存。提笔忘字,渐成常态;书法之美,只在少数书家手中流连。在手机和电子信箱越来越便捷的当下社会,能够收到一封手写的信件已是一种幸运,能够收到一封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的书信,简直就是一种奢望。传统尺牍信札中所包涵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似乎正渐行渐远,使即使不算老派的中年人,也不免感到一丝惆怅。

              我算幸运的,因工作和个人写作的关系,使我常常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熟悉或不熟悉的朋友的来信,其中不乏理论大 家和文学名家的信札。有的文白间杂,言近旨远;有的雅淡平和,娓娓道来;有的词锋犀利,一语中的;有的嘘寒问暖,饱含温情。信封和信札抬头、落款的书写,无不十分讲究,不论是称谓的选择,还是书写工具的使用,都能看出文字的背后所蕴含的学养功底和书写者的气质风神。

              与此同时,我也收到大量别样的来信,其中尤以来自报刊者居多。有的在我名字之后不再有任何称谓,迹近被通缉;有的信封书写七扭八歪,偌大的天地间几行纠缠在一起的米粒小字,仿佛捆绑的螃蟹。至于行文的直白浅陋、甚至粗暴无礼,也是不时要面对的无奈现实。

              翻看老一辈学者作家的书信,“先生”“足下”“斧正”“雅教”“拜辞”等敬语谦辞随处可见,浸润在字里行间的那份优雅和谦和,透露出长期文明熏陶下谦谦君子所特有的从容和自信,正是“尺牍书疏,千里面目”,“虽则不面,其若面焉”。

              而今,传统的书信文明似乎已成远去的雅乐,只能在杂乱无章的信息洪流中若有若无地存在,只能在先人的收藏中依稀可辨。而在新潮的“穿越剧”中,别人的父亲成了“家父”,自己的爸爸却变为“令尊”。经过“反右”“文革”等文化浩劫,中年以下的朋友旧学功底无从谈起,新学修养也难尽如人意。粗鄙文化盛行,庸俗观念当道,肉麻成有趣,流氓成英雄。听一听身边人的谈吐,看一看手边的报刊,文明含量几许、文化水准若何,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的判断。至于网络语言,新则新矣,有的甚至不乏有趣,但说到底, 无非是一种缺乏文化含量的戏说而已。

              文化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省,而自觉自省的前提,是对传统文化基本的认知和积累。胸无点墨,何以自觉?就像黄牛,肚子里没有青草,拿什么反刍?网络时代,点击率成了判断标准和不二法门,而在杂多的 信息当中飞来飞去的眼球,其实并未收获几多真知。网络人的头脑,基本是杂乱信息的跑马场。缺乏这种自觉的所谓知识分子,充其量不过是“知道分子”而已。

              毛笔、宣纸作为文字书写主要载体的时代或许已经过去,但文明的传承不能因此中断。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怀念前秦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为什么我们常常默念诸子百家、孔孟老庄?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淌着优秀传统文化的血液,对前辈思想家、文学家的传世之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这样一种祈愿和情怀,寄托着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美好理想和对优雅文化的无限怀想。

              剪不断,理还乱。要用中国语言、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理论体系和话语系统来解读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秘密,解开中国道路的内在密码,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冷酷背景下保留一份温暖的人文情怀,不能靠午夜梦回、撕扯自己的头发冥思苦想,不能指望查阅文件、对比口径找寻思想捷径。唯有继承传统、不忘经典,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才能发现博大精深的优美存在,才能触发自己愚钝很久的灵感和才华,找到通向世界、与各种文明有效对话的渠道和钥匙。

              (1) 作者为什么说在当下社会收到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的书信是“一种奢望”?
              (2) 分别概括作者收到的两类来信的特征。
              (3) “云中谁寄锦书来”,这一文题寄托了作者内心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文概括。
              (4) 积累链接:本文题目出自北宋诗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里的“云中”,指的是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而苏轼名篇《                   》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指的是古代地名云中郡。
            • 2.

               上善若水

              ①“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善行。

              ②所谓上善若水,便是要有水一样的“善”,即做人如水一般无私,宽容,滋润世间万物而与世无争。古往今来,上善若水引导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圣人在为人处世的大道上前行。

              ③上善若水,要有广大的胸襟。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汇集成海,便有了深不可测的度量。自古以来,凡成大事者无不有着非凡的气度。韩信曾受过胯下之辱,然而当他成为大将军后,并没有向当年羞辱过自己的无赖报复。以德报怨,如此宽广胸襟,如何不叫人佩服?林肯在竞选美国总统前夕,在一次演说时被一个参议员羞怒家世窘困,然而对此他并不在意,反而以自己一番发自肺腑的发言赢得了众人真诚的掌声。他对待政敌,总是本着宽容待人的原则化敌为友,为他日后的成功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可见宽容的心就如同浩瀚的大海一般能够容纳万物。

              ④上善若水,还要有着谦虚的心,不与万物争高下。水往低处流,这正是因为水的谦逊,不愿追名逐利,攀龙附凤。但凡读过武侠小说者,不难发现那些武功造诣深不可测的人往往并不显眼,《天龙八部》中的扫地僧就是个典例。纵观古今, 孔子说:“守之以谦。”毛泽东说:“虚心使人进步。”苏格拉底说:“谦逊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               ) 如水一般谦逊,始终难能可贵的品质。楚汉之争,项羽饮恨而终,刘邦一统天下,根本原因在于谦逊这一品质的有无。项羽狂妄自大,不可一世,不听谋士计策,反之刘邦恭敬待人,谦逊有礼,谋士们自然而然就为他出谋划策,对他忠心耿耿了。上善若水,为人低调,这并不是懦弱的体现,而是为今后成功的铺垫。

              ⑤总而言之,上善若水,是善的最高境界,做人惟有上善若水,才能像老子说的那样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请归纳第三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 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⑴对于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就恭喜你答对了。因为图形B是惟一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⑵不过,也许有人会选择图形C。因为非对称性图形只有C一个,所以会被认为与其它图形不同。确实如此,这也是正确答案。答A也是可以的。因为A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所以A也是正确答案。那么,D又怎么样呢?这是惟一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因此D也是正确答案。换句话说,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部正确。
              ⑶“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⑷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⑸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⑹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⑺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形式。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组合就是印刷机和排版术。
              ⑻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⑼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⑽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⑾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⑿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⒀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qiè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 4.

              为别人鼓掌

              骏马虽千里,耕田不如牛;耕牛虽勤奋,看家不如狗。一个人只要用一种健康的心态来看待别人,就会发现,周围的人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长处。因此,我们要乐意把掌声送给别人。

                为别人鼓掌,不是刻意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更不是吹牛拍马、阿谀奉承,而是恰到好处地对别人进行肯定。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要有正常的心态,否则就不能正确看待别人的成绩。发现新大陆的航海家哥伦布回国后,就受到一伙人的公然挑衅:只要条件允许,任何人去航海、去寻找,最终都能找到新大陆。这些挑衅者自己不能成功,还不能容忍别人成功。

                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态,这种小肚鸡肠很可能会发展到害人害己的地步。周瑜虽年轻挂帅,意气风发,却因诸葛亮的精彩表现而自惭,责怪上天“既生瑜何生亮”,终因气量狭小而自夭;庞涓贵为魏国大元帅,屡立奇功,却因妒孙膑之才,设下阴谋诡计以膑刑加害于他。孙膑任齐国军师后,所向无敌的庞涓终于落得个兵败身亡的下场。

              为别人鼓掌,也是在给自己的生命加油。在我们的成长时期,成功人士的经历往往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他们的成功会正确指引我们,在无形之中帮助我们。当我们走向成功时,更要学会为别人鼓掌;为别人鼓掌,也会获得别人的喝彩。

                                                (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第3段中作者列举周瑜和庞涓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2)文末说“为别人鼓掌,也是在给自己的生命加油”,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 5.

              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选段,回答下列各题

              ①“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②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③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④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1) 如果把第①段画线句中加下划线词删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

                                                                                

              (2) 有人说第②段在文中起过渡作用,使文章的思路更加清晰。你认同这种看法吗?简述理由。

                                                                                    

              (3) 阅读第③段画线句,回答问题。

                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

              (1)句中“这种”,指代的是什么?

                                                                               

              (2)“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这一串数字表达了什么观点?

                                                                                
              (4) 阅读第③④段,“有人”和“ 我”对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看法有什么不同?
            • 6.

              嘲笑的力量

               ①嘲笑是无形的,它的力量却非常可怕。

               ②一只又饥又饿的鸭子,在黑夜的湖水里寻找食物。它忽然看见了月亮在水里的倒影,它以为,这一定是一条闪着银光的鱼。

               ③于是它一个猛子扎进了水里。这只鸭子潜水捉月亮被它的几个同伴看见了,不一会儿水里的居民都放声大笑起来。

               ④大家的嘲笑使可怜的鸭子十分难堪,它再也不敢潜水觅食了。就这样,它越来越弱,最后,终于饿死在满是鱼儿的湖水中。

               ⑤不论多么聪明的人,在长长的一生中,都免不了有与鸭子类似的举动,即使是那些天才也不例外。伟大的画家梵·高,生前曾做过无数失败的行当:失败的画店学徒,失败的求学者,失败的传教士……一个个曾经被他认真进行捕捉的人生目标,都以惨败结束。许多人就是这样放弃了人生的梦想,成为一个终生平庸的人。

               ⑥嘲笑的力量太可怕了,它几乎无时无刻不潜藏在你的周围;它无时无刻不注视着你,只待你一旦失败了,就发出响亮的魔鬼般的笑声。而人生的哪一条成功的道路,不是由长长的失败铺成的呢?于是嘲笑就用它那笑声,将无数个人的无数个美妙的梦想,扼杀在半途之中。被扼杀掉梦想的人,也死心塌地地留下来,和扼杀过他的人一起,发出那可怕的笑声。于是,嘲笑的力量越发大了起来。

               ⑦而梵·高没有被嘲笑声吓住。在人生一连串沉重的打击下,他坚定地选定了绘画做自己的人生终极目标,虽然这一次他还没有出发,嘲笑和打击就扑面而来,但他相信自己的勇气能战胜这一切。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不可一世的嘲笑已经灰飞烟灭,伟大的梵·高同他那炽热美妙的画面却万古长存。

               ⑧在真正的勇者面前,嘲笑是虚弱的。

              本文的论证思路:先                   ,再                                    ,最后                                      
            • 7.

              6、汇阅读之力 书心灵情愫

              刺痛感觉的那一句

              叶天蔚

                一位评论家这样写道:好的诗句就是那些能让你刺痛、沉默,以及知道自己孤独的句子。

                常常有这样的时候:不经意中,偶尔读到一句话,心却会猝然地      ,甚至   ,好像这句话已在自身的意识中驻留了很久却一直没有说出来;也好像是冥冥中已遗忘了很久,又忽然浮现了出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上的这一句,是在中学时读到的。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黄昏,雨下得如泣如诉、如烟如雾、无休无止、无边无际。那天我经过小时候住过的旧居,房已拆,河已填,荒芜的瓦墟边上,一棵孤寂的柳树在雨中绿得无比浓厚。  

              几千年前的某个人,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却会留下与今人如此相似的一种感觉、一种心境,就像遇见那一刻的另一个自己,一个超越了时间的灵魂。

                “我不认识你,但我要谢谢你。”

              那是一个安宁的午后,看一张报纸,读到“无偿献血”宣传语的这一句。放下报纸,一连几分钟怅然若失。窗外阳光灿烂,有歌声散入云天。

              最好的话、最真的情,都是质朴的、简单的、直接的、坦率的、真心实意的、溢于言表的。

              读到这样的话,写出这样的话,都是一种幸福。

                一种安安静静的幸福,就像窗外的蓝天,蓝得一无所有的幸福。

                读过一首诗,写的是雪,关于在纷纷扬扬的雪中,一张张熟悉又陌生的脸浮现又消失的间断的回忆;关于在雪的闪亮的寒意中,想起《大屠杀》的恍惚的思绪。最后的一句是:

                “那一年我三岁,母亲抱着我,院子里有一棵树。”

                “后来我们不住在那里。”“母亲在1982年死去。”

                像轻轻的一声叹息。

                最强烈的感动,如同风暴的中心,不是呼啸倾诉,而是奇异的静默。

                寂静中爆发出来的凄厉声响,和凄厉的声音消失之后的无边寂静,都会震撼人们的心。

                每一个时代,民众的心态都各有特点,他们自然是复杂的,但也有某种简单清晰的体现形式。比如,一句最流行的歌词、最流行的诗句,就是一种心态模糊却深切的烙印。

                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比如北岛的“我不相信”;比如崔健的“一无所有”;比如童安格的“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比如任贤齐的“心太软”……

                我相信,每个需要自己被后人记住的人,都需要一句话,那样的一句话,作为自己的某一种象征。

                无论凯撒的:我来到了,我看到了,我征服了。无论斯巴达英雄的:我会死的,假如我还活着。无论瞿秋白走进刑场时说的:此地甚好。无论徐志摩写的: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无论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无论弘一法师的临终偈语:悲欣交集。无论                          

              很多年以前的一个夏夜,我住在一个陌生的小城中,独自轻轻地吹口琴。夜已深,几乎所有的楼房都已寂静。一曲奏完,也说不清是哪一幢楼的哪一个窗口,轻轻地飘来一阵笛子的乐声,就是我刚才吹奏的那首曲子,就像一种神奇的回声。那一夜,淡淡轻轻的旋律,回荡回响了很久。

                我始终不知道那一个吹笛的人是谁,但他(她)不再陌生。

                那一个,就像那一句。是我们等待了很久的东西。也许就是我们自己。

              (1)读完全文想一想,“那一句”为什么会刺痛作者的感觉?

              (2)请把“一动”“一痛”“一紧”准确填入第二段的横线上。

              不经意中,偶尔读到一句话,心却会猝然地          ,甚至     

              (3)作者列举一系列流行的歌词和诗句,是想要论证什么?

              (4)本文旁征博引,激情四溢,感人语句,信手拈来,请选择自己喜爱的一处,说说好在哪里。

              (5)有人说最后三段可以不要,你觉得作者把它作为结尾有什么意图?

              (6)积累链接:在“无论                 ”的横线上也仿照前面的句式,写出一个被你记住的一个人的一句话。

              【注】因命题需要,本试卷所选文段均有删改,特此说明。

            • 8.

              有一种美丽叫信任(18分)                                                          

              史玉英

                  ①一艘货轮在大西洋上行驶。一个在船尾搞勤杂的黑人小孩不慎掉进了海水中。孩子在冷冰的大海里拼命地游,就在他快要放弃时,他想起了仁慈和友善的老船长。他想,老船长一定会来救他的,绝不能放弃。孩子鼓足勇气用生命的最后力量继续朝前游去。船长终于发现那黑人孩子失踪了并断定孩子是掉进海里后下令返航。终于,在那孩子就要沉下去的最后一刻,船长赶到了,救起了孩子。大仲马说:“当信任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因此,一份信任,可以赐予人力量,挽救人的生命。 
                ②雨果的《悲惨世界》中,帮助姐姐抚养七个孩子的冉·阿让偷了米里艾主教的银器,当警察抓住他时,米里艾主教却说是自己送给冉·阿让的。冉·阿让没有被送进监狱,而是拿着银器开始创业,最终成为富翁,隐姓埋名帮助那些穷困的人。乔伊斯·布拉泽斯说:“爱的最好证明就是信任。”因此,一份信任,能挽救一个堕落的灵魂,让人从迷失中找到自我。  

                  ③那个黑人男孩即使在最危急的时刻依然相信老船长会来救他,在这股信念的激励下,他延长了自己被救的时间;米里艾主教将最宝贵的信任赐予了偷盗他银器的冉·阿让,相信他本性善良,偷盗行为皆是不得已而为之,使他受到感化,从此走上了一条自我救赎之路。这些无不说明,信任是多么的美丽和神奇,足可以创造奇迹。 
                ④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的信任,无不让人感受到                。有一次我去一家小店里买快餐,临走时才发现忘了带钱,店主一句“不要紧,下次来时再给”的信任,让我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要知道他并不认识我,却给予了我如此珍贵的信任。还有一次参加羽毛球比赛,我和一位球友配混双。比赛时我总抢他的球,打过去的球质量差,被对方杀得很惨,我们第一局输得一败涂地。但队友并没有责怪我,而是对我说:“我相信你,你也要信任我,后面有我呢!”他镇定的眼神给了我力量,每打完一个球后,我们都相互击掌鼓励对方,结果反败为胜,并最终赢得了比赛的胜利。 
                ⑤也许有人会质疑,为什么大街上屡屡发生的假摔、碰瓷事件伤透了人心,让那些善良的人反受其害?我想说的是,信任没有错,错的是那些不知道信任为何物的人,他们早已背弃了道德,更失去了做人最基本的底线,他们的灵魂该是多么的可怜和可卑。曾经,一位四川高三学生扶起摔倒在地的老人后反被其诬陷,他没有恨这位老人,而是勇敢地宣称,下次遇到同样的事依然会去帮助那些需要他帮助的人。因为他相信,信任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会美丽我们生活的世界。 
                ⑥是的,信任就是如此的神奇。被人信任是何其的荣幸和美好,而大胆地信任别人,又是多么的不易和勇敢啊!一颗心怀美好的心灵必然会在他人求助之时伸出援手,而被信任的受助者必将感恩于给予他信任的人。在这种力量的牵引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会远吗?我们的社会也必将更加和谐美好。

              选自《中国青年》第5期(有删改)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分)

              11下列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12文中第①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3请结合文章第④段的两个事例,在横线上补写上恰当的词语。(4分)

              14文中第①段与第②段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 9.

              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因

              ①2014年教师节,习近平到北师大慰问教师时提到:“古代经典应该成为民族文化基因。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②流传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构筑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它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伦理观念、精神追求、审美取舍。它是全民族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影响着全民族的行为规范。但是,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经历过起起落落的波折。目前存在的一些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与对传统文化的淡忘有密切关系。国家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③我们且举对传统文化影响最为深刻的儒道两家思想的例子来说。儒家提倡“正心诚意,修齐治平”,把“正心、诚意”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这是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主张由近及远,由己及人,从个体的品质修养入手,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为实现这个目的,就需要“格物致知”,还得从学习入手。在儒家传统文化体系里,许多学说都落脚于道德问题上,都以“修己”即个体道德修养为核心,为落脚点。今天我们践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道德风尚,只有社会的个体即每个人都注重自身的道德建设并付诸实践,才能够造就高尚纯洁的道德环境。再如,《道德经》里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提倡“慈爱、俭啬”。这样的告诫与主张,对今天出现的物欲横流、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贪污腐败等弊病,仍然有极好的警戒作用。

              ④中华传统文化蕴藏于流传几千年的经典之中,经史子集就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把古代经典转变为民族文化的基因,就应该认真学习古代经典,准确领会和掌握古代经典中所蕴含的精义,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它们转化为文化知识,积淀为全民族的文化基因。

              ⑤学习古代经典,应把握精髓,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人文精神的回归,弘扬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不是仅仅穿上汉服,戴着方巾,吟诵几篇古文就可以毕其功。现在,多种古籍整理的大工程都在进行中,学习国学和传统文化的热潮仍方兴未艾,学习古代经典,把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转变为人们的文化基因,并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任重而道远。

              (选自《人民日报》,选文有改动)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一论点主要是针对哪些现象或弊病提出的?

                                                                                        

                                                                                         

              (2) 第③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其作用是                                  。 (3) 第①段“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一句中的“嵌”字改为“放”字,好不好?为什么?

                                                                                          

                                                                                         

              (4) 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因,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如何做。

                                                                                        

                                                                                         

            • 10.

              “心正”方能行正

              刘汉俊

                 ①贞观初年的某天,唐太宗得到十几把好弓,这位年轻时就善射、自以为能识天下良弓的皇帝,得意地请制作弓箭的师傅欣赏,没想到师傅说都不好。唐太宗追问其故,弓箭师傅说:“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木纹的心都不在正中,这样的弓虽然刚劲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却不直,所以“非良弓也'’。原理简单,道理深刻,讲出了做人做事做官要“正心”这个真谛。

                 ②做人讲良心。《尚书·立政》载,“文丑惟克厥宅心”,意思是周文王十分重视通过考核官员们的心地来选贤用能。古人讲究修心,目的是正心,校正自己的心态是不是符合天意、事理、人伦。心正则身正,身正则影直;心不正看什么都是抖的,干什么都是歪的。“居上不骄,为下不倍(背弃)”,在上当有仁爱之心,在下当有忠孝之心;恕人应当宽心,律己必先责心;说话出于真心,交友应以诚心;安居先安心,乐业先乐心;见贤应有慕心,遇恶得有戒心;逢弱当有善心,临危须加小心。党员干部要带头做善良人,说厚道话、办实诚事,不虚妄、不欺瞒、不懈怠,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常常正心修身,勤练铁布衫”“金钟罩,才有金刚不坏之身;常常祛躁气、除湿气、去俗气做到心静自然凉,海阔天更空。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贫、抵得了诱惑,才能不染纤尘,保持心地的善良,洁净和高贵。

                 ③做事讲真心。古人讲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境界,由物及己、由近致远的逻辑关系告诉我们,“正心”是核心,是“格物”的目的,是“平天下”的前提。党员干部当求真理、讲真心、动真格,律己求严、谋事求真、创业求实。凡事讲认真,读书讲静心,析理求精心,敬业须恒心;凡事讲责任,防止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大腿后悔、拍屁股走人:凡事有意志,有想干事、真干事、干成事的决心,有攻坚克难、敢于胜利的信心,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精神,有功成不必在我、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毅力;凡事有定力,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对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政冶原则、政治要求等要真遵守,真正做到有守有为有担当,创造出得到组织认可、群众认同的真业绩。

                 ④做官讲公心。心养德,德从心,古代做官讲求“格其非心”,以德立人。用什么心来养德呢?老子说“以百姓心为心”,这就是公心。党员干部做到官德高尚、党性纯洁,必先谨记为官之心在于公。奉公当去私心,防止贪火燎原、欲水滔天,不能公权私用、公权滥用,把权力变成寻租的工具。用权出以公心,有公正才有公平,公权民赋,当为民所用、为民造福,有公心才有良法善策德政。党员干部尤其是“关键少数”要有恭敬之心、恪守之心、敬畏之心,慎独、慎微、慎韧、慎权、慎好、慎言、慎行。远离乌烟瘴气,摒弃市侩世俗,不搞投机取巧,更不能蝇营狗苟利欲熏心、结党营私包藏祸心。官心不正,必然败坏党风政风,伤害党心民心。心术不正,必走邪路;才厚德薄,必有歪心;德不配位,必有灾祸,位子越高危害越大。

                 ⑤修好良心、真心、公心,“三严三实”是良方,是清醒剂、常备药。要有百步穿杨之功,须有良弓在握。“心正”方能走远、行稳、不偏。

              (1) 怎样才能做到“心正”?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2) 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 请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4) 请从议论文语言特点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常常正心修身,勤练“铁布衫”“金钟罩”,才有“金刚不坏之身”。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