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留只耳朵听批评

              ①我们常常送人礼物——赞美,说者动动嘴,听者的脸上就东风送暖,开成花园。而过多的赞美反而会蒙蔽人,使人看不清真实情况,留只耳朵听批评,才能保持清醒。

              ②孟子云:“人告之以有过则喜”。意思是:别人告诉他有过失他就觉得高兴。当然批评不如赞美悦耳,但它是台阶,能送人登上更高的山峰。西晋时有个人叫戴渊,神采不凡,年轻时,曾带一帮人干抢劫的勾当。有一次,他抢劫了文学家陆机。陆机大声批评他:“你这样才华出众的人,怎么也当强盗呢?”戴渊听了,呆了,哭了,然后丢掉佩剑,跪拜陆机。后来,他建功立业,官至征西将军,从此人生走上正道。

              ③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别人的赞美,常常是出于礼貌,或者是阿谀奉承。两只耳朵全被赞美塞住,其实就是聋子。清醒的人,总要留一只耳朵听批评。古今有建树者,莫不如此。齐威王初即位,天天被宫女、近侍、大臣的美言麻醉着,以致边境告急。幸好,他后来听从邹忌的劝告,下了一道奖励进谏的命令:当面批评的,得上赏;上书劝谏的,得中赏;背后议论的,得下赏。齐威王清洗了灌满恭维的耳朵,用人唯才,奖善惩恶,齐国很快强盛了起来,不动一兵一卒,解除了边境危机。如果齐威王不接受批评,他能在历史留名吗?

              ④反之,只能听赞美之词,听不得批评之声,最终会头脑糊涂,铸成大错。商代暴君纣王,整日沉迷于酒色,不管国事。王叔比干进宫劝谏,谁想纣王不但不听劝告,而且还残忍的把比干的心给挖出来。纣王这种灭绝人性的举动,使天下人寒心,最终导致了"武王伐纣",商朝灭亡的结局。试想一下,如果纣王不被奸臣的赞美蒙蔽,接受比干的批评,振作起来,重掌国事,又怎么会成为亡国之君呢?

              ⑤闻过则喜是贤人,从善如流方君子。留一只耳朵听批评,才不会有虚荣之心,才会时刻保持清醒。古人常说“洗耳恭听”,让我们也每天认真对着前人的镜子,洗洗塞着赞美的耳朵,给批评留个通道吧。

            • 2.

              寒门多出贤

                 ①最近,有位中国学子登上哈佛大学演讲台,从自己中学时代被毒蜘蛛咬伤的“农村故事”,推及“改变科技知识分布不均”这一主题,他的英文演讲视频在网络上热播。由此而成为“网红”的他,出生在一个小村落里,父母均为农民,更引起人们关注。窃以为,这倒是一件寻常人家的正常事,它告诉人们一个寻常道理:寒门多出贤。

                 ②千百年来,在古老的中国,不乏这样的故事。2500多年前,孔子的三千弟子中,“贤人”有72人。这72人中,出身寒门的不在少数。比如,被孔子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颜回,不仅位居72贤之首,而且被后世尊奉为“复圣”;被庄子言为“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由于缺食,浑身浮肿,由于劳动,双手老茧,且面带病色,却被后世尊奉为“宗圣”。即便是孔子,也正如他后来所坦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由于“多能鄙事”,甚至还有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意味。

                 ③生活,同样会成为人们的老师。俗语言:“不经冬寒,不知春暖。”正因为出身“寒门”,所以更知“寒”的不爽,也更向往“暖”的开心。古语云:“同病相怜,同忧相救。”正因为自己被“寒”过,因而一旦有条件,也更愿意伸出温暖之手,拉身处“寒门”的人脱“寒”。而这,正是“贤”之思、“贤”之举。遥想当年,孔子正因为“贱”而从事各种“鄙事”,所以使得孔子在日后思考社会问题时,更能体会到劳动民众从事“鄙事”的艰辛与重要,更能考虑到劳动民众身处“贱”位的状况与情感,从而自心底发出了“为政以德”“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千年至论。

                 ④寒门多出贤,并非说,只要是出身“寒门”,就可自然而然地为“贤”了。贤,不仅要有“德”:能替别人着想,勇为天下谋利;而且要有“才”:有本事,能成事。这,就离不开学习。有言道:人不吃饭,饥;人不学习,愚。生活就是这样,惟有好学,才近智,惟有知学,才给力。只有努力用知识武装自己,不断增进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离“贤”更近一步。

                 ⑤寒门多出贤,意味着多付出。“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上甜”。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勉励同学们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⑥成功、成名,永远不是用巧嘴吹出来的,而是用心血写出来的。有了比常人更多的付出、更过人的求知欲、更开阔的思维、更远大的志向,无论出身多么艰苦,都将成就一番不凡的事业。

              (作者:张保振)

            • 3. 慎微者方有大天地
              尉承栋

              ①民国时期大书法家于右任,,因为发现有人在办公楼后方便,就挥毫写一张“不可随处小便”的警示条。有书法爱好者觊觎于先生的墨宝,揭去字条进行剪裁、装裱,做成“小处不可随便”的条幅,令人拍案叫绝,一时传为佳话。

              ②作风改进的起点在哪里?道德养成的抓手是什么?事业进步的根基在何处?具体答案可能各不相同,基本方法却是一致的,那就是都需要从细节抓起,小处不能随便。小事小节如同一面镜子,反衬人品,反照能力,反映作风。小节关系大节,小事不可小觑,小处着力方能成就大事业,小处疏失早晚会栽大跟头。

              ③重小处、重细行、重微末,是中华文化中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重要内容。《中庸》中有“致广大而尽精微”,提醒我们无论为学还是修身,都应深入微观、精细详尽;《道德经》中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诲我们欲成大事,先从打基础开始;《韩非子》中亦有“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熛焚”,提醒我们防微杜渐,才能防止祸患。无论是修身养德,还是履职任事,注重细节、注意小节都是不可或缺的品质。

              ④一个看手机的小动作足以酿成一场交通事故,一个不合格零部件足以毁掉一架航天飞机,一瓶酒一条烟有可能把一个优秀干部一步步拉入腐败的污流。管理学上讲,“魔鬼藏在细节里”,细枝末节上的大意,往往就是败事之端。相反,细节上不舍尺寸之功,成功才不会失之于空。譬如长征系列火箭,因为坚持每一发都是从零开始,通过技术归零,紧盯薄弱环节,发射成功率比肩美俄。细节决定成败,小处决定命运,敬始慎微对任何工作而言都是最为基本的操守。

              ⑤《资治通鉴》有云:“尽小者大,慎微者著”。然而,“尽小”和“慎微”绝非易事。面对浩如烟海的科研数据,没有气沉丹田的定力去认真细致研究每个原始数据,怎么可能做出世界级的科研成果?面对生产流程中纷杂繁琐的隐患点,没有敬畏生命的清醒认识,怎么可能去缜密排查?面对高档烟酒、年货节礼,没有坚守底线的决心,怎么可能在涵养作风上不犯糊涂?成就事业不能靠旦夕的激情,靠的是从基本功练起的沉稳毅力,靠的是从细微处下功夫的耐心付出。专注坚守,审慎持重,方能从小事小节中涵养大境界。

            • 4.

              小议阅读

                 ①阅读,是学习的基本方式和基本方法。一个学习大国,必然是一个崇尚阅读的国家,必然是一个阅读蔚然成风的国家,必然是一个在家庭中、公园是、地铁上处处可见阅读的国家。为此,我们必须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②在阅读中获取知识经验。通过阅读学习前人,是人类传承知识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人类的知识大厦因此而层层累进,蔚为大观;人类的精神世界因此而气象万千。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过程,既是一个锐意进取、创造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兼收并蓄、学习借鉴的过程。在当今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要善于通过阅读学习千百年来人类思想知识的精华,把前人辛苦获得的宝贵经验变成自己腾飞的起点,踏着先贤的脚印进步,站在巨人的肩上前行,去发现新的世界、实现新的梦想,使自己不断成长、努力成长、走向成功。

                 ③在阅读中历练人格修养。圣贤由学而成,道德由学而进。英国哲学家培根有句名言:“读书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爱国名将于谦诗中写道:“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优秀的书籍,能够帮助我们开拓视野、豁达心胸、洞晓事理、激浊扬清。展读历史长卷可以看到,腹有诗书者未必德高身正,但德高身正者必是腹有诗书。在当今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要善于通过阅读明辨是非荣辱,分清善恶美丑,开阔磊落胸怀。

                 ④在阅读中增强本领技能。对很多人来说,阅读就是生活,如果一辈子不会阅读,也就一辈子不会生活。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把知识转化为生活本领技能的过程。湖北襄阳农村妇女周春兰,从拾荒者手里得到一本《骆驼祥子》,由此萌生了对阅读的兴趣,并一步步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出版了长篇小说《折不断的炊烟》,成为湖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古人云:“非学无以广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管理好自身、照顾好家庭的同时,尽可能服务于社会、贡献于国家。因此,在当今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要善于通过阅读不断增强生活本领技能。

                 ⑤在阅读中提高学习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孔子写自己的一生仅用了38个字,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这里所写的,实际上是他学习能力不断升华的过程。苏轼说:“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但是,孔子绝不止于“观书”,而是学而思、思而学,把书读活了。在当今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要善于通过阅读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做到读有所获、学有所得。

                 ⑥随着数字化阅读时代的到来,许多人由读书转向读屏,阅读内容也日渐多元,但随之出现的是一些人的阅读由深变浅、由精变粗。这些变化是现实,也可能是趋势,但始终改变不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阅读传统纸质书仍然是阅读之本。书载的内容严肃认真,书本的形式赏心悦目,书墨的清香沁人肺腑,它使人宁静、令人温馨、让人踏实,更有益于静读、深读、精读。因此可以说,传统纸质书将长期存在下去,将继续为人们所使用,为人们所青睐。

                 ⑦建设学习大国,我们必须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为此促进全民在阅读中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让阅读的力量不断积蓄和持续迸发,以众人“积跬步”,成国家“致千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梦想成真!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 5.

              要读书更要积累 杨义

              ①读书是人类的专利,人类创造了书籍这种方式,用来传承知识,积累文化,涵养情志,使新一代的知识起点承接在上一代的知识终点上,步步登高,走向辉煌。如果到动物园,看见猴子拿着书来读,那大家会感到很滑稽;但是如果看见小孩拿书来读,那大家都会去称赞他,觉得他有出息。这就是说,书把人与猴子分了类。

              ②读书可以超越时空界限与人类文明进行无障碍对话。今天可以同李白、杜甫对话,明天可以同荷马、但丁对话,只有人才能享受这种无障碍对话的读书乐趣。书籍积累、交流、传播着知识,日久天长,川流不息,它已经积累、交流、传播成现代知识社会,因此,在现代社会不读书的人不能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

              ③知识和学问是无限的,生命是有限的,解决这个矛盾,就要持之以恒,把读书作为终生的习惯。欧阳修曾经说到他最好的文章是什么时候写出来的。他提出“三上”的说法:枕上,马上,厕上。他平时对文章苦苦思虑,全神贯注,才能在不经意中灵感突然袭来。不是书要我去读,而是我要读书。永远当主语的人是大写的人。条件人人有差别。读书的欲望全然在我们自己,要充分挖掘、发挥你遇到的每个机遇所提供的可能。从这个角度说读书是一种终生的旅行、终生的事业。

              ④读书是享受生命体验和智慧的表达。英国诗人弥尔顿说过:“书籍绝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它包含着生命的结晶,包含着像他们的子孙后代一样活生生的灵魂;不仅如此,它还像一个小瓶子,里面储存着那些撰写它们的活着的智者最纯粹的结晶和精华。”

              ⑤正是有这种书中生命的存在,我们才有根据相信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因为书中不同的生命方式,搜索着和激发着与之对应的人的生命潜能,读书也就成了在字里行间发现自我、丰富自我、调节自我的心理过程。

              ⑥有些人只读书不积累,提笔写作时常感到大脑空空如也。其实做读书笔记是最好的积累方法。当书触动你的生命感觉时,你应该做好读书笔记。记笔记是人和书的生命对证。你读到哪点最有感觉,你觉得哪点最有价值,你感到哪点最为重要,你感到哪点最为可疑,都不妨记录下来。一字一句地记,可以加强你的印象和记忆;分门别类地记可以积累你的知识和清理思路;提要钩玄地记,可以在提要中把握要领,在钩玄中深化对意义的理解。张之洞讲:“读十遍,不如写一遍。”的确不无道理。

            • 6.

              谈骨气

              吴晗

               ①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②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③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④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⑤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⑥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⑦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⑧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⑨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⑩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绝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 7.

              学会转身

              董建昌

              ①一个木匠丢了一块手表,几个热心的邻居一起帮他找,他们将地上的刨花、工具箱,以及木匠身上的每一个口袋都翻烂了也没有找到,结果却让一个孩子找到了。木匠很惊讶,问那孩子是怎么找到的。孩子说,很简单啊!你知道,手表是有声音的,我只是在你们都安静下来的时候坐到刨花旁听,然后沿着声音的方向走过去,就找到了。

              ②事实上,在遇到困难时只要稍稍转个身,我们看到的就会是一个崭新的天空,就像丢失在刨花里的那块表,大人们翻烂了刨花,找遍了工具箱,甚至木匠的口袋,都没能找到,而那个孩子只是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即凭借手表指针“嘀嗒、嘀嗒”的走动声就轻易地找到了。

              ③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卡耐基说:“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生活愉快、自在,在事业上取得重大的成就,学会变通是很重要的。”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下一个梨形灯泡的容积。助手接过后,立即开始了工作,他一会儿拿游标卡尺测量,一会儿在稿纸上计算,后来甚至还动用了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可几个小时过去了,他忙得满头大汗,还是没有算出结果。就在助手搬出大学里学过的知识,准备再一次计算灯泡的容积时,爱迪生进来了。爱迪生看到助手面前摆满了各种工具书和身旁的那一堆稿纸,立刻就明白了怎么回事。于是,他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进量杯里,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这时,忙得满头大汗的助手才恍然大悟:自己想得太复杂了。看来,学会变通,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

              ④是的,我们很多人就像爱迪生的助手一样,做事不知道变通,结果是花费了很多力气,到头来却一事无成。遇到看似难解的问题,学会换一种思维,从不同角度看,这样,“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变得简单化了,而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⑤1916年,美国犹他州的小镇准备修建一座银行。镇长买好了地,备好了建筑图纸,可最后在砖头上出现了问题。因为,从盐湖城用火车运砖过来,每磅要2.5美元。这个价格远远超出了镇里的预算。后来,大家又想了许多种货运方式,甚至包括空运都不行。就在人们束手无策的时候,不知谁说了句,邮寄砖啊!结果是,包裹每磅邮费是1.05美元,比火车便宜了一半多。

              ⑥这样,小镇的居民很骄傲地拥有了他们的第一家银行。更为有趣的是,这个故事后来还被西点军校作为案例选入了教材,用来诠释一条校训:要保持“头脑简单”,敢于去干所谓“办不到”的事情。

              ⑦通过邮局邮寄货物,这无疑是最常见的运输方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常见、简单而又便捷的方式,很多人就是想不到。为什么呢?他们就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达·芬奇语)。细想,生活中我们缺少的,不正是达·芬奇说的这种将问题简单化的思维嘛。

              ⑧同一件事,如果依照同样的习惯思维去运作,肯定不会有新的改变。但若能改变一下固有的思维方式,转个身,用不同的方法去开拓,自然会结出不同的硕果。学会转身,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把看似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你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好简单,成功其实离你也并不远。                   

              (选自《演讲与口才》,有改动)

            • 8.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题。

                                                                                                                   下点笨功夫

                        沐沂

              ①“不说别的,现在这个时代,愿意在农村住上一年的孩子,又有几个?”《乡村里的中国》导演焦波说。他带着3个“90后”和两个“80后”组成的“零经验”团队,在一个村子里跟拍了373天,“熬”出一部“夺龙标”的纪录片。

              ②成功有万千法门,他们进了一道窄门,走了一条慢路,下的是笨功夫。在机巧花样翻新,捷径奇货可居的世态里,年轻人能甘行此道,的确不寻常。

              ③身边不难看到“发足狂奔”的人。做学问者,以时髦为宗,以速成为要,“冷板凳”是坐不得的,借助信息技术,炮制应景文章,博取一时浮名;做实业者,不讲积累,不论抱负,寻思的是找靠山、走捷径、赚快钱,泡沫不破只管吹。多少人口念快字诀,身登青云梯;成名要趁早,发家恨太晚。春风得意马蹄疾也就罢了,一旦不能成其所愿,则自怨自艾乃至怨天尤人,顿觉人生灰暗,社会不公云云。

              ④时代这么快,慢了怎么行?道理似乎讲得通,但却忽略了一个常识:走得多远与行走的速度并不必然相关。而且世上的很多事情,“快”字往往背道而驰。就拿焦波和他的学生们来说,正是因为慢,才暗合了乡土的内在节奏,共振出惊心动魄的力量;也与文化产业慢工出细活的特点合辙,得以出此精品。又如做企业,有精雕细刻、用心经营,让时间在招牌面前失效的百年老店;也有一夜暴大,却终毁于一旦的流星企业,“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快则快了,却走出条覆亡的不归路,给世人看了场戏而已。

              ⑤人生也不是一快解千忧。有句文艺范儿的口号:“慢慢走,欣赏啊!”大概是要提醒人们别只顾着赶路,要看看路边的风景。道理很正,但不够通透。细细一想,人生不是跑步比赛,绝非“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路数。一条人生路,万千岔路口,人生精彩处,恰在于未知。走得太快,不知要错过多少精彩,丢失多少种可能。不是吗?年老者大都有一种人生经验,当回首往事,发现很少有人能在年轻时的生涯规划中规划一切,且正是途中的峰回路转,让人生变得荡气回肠。所以,人生有那么多不确定性,急什么?

              ⑥最难的是慢慢下点笨功夫。趋利避害、避重就轻不算可耻,但做到肯下笨功夫,得有点情怀,怀着点敬畏心,不对付事儿。工作生活中很多事其实是可以绕着走的,保证走得漂亮走得快,很多时候还走得顺当;也有人冒着傻气、透着憨劲,迎着困难上,死磕硬打,这么走很难走得快,姿势肯定漂亮不了。但这后一种人,才是社会的脊梁,能负重前行的脊梁。让这样的人不吃亏,得实惠,事业才有希望。

              ⑦有句话说的好,好东西是聪明人下笨功夫做出来的。小到个人人生,大到家国天下,都需要“好东西”,让我们一起下点笨功夫吧。

                                             (《人民日报》2014年4月1日19版)

            • 9.

                学会转身   董建昌

              ①一个木匠丢了一块手表,几个热心的邻居一起帮他找,他们将地上的刨花、工具箱以及木匠身上的每一个口袋都翻烂了也没有找到,结果却让一个孩子找到了。木匠很惊讶,问那孩子是怎么找到的。孩子说,很简单啊!你知道,手表是有声音的,我只是在你们都安静下来的时候坐到刨花旁听,然后沿着声音的方向走过去,就找到了。

              ②事实上,在遇到困难时只要稍稍转个身,我们看到的就会是一个崭新的天空,就像丢失在刨花里的那块表,大人们翻烂了刨花,找遍了工具箱,甚至木匠的口袋,都没能找到,而那个孩子只是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即凭借手表指针“嘀嗒、嘀嗒”的走动声就轻易地找到了。

              ③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卡耐基说:“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生活愉快、自在,在事业上取得重大的成就,学会变通是很重要的。”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下一个梨形灯泡的容积。助手接过后,立即开始了工作,他一会儿拿游标卡尺测量,一会儿在稿纸上计算,后来甚至还动用了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可几个小时过去了,他忙得满头大汗,还是没有算出结果。就在助手搬出大学里学过的知识,准备再一次计算灯泡的容积时,爱迪生进来了。爱迪生看到助手面前摆满了各种工具书和身旁的那一堆稿纸,立刻就明白了怎么回事。于是,他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进量杯里,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这时,忙得满头大汗的助手才恍然大悟:自己想的太复杂了。看来,学会变通,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

              ④是的,我们很多人就像爱迪生的助手一样,做事不知道变通,结果是花费了很多力气,到头来却一事无成。遇到看似难解的问题,学会换一种思维,从不同角度看,这样,“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变得简单化了,而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⑤1916年,美国犹他州的小镇准备修建一座银行。镇长买好了地,备好了建筑图纸,可最后在砖头上出现了问题。因为,从盐湖城用火车运砖过来,每磅要2.5美元。这个价格远远超出了镇里的预算。后来,大家又想了许多种货运方式,甚至包括空运都不行。就在人们束手无策的时候,不知谁说了句,邮寄砖啊!结果是,包裹每磅邮费是1.05美元,比火车便宜了一半多。

              ⑥这样,小镇的居民很骄傲地拥有了他们的第一家银行。更为有趣的是,这个故事后来还被西点军校作为案例选入了教材,用来诠释一条校训:要保持“头脑简单”,敢于去干所谓“办不到”的事情。

              ⑦通过邮局邮寄货物,这无疑是最常见的运输方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常见、简单而又便捷的方式,很多人就是想不到。为什么呢?他们就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达芬奇语)。细想,生活中我们缺少的,不正是达芬奇说的这种将问题简单化的思维嘛。

              ⑧同一件事,如果依照同样的习惯思维去运作,肯定不会有新的改变。但若能改变一下固有的思维方式,转个身,用不同的方法去开拓,自然会结出不同的硕果。学会转身,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把看似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你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好简单,成功其实离你也并不远。                               (选自《演讲与口才》,有改动)

            • 10.

              成大事当养静气

                 ①“蓬头稚子学垂伦,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以通俗之语把自然之美和童真童趣刻画得活灵活现,不著一“静”字,而境界全出。

                 ②文静,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为美;也是诗人经历之后,觉悟透彻的心态反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开阔雄浑的意境莫不是诗人广阔心胸的外在写照?________________“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幽雅的情致莫不是禅者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静寂空灵?浩如烟海的中华诗词,随手可及充满静美的细腻文字、传神之笔,因为静的心态、美的意境,被千百年来的读者欣赏,也早已融进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③从哲学意义上讲,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自有其力量之美,而静,则是一种精神之美、觉悟之美。以静待动,是以内在的自信与从容,来智慧地应外界的纷杂变化。这种自信与从容来自对客观规律的掌控,是一种“我自岿然不动”的恬淡境界。静之大美,缓若春风拂面,轻松怡然,又如空谷幽兰,轻灵恬淡,又像天人共语,化冥顽而向圆通。

                 ④静的心态来自超凡脱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陷于名缰利锁,何得心灵的自如?“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背负外物重负,怎会有真实的自我?在静的世界里,开展叩问心灵的对话,自己的追求超越了权利情色、世故圆滑,复归生命的本原,青涩就会消褪,迷茫才能渐远。静能涵养简约心态,美便升腾在胸间。

                 ⑤静的状态来自厚积薄发。身心之静,不同于孤独和寂寞。孤独与寂寞,是对自我出境的艰难咀嚼,如鲠在喉,如石压胸,有一种吐纳不出、吞咽不进的味道;身心之静,则是一种知识、能力、修养等的积累过程,是达到质的变化之前、量的静静增加,显示出内敛精神,包含着进取气度。身心之静如射手屏气,若奔者躬身,时机既到,则毅然勇进气势如虹。《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以龙之变化喻世间英雄:“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这种胸怀大志、腹有良谋的气魄,正是静之深藏、静之积蓄的结果。

                 ⑥静行为来自内在修为达到一定的境界。诸葛亮在《诫子书》有句名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翁同龢在一副对联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有静气、守静心,为的是恢复心灵的清明。平心静气、心平气和,方能临大事而不乱,处危机而不惊,专注于探究本质、解析机理,从而抽丝剥茧寻找本质,让问题迎刃而解。所谓“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⑦静,如此之美,如此难得。

              (2016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04版,作者:刘绪斌,有删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