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常存善念

                  善念就是善良的念头。念头,有是非之分、正邪之分、善恶之分。善念,是万善之门,从这里可以走向人生的制高点;恶念,是万恶之源,从这里可以滑入恶的深渊。

                  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支配行动,这是一条定律。善念支配行动,则能使良好的道德行为通过善念的心理活动得以实现。

                  二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善念是一种思维活动,一种心理状态,一种思想感情,也是一种道德意识。因此说,善念是道德行为建设的内在动因,是指导人们去行动的无形内驱力。

                  三是③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德认识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依靠道德修养和道德积累。从中国伦理道德发展史可以看出,善念之积累对于一个人良好道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善念不是先天的,亦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在道德教育,环境熏陶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善念来源于崇高的信念。我们的信念,是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追求光明、追求真善美。这样的信念一经在自己的头脑里生根,它就会成为自己的善念之源。

                  善念来源于正确的善恶观。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善恶观,才能分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抑恶扬善,走向光明。善念来源于后天的实践。善恶观念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人们在后天的实践中形成的。只有经过实践把善念转化为善行的时候,才能实现善念的社会价值,因为善念是根,善言是花,善行是果。要做到常存善意,就要经常自思内省,排除邪念。明代杨继盛在其《遗嘱》中有一段深刻的论述:心以思为职。或独坐时,或夜深时,念头一起,则自思曰:“这是好念?还是恶念?”若是好念,便扩充起来,必见之行。若是恶意,便禁止勿思。此段论述令人深思,耐人寻味。我们应该是恶当惊,是善则喜。去恶扬善,唯善是举。

                  常存善意,是一个人善言善行的思想根基,是一个人的崇高美德。有了这种美德,就可以乐善不倦,以善为宝,嫉恶如仇,从善如流。

              (1) 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文是写“善念”的,可在第一段中又提到“恶念”,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请依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试着将“推动作用”、“积累作用”、“导向作用”三个词语恰当地填入文中画线处。

              (4) 本文引用明代杨继盛的《遗嘱》中的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年轻人更要善于反省   廖  廓

               ①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去世后,安葬在圣保罗大教堂,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着他的手迹:“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一位智者在解读兰塞姆手迹时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把反省提前几十年,便有50%的人可能让自己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他们的话,道出了反省之于人生的意义。
               ②在一些人的意识里,反省,似乎只是老年人的事情。其实反省对于任何年龄的人都是必要的,而年轻人更要善于反省:走过的路短,很容易出现失误和差错;后面的路长,反省就更有必要、更有价值。
               ③反省首先是对自身所作所为进行的思考和总结。反省不理智之思、不和谐之音、不练达之举、不完美之事,往往能够得到真切、深刻而细致的收获。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反省不但要勇于面对自己、正视自己,而且要及时进行、反复进行。疏忽了、怠惰了,就有可能放过一些本该及时反省的事情,进而导致自己犯错。
               ④反省也是对别人的经验教训的思考和总结。个人的经验教训虽然来得更直接更真切,但其广度和深度毕竟是有限的。要获得更加广博而深刻的经验,还要在反省自身的基础上,善于从别人的经验教训中学习。成本最低的财富是把别人的教训当作自己的教训,取得同样的成功、避免同样的失误。
               ⑤反省,主要是对挫折和失败的思考和总结。 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正确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加聪慧,错误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加清醒;成功的经验大多相似,失败的原因却千差万别,从失败的教训中学到的东西,往往要比从成功的经验中学到的多,而且更为深刻。
               ⑥反省要取得成效,关键在于要善于将反省后的认识付诸实践。记得从学校毕业的时候,恩师给我的寄语是:“望你孜孜以求,绘就人生‘前有碧绿、后有金黄’的美好画卷。”现在看来,要使自己“碧绿的青春”得到“金黄的收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辛勤耕耘。善于反省,并将反省后的认识付诸新的耕耘,这样才有可能使过去的失误变成今后的成功,使过去的成功变成今后更大的成功,真正品尝到金秋的琼浆玉液,享受到大地赐予的丰收喜悦。
               ⑦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在任何一个时代,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经验证明,进步较快的青年人,必定是善于反省的人。反省能使人走向成熟,变得深邃,臻于完善。我们希望年轻人善于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教训中学习,克服自身经验的局限,进而从更广阔、更深厚的大地上汲取思想和经验的营养,使自己更好更快地成长起来。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 

              认真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认为年轻人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反省”?

              (4) 

              说说第⑤段画线句子使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 3.

              人贵敢说“吾不如”

              ①“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这首古诗言简意赅,形象地告诉人们一个“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众生芸芸,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是没有的,再伟大的天才总也有不如人的方面。生而为人,只有具备了这种自知之明的心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才有可能找准适当的坐标,从而赢得成功的契机。

                  ②历史上的圣哲先贤,他们之所以能建功立业,名垂千古,原因就在于他们都具备博采众长的精神,敢于宣称“吾不如”。

                  ③孔子问学生子贡,你和颜回比,谁的能耐大?子贡回答说,颜回闻一而知十,我顶多只是闻一知三。子贡慨叹“弗如也”,寥寥数字,掷地而作金石声。

                  ④《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在总结楚汉之争的得失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子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刘邦如此知人善任,得天下当然是势所必然了。

                  ⑤读《广师》,我们可以领教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类似高论:“艰苦力学,无师而成,吾不如李学中;险阻俱尝,与时屈伸,吾不如路安卿;好学不倦,笃于朋友,吾不如王石山。”顾老夫子谦逊若此,被誉为“一代通儒”,令人诚服。

                  ⑥瞿秋白在29岁时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负责人,在一次会议上他恳切地表白:“搞农运,我不如彭湃、毛泽东;搞工运,我不如苏兆征、邓中夏;搞军事,我不如叶挺、贺龙。”虚心谨慎,溢于言表,瞿秋白之所以为瞿秋白,基于此。

                  ⑦确实,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面对比自己强的人,由衷地说一句“吾不如也”,不但不会贬损自己,而且是一种值得称道的美德。世界上,任何人在体能、技能、智能上的发展都不可能至周至全。同理,一个人在品格修养上也不可能尽善尽美,总有“吾不如也”的时候。只有敢于承认“吾不如也”的现实,才能看清自己的特质,摆正自己的位置,到举优抑劣,扬长避短。怕只怕明知“吾不如也”,却偏要与人争个胜负,分个雌雄,那就难为自己,令人不敢恭维了。

                  ⑧生活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只有敢说“吾不如也”的人,方可成为生活中的强者,事业上的翘楚(比喻杰出的人才),因为他们的胸怀比长天更广阔,精神比高山更巍峨。

              (1) 写出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开头引用的一首古诗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③④⑤⑥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中的“吾不如”与我们常说的“自卑、自暴自弃”有无区别?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寒青的《节制是心灵的闸》一文.完成下列题

              ①著名学者梁漱溟说,人类面临三个难题:人与动物、人与人和人与内心。其中最难解决的是人与内心。为什么这样说呢?生活中,我们常常打败别人,却很难战胜自己。也就是说,自己的那颗心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去了不该去、不能去的草原,从而丢失了自我。

              ②明智的做法就是为心灵设个节制的闸。有了它,欲望和非分之想的洪水就能够被挡在心门之外,人才会变得宁静。只有心静了,我们才能有正确的想法和愿望,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③没有节制,心灵往往盛放了不该盛放的东西,比如忌妒、贪婪、仇恨等等,而这些正是噩运的种子。泰国的太医李醯(xi)自知医术不如扁鹊,于是就派人杀了他。可是到现在,天下谈论诊脉的人还是遵从扁鹊的理论和实践。李醯非但没有成为医学名家,还为后人所不齿。如果李醯不让噩运的种子发芽,能化忌妒为动力,发愤提高自已,那么他就有可能迎头赶上甚至超过别人,从而真正地改变命运。

              ④没有节制,放纵私欲,往往是玩火自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虞国君主贪欲膨胀,不加节制,为得到晋献公的良马宝玉,不惜借道给晋国,最终落了个亡国丢身的下场。

              ⑤可见,不给心灵加个节制的闸,轻则会伤身害己,重则会祸国殃民。给心灵加个节制的闸,就能保持心灵的平静,从而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达成自己的目标。

              ⑥浅水大鱼不游,浅土大木不长。要想恰如其分地做到节制,就离不开良好的习惯、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修养。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我们才能很好地为心灵设置一个闸,让它挡住欲望、贪念、丑陋、邪恶……让心灵装满人间真情,装满人间美好。 (有删改)

              (1) 读了本文后,你认为要“心灵加个节制的闸”的理由是什么?

              (2) 文中③④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 本文传达出一种节制的生活态度,你从中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发,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一谈

            • 5.

              【A】【吴锦泉 高节卓不群】【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B】为纪念孔子诞辰2565年,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一首以颂扬“中华孝道”为主题的歌曲《孝行天下》最近录制完成。歌曲《孝行天下》由著名词作家佟文西作词、青年作曲家王一蓉作曲,著名歌唱家陈思思演唱。该歌曲词义丰富,内涵深刻,朗朗上口,旋律优美,经民歌天后陈思思的倾情演绎,给人以柔美、大气之感,充分体现出中华传统美德的人性美,相信一定能引起全球华人的共鸣。

              【C】                  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①中华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优秀道德遗产,是中华名族千百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践结晶,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②传统美德中最重视一个“忠”字。传统意义上的“忠”,虽然有忠于君主的糟粕成分,但更多的是对祖国的忠诚。屈原自投汩罗,张骞出使西域,戚继光抗倭,林则徐销烟......这些先贤的事迹之所以为人们世代传颂,就在于这种“忠”实际上促进了国家、民族发展。孙中山先生曾说:“现在说到忠于君,固然是不可为;说忠于国是可不可呢?忠于事又是可不可呢?我们做一件事,总要始终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生命去牺牲,亦所不惜,这便是忠。”今天弘扬“忠”,就是提倡每一个人既要热爱我们的文化、族群,又要忠于职守,尽心竭力做好每一件事。这种于国于事的担当意识,是实现名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③传统美德对促进人际和谐有积极作用。传统美德以仁爱为本,《论语》中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①,都体现了这种仁爱美德。“仁者爱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就必然为爱所驱使,为所爱的人奉献,关心他,爱护他。因此,这种美德是调节人际关系、保障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近年来,一些人过分追求个人私利,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紧张,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倡导仁爱,可以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提升奉献意识,使人与人相互为善,彼此之间充满友爱。因此,充分汲取传统道德中的仁爱美德,即是净化社会风气的需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需要。

                  ④就个人而言,传统美德有助于为安身之命提供精神营养。读《陋室铭》可以知道,唐朝诗人刘禹锡,虽身处逆境却不改高洁的情操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就是因为他在仕途失意、不能“兼善天下”时,便以“穷则独善其身”作为立身行事的准则,从而获得了“惟吾德馨”的精神回报和巨大的自我满足感。可见,中华传统美德,会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进而转化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⑤总之,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对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升华。我们只有继承中华传统美德,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才能促进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发扬光大。(选自肖群忠的同名文章,有删改)

              注: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及到尊敬其他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及到爱护别人的孩子。

              (1) 材料【A】中的吴锦泉老人身上你读出了哪些传统美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 请将材料【B】压缩为一句话新闻。(30字以内)

                                                                                           

              (3) 材料【C】中划线部分使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请结合【A】中吴锦泉老人的事迹谈谈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4) 联系第③段,结合自身实际,说一说你怎样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现实意义。

                                                                                           

            • 6.

              阅读《生命的“裸重”》,完成下列各题。

              ① 看到过这样一幅漫画。某男子手持一枚公章站在镑秤上,面对自己的巨额体重,满脸得意洋洋,旁边的文字云:“放下你手中的东西,才是你真正的重量。”

              ② 我喜欢这幅漫画,它揭示了一个平凡的真理:许多时候,人的所谓重量并不是生命内在的重量,而是包含了许多外在的事物,比如权力、金钱、良好的家庭背景、待遇优厚的单位……人们尊敬你,不是尊敬你生命的重量,而是阿谀你手中的权力、金钱、背景、所享受的良好待遇。一旦你失去这些外在的东西,你会感觉到那些从前像苍蝇一样围绕你的人一个也不见了。

              ③ 人最需要增加的其实是生命的“裸重”。

              ④ 生命的“裸重”范围很广,主要是三样东西:良好的操守、卓越的才华、勇敢的创造精神。

              ⑤ 人不是一个孤岛,只要活着,你就得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要使别人乐于跟你交往,你先得拥有真诚、坦荡、善良、正直等等良好品质,让别人从内心里产生安全感。有朋友说,我宁可跟真小人打交道,也不愿意跟伪君子相处。我问他为什么,他回答:真小人的坏写在脸上,伪君子的坏藏在心中。朋友的话让我明白他并非真的喜欢小人,而是因为觉得真诚、坦荡可贵,觉得安全感特别重要,毕竟人的本性是渴望简单、轻松的。如果我们的品质纯正些,无形中就在他人心中有了重量。

              良好的操守可以带来人脉,然而,人脉只是一种氛围,一个人要真正走向远方,得有足够的脚劲,那就是卓越的才华。一个人有没有才华大不一样,有,你可称为人才;没有,你不过是穿衣的架架、吃饭的桶桶。当然,才华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模式,社会是多向性的,什么人才都需要,我们只要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去培养个人能力就可以了,别人善于写作,你可以长于耕种;别人有发明创造的天才,你可以锻炼自己的营销技巧;别人擅长驾驶宇宙飞船,你可以研究法律……只要你的所长对社会和他人有益,总体上推进了国家的进步,你就是有才华的,你的人生就会有“裸重”。

              ⑦ 生命的“裸重”还需要勇敢的创造精神。任何时候守成都是容易的,它最保险,也无需投入多少智力和体力。不过,如果只有守成,个人无法超越,国家、民族不能发展。真正聪明的人会在别人止足的地方执着前行,在泥砂中找金子,在乱石中寻美玉。湖南的农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默默无闻,不要说全球关注,就是国内的人也不会多瞧一眼,然而,有了杂交水稻,有了草、青、鳙、鲢、四倍体鲫鲤的人工繁殖,湖南也就成了世界瞩目的农业高科技之乡。创造这一奇迹的袁隆平、刘筠院士一方面因为其对国家、民族的贡献得到了世人的尊重,另一方面他们也同时创造了个人生命非同寻常的“裸重”。

              ⑧ 外在的重量不是附着在生命内部的,随时可能在岁月里风化,权力可能因为退休而丧失,背景可能因为后台的倒掉或去世而消亡,金钱可能由于投资失误而化水,待遇优厚的单位可能由于社会总体公平的原因而削减福利,唯有以良好的操守、卓越的才华、勇敢的创造精神等等为标志的生命的“裸重”永远不会消亡,时间越久,越能显示出个体的价值,越能得到他人的尊敬。

              ⑨ 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的“裸重”才是一个人真正的重量。

              (摘自《做人与处世》2013年20期)

              (1)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根据提示,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文章首先                            ,接着                            ,然后分别从良好的操守、                    等三方面论述了人生人需要增加生命的“裸重”; 最后强调了                                                                           

              (3) 第 ⑥ 段画横线句子在文中起何作用?请试结合文段内容作分析。(

                                                                                                    

              (4) 第 ⑦ 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5) 请你谈谈这篇文章对中学生成长有什么启示?

                                                                                                    

            • 7.

              阅读议论文《辩证看压力》,完成22-26题。 

              人生在世,大都喜欢活得自由自在,恐怕极少有人愿意为他人所逼、受环境所迫。但是,外界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一般来说不受人的主观意愿支配,具有某种必然性。换个角度,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外界压力也有可能是人们获得发展与成就的机遇和先导,并不一定都是坏事。

              ②从历史上看,生存压力带给人类发展进步。在恶劣环境下,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在病痛之下,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在饥饿之下,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可见,外在压力迫使人类学会了盖房子、煮食物、种粮食。人类社会能有今天这样发达的科学技术、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类克服外来压力的奋斗过程相关。

              ③对于做学问来说,压力之下能产生出重大成就。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有很多。史载:“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曹植的七步诗,更是在以死相逼的巨大压力下产生的。曹植富于才学,受其父曹操赏识,然而却遭其兄曹丕忌恨。曹丕称帝后,一日召曹植,命他于七步之内成一诗,否则处死。曹植于悲愤之下,写成了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面对生死而成就的诗,不但保住了曹植的性命,也为中国文坛留下一篇千古佳作。

              ④毋庸讳言,如果没有外界的种种压力,许多人生活的基本轨迹就是循规蹈矩、安于现状,而不是改变现状、推陈出新。铁人王进喜当年说过:“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有了压力,就有了革命、创造、发明与发愤的动力,就有了创作和改变的愿望与毅力。压力能够使人明确前进的方向。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压力能够让人生发出超常的毅力。被动和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使人更能坚强不屈,表现出坚韧的美德。因此,压力能够激发出人们平常难以显现的智慧和创造力。

              ⑤不同的人面对压力会有不同的态度,当然结果也就大不相同。同样面对苦难和不幸,有的奋力抗争,成了强者、智者、英雄;有的则被压垮,成了乞丐、懦夫、失败者。如同巴尔扎克所说“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面对压力,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抓住机遇,有效应对,使压力变动力,从而激发出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潜力。

              (1) 通读全文后,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2) 细读第④段,请找出本段的分论点。 
              (3) 文章第①段划线的句子起什么作用? 
              (4) 第⑤段划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运用这种论证方法的好处?
              (5) 谈谈你对第④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 8.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甲】读书足以怡情 ,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① 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② 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乙】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 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 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 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 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 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 解释下列词语
              怡情_______________    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诘难_______________    不求甚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用斜线给甲文划分层次,并写出大意。
              (3) 乙文中作者所要批判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自己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乙文第六段中加点的“这样”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你能否为甲文划线的两个句子各从乙文中找出一个事实论据。
              (6) 以上两文中都有很多的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
              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结合两文的阅读,谈谈你对读书和怎样读书有了什么新的体会和认识。
            0/40

            进入组卷